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课堂”,建立有效的课堂机制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meng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的,作为进行基础教育的我们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从眼前做起,构建“和谐课堂”,建立有效的课堂运行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课堂控制机制、课堂预警机制,抓好素质教育,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好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新课程 和谐社会 和谐课堂 课堂和谐机制 课堂张力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炼是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本文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从社会学角度思考如何构建“和谐课堂”,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研究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构建“和谐课堂”,建立有效的机制
  “和谐课堂”的机制包括以下内容:
  1.流畅的课堂运行机制
  “和谐课堂”是师生能够自由互动的环境。课堂运行是个人与同学之间联系的非固定化,打破了学生阶层之间的壁垒,使各个阶层的学生处于不断的更新变换之中,缓和了成绩、地位差别造成的冲突,释放了由课堂不公平的能量形成的课堂张力。在课堂运行机会均等的条件下,成绩、地位的差别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成为对有创造力、对班级有贡献的人的一种奖赏。
  2.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由于老师会自觉不自觉地特别关照学优生,暂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各种资源拥有方面就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利益流向的不平衡,会引发弱势群体的强烈不满,会扭曲建立“和谐课堂”的目标,并激化不同学生之间的矛盾。因为,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惠及”所有学生,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而不仅仅是“惠及”少数人。
  3.有效的课堂控制机制
  有效的课堂控制机制表现在对为了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而产生的越轨行为、违法行为能够有效地、及时地制约和打击,使各种矛盾与冲突都能在法规的基础上进行调节与解决,而不是依靠管理者个人的能力。没有矛盾、冲突的课堂是没有的,关键是当矛盾、冲突出来之后,各级教育管理者能不能运用制度、规范、机构的力量进行调解,将其纯化、缓和,不使其激化。
  4.敏感的课堂预警机制
  和谐社会是能够及时发现不和谐因素的社会。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当然是稳定,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在不安定或动乱中正常运行。因此建立“和谐课堂”也需要建立一种预警机制,要通过落实责任,建立课堂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发挥班委会的职能以及依靠普通同学等,来达到维护课堂纪律的目的,从而缓解课堂张力,建立和谐课堂。
  二、构建“和谐课堂”中的具体策略与案例
  1.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建立“和谐课堂”。因此教师应以情感因素为教学的突破口,主动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从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具体做法为:
  (1)要微笑面对学生,缓解课堂张力。
  (2)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缩短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应注意批评的艺术,合理利用课堂控制机制。
  2.激活“寡言人群”,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然而合作小组中那些学困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寡言人群”,所谓合作,只能是那些处于控制地位的学优生的事。这种依赖型的合作必然会影响“和谐课堂”的建立,所以怎样激活“寡言人群”,使他们在课堂上变得积极活跃起来,将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课堂”的成败。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和尝试:
  (1)尊重意愿,构建合作小组。
  (2)笨鸭先行,培养合作信心。
  (3)民主和谐,发挥合作水平。
  (4)记录成长档案,促进合作热情。
  3.落实“以人为本”精神,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程标准表明: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和谐课堂”,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的场所,使学习活动深入生活、融入社会,真正实现由“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1)“乐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
  (2)“会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构建“和谐课堂”的根本。
  (3)“创新”——落实“以人为本”精神、构建“和谐课堂”的重点。
  (4)“运用”——落实“以人为本”精神、构建“和谐课堂”的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从现在做起,在“和谐课堂”中去教育感化青少年儿童,使他们从小在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尊重、交流、合作、创新、做人。顺应和谐社会,构建“和谐课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其他文献
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的这种作用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选好实验、用好实验、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
期刊
有人说:要在农村真正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好——难!社会关注不够,经费不足,特别是孩子见的世面小,无法和城里的孩子相媲美。我是一名乡镇小学教师,我感觉综合实践是一个很令我向往的课程,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是美丽的,源自于美丽的心愿和美丽的过程。我甚至希望能大刀阔斧地去做些什么。因为农村小学所处的社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若把学生禁锢在狭小的课堂,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与城里孩子的差异只会越来越
期刊
《爱莲说》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一篇优秀的小品散文,文章通过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而自己独爱莲花的对比品评,着重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品格,并借以自况,寄托了自己洁身自好的情操。文章虽一百一十九字,但细细品味,文旨高深,语言精练,结构严谨,手法高妙,实在回味无穷、令人赞叹。  一、寓意的深刻美。作者描写莲花,并赋于莲花以君子的形象,写莲花就是赞君子。“出淤泥而不染”,“中通
期刊
众所周知,批改作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用得不好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在这里介绍几种批改作业的策略:  一、分项评价  一篇好的作业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如果只注重解答过程正确与否的评价,就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利于他们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便于学生了解自己作业的成败优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可以采取分项评价的批发策略
期刊
摘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为高效课堂。实施高效课堂的方法,是把课堂的某一部分或全部交给学生。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创新精神 高效课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
期刊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才能做到问心无愧、胸有成竹地走向讲台,才能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那么,真正做到哪些才算是备好了一节课?我们认为必须坚持“四备”的原则,做到个体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按照“个体备课——集体研讨——个性展示——反思提高”的备课过程进行备课。在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中,在新课改的大氛围下,我们必须坚持“四备”。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不查资料的一备
期刊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
期刊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此我想重新对这一理念加以剖析。作为数学学科三大部分(数与代数、几何和统计)之一的数与代数部分,它是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经典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这一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结构以及教学活动方面都发生了很
期刊
所谓问课,就是教师主动征询学生、同行对自己教学的感受和意见,并对自我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形式。问课是一门反思性教学艺术,应该成为高中地理教师每天必修的功课,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要在问课中感知学生的学,在问课中修正自己的教;在问课中提升自己的智慧,在问课中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问自己  问自己实质上就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大潮,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育理念贯穿于现代初中教学之中。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为了贯彻新课改的思想,就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思想,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并将之应用于初中政治教学中。有鉴于此,本文将对情境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情景教学 初中 政治 问题法 策略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不止是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灵启迪的过程。由于情感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