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个新鲜事物。综合性学习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了问题情景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和勃勃生机,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也不难发现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误区。
[关键词]语文 综合性学习 误区
误区之一:部分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添头”和“装饰”,在教学中不作为或作为不够,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
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同等列为语文学习的目标,这告诉我们综合性学习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是每一个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而不是为语文教学作“装饰”用的花瓶,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添头”。综合性学习在教学形式上有着其独特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也是有序的、系统的,教材对综合性学习这一块的编写仍然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与学生在共同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时不得随意打乱,必须经历准备(项目设计)、体验(过程实施)与表达交流(成果展示)三个阶段,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认为综合性学习是基于项目的聚会,师生为了完成这一项目,必须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过程实施就是按拟定计划进行探究的过程,没有计划的综合性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把综合性学习当作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而不引起高度重视的语文教学不是全面的语文教学。
误区之二:过分依赖于课本,唯教材是从,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材作为知识的绝对权威而被教师奉为圣经。在课程改革到来之后,教材仅仅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但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发生改变,无法用新理念去从事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教师抱着书本打滚,甚至把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当作课堂作业来要求学生完成。而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认为在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里,教材上综合性学习板块提供的内容仅仅是项目的引子,而不是项目的全部,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教材,要走出教材,引导学生从引子中找到学习的钥匙,并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课文是例子,它是“成品”;综合性学习材料不是例子,因为它不是“成品”,仅仅是一种资源,可供参阅的项目引子,更不是作业。
误区之三: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阅读课,只做些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之类的工作。
我们不能否认教材中绝大多数单元的阅读课文与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人与自我为主题,选编了与认识自我、热爱生命有关的五篇阅读课文,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就与此相照应,以“这就是我”为主题,设计了活动内容,帮助学生在了解新同学的同时,进一步认识自我。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组织课文,有描写四季景物的《春》、《济南的冬天》、《秋天》,还有述说个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的《山中访友》,那么,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试图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可见,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还是阅读课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但我们应十分清醒地看到,综合性学习教学虽然与阅读教学有联系但又是相对独立的,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综合性学习并不是完全依附于阅读部分而存在的,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自成体系。教材每册书有六个单元,所以设计了六个综合性学习,其中第一、三、五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相对统一,即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在规模小、层次少的活动中培养语文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第二、四、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相对一致,它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这些与阅读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我们更不能因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中有通过写作(小报告、调研论文)来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这一形式就将综合性学习当作写作课来教,这也是不对的。
误区之四:教师走下了讲台,却搞起了“垂帘听政”。
教师定目标,学生去完成;教师定程序,学生去实施;学生去“表演”,教师做“裁判”;学生出成果,教师来独享。
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承担什么角色呢?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认为,在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里,教师以一个语文交际者的身份参与整个聚会过程,而不是包办所有工作,更不是幕后主使。理论的实践者在对综合性学习阶段的探索之中,要求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中来,承担力所能及的资源储备、过程设计工作;在过程实施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从生活本身和已取得的经验、已有的语文知识出发,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过程中去,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教师仅仅作为“积极的旁观者、热情的支持者和朋友般的监督者”角色出现于项目实施过程之中,通过正确运用“首席策略”,与学生一道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失误,对因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混乱、偏差进行行为矫正,以便学生能顺利完成拟定内容和衍生内容。在成果展示阶段,以学生展示为主,提倡教师与学生共同展示、个人成果和集体成果多样化展示。实验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学生的收获,引导学生就过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分析,并提出新问题或拟定新项目,当好促进者。
[关键词]语文 综合性学习 误区
误区之一:部分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添头”和“装饰”,在教学中不作为或作为不够,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
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同等列为语文学习的目标,这告诉我们综合性学习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是每一个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而不是为语文教学作“装饰”用的花瓶,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添头”。综合性学习在教学形式上有着其独特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也是有序的、系统的,教材对综合性学习这一块的编写仍然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与学生在共同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时不得随意打乱,必须经历准备(项目设计)、体验(过程实施)与表达交流(成果展示)三个阶段,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认为综合性学习是基于项目的聚会,师生为了完成这一项目,必须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过程实施就是按拟定计划进行探究的过程,没有计划的综合性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把综合性学习当作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而不引起高度重视的语文教学不是全面的语文教学。
误区之二:过分依赖于课本,唯教材是从,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材作为知识的绝对权威而被教师奉为圣经。在课程改革到来之后,教材仅仅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但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发生改变,无法用新理念去从事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教师抱着书本打滚,甚至把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当作课堂作业来要求学生完成。而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认为在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里,教材上综合性学习板块提供的内容仅仅是项目的引子,而不是项目的全部,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教材,要走出教材,引导学生从引子中找到学习的钥匙,并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课文是例子,它是“成品”;综合性学习材料不是例子,因为它不是“成品”,仅仅是一种资源,可供参阅的项目引子,更不是作业。
误区之三: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阅读课,只做些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之类的工作。
我们不能否认教材中绝大多数单元的阅读课文与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人与自我为主题,选编了与认识自我、热爱生命有关的五篇阅读课文,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就与此相照应,以“这就是我”为主题,设计了活动内容,帮助学生在了解新同学的同时,进一步认识自我。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组织课文,有描写四季景物的《春》、《济南的冬天》、《秋天》,还有述说个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的《山中访友》,那么,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试图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可见,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还是阅读课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但我们应十分清醒地看到,综合性学习教学虽然与阅读教学有联系但又是相对独立的,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综合性学习并不是完全依附于阅读部分而存在的,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自成体系。教材每册书有六个单元,所以设计了六个综合性学习,其中第一、三、五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相对统一,即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在规模小、层次少的活动中培养语文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第二、四、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相对一致,它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这些与阅读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我们更不能因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中有通过写作(小报告、调研论文)来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这一形式就将综合性学习当作写作课来教,这也是不对的。
误区之四:教师走下了讲台,却搞起了“垂帘听政”。
教师定目标,学生去完成;教师定程序,学生去实施;学生去“表演”,教师做“裁判”;学生出成果,教师来独享。
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承担什么角色呢?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认为,在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里,教师以一个语文交际者的身份参与整个聚会过程,而不是包办所有工作,更不是幕后主使。理论的实践者在对综合性学习阶段的探索之中,要求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中来,承担力所能及的资源储备、过程设计工作;在过程实施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从生活本身和已取得的经验、已有的语文知识出发,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过程中去,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教师仅仅作为“积极的旁观者、热情的支持者和朋友般的监督者”角色出现于项目实施过程之中,通过正确运用“首席策略”,与学生一道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失误,对因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混乱、偏差进行行为矫正,以便学生能顺利完成拟定内容和衍生内容。在成果展示阶段,以学生展示为主,提倡教师与学生共同展示、个人成果和集体成果多样化展示。实验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学生的收获,引导学生就过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分析,并提出新问题或拟定新项目,当好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