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全国各地道路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驾驶员是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主导因素,对车辆的安全行驶发挥着统领与控制作用。在影响机动车驾驶员安全行驶的众多因素中,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非常隐蔽的“杀手”,至今仍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足够重视。本文主要通过近几年有关驾驶员(泛指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心理健康引发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驾驶员行车过程中的不健康心理与异常情绪等不安全因素,针对如何加强驾驶员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最大限度的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提出合理的建议与改进措施,旨在降低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让驾驶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加积极的应对日常驾驶服务工作。
关键词:交通事故分析;心理情绪;路怒情绪;不安全驾驶因素
0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机动车保有量、驾驶员数量大幅度增加,驾驶员的构成也更加复杂,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交通事故频发,交通安全形势严峻。因此,对于车辆安全管理者来说,多方位、多角度分析并研究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交通事故,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观因素。通过大量的交通事故案例可以看出,部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车辆驾驶人员心理状态异常或者出现意外形成的。深入分析研究这种状态与意外,有许多是驾驶员在非正常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如情绪激动愤怒、心情压抑沮丧、思想紧张兴奋、精神萎靡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1 驾驶员心理原因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分析
(1)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2018年10月28日上午10时8分,重庆市万州区一辆公交车与一辆小轿车在万州区长江二桥相撞后,公交车坠入江中,初步核实失联人员15人(含公交车驾驶员1人)。2018年11月2日,公交车坠江原因公布,据车内黑匣子监控视频显示,系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官方公布通报,通过对打捞出水后的车载行车记录仪及SD卡数据恢复,提取到事发前车辆内部监控视频分析,事故系一名女乘客与司机发生争执并产生了肢体冲突,导致司机操作失控,最终酿成坠江悲剧。
(2)贵州公交车坠湖事件。2020年7月7日12时12分,一辆号牌为贵G02086D的安顺市2路公交汽车,在行驶至西秀区虹山水库大坝时,突然转向加速,横穿对向车道,撞毁护栏冲入水库。经全力搜救,共搜救出37人,其中20人当场死亡,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15人受伤,1人未受伤。7月12日,贵州省安顺市公安局公布公交车坠湖原因,系驾驶员张某钢生活不如意和对拆除其承租公房不满,为制造影响,针对不特定人群实施危害公共安全个人极端犯罪。
以上两起事故就是典型的驾驶员因悲观厌世产生心理问题进而报复社会的重大违法犯罪行为造成的。更有大量交通事故案例表明:非正常心理状态最直接的是导致驾驶员自控能力减弱,它具体表现在不能准确或正确的进行判断并进行操作,在时间和空间理念模糊、冲动冒失、争强好胜、疏忽大意、不计后果,在驾驶行为上争道抢行、严重超速、酒后驾驶、操作失当、侥幸通过等,这些从根本上就给安全行车埋下了隐患,也就是说驾驶员的心理健康一旦出现问题,自控能力就相应减弱,对自己所做出行为的后果欠缺准确的认识。
2 驾驶员心理不健康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驾驶员完成一次车辆出行,影响安全行车的因素比较多,不管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驾驶员心理状态出现了问题,本人没有正确对待,相关方没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多易诱发或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1 多种客观因素造成心理波动影响行车安全
