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6-000-02
摘要学校体育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从分析现行学校运动会形式、内容等存在问题入手,认为以田径项目为主的校运动会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为适应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校运会必须建立新的运动竞赛体制的平台,将原来传统的体育运动会向综合的实施校园体育文化节转轨,将以更新、更全、更有效的方式促进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学校运动会改革发展趋势
一、学校运动会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体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人类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和内容。“重在参与”已进入到每个人的心灵里。我们应顺应潮流,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实现每个学生平等参与学校各种体育活动的权利。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培养他们对体育的爱好,满足个性发展需要,才能实行终身体育。
(一)变“学校田径运动会”为“学校体育文化艺术节”
为适应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必须对校运会进行改革,建立新的运动竞赛体制的平台,使之在满足学校体育要求的同时,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成就感、使命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最佳途径,成为培养学生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最生动的课堂。体育节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校园文化活动,正逐步成为目前校园文化的热点。体育节本着“重在参与,展示个性”的原则,以体育与健康为内容,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竞赛、表演和讲座等形式,以欢乐和娱乐为手段以健身和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既鼓励个人表现,又强调合作与团队精神,真正集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和教育性于一体,在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素养,扩大知识面,培养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学校运会向体育节转变,不仅因为“节日”象征着吉庆、祥和、欢乐,从而更加具有吸引力与凝聚力;还在于“节日”可以为我们拓展空间和时间,拓展内容与形式,使之更加精彩纷呈,更在于通过名称的改变达到以下四个根本改变。
1.改变性质:将全校的体育赛事和活动统一规划,合理安排,使之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经济化,使体育在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以满足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和群众体育的要求。由单一的运动竞赛变为融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节日。
2.改变对象:体育节中的“重在参与,展示自我”的原则让传统运动会由“少数参赛,多数观看”变革为面向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全校师生员工,根据不同需要为每一个人提供参与和展示才能的机会。
3.改变目标:由追求胜负、名次的“金牌效应”变革为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健康思想,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改变功能:由单纯的体育健身变为育体、益智、健心、促德,充分发挥体育所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的多维功能,从而使体育节成为联系全体师生的纽带,把全体师生凝聚在一起,使体育成为载体,通过体育节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二)体育节的指导思想
站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基本要求贯穿于体育节的全过程,突出“四性”——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基础性。使体育节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享有参加的权利,并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通过体育与其它学科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陶冶个性,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学生生理、心理、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不仅使学生主动参与,享受体育节的快乐,还要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参与体育节的筹备组织、实施全过程,从中受到更深层次的锻炼,勇于实践,敢于创造,自主自为,主动发展。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强化健身与娱乐,淡化竞技,为实现全民健身的战略目标和终身体育、提高全民素质打好基础。
二、体育节的基本结构
由于体育节的具体目标、内容、时间、运作方法必须根据举办学校的性质、学生特点、校园环境、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而定,所以不可能存在统一的、固定不变的体育节结构。而体育节能否具有浓厚的节日欢乐气氛,能否吸引全校师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的欲望,关键在于体育大会的内容是否真正体现了新颖性、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竞争性。在项目的选择上,应从师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出发,以体育教材为主,其内容和形式应有较强的可变性和选择性。
(一)健身类体育活动:包括以锻炼身体、发展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各种身体练习,如体育单项技术(投篮、射门、投标等)竞赛、达标竞赛等,以及广播体操、有氧健身操、集体舞、体育舞蹈等。
(二)竞技类体育活动:包括普及型的田径比赛、各种形式的球类比赛、棋牌类比赛等,规则要结合实际情况尽量简化、难度要尽量降低。
(三)娱乐类的体育活动:包括各种体育游戏、趣味游戏,以及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等。
(四)创新类的体育活动:包括自编操、啦啦操、街舞的比赛或表演,体育摄影、体育绘画、体育征文比赛等。
(五)知识类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裁判规则的学习和培训,以及运动创伤的康复咨询活动等。
