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缺乏全面、客观的总结和及时反馈,因此,我们应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监控与评估体系,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使之有序、有效。
关键词: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评估与监控体系 现实需要 建议
一、核心概念
阳光体育运动: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布教体艺6号文《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目的在于增强青少年体质,贯彻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监控:监,察也。监控,监测并进行控制。
评估:评,议也。评估,即评量,进行评价和估量
二、建立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评估与监控体系的现实需要
(一)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成绩和缺陷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流人群,是意识形态领域中最活跃的群体,在大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可引领社会舆论建立“运动、健康、快乐”的积极健身理念,对公众的健康观念进行教育和洗礼,提升整个社会对体质健康问题的关注度。
自《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颁布以来,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各高校普遍展开了对提高阳光体育运动效果的探索,如有的高校将阳光体育定位为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通过体育课程的改革加强阳光体育;有的高校将学生第二课堂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主战场,大学生体育社团成为阳光体育主要力量。各个高校都开展了形式丰富、数量众多的体育锻炼,越来越多大学生通过阳光体育建立了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健康第一”的理念被大学生普遍接受。同时,阳光体育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课程、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拓展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思路和途径,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创造了时机与空间,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契机。
但在繁荣和热闹背后,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定位不清晰,组织实施涉及的部门多、管理结构复杂,活动形式多,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缺乏稳定的模式和路线;某些活动的开展仅重视宣传效果,实效性不强;阳光体育运动的政策关于监控与评估方面的内容尚不完善,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缺乏全面、客观的总结与及时反馈,阳光体育运动大多仍停留在政策解读和实践尝试的阶段;缺乏制度保障,导致阳光体育运动在资金、场地、器材、师资等安排上难以获得保障,等等。在诸多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缺乏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时监控评估体系,缺乏支持其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理论。例如,虽然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同,但在如何将大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与阳光体育运动有效性评估的联系方面缺乏深入探讨和论证,使得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至今未能形成长效机制。
(二)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监控和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1.发挥监控和评价体系的检验、反馈和导向作用,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提高效率,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进行引导,使之有序、有效。
2.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形成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指导体系和富有前瞻性的理论,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性、社会认同度,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引导社会舆论摒弃“分数第一,智育至上”的人才质量观。
3.将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的考核、评比挂钩,调动学校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使体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等方面更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使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通过阳光体育整合学校体育资源的目的。
4.制定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时监控与有效性评估可从制度层面与技术层面着手规范实施体系,纠正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支持,使阳光体育运动进入良性循环,形成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长效机制,保证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的最终落实。
5.作为整合高校体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加强监控和评估将促使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健康发展并最终起到提高高校体育机制的效率和生命力,形成发展新路径作用,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终整合,为探讨建立高校体育新体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实践方面的范例。
三、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监控与评估体系建设建议
(一)建立监控与评估体系首先必须具有制度层面的保障。鉴于大学生阳光体育的特殊性,我们应设立或指定专门的机构统筹管理高校体育与阳光体育,明确阳光体育的负责者和组织者,确立监控与评估的主体与执行者,将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与高校的绩效考核挂钩。
(二)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范畴作出清晰的划定和准确定位是建立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前提。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系统工程,既是体育课程、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体育课程是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主渠道,课外体育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形成学生终身体育观念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是,大学生阳光体育并不等同于原有的高校体育,也不等同于学生课外体育社团活动,而是具有特定范围。目前,对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范围仍缺乏明确的规定,我们应厘清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程、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关系,同时,要区分一般高校体育工作与阳光体育运动,避免将常规的体育教学与体育工作冠以阳光体育之名就成为了阳光体育活动。
(三)阳光体育运动监控、评估体系的建立应以全面、科学的调研为基础。我们必须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高校体育设施、公共体育教育、校园体育氛围、社会评价等因素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四)大学生阳光体育应建立长远规划和阶段性的具体实施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作为评估和监控体系的依据。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监控和测评。同时应设立绩效标准,监控和调节内、外部的关键因素,如组织实施机构的建立、时间的保证、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阳光体育运动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同,我们可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对两者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成绩的评价标准之一,形成固定模式,一年一测,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报告制度。
(六)大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以往对于这类组织的管理普遍缺乏严密的体系,监控和评估更为鲜见。要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必须对此进行系统管理。一方面改革体育教学体制,建立开放的课程体系,实现体育课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延伸和对接,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检查、测评制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供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
[3]张建华,杨铁黎,殷恒婵.从美、日两国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看我国体育教学评价改革.中国体育科技,2001,第37卷,(11).
[4]国家体育总局.2000—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Z].199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讨论文件.
[5]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曲宗湖.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7]刘振中,载梦霞著.身体素质教育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
[8]冯唯锐,徐蕾.“阳光体育运动”解析及高校实施的策略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7.
[9]蒋树人,孟光云,贾国鹏,韦勇.对中国、日本两所大学学生关于体育意识和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体育学刊,1998.