一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人况、路况及车况,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例如在驾驶过程中,遇到的乘客脾气不好,会间接导致驾驶员心理不平衡;遇到车辆快速变道超速,很多驾驶员都会破口大骂;遇到临时出现的车辆问题,不能及时消除隐患的情况,也会导致驾驶员心里焦躁不安;这些行为通常也表明,遇到违规驾驶或者素质较差的驾驶员时,相邻的驾驶员会出现焦躁、激动的情况,这种情况会造成应急行为,增加事故发生机率。二是驾驶员在遇到大风、暴雨或雷电等特殊天气的情况时会导致道路与环境可视度降低,使得驾驶员心情较为低沉,往往会不经意的出现低落、易怒等心理情绪,希望能尽快到达目的地,无意间给自己设定一个预期时间,规定自己必须在某时间内到达目的地;驾驶过程中由于消极的心理因素就会烦躁不安,情绪激动,不能保障行车安全。三是乘车人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行车安全,由于乘车人自身问题或脾气暴躁等因素影响驾驶员安全行车,如乘车人与驾驶员发生不愉快或争吵是导致出现驾驶安全隐患的原因。
2.2 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行车安全
驾驶员作为第一责任人,个人心理素质情况对于安全行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些驾驶员认为自己技高一筹,自视清高,不顾道路状况及前车行驶情况是否适合超车,经常见空就钻,见缝就挤,隧道内违规超车,超速行车;同时还经常开“霸王车”“英雄车”;无视道路两旁的限速标志与安全行车标语,对标识与标语都熟视无睹,依旧我行我素的开车,有些驾驶员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不顺心的事情,没有及时进行沟通与疏导,导致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承受的心理压力大大超越了往常所能承受的范围,精神状态不佳,导致思绪紊乱,不能集中注意力安全行车,当遇到危险时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避让,这些因素往往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2.3 长时间行车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和厌倦心理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长时间应付不测事态和急速变化的环境,其精力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会自然表现出适度紧张情绪,心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这种适度紧张的心理下进行长时间或长距离驾驶车辆,直接影响驾驶员的身体机能和心脏活动能力,造成生理和心理失调。首先,会使驾驶员头脑不清醒,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准确判断和迅速处置各种异常情况;驾驶过程中造成四肢酸懒,行动迟缓,手脚不听使唤,动作的准确率明显下降;长时间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的驾驶状态导致情绪低沉,烦躁不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厌倦心理,心理情绪常常不能处于正常状态。 总的来说,驾驶员不健康心理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很大。驾驶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人群,岗位中存在饮食不规律、工作时间不规律、睡眠时间不充足等问题,驾驶工作过程中需要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且工作环境活动空间狭小, 还会接触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因此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驾驶员因身体、家庭、婚姻等个人因素,容易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与心理异常表现等行为,导致驾驶员普遍存在焦虑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开快车、抢道、与乘客争吵,发生纠纷就容易情绪激动等。若长期持续的压抑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宣泄和釋放,就容易演变成焦虑症,抑郁症以及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所以,驾驶员心理健康与情绪相辅相成,本质上就是在理解和完全接纳自己情绪的前提下,能够理性思考与控制自己的行动。特别是在感到愤怒、焦虑或暴躁时,更要意识到管理自身的“负面”情绪。
3 不健康心理引发的不安全驾驶行为
心理因素直接支配着人的大脑和神经中枢,驾驶员在日常驾驶行为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其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判断是否正确、操作是否得当、行为是否规范,最直接的是关系到安全行车;心理不健康状态是导致不安全驾驶行为的根本原因,而驾驶员不安全驾驶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又是直接支配和影响交通安全的直接因素,所以,找出事故发生背后的原因往往比单纯的规范驾驶行为更加重要。
3.1 不健康心理状态容易使正常工作状态发生变化
