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很早就有折物赠人的习俗,如《诗经·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一位美丽的姑娘把从郊外采来的茅草芽送给心上人,表示了爱恋和共结恩情的美好意愿。屈原《山鬼》:“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山中女神以石兰为衣,以杜衡为带,采折芳香的花草赠给她所思念的人。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逐渐形成了一组折物意象,下面我们把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意象归总起来略作浅析。
一、折柳。汉朝人在长安东面的灞桥送别时,以“柳”之音谐“留”,故折柳赠别,以表依依不舍之意。又因柳随地可活,兼具祝人随遇可安。如权德舆《送陆太祝》:“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裴况《柳》:“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其实别后家人思念也折柳,如隋代无名氏《送别》:“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商隐《杨柳枝》:“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家人望穿秋水的折柳,在赠别的意义上又拓出了一层相思之情。
北朝乐府有《折杨柳枝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抒写离别的行役之苦。唐人《折杨柳枝歌》则抒思乡之情:“同心宜同折,故人怀故乡。”于是诗中也用《折柳曲》指思乡怀远之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折梅。《荆州记》载,南朝宋人陆凯在一年的春天从江南寄梅一枝与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并写下《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后世用折梅,抒发念远怀人之情。如杜甫《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绣衣屡许携家酝,皂盖能忘折远梅。”诗人希望高适能来草堂折梅,暗寓思友之情。出门在外的人特别希望得到亲友的问候,舒亶《虞美人》:“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周邦彦《解连环》:“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虽然“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周密《高阳台》),但音讯不通,只能是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无可奈何的痛苦,于是有柳宗元《早梅》:“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刘子先《谢章子厚》:“两处共瞻千里月,十年不寄一枝梅。”最为痛苦的莫过于孀居的李清照:“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
三、采芙蓉。芙蓉又名莲花、荷花、菡萏等,芙蓉美如女子之面,白居易《上阳人》:“胜似芙蓉胸似玉。”男子折取是思妇,如《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李白《折荷有赠》:“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芙蓉又谐音“夫容”,“莲”则谐音“怜”,“怜”意为爱怜,故“采芙蓉”或“采莲”撩乱了女子孤独寂寞的心情,表达了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王勃《采莲曲》:“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是倡家。”欧阳修《蝶恋花》:“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四、采白蘋。白蘋是一种多年生水中浮草,五月开白色花,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登白蘋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登上长满白蘋的沙洲等候佳人,从而开启了后世念远怀人的先河。南朝柳晖《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暧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李白《渌水曲》:“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钱起《送禇大落第东归》:“昨梦芳洲采白蘋,归期且喜故园春。”叶梦得《贺新郎》:“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蘋花寄取。”见到长满白蘋的沙洲也顿生惜别怀远之意,如唐人赵微明《古离别》:“唯见分手处,白蘋满芳洲。”
诗歌中还有折杜若,如屈原《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采红豆,如王维《红豆》:“此物最相思,愿君多采撷。”总之,折物赠人代表了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离别时情深意厚,恋恋难舍;别后相思,情深谊长。
[作者单位:湖北保康一中]
一、折柳。汉朝人在长安东面的灞桥送别时,以“柳”之音谐“留”,故折柳赠别,以表依依不舍之意。又因柳随地可活,兼具祝人随遇可安。如权德舆《送陆太祝》:“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裴况《柳》:“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其实别后家人思念也折柳,如隋代无名氏《送别》:“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商隐《杨柳枝》:“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家人望穿秋水的折柳,在赠别的意义上又拓出了一层相思之情。
北朝乐府有《折杨柳枝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抒写离别的行役之苦。唐人《折杨柳枝歌》则抒思乡之情:“同心宜同折,故人怀故乡。”于是诗中也用《折柳曲》指思乡怀远之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折梅。《荆州记》载,南朝宋人陆凯在一年的春天从江南寄梅一枝与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并写下《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后世用折梅,抒发念远怀人之情。如杜甫《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绣衣屡许携家酝,皂盖能忘折远梅。”诗人希望高适能来草堂折梅,暗寓思友之情。出门在外的人特别希望得到亲友的问候,舒亶《虞美人》:“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周邦彦《解连环》:“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虽然“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周密《高阳台》),但音讯不通,只能是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无可奈何的痛苦,于是有柳宗元《早梅》:“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刘子先《谢章子厚》:“两处共瞻千里月,十年不寄一枝梅。”最为痛苦的莫过于孀居的李清照:“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
三、采芙蓉。芙蓉又名莲花、荷花、菡萏等,芙蓉美如女子之面,白居易《上阳人》:“胜似芙蓉胸似玉。”男子折取是思妇,如《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李白《折荷有赠》:“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芙蓉又谐音“夫容”,“莲”则谐音“怜”,“怜”意为爱怜,故“采芙蓉”或“采莲”撩乱了女子孤独寂寞的心情,表达了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王勃《采莲曲》:“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是倡家。”欧阳修《蝶恋花》:“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四、采白蘋。白蘋是一种多年生水中浮草,五月开白色花,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登白蘋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登上长满白蘋的沙洲等候佳人,从而开启了后世念远怀人的先河。南朝柳晖《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暧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李白《渌水曲》:“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钱起《送禇大落第东归》:“昨梦芳洲采白蘋,归期且喜故园春。”叶梦得《贺新郎》:“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蘋花寄取。”见到长满白蘋的沙洲也顿生惜别怀远之意,如唐人赵微明《古离别》:“唯见分手处,白蘋满芳洲。”
诗歌中还有折杜若,如屈原《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采红豆,如王维《红豆》:“此物最相思,愿君多采撷。”总之,折物赠人代表了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离别时情深意厚,恋恋难舍;别后相思,情深谊长。
[作者单位:湖北保康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