三、体育节的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在思想上打破“田径运动会”、“精英运动会”、“高水平运动会”、“正规运动会”、“学生运动会”、“校内运动会”等陈旧观念,树立“综合运动会”、“全员运动会”、“欢乐竞争运动会”、“群体运动会”、“校内外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等新观念,从根本上改变对运动会的认识,使运动会能根据各地各校的条件,多种模式地发展起来。
(二)要重新认识举办运动会的深远意义。举办运动会不仅是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一次检查,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健康状况、健康意识、锻炼意识的促进,是学生良好精神面貌的检阅,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展示。在新形势下的运动会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倡人人参与,与教学改革相适应。要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努力将体育艺术文化、生活相融合,丰富校园文化,体现学校运动会的教育特色。要真正把体育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项重大举措,设计都必须具有现代学校体育观——以全面育人、“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树立全民体育的观念,快乐体育的观念;变被动体育观为主动体育观,变生物体育观为综合体育观,变阶段体育观为终身体育观,使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小结
以“体育节”取代传统学校田径运动会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重大举措。把体育节定位于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体育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以快乐和健康为手段,开展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各学科与各教育活动相互渗透,既符合学生自我完善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和未来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筹划体育节并不难,关键是更新观念,体育节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要使它真正成为师生心目中的盛会与节日,它的内容、形式和运作方法以及其内在规律还有待于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玉华,施倍华.学校运动会的现状与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报.2000.6:99-100.
[2]权海鹏,常保臣.论体育节取代普通高校传统运动会改革的可行性[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88-90.
[3]林鲁军.论学校田径运动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3.6:80-82.
[4]王伟民,石少峰.中小学运动会向体育节转轨的探讨[J].体育师友.2002.6:40-41.
[5]庞毓恩.学校运动会改革之我见[J].体育科技.2004(1):69-71.
[6]曹利民,万昌智.论学校运动会的创新[J].云梦学刊.2006.3:134-135.
[7]杨建运,吴龙.校运动会向体育节转轨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4:108-110.
[8]梁平,董斌.论高校运动会发展方向与模式[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93-95.
摘要学校体育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从分析现行学校运动会形式、内容等存在问题入手,认为以田径项目为主的校运动会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为适应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校运会必须建立新的运动竞赛体制的平台,将原来传统的体育运动会向综合的实施校园体育文化节转轨,将以更新、更全、更有效的方式促进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学校运动会改革发展趋势
一、学校运动会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体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人类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和内容。“重在参与”已进入到每个人的心灵里。我们应顺应潮流,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实现每个学生平等参与学校各种体育活动的权利。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培养他们对体育的爱好,满足个性发展需要,才能实行终身体育。
(一)变“学校田径运动会”为“学校体育文化艺术节”
为适应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必须对校运会进行改革,建立新的运动竞赛体制的平台,使之在满足学校体育要求的同时,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成就感、使命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最佳途径,成为培养学生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最生动的课堂。体育节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校园文化活动,正逐步成为目前校园文化的热点。体育节本着“重在参与,展示个性”的原则,以体育与健康为内容,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竞赛、表演和讲座等形式,以欢乐和娱乐为手段以健身和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既鼓励个人表现,又强调合作与团队精神,真正集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和教育性于一体,在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素养,扩大知识面,培养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学校运会向体育节转变,不仅因为“节日”象征着吉庆、祥和、欢乐,从而更加具有吸引力与凝聚力;还在于“节日”可以为我们拓展空间和时间,拓展内容与形式,使之更加精彩纷呈,更在于通过名称的改变达到以下四个根本改变。
1.改变性质:将全校的体育赛事和活动统一规划,合理安排,使之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经济化,使体育在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以满足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和群众体育的要求。由单一的运动竞赛变为融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节日。
2.改变对象:体育节中的“重在参与,展示自我”的原则让传统运动会由“少数参赛,多数观看”变革为面向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全校师生员工,根据不同需要为每一个人提供参与和展示才能的机会。