目前关于机动车驾驶员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调查研究,大多将原因归结为驾驶员“不注意”、“判断操作失误”、“责任心不强”等,很少分析驾驶行为背后的心理诱因。一是驾驶员心理疲劳。心理疲劳与因连续工作致使机体能量消耗过大产生的生理疲劳不同,它是指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中枢局部神经细胞因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现象,致使对工作、生活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心理疲劳使人警觉性降低,扫视范围缩小,甚至导致幻觉而产生事故。对于技术经验不足的驾驶员只能应付常规操作,当出现意外的复杂情况时,就会出现超心理负荷现象,也容易导致心理疲劳。二是驾驶员情绪状态。机动车驾驶员在从事驾驶活动中都会对周围的环境表现出自己的情绪状态,当驾驶员情绪稳定时,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具有积极作用。常表现为感受力强、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动作敏捷,有利于车辆行驶安全。当驾驶员产生过度兴奋、悲哀、急躁、烦恼、愤怒等情绪波动时,则感受力下降、精力分散、拙于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控能力减弱,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时,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3.2 不健康心理状态极易引起“路怒”情绪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导致“路怒”的直接原因,指驾驶员在行车中存在攻击性或愤怒的行为。此类行为可能包括:粗鄙的手势、言语侮辱、故意用不安全或威胁安全的方式驾驶车辆,或实施威胁。一般发生在交通阻塞情况下开车压力与挫折所导致的愤怒情绪。人们总以为“路怒”这个词语离我们很遥远,自己根本不会与“路怒”这个词语有关联。其实,面对糟糕的交通状况时,胡乱变线、强行超车、加速闯黄灯、爆粗口等行为都是路怒的潜在原因,具体的表现行为:一是自身压力过大导致情绪不稳定,驾驶员在情绪烦躁时,开车会出现“以牙还牙,报复违章行为”或者“焦躁地不停按喇叭”等行为,由于受到生活或家庭的压力,部分驾驶员平时脾气很好,可是一上车就会出现暴躁、焦虑、冲动、易怒的情绪。二是不文明驾驶行为,由于自身或他人不文明驾驶行为而导致的个人利益受损从而引发焦急或愤怒的情绪,部分驾驶员存在过于相信自己驾驶技术,在道路上出现恶意别车等不文明驾驶行为,出现不开车是文明人,开上车是“野蛮人”行为。三是缺乏安全感,由于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本身速度较快,行驶过程中某些不规范操作,确实不光威胁到自身与对方的安全,对周边无辜的车和行人也存在安全隐患;以上的行为都属于不健康心理状态驾驶行为,更是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4 驾驶员心理健康提升措施
针对驾驶员心理不健康状态导致的不安全驾驶行为。日常生活中更要从多方面去关爱驾驶员,理解驾驶员,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心理健康与驾驶员安全行车管理紧密融合的相关提升措施。
(1)作为驾驶员家属要深刻认识驾驶员从事职业驾驶工作的艰辛,从精神上、生活上要给予驾驶员尽可能多的关怀和慰藉,让驾驶员时常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把平安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作为驾驶员安全行车的源动力,并且将这样的状态发挥好,持续应用在安全行车过程中。作为相关单位来说,要与驾驶员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知人善用,及时了解和观察驾驶员的情绪变化,对驾驶员出现反常现象要及时掌握,及时化解,注意引导,避免带着情绪出车。作为直接管理者来说,要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起“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把人性化管理落实在行动上,多换位思考,用理智、真诚、规范的言行处理好与驾驶员的工作关系,谨防粗暴沟通、简单行事,避免激化矛盾,更不要发生尖锐冲突,影响驾驶员安全行车。作为乘客,请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来理解驾驶员,不要在遇到有损自己利益或达不到自己满意的地方就一味的指责或投诉甚至大动干戈辱骂驾驶员,要把人格平等与服务平等作为双方关系的重要方面。
(2)精准识别驾驶员心理健康状态。在准确评估出不良情绪对行车安全存在的影响时,加强对驾驶员出车前的情绪管理;负面情绪从积聚到爆发是个过程,大多数驾驶员出现过“心中烦躁,表面假笑”的类似经历,而大致相同的情绪压力下,不同承受能力的人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建议通过制定驾驶员心理健康培训计划与日常情绪管理措施,辅助驾驶员开展岗前“情绪签到”与出车前的行为观测,可以有效发现驾驶员异常情绪,利用出车前的安全交底开展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驾驶员焦躁情绪,将容易引发交通安全的情绪隐患消灭在萌芽里。
