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社会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面临新挑战。其中广受社会关注的校园欺凌问题一度成了网络热点,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我们课题组对西北地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镇原县)农村校园欺凌现象的实地走访、深入调研后发现:2015~2017三年间,全县中小学已知发生的大大小小欺凌事件超过9起,虽然都没有酿成重大严重后果,但足以引起社会高度重视。本文就以镇原县为例,重点分析农村校园欺凌现象的特点、危害性及形成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和途径,以期实现综合治理。
农村校园欺凌现象的现状、特点及社会危害性
农村校园欺凌现象,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暴力性、隐蔽性、长期性等特点,而且随着农村入学率的逐年提高,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与以往观念不同的是:农村校园欺凌的实施者,现一般多为女生;而被欺凌者,多为体弱内向的弱小学生。校园欺凌危害性极大,不但会对受害者身心造成伤害,而且这种创伤是长远的、持久的,个别甚至会造成终身心理阴影,社会负面影响力极大。
农村校园欺凌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校法制教育缺失,以及多数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严重缺位,这些都是造成农村校园欺凌频发的原因。据我们调查:镇原县每年外输劳动力15.87万人次(多为夫妻双方一同外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4%,而他们的孩子几乎都是正在各类学校就读的中小学生。
父母的“放养”,亲情的缺失
作为农业大县,镇原縣经济极不发达,很多人迫于生计常年外出务工,使得他们的子女成了“留守”学生和实际意义上的“放养”孩子,监管出现真空,家庭教育缺失。一些家长惯用“金钱”来弥补亲情,使得孩子表面上看起来衣食无忧,其实内心孤独无援。家长这种“物质 放任”的“放养”方式,使部分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
家校合作的冷淡,学生法制观念的淡薄
以镇原职业教育为例,生源比较复杂,招生对象多为当年中考落榜的“后进生”,管理难度较大。从学校管理来看,出现问题的学生90%以上来自单亲或类单亲(父或母至少一人在外)家庭。这些家庭,从不主动向学校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及学习情况,家校沟通不畅,小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化解,致使孩子更易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另外,农村学校法制教育严重滞后,农村学生、家长法制观念淡薄。2017年10月,我们课题组就“校园欺凌”开展问卷调查。调查中,76%的同学回答“实施校园欺凌的原因”时选择“不懂法”;74.3%的学生认为“不知自己的欺凌行为已触犯了法律”;80.5%的调查学生承认,如果知道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及自己应该付出的沉重代价,就不会实施欺凌行为。
手机的滥用,网络游戏的侵蚀
现如今,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手机。除了正常上课时间外,他们几乎可以随时刷网页、登微信、玩网络游戏等。学生的自控能力有限,加上极强的模仿能力,极易从网络上接受不良信息。而目前网络中的大量小说、游戏都充斥着色情、暴力情节,这些不良因素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影响极大。他们极有可能会盲目模仿并沉溺其中无法自拔,逐渐偏离现实,产生暴力倾向,进而发展为校园欺凌。
农村校园欺凌的预防及综合治理
加强校园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 1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定期邀请当地派出所、公安局、司法局等专业人员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及不良后果;组织学生到看守所、青少年管教所参观,接受现场教育。
( 2 )班主任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进行专题教育,组织专题讨论,使学生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防范校园暴力,远离校园欺凌。
( 3 )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等平台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同时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建立班级家长QQ群和微信联系群,畅通家、校沟通渠道。
积极净化校园环境,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 1 )在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地段,及时安装高清摄像头;在欺凌事件高发的时间段,及时补充安保巡逻力量。
( 2 )明确规定学生在校上网时间,适度限制学生手机,每天晚休前手机及时上交室长或班主任处,施行统一管理。
( 3 )结合教育部等部委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制定和细化本校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相关部门、人员 “校园欺凌” 处置的职责和权限。
( 4 )对重点有欺凌他人苗头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约谈教育、制止,必要时联系家长配合教育;对屡教不改者,要加大惩戒力度,让其他人引以为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我国这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中,要全面实现小康,离不开农村、农业、农民的全面发展,更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S[2017]GHB2886)
农村校园欺凌现象的现状、特点及社会危害性
农村校园欺凌现象,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暴力性、隐蔽性、长期性等特点,而且随着农村入学率的逐年提高,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与以往观念不同的是:农村校园欺凌的实施者,现一般多为女生;而被欺凌者,多为体弱内向的弱小学生。校园欺凌危害性极大,不但会对受害者身心造成伤害,而且这种创伤是长远的、持久的,个别甚至会造成终身心理阴影,社会负面影响力极大。
农村校园欺凌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校法制教育缺失,以及多数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严重缺位,这些都是造成农村校园欺凌频发的原因。据我们调查:镇原县每年外输劳动力15.87万人次(多为夫妻双方一同外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4%,而他们的孩子几乎都是正在各类学校就读的中小学生。
父母的“放养”,亲情的缺失
作为农业大县,镇原縣经济极不发达,很多人迫于生计常年外出务工,使得他们的子女成了“留守”学生和实际意义上的“放养”孩子,监管出现真空,家庭教育缺失。一些家长惯用“金钱”来弥补亲情,使得孩子表面上看起来衣食无忧,其实内心孤独无援。家长这种“物质 放任”的“放养”方式,使部分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
家校合作的冷淡,学生法制观念的淡薄
以镇原职业教育为例,生源比较复杂,招生对象多为当年中考落榜的“后进生”,管理难度较大。从学校管理来看,出现问题的学生90%以上来自单亲或类单亲(父或母至少一人在外)家庭。这些家庭,从不主动向学校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及学习情况,家校沟通不畅,小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化解,致使孩子更易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另外,农村学校法制教育严重滞后,农村学生、家长法制观念淡薄。2017年10月,我们课题组就“校园欺凌”开展问卷调查。调查中,76%的同学回答“实施校园欺凌的原因”时选择“不懂法”;74.3%的学生认为“不知自己的欺凌行为已触犯了法律”;80.5%的调查学生承认,如果知道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及自己应该付出的沉重代价,就不会实施欺凌行为。
手机的滥用,网络游戏的侵蚀
现如今,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手机。除了正常上课时间外,他们几乎可以随时刷网页、登微信、玩网络游戏等。学生的自控能力有限,加上极强的模仿能力,极易从网络上接受不良信息。而目前网络中的大量小说、游戏都充斥着色情、暴力情节,这些不良因素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影响极大。他们极有可能会盲目模仿并沉溺其中无法自拔,逐渐偏离现实,产生暴力倾向,进而发展为校园欺凌。
农村校园欺凌的预防及综合治理
加强校园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 1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定期邀请当地派出所、公安局、司法局等专业人员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及不良后果;组织学生到看守所、青少年管教所参观,接受现场教育。
( 2 )班主任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进行专题教育,组织专题讨论,使学生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防范校园暴力,远离校园欺凌。
( 3 )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等平台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同时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建立班级家长QQ群和微信联系群,畅通家、校沟通渠道。
积极净化校园环境,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 1 )在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地段,及时安装高清摄像头;在欺凌事件高发的时间段,及时补充安保巡逻力量。
( 2 )明确规定学生在校上网时间,适度限制学生手机,每天晚休前手机及时上交室长或班主任处,施行统一管理。
( 3 )结合教育部等部委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制定和细化本校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相关部门、人员 “校园欺凌” 处置的职责和权限。
( 4 )对重点有欺凌他人苗头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约谈教育、制止,必要时联系家长配合教育;对屡教不改者,要加大惩戒力度,让其他人引以为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我国这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中,要全面实现小康,离不开农村、农业、农民的全面发展,更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S[2017]GHB2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