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质量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中,需要进一步认识素质教育和科学教育质量的科学内涵,用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指导教育实践,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质量观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提高教育质量既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高品质、多样化教育的诉求,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中,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素质教育和科学教育质量的内涵,用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推动教育发展,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关于素质教育、教育质量观的几点认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当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而提出的,曾被概括为“针对采用不正当的手段、片面针对升学率的那种应试教育模式”。近30年来,素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精髓可以追溯到几代国家领导的教育思想,让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与发展。其内涵可以简单直观的概括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其实质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教育质量观,是对教育工作及学生质量的基本看法,主要着眼于对学生质量的评价,教育工作质量取决于学生质量。伴随新中国教育发展,对教育质量的认识从零散的、粗线条的表述向科学、系统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建国初期提出 “两为”(即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要求, 1957年提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1985年提出“四有新人”的人才培养标准。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细化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明晰“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 “办学条件标准” “学校拨款标准”“学校人员编制标准”“学生学费和杂费标准”和“教师资格和教职工基本工资标准”[2],并提出具体实施细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奠定了新中国教育质量建设的基础。
二、关于科学教育质量观的几点认识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内涵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终身发展的质量理念教育质量不仅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的知识点,是否会解决一定的具体问题,和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质量更关注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学生学习习惯、坚韧的意志、科学的思维和创新的智慧等终身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培养,是长期质量与近期质量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二)追求和谐的质量标准教育既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既要承担受教育者升学就业、获取社会竞争优势的功能,还要承担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提供人才支撑的责任和使命。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要求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又要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相统一的质量标准。
(三)追求全面发展的质量目标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倡导立德树人为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追求公平的质量体系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指向全体学生,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公平的质量体系。
(五)追求高效的质量过程教育质量的提高,不是靠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代价,而是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优化学生学习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实现的。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素质教育对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价值诉求、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唯有用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提高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就必须深刻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摒弃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片面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用正确的教育理念统领教育实践,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水平。
(二)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全面发展,是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要在教学设计、内容选择、环境创设、活动组织、师生互动、评价反馈等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是课堂改革的关键。要以师德建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校本培训要着重抓好集体备课、课堂观摩、集体评课、试卷分析等环节,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解力和课堂教学艺术。继续教育培训要以个案呈现和问题研究为培训载体,不断完善分科分类培训课程,进行培训过程进行常态化管理和监督,不断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努力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抓住课堂,把握教师,是落实科学教育质量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路径。
(三)健全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扎实做好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组织力量展开项目研究,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水平。
做好学校发展规划,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在宏观上把握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形式和教育特色,并以此开展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项目研究,做到一校一研究,一校一方案,扎实推进质量提升工程,从而实现区域教育协调、高质量发展。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高经费利用效率。建立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障教育经费使用的三个增长。在保障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思路,增加人力资源培训经费投入。建立经费使用问责制度[3],适时适地发布教育经费使用情况报告,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的过程监督。
加大学校现代化建设资金投入,同时向与提高质量紧密相关的要素倾斜。重点加快“六大功能室”建设,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加强网络设施和网络资源的建设,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搭建各类网络环境下师生教学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设立师资培训、教育科研专项资金,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搭建教育科研平台,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教育科研是教师发现教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其效益在教学实践和教育质量中凸显。搭建学校、区、市三级教研平台,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教师、学校、区域教育科研的水平,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教育科研项目,以项目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年度论坛和名师大讲堂,加强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提升与创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学校联盟、名师工作室、结对帮扶、一对一研课、讲座沙龙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搭建教学成果展示平台,组织开展有特色的教学成果展示和教学水平比赛活动,提高教师专业自觉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五)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围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健全督导评估制度,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专项教育督导:组织开展对课程计划落实情况的专项督导,切实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推进学校规范办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组织开展对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的专项督导,推动学校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督促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兴趣和爱好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健康和快乐地成长;组织开展教育质量的专项督导评估,定期开展对教育质量专项督导,适时适地发布区域教育质量督导评估报告,并把评估结果作为学校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凸显教育品牌效应。
教育发展不仅需要自身苦练硬功,树立教育品牌,还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借助社会新闻媒体力量,充分利用教育网站、教育报刊、教育电视等教育宣传主阵地,赢得社会、家长、学生的强大支持,促进区域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娣娜. 现代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房晓东,王燕. 教育质量观发展脉络. 人民教育,2011(1).