(3)加强驾驶员情绪管理。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力量。利用出车前的班前会对驾驶员进行心率血压监测,实时记录采集数据;结合智能手环具备监测心率、睡眠质量等功能,心率、睡眠质量是判断心理压力的重要依据。同时可以建立驾驶员“情绪监控体系”,将智能设备中的个人健康数据接入这套体系,作为判断驾驶员情绪健康的依据。 (4)设立情绪管理员。加强日常与驾驶从业人员的谈心交流,及时掌握驾驶员的心理健康情况,必要时也要邀请心理咨询团队开展必要的心理干涉,保障驾驶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驾驶心理咨询服务,进一步缓解驾驶员心理压力,针对那些心理脆弱、性情暴躁、容易激动、爱钻牛角尖的驾驶员,要从侧面给予积极向上的疏导,平和他们的心态,防止出现过激行为。心理疏导工作要从点滴入手,关爱驾驶员,及时解决驾驶员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的一些小难题,消除其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帮助引导驾驶员杜绝不良生活习惯,保证其睡眠充足,心情愉快,精力充沛。
(5)扩大驾驶员心理健康监测范围,加强驾驶员心理追踪,规范驾驶员心理安全管理。重点对心理不稳定,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的驾驶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与辅导。定期对驾驶员的心理健康、生活状态与个性进行评估,可以为驾驶员的情绪变化早期干预提供思路和帮助,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6)相关单位招聘驾驶员时要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上岗前要开展心理健康培训,上岗后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应对驾驶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定期测评,并与驾驶员的安全行车记录对比,及时发现存在不安全驾驶行为隐患的驾驶员,进行心理疏导。
5 结束语
加强对驾驶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驾驶员开展自我心理调适与培训以及针对驾驶员的心理规律而开展各项安全措施,研究驾驶员个体的心理品质,将有助于我们从更深角度去探讨和排除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而不仅仅局限于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纪律、抓紧安全教育等方面。同時对驾驶员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心理训练的重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从而从源头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总之,从增强驾驶员心理健康预防交通事故,还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从纵向和横向等方面进行大量认真细致研究和探索,以期在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中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张继荣.浅谈驾驶员健康心理知识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时代汽车,2019(6):35-36.
[2]吴江渊.谈谈汽车驾驶中的“路怒症”[J].教育教学论坛,2010(8):153-154.
[3]潘长军,张国真.驾驶员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电子世界,2014(2):182-183.
[4]袁雨生.心理因素对安全驾驶的影响与控制[J].交通医学,2011,25(2):160-162.
关键词:交通事故分析;心理情绪;路怒情绪;不安全驾驶因素
0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机动车保有量、驾驶员数量大幅度增加,驾驶员的构成也更加复杂,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交通事故频发,交通安全形势严峻。因此,对于车辆安全管理者来说,多方位、多角度分析并研究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交通事故,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观因素。通过大量的交通事故案例可以看出,部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车辆驾驶人员心理状态异常或者出现意外形成的。深入分析研究这种状态与意外,有许多是驾驶员在非正常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如情绪激动愤怒、心情压抑沮丧、思想紧张兴奋、精神萎靡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1 驾驶员心理原因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分析
(1)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2018年10月28日上午10时8分,重庆市万州区一辆公交车与一辆小轿车在万州区长江二桥相撞后,公交车坠入江中,初步核实失联人员15人(含公交车驾驶员1人)。2018年11月2日,公交车坠江原因公布,据车内黑匣子监控视频显示,系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官方公布通报,通过对打捞出水后的车载行车记录仪及SD卡数据恢复,提取到事发前车辆内部监控视频分析,事故系一名女乘客与司机发生争执并产生了肢体冲突,导致司机操作失控,最终酿成坠江悲剧。
