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探讨""扶贫鸡""养殖经济效益的提升方法,文章结合广西“扶贫鸡”项目工作实况,理论联系实际,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扶贫鸡”养殖主要经济效益,论述了农村鸡养殖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得出:“扶贫鸡”养殖经济效益的提升受市场规律把握、品牌支柱打造、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等多种因素影响。最终得出:贫困具有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双重性质,在农村扶贫项目发展过程中,“扶贫鸡”在培育农村脱贫经济新增长点、促进贫困户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扶贫鸡;养殖业;经济效益
前言:“扶贫鸡”养殖项目具有经济效益平稳、投资回报期短、获得经济效益快等优良特点,对于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动农村贫困户增收致富、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由于养殖户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导致广西山地鸡养殖成本过高,再加上疫病防疫不及时导致山地鸡养殖死亡率较高,影响了山地鸡养殖效益。基于此,对具有广西特色的山地“扶贫鸡”养殖经济效益提升方法进行适当探析非常必要。
一、""扶贫鸡""养殖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
从直接经济利益视角进行分析,在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社会民众对食品安全关注度不断增加,鸡蛋内含苏丹红、洋快餐店大量使用“速成鸡”等事件的出现,促使消费者对鸡肉安全产生了疑虑,与此同时,土鸡价格涨幅达20.0%以上(每0.5千克24元)。而广西特色山地生态养鸡低碳环保、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与市场刚性需求相符,也决定了其具有很高的直接经济效益。
2、间接经济效益
从间接经济效益视角入手,根据广西山地生态定义及饲养管理手段可知,生态养鸡与林业发展具有间接联系。在养殖过程中,鸡可以除虫,鸡的排泄物可以作为肥料,降低相关农产品农药用量,提高产品安全可靠性,具有较高的间接经济效益。
二、农村鸡养殖扶贫产业存在的问题
1、对市场规律把握不足
虽然近几年广西农村山地鸡养殖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鸡养殖户对市场规律把握不足,无法保证出笼时间适宜性,严重影响了山地鸡效益。
2、无法形成品牌支柱
皮脆肉嫩的广西山地鸡较受市场青睐,但是由于规模较小,无法形成品牌支柱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鸡”养殖经济效益。
3、缺乏精细化管理模式
当前广地山地鸡养殖仍然没有形成精细化管理模式,在良种培育、饲养管理等方面也缺乏科学管控理念,导致山地鸡养殖效益不够突出[1]。
三、""扶贫鸡""养殖经济效益的提升方法
1、把握市场规律
一般来说,元旦、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期间对鸡肉需求量较大,且公鸡价格高于母鸡。因此,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扶贫鸡”养殖出售。由于广西地区山地鸡自然生长成熟期在四个月到五个月左右,完全成熟需要五个月到六个月左右的时间。“扶贫鸡”饲养户可以根据鸡的叫声判定其性成熟(叫声圆润)时间,根据其性成熟时间确定出笼时间(180~200日龄),严格贯彻全进全出原则,避免出笼不及时导致占地、费料、费时、费工问题,保证养殖效益。
考虑到贫困具有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双重性质,为获取最高“扶贫鸡”养殖经济效益,可以结合市场需求进行放养模式的恰当选择,主要包括批次放养、蛋肉兼用式、500d养殖模式等几种模式。其中批次放养主要指一年内出笼两到三批肉鸡,首批三月份育雏,四月中旬放养,七月中旬出笼,次批五月份育雏,七月份放养,中秋或国庆节出笼,第三批七月份育雏,元旦或春节出笼,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在鸡出笼时间确定后,根据市场需求规模,可以突破以往单一的销售模式,而且采取本地市场+互联网的方式,以节假日为重点,进行鸡销售,以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同时引导广西本地“扶贫鸡”养殖合作社利用现代化营销手段,依托电商平台,进行网络营销推广模式优化。如按照消费者要求,进行白条鸡、活体鸡销售,并积极与当地信息科技公司、顺丰等物流企业快速主動对接,切实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以较高的养殖效益激发“扶贫鸡”养殖户积极主动性。