[3]王晓燕. 美国基础教育质量问责的制度和创新. 外国教育研究,2013(2).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质量观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提高教育质量既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高品质、多样化教育的诉求,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中,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素质教育和科学教育质量的内涵,用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推动教育发展,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关于素质教育、教育质量观的几点认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当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而提出的,曾被概括为“针对采用不正当的手段、片面针对升学率的那种应试教育模式”。近30年来,素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精髓可以追溯到几代国家领导的教育思想,让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与发展。其内涵可以简单直观的概括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其实质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教育质量观,是对教育工作及学生质量的基本看法,主要着眼于对学生质量的评价,教育工作质量取决于学生质量。伴随新中国教育发展,对教育质量的认识从零散的、粗线条的表述向科学、系统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建国初期提出 “两为”(即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要求, 1957年提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1985年提出“四有新人”的人才培养标准。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细化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明晰“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 “办学条件标准” “学校拨款标准”“学校人员编制标准”“学生学费和杂费标准”和“教师资格和教职工基本工资标准”[2],并提出具体实施细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奠定了新中国教育质量建设的基础。
二、关于科学教育质量观的几点认识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内涵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终身发展的质量理念教育质量不仅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的知识点,是否会解决一定的具体问题,和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质量更关注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学生学习习惯、坚韧的意志、科学的思维和创新的智慧等终身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培养,是长期质量与近期质量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二)追求和谐的质量标准教育既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既要承担受教育者升学就业、获取社会竞争优势的功能,还要承担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提供人才支撑的责任和使命。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要求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又要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相统一的质量标准。
(三)追求全面发展的质量目标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倡导立德树人为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追求公平的质量体系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指向全体学生,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公平的质量体系。
(五)追求高效的质量过程教育质量的提高,不是靠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代价,而是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优化学生学习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实现的。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素质教育对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价值诉求、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唯有用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提高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就必须深刻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摒弃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片面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用正确的教育理念统领教育实践,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水平。
(二)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全面发展,是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要在教学设计、内容选择、环境创设、活动组织、师生互动、评价反馈等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是课堂改革的关键。要以师德建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校本培训要着重抓好集体备课、课堂观摩、集体评课、试卷分析等环节,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解力和课堂教学艺术。继续教育培训要以个案呈现和问题研究为培训载体,不断完善分科分类培训课程,进行培训过程进行常态化管理和监督,不断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努力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抓住课堂,把握教师,是落实科学教育质量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路径。
(三)健全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扎实做好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组织力量展开项目研究,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水平。
做好学校发展规划,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在宏观上把握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形式和教育特色,并以此开展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项目研究,做到一校一研究,一校一方案,扎实推进质量提升工程,从而实现区域教育协调、高质量发展。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高经费利用效率。建立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障教育经费使用的三个增长。在保障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思路,增加人力资源培训经费投入。建立经费使用问责制度[3],适时适地发布教育经费使用情况报告,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的过程监督。
加大学校现代化建设资金投入,同时向与提高质量紧密相关的要素倾斜。重点加快“六大功能室”建设,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加强网络设施和网络资源的建设,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搭建各类网络环境下师生教学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设立师资培训、教育科研专项资金,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搭建教育科研平台,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教育科研是教师发现教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其效益在教学实践和教育质量中凸显。搭建学校、区、市三级教研平台,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教师、学校、区域教育科研的水平,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教育科研项目,以项目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年度论坛和名师大讲堂,加强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提升与创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学校联盟、名师工作室、结对帮扶、一对一研课、讲座沙龙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搭建教学成果展示平台,组织开展有特色的教学成果展示和教学水平比赛活动,提高教师专业自觉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五)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围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健全督导评估制度,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专项教育督导:组织开展对课程计划落实情况的专项督导,切实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推进学校规范办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组织开展对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的专项督导,推动学校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督促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兴趣和爱好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健康和快乐地成长;组织开展教育质量的专项督导评估,定期开展对教育质量专项督导,适时适地发布区域教育质量督导评估报告,并把评估结果作为学校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凸显教育品牌效应。
教育发展不仅需要自身苦练硬功,树立教育品牌,还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借助社会新闻媒体力量,充分利用教育网站、教育报刊、教育电视等教育宣传主阵地,赢得社会、家长、学生的强大支持,促进区域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娣娜. 现代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房晓东,王燕. 教育质量观发展脉络. 人民教育,2011(1).
[3]王晓燕. 美国基础教育质量问责的制度和创新. 外国教育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