(2)贵州公交车坠湖事件。2020年7月7日12时12分,一辆号牌为贵G02086D的安顺市2路公交汽车,在行驶至西秀区虹山水库大坝时,突然转向加速,横穿对向车道,撞毁护栏冲入水库。经全力搜救,共搜救出37人,其中20人当场死亡,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15人受伤,1人未受伤。7月12日,贵州省安顺市公安局公布公交车坠湖原因,系驾驶员张某钢生活不如意和对拆除其承租公房不满,为制造影响,针对不特定人群实施危害公共安全个人极端犯罪。
以上两起事故就是典型的驾驶员因悲观厌世产生心理问题进而报复社会的重大违法犯罪行为造成的。更有大量交通事故案例表明:非正常心理状态最直接的是导致驾驶员自控能力减弱,它具体表现在不能准确或正确的进行判断并进行操作,在时间和空间理念模糊、冲动冒失、争强好胜、疏忽大意、不计后果,在驾驶行为上争道抢行、严重超速、酒后驾驶、操作失当、侥幸通过等,这些从根本上就给安全行车埋下了隐患,也就是说驾驶员的心理健康一旦出现问题,自控能力就相应减弱,对自己所做出行为的后果欠缺准确的认识。
2 驾驶员心理不健康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驾驶员完成一次车辆出行,影响安全行车的因素比较多,不管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驾驶员心理状态出现了问题,本人没有正确对待,相关方没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多易诱发或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1 多种客观因素造成心理波动影响行车安全
一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人况、路况及车况,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例如在驾驶过程中,遇到的乘客脾气不好,会间接导致驾驶员心理不平衡;遇到车辆快速变道超速,很多驾驶员都会破口大骂;遇到临时出现的车辆问题,不能及时消除隐患的情况,也会导致驾驶员心里焦躁不安;这些行为通常也表明,遇到违规驾驶或者素质较差的驾驶员时,相邻的驾驶员会出现焦躁、激动的情况,这种情况会造成应急行为,增加事故发生机率。二是驾驶员在遇到大风、暴雨或雷电等特殊天气的情况时会导致道路与环境可视度降低,使得驾驶员心情较为低沉,往往会不经意的出现低落、易怒等心理情绪,希望能尽快到达目的地,无意间给自己设定一个预期时间,规定自己必须在某时间内到达目的地;驾驶过程中由于消极的心理因素就会烦躁不安,情绪激动,不能保障行车安全。三是乘车人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行车安全,由于乘车人自身问题或脾气暴躁等因素影响驾驶员安全行车,如乘车人与驾驶员发生不愉快或争吵是导致出现驾驶安全隐患的原因。
2.2 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行车安全
驾驶员作为第一责任人,个人心理素质情况对于安全行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些驾驶员认为自己技高一筹,自视清高,不顾道路状况及前车行驶情况是否适合超车,经常见空就钻,见缝就挤,隧道内违规超车,超速行车;同时还经常开“霸王车”“英雄车”;无视道路两旁的限速标志与安全行车标语,对标识与标语都熟视无睹,依旧我行我素的开车,有些驾驶员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不顺心的事情,没有及时进行沟通与疏导,导致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承受的心理压力大大超越了往常所能承受的范围,精神状态不佳,导致思绪紊乱,不能集中注意力安全行车,当遇到危险时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避让,这些因素往往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2.3 长时间行车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和厌倦心理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长时间应付不测事态和急速变化的环境,其精力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会自然表现出适度紧张情绪,心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这种适度紧张的心理下进行长时间或长距离驾驶车辆,直接影响驾驶员的身体机能和心脏活动能力,造成生理和心理失调。首先,会使驾驶员头脑不清醒,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准确判断和迅速处置各种异常情况;驾驶过程中造成四肢酸懒,行动迟缓,手脚不听使唤,动作的准确率明显下降;长时间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的驾驶状态导致情绪低沉,烦躁不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厌倦心理,心理情绪常常不能处于正常状态。 总的来说,驾驶员不健康心理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很大。驾驶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人群,岗位中存在饮食不规律、工作时间不规律、睡眠时间不充足等问题,驾驶工作过程中需要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且工作环境活动空间狭小, 还会接触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因此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驾驶员因身体、家庭、婚姻等个人因素,容易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与心理异常表现等行为,导致驾驶员普遍存在焦虑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开快车、抢道、与乘客争吵,发生纠纷就容易情绪激动等。