[10]周伟利.国外高等院校的体育运动.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6.
关键词: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评估与监控体系 现实需要 建议
一、核心概念
阳光体育运动: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布教体艺6号文《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目的在于增强青少年体质,贯彻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监控:监,察也。监控,监测并进行控制。
评估:评,议也。评估,即评量,进行评价和估量
二、建立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评估与监控体系的现实需要
(一)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成绩和缺陷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流人群,是意识形态领域中最活跃的群体,在大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可引领社会舆论建立“运动、健康、快乐”的积极健身理念,对公众的健康观念进行教育和洗礼,提升整个社会对体质健康问题的关注度。
自《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颁布以来,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各高校普遍展开了对提高阳光体育运动效果的探索,如有的高校将阳光体育定位为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通过体育课程的改革加强阳光体育;有的高校将学生第二课堂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主战场,大学生体育社团成为阳光体育主要力量。各个高校都开展了形式丰富、数量众多的体育锻炼,越来越多大学生通过阳光体育建立了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健康第一”的理念被大学生普遍接受。同时,阳光体育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课程、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拓展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思路和途径,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创造了时机与空间,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契机。
但在繁荣和热闹背后,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定位不清晰,组织实施涉及的部门多、管理结构复杂,活动形式多,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缺乏稳定的模式和路线;某些活动的开展仅重视宣传效果,实效性不强;阳光体育运动的政策关于监控与评估方面的内容尚不完善,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缺乏全面、客观的总结与及时反馈,阳光体育运动大多仍停留在政策解读和实践尝试的阶段;缺乏制度保障,导致阳光体育运动在资金、场地、器材、师资等安排上难以获得保障,等等。在诸多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缺乏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时监控评估体系,缺乏支持其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理论。例如,虽然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同,但在如何将大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与阳光体育运动有效性评估的联系方面缺乏深入探讨和论证,使得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至今未能形成长效机制。
(二)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监控和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1.发挥监控和评价体系的检验、反馈和导向作用,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提高效率,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进行引导,使之有序、有效。
2.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形成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指导体系和富有前瞻性的理论,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性、社会认同度,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引导社会舆论摒弃“分数第一,智育至上”的人才质量观。
3.将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的考核、评比挂钩,调动学校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使体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等方面更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使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通过阳光体育整合学校体育资源的目的。
4.制定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时监控与有效性评估可从制度层面与技术层面着手规范实施体系,纠正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支持,使阳光体育运动进入良性循环,形成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长效机制,保证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的最终落实。
5.作为整合高校体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加强监控和评估将促使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健康发展并最终起到提高高校体育机制的效率和生命力,形成发展新路径作用,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终整合,为探讨建立高校体育新体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实践方面的范例。
三、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监控与评估体系建设建议
(一)建立监控与评估体系首先必须具有制度层面的保障。鉴于大学生阳光体育的特殊性,我们应设立或指定专门的机构统筹管理高校体育与阳光体育,明确阳光体育的负责者和组织者,确立监控与评估的主体与执行者,将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与高校的绩效考核挂钩。
(二)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范畴作出清晰的划定和准确定位是建立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前提。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系统工程,既是体育课程、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体育课程是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主渠道,课外体育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形成学生终身体育观念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是,大学生阳光体育并不等同于原有的高校体育,也不等同于学生课外体育社团活动,而是具有特定范围。目前,对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范围仍缺乏明确的规定,我们应厘清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程、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关系,同时,要区分一般高校体育工作与阳光体育运动,避免将常规的体育教学与体育工作冠以阳光体育之名就成为了阳光体育活动。
(三)阳光体育运动监控、评估体系的建立应以全面、科学的调研为基础。我们必须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高校体育设施、公共体育教育、校园体育氛围、社会评价等因素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四)大学生阳光体育应建立长远规划和阶段性的具体实施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作为评估和监控体系的依据。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监控和测评。同时应设立绩效标准,监控和调节内、外部的关键因素,如组织实施机构的建立、时间的保证、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阳光体育运动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同,我们可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对两者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成绩的评价标准之一,形成固定模式,一年一测,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报告制度。
(六)大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以往对于这类组织的管理普遍缺乏严密的体系,监控和评估更为鲜见。要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必须对此进行系统管理。一方面改革体育教学体制,建立开放的课程体系,实现体育课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延伸和对接,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检查、测评制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供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
[3]张建华,杨铁黎,殷恒婵.从美、日两国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看我国体育教学评价改革.中国体育科技,2001,第37卷,(11).
[4]国家体育总局.2000—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Z].199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讨论文件.
[5]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曲宗湖.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7]刘振中,载梦霞著.身体素质教育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
[8]冯唯锐,徐蕾.“阳光体育运动”解析及高校实施的策略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7.
[9]蒋树人,孟光云,贾国鹏,韦勇.对中国、日本两所大学学生关于体育意识和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体育学刊,1998.
[10]周伟利.国外高等院校的体育运动.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