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教师进行正确的合作意识引导
合作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需要发展。从学校竞争性的文化氛围过渡到学校合作性的文化氛围,教师们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观念转化的过程,也是合作能力的发展过程。集体活动是合作观念转化为合作行为的媒介。在活动中,人与人的行为关系既可能是竞争性的,也可能是合作性的,或互不干涉的个体性的,但只有在共同的活动中,教师之间才能互动,才能沟通交流。只有沟通交流,教师才能求同存异,相互理解;只有理解,教师之间才可能达成共识,建立合作关系。教师要主动的与其他的教师进行感情联络,主动和其他教师进行各种教学上的交流,从而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的教学生活。同时,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多种交流方式。因此,培养教师的合作能力要从开展教师参与的活动开始。学校要经常性地组织生活类、休闲类的集体活动。生活类、休闲类的活动能够使教师暂时放下工作,放松精神,获得愉悦的心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有利于袒露人的思想、感情,展现出被遮蔽的甚至潜在的能力,提高人的亲和力,使沟通交流更有成效。这样在共同的活动中,教师既可以锻炼交往、沟通能力,也能互相“发现”,从而找到生活中的朋友和工作中潜在的合作伙伴。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性的活动,给教师创造平等对话、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在专业对话、交流中提高合作能力,发现合作契机,建立合作关系。因此,通过学校提供的这些活动,教师会意识到合作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意识到合作不是给教师额外增加负担,而是为了真正形成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建立有效的教师合作模式
集体备课模式虽然是集体力量的精华,但是有其“形式化”的缺点;公开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能力,但是有其“虚假性”; 师徒结对模式有助于准教师迅速的成长,但是有其“保守性”;网络交流模式为教师的交流提供了互动平台,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却因为没有时间而浪费了网络资源。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仅仅在于岗前培训,也不仅仅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更不能把眼光总盯在外出学习上,而应当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即通过校本教研,教师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所谓“校本教研”的教学研究,就是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和教师一起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为有效的途径。调查表明,教师在教学研究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可有75%的教师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的人能有同样的表现。 在新课程背景下,通过校本教研的形式推动教师合作,为教师合作提供实践平台,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合作形式。
三、改变传统管理模式
教师间应具有亲密的伙伴关系,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手段,避免教师间产生利益冲突,尽量减少教师间的个人恩怨,形成团结向上的学校环境。首先,学校领导应积极倡导教师合作并热情投入到合作中去,将自己指挥者、管理者的身份转变为科研实践的参与者,引导教师不断开启自己的新思路,并将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与同事分享。为教师提供支持,校长应充分行使权力,在学校努力营造集体合作的文化氛围,给予尝试合作的教师物质、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其次,学校应组织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心得交流,拟定教学研究课题并集体进行课题探讨与实践,将合作意识逐步渗透到每位教师的心里。再次,学校应重建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必须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制度。注重教学结果同时,也注重教学过程;关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同时也关注教师参与合作探究课题的成果;考察教师教学设计的同时也考察教研组教学交流的成果;关心教师工作表现的同时也关心教师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将单一的评价形式转变为多元式的,在评价过程中将教师的合作协调能力、参与合作教学研究的成果都作为评价内容,真正意义上保证教师合作是真实的、有效的,防止流于形式的合作。
合作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需要发展。从学校竞争性的文化氛围过渡到学校合作性的文化氛围,教师们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观念转化的过程,也是合作能力的发展过程。集体活动是合作观念转化为合作行为的媒介。在活动中,人与人的行为关系既可能是竞争性的,也可能是合作性的,或互不干涉的个体性的,但只有在共同的活动中,教师之间才能互动,才能沟通交流。只有沟通交流,教师才能求同存异,相互理解;只有理解,教师之间才可能达成共识,建立合作关系。教师要主动的与其他的教师进行感情联络,主动和其他教师进行各种教学上的交流,从而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的教学生活。同时,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多种交流方式。因此,培养教师的合作能力要从开展教师参与的活动开始。学校要经常性地组织生活类、休闲类的集体活动。生活类、休闲类的活动能够使教师暂时放下工作,放松精神,获得愉悦的心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有利于袒露人的思想、感情,展现出被遮蔽的甚至潜在的能力,提高人的亲和力,使沟通交流更有成效。这样在共同的活动中,教师既可以锻炼交往、沟通能力,也能互相“发现”,从而找到生活中的朋友和工作中潜在的合作伙伴。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性的活动,给教师创造平等对话、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在专业对话、交流中提高合作能力,发现合作契机,建立合作关系。因此,通过学校提供的这些活动,教师会意识到合作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意识到合作不是给教师额外增加负担,而是为了真正形成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建立有效的教师合作模式
集体备课模式虽然是集体力量的精华,但是有其“形式化”的缺点;公开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能力,但是有其“虚假性”; 师徒结对模式有助于准教师迅速的成长,但是有其“保守性”;网络交流模式为教师的交流提供了互动平台,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却因为没有时间而浪费了网络资源。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仅仅在于岗前培训,也不仅仅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更不能把眼光总盯在外出学习上,而应当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即通过校本教研,教师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所谓“校本教研”的教学研究,就是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和教师一起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为有效的途径。调查表明,教师在教学研究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可有75%的教师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的人能有同样的表现。 在新课程背景下,通过校本教研的形式推动教师合作,为教师合作提供实践平台,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合作形式。
三、改变传统管理模式
教师间应具有亲密的伙伴关系,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手段,避免教师间产生利益冲突,尽量减少教师间的个人恩怨,形成团结向上的学校环境。首先,学校领导应积极倡导教师合作并热情投入到合作中去,将自己指挥者、管理者的身份转变为科研实践的参与者,引导教师不断开启自己的新思路,并将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与同事分享。为教师提供支持,校长应充分行使权力,在学校努力营造集体合作的文化氛围,给予尝试合作的教师物质、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其次,学校应组织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心得交流,拟定教学研究课题并集体进行课题探讨与实践,将合作意识逐步渗透到每位教师的心里。再次,学校应重建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必须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制度。注重教学结果同时,也注重教学过程;关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同时也关注教师参与合作探究课题的成果;考察教师教学设计的同时也考察教研组教学交流的成果;关心教师工作表现的同时也关心教师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将单一的评价形式转变为多元式的,在评价过程中将教师的合作协调能力、参与合作教学研究的成果都作为评价内容,真正意义上保证教师合作是真实的、有效的,防止流于形式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