若长期持续的压抑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宣泄和釋放,就容易演变成焦虑症,抑郁症以及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所以,驾驶员心理健康与情绪相辅相成,本质上就是在理解和完全接纳自己情绪的前提下,能够理性思考与控制自己的行动。特别是在感到愤怒、焦虑或暴躁时,更要意识到管理自身的“负面”情绪。
3 不健康心理引发的不安全驾驶行为
心理因素直接支配着人的大脑和神经中枢,驾驶员在日常驾驶行为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其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判断是否正确、操作是否得当、行为是否规范,最直接的是关系到安全行车;心理不健康状态是导致不安全驾驶行为的根本原因,而驾驶员不安全驾驶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又是直接支配和影响交通安全的直接因素,所以,找出事故发生背后的原因往往比单纯的规范驾驶行为更加重要。
3.1 不健康心理状态容易使正常工作状态发生变化
目前关于机动车驾驶员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调查研究,大多将原因归结为驾驶员“不注意”、“判断操作失误”、“责任心不强”等,很少分析驾驶行为背后的心理诱因。一是驾驶员心理疲劳。心理疲劳与因连续工作致使机体能量消耗过大产生的生理疲劳不同,它是指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中枢局部神经细胞因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现象,致使对工作、生活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心理疲劳使人警觉性降低,扫视范围缩小,甚至导致幻觉而产生事故。对于技术经验不足的驾驶员只能应付常规操作,当出现意外的复杂情况时,就会出现超心理负荷现象,也容易导致心理疲劳。二是驾驶员情绪状态。机动车驾驶员在从事驾驶活动中都会对周围的环境表现出自己的情绪状态,当驾驶员情绪稳定时,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具有积极作用。常表现为感受力强、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动作敏捷,有利于车辆行驶安全。当驾驶员产生过度兴奋、悲哀、急躁、烦恼、愤怒等情绪波动时,则感受力下降、精力分散、拙于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控能力减弱,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时,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3.2 不健康心理状态极易引起“路怒”情绪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导致“路怒”的直接原因,指驾驶员在行车中存在攻击性或愤怒的行为。此类行为可能包括:粗鄙的手势、言语侮辱、故意用不安全或威胁安全的方式驾驶车辆,或实施威胁。一般发生在交通阻塞情况下开车压力与挫折所导致的愤怒情绪。人们总以为“路怒”这个词语离我们很遥远,自己根本不会与“路怒”这个词语有关联。其实,面对糟糕的交通状况时,胡乱变线、强行超车、加速闯黄灯、爆粗口等行为都是路怒的潜在原因,具体的表现行为:一是自身压力过大导致情绪不稳定,驾驶员在情绪烦躁时,开车会出现“以牙还牙,报复违章行为”或者“焦躁地不停按喇叭”等行为,由于受到生活或家庭的压力,部分驾驶员平时脾气很好,可是一上车就会出现暴躁、焦虑、冲动、易怒的情绪。二是不文明驾驶行为,由于自身或他人不文明驾驶行为而导致的个人利益受损从而引发焦急或愤怒的情绪,部分驾驶员存在过于相信自己驾驶技术,在道路上出现恶意别车等不文明驾驶行为,出现不开车是文明人,开上车是“野蛮人”行为。三是缺乏安全感,由于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本身速度较快,行驶过程中某些不规范操作,确实不光威胁到自身与对方的安全,对周边无辜的车和行人也存在安全隐患;以上的行为都属于不健康心理状态驾驶行为,更是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4 驾驶员心理健康提升措施
针对驾驶员心理不健康状态导致的不安全驾驶行为。日常生活中更要从多方面去关爱驾驶员,理解驾驶员,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心理健康与驾驶员安全行车管理紧密融合的相关提升措施。