3.改变目标:由追求胜负、名次的“金牌效应”变革为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健康思想,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改变功能:由单纯的体育健身变为育体、益智、健心、促德,充分发挥体育所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的多维功能,从而使体育节成为联系全体师生的纽带,把全体师生凝聚在一起,使体育成为载体,通过体育节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二)体育节的指导思想
站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基本要求贯穿于体育节的全过程,突出“四性”——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基础性。使体育节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享有参加的权利,并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通过体育与其它学科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陶冶个性,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学生生理、心理、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不仅使学生主动参与,享受体育节的快乐,还要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参与体育节的筹备组织、实施全过程,从中受到更深层次的锻炼,勇于实践,敢于创造,自主自为,主动发展。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强化健身与娱乐,淡化竞技,为实现全民健身的战略目标和终身体育、提高全民素质打好基础。
二、体育节的基本结构
由于体育节的具体目标、内容、时间、运作方法必须根据举办学校的性质、学生特点、校园环境、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而定,所以不可能存在统一的、固定不变的体育节结构。而体育节能否具有浓厚的节日欢乐气氛,能否吸引全校师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的欲望,关键在于体育大会的内容是否真正体现了新颖性、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竞争性。在项目的选择上,应从师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出发,以体育教材为主,其内容和形式应有较强的可变性和选择性。
(一)健身类体育活动:包括以锻炼身体、发展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各种身体练习,如体育单项技术(投篮、射门、投标等)竞赛、达标竞赛等,以及广播体操、有氧健身操、集体舞、体育舞蹈等。
(二)竞技类体育活动:包括普及型的田径比赛、各种形式的球类比赛、棋牌类比赛等,规则要结合实际情况尽量简化、难度要尽量降低。
(三)娱乐类的体育活动:包括各种体育游戏、趣味游戏,以及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等。
(四)创新类的体育活动:包括自编操、啦啦操、街舞的比赛或表演,体育摄影、体育绘画、体育征文比赛等。
(五)知识类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裁判规则的学习和培训,以及运动创伤的康复咨询活动等。
三、体育节的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在思想上打破“田径运动会”、“精英运动会”、“高水平运动会”、“正规运动会”、“学生运动会”、“校内运动会”等陈旧观念,树立“综合运动会”、“全员运动会”、“欢乐竞争运动会”、“群体运动会”、“校内外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等新观念,从根本上改变对运动会的认识,使运动会能根据各地各校的条件,多种模式地发展起来。
(二)要重新认识举办运动会的深远意义。举办运动会不仅是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一次检查,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健康状况、健康意识、锻炼意识的促进,是学生良好精神面貌的检阅,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展示。在新形势下的运动会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倡人人参与,与教学改革相适应。要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努力将体育艺术文化、生活相融合,丰富校园文化,体现学校运动会的教育特色。要真正把体育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项重大举措,设计都必须具有现代学校体育观——以全面育人、“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树立全民体育的观念,快乐体育的观念;变被动体育观为主动体育观,变生物体育观为综合体育观,变阶段体育观为终身体育观,使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小结
以“体育节”取代传统学校田径运动会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重大举措。把体育节定位于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体育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以快乐和健康为手段,开展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各学科与各教育活动相互渗透,既符合学生自我完善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和未来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筹划体育节并不难,关键是更新观念,体育节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要使它真正成为师生心目中的盛会与节日,它的内容、形式和运作方法以及其内在规律还有待于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玉华,施倍华.学校运动会的现状与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报.2000.6:99-100.
[2]权海鹏,常保臣.论体育节取代普通高校传统运动会改革的可行性[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88-90.
[3]林鲁军.论学校田径运动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3.6:80-82.
[4]王伟民,石少峰.中小学运动会向体育节转轨的探讨[J].体育师友.2002.6:40-41.
[5]庞毓恩.学校运动会改革之我见[J].体育科技.2004(1):69-71.
[6]曹利民,万昌智.论学校运动会的创新[J].云梦学刊.2006.3:134-135.
[7]杨建运,吴龙.校运动会向体育节转轨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4:108-110.
[8]梁平,董斌.论高校运动会发展方向与模式[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