(1)作为驾驶员家属要深刻认识驾驶员从事职业驾驶工作的艰辛,从精神上、生活上要给予驾驶员尽可能多的关怀和慰藉,让驾驶员时常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把平安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作为驾驶员安全行车的源动力,并且将这样的状态发挥好,持续应用在安全行车过程中。作为相关单位来说,要与驾驶员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知人善用,及时了解和观察驾驶员的情绪变化,对驾驶员出现反常现象要及时掌握,及时化解,注意引导,避免带着情绪出车。作为直接管理者来说,要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起“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把人性化管理落实在行动上,多换位思考,用理智、真诚、规范的言行处理好与驾驶员的工作关系,谨防粗暴沟通、简单行事,避免激化矛盾,更不要发生尖锐冲突,影响驾驶员安全行车。作为乘客,请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来理解驾驶员,不要在遇到有损自己利益或达不到自己满意的地方就一味的指责或投诉甚至大动干戈辱骂驾驶员,要把人格平等与服务平等作为双方关系的重要方面。
(2)精准识别驾驶员心理健康状态。在准确评估出不良情绪对行车安全存在的影响时,加强对驾驶员出车前的情绪管理;负面情绪从积聚到爆发是个过程,大多数驾驶员出现过“心中烦躁,表面假笑”的类似经历,而大致相同的情绪压力下,不同承受能力的人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建议通过制定驾驶员心理健康培训计划与日常情绪管理措施,辅助驾驶员开展岗前“情绪签到”与出车前的行为观测,可以有效发现驾驶员异常情绪,利用出车前的安全交底开展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驾驶员焦躁情绪,将容易引发交通安全的情绪隐患消灭在萌芽里。
(3)加强驾驶员情绪管理。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力量。利用出车前的班前会对驾驶员进行心率血压监测,实时记录采集数据;结合智能手环具备监测心率、睡眠质量等功能,心率、睡眠质量是判断心理压力的重要依据。同时可以建立驾驶员“情绪监控体系”,将智能设备中的个人健康数据接入这套体系,作为判断驾驶员情绪健康的依据。 (4)设立情绪管理员。加强日常与驾驶从业人员的谈心交流,及时掌握驾驶员的心理健康情况,必要时也要邀请心理咨询团队开展必要的心理干涉,保障驾驶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驾驶心理咨询服务,进一步缓解驾驶员心理压力,针对那些心理脆弱、性情暴躁、容易激动、爱钻牛角尖的驾驶员,要从侧面给予积极向上的疏导,平和他们的心态,防止出现过激行为。心理疏导工作要从点滴入手,关爱驾驶员,及时解决驾驶员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的一些小难题,消除其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帮助引导驾驶员杜绝不良生活习惯,保证其睡眠充足,心情愉快,精力充沛。
(5)扩大驾驶员心理健康监测范围,加强驾驶员心理追踪,规范驾驶员心理安全管理。重点对心理不稳定,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的驾驶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与辅导。定期对驾驶员的心理健康、生活状态与个性进行评估,可以为驾驶员的情绪变化早期干预提供思路和帮助,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6)相关单位招聘驾驶员时要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上岗前要开展心理健康培训,上岗后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应对驾驶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定期测评,并与驾驶员的安全行车记录对比,及时发现存在不安全驾驶行为隐患的驾驶员,进行心理疏导。
5 结束语
加强对驾驶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驾驶员开展自我心理调适与培训以及针对驾驶员的心理规律而开展各项安全措施,研究驾驶员个体的心理品质,将有助于我们从更深角度去探讨和排除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而不仅仅局限于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纪律、抓紧安全教育等方面。同時对驾驶员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心理训练的重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从而从源头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总之,从增强驾驶员心理健康预防交通事故,还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从纵向和横向等方面进行大量认真细致研究和探索,以期在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中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张继荣.浅谈驾驶员健康心理知识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时代汽车,2019(6):35-36.
[2]吴江渊.谈谈汽车驾驶中的“路怒症”[J].教育教学论坛,2010(8):153-154.
[3]潘长军,张国真.驾驶员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电子世界,2014(2):182-183.
[4]袁雨生.心理因素对安全驾驶的影响与控制[J].交通医学,2011,25(2):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