2、创建品牌
现阶段,在人们生活由温饱向小康社会转变背景下,其消费意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无公害绿色食物成为人民的共同追求。基于此,广西贫困农村应以有机无公害、生态绿色品牌创建为立足点,从多个视角出发,利用多种手段,广泛开展生态绿色、有机无公害山地鸡宣传推介,促使消费者产生重复购买欲望,提高本地品牌竞争力[2]。
只有适度规模养殖才可以保证“扶贫鸡”品牌竞争力。考虑到广西山地鸡养殖产业特殊性,可以依据“季季有鸡售”的原则,贯彻薄利多销的方针,创建示范乡、示范场、示范村,发展一乡一品。同时采用合作社+农户或者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利益联结形式,抱团发展,逐步形成从种源到餐桌的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证广西优质鸡的独特风味。
3、精心管理
为避免饲养不当对“扶贫鸡”养殖经济效益的不利影响,在养殖前期,应广泛开展市场调查,选择受消费青睐的鸡品种,如羽毛鲜艳、青色脚、每只在1.8kg左右的青脚麻羽鸡,或绿壳蛋鸡、三黄鸡等本地品种,避免选择羽毛色泽差、抗病能力差、生长速度慢的品种,同时考虑到鸡出栏率、饲料报酬率、成活率对广西“扶贫鸡”养殖效益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鸡品种确定的基础上,应改变育雏方式,优先选择雏鸡与粪便分离的网箱育雏,降低疾病发生率。在雏鸡达到35日龄或者体重达到450g时,可以改为定时定量的小围栏饲养,并注重采用吆喝、哨声进行条件反射刺激,为放样管理做好准备。在雏鸡达到55日龄或者体重达到850g时,可以放养到成片草地、果园、荒山等位置,一般每亩可以放养180只鸡,1500只鸡为一个群脚,每间隔半个月进行一次换区。同时在放养地堆积牛粪、养殖蚯蚓或种植紫云英、菊苣等青绿多汁蔬菜野草,每日定时补充豆饼、玉米等粮食作物及清洁饮水,避免采用含有激素的添加剂[3]。
需要注意的是,为促进鸡只正常生长发育,应坚持定期性消毒+经常性消毒相结合的手段,每换区一次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并进行消毒药品的交替使用。同时根据地方区域疾病发生规律,结合放养模式,进行可行性较强的疫病免疫程序制定,按程序免疫接种。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到放养鸡在野外采食昆虫为多种寄生虫中间宿主,极易感染寄生虫病,因此,应依据针对用药、交替使用、合理使用原则,在山地鸡放养前一个月、放养后二十天进行一次驱虫。随后每间隔一个月进行一次驱虫。
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加快贫困山区建档立卡户增收脱贫进程,广西政府应认识到“扶贫鸡”养殖带来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扶贫鸡”养殖产业,逐步形成精细化鸡养殖管理体系,促使其成为当地农户“短、平、快速”增收的重要产业。同时把控市场规律,适时出笼,扩大养殖规模,树立养殖品牌,完善脱贫攻坚产业支撑体系,为当地农户切实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符世雄, 叶方, 于秋鹏,等. 农村林下蛋鸡养殖产业化扶贫研究[J]. 养殖与饲料, 2019,000(02):10-12.
[2]李城机. 基于提高\“扶贫鸡\”养殖经济效益对策[J]. 农家科技, 2019, 000(006):103-104.
[3]李婷, 郭美斌. 生态农业促进精准扶贫研究——以沐川林下乌骨鸡养殖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 2019, 000(005):6-8.
作者简介:
邱建佑1965-、男、梧州市藤县、汉族、本科、现职称:畜牧师资格、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家畜家禽饲养及动物疫病防控。
关键词:扶贫鸡;养殖业;经济效益
前言:“扶贫鸡”养殖项目具有经济效益平稳、投资回报期短、获得经济效益快等优良特点,对于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动农村贫困户增收致富、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由于养殖户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导致广西山地鸡养殖成本过高,再加上疫病防疫不及时导致山地鸡养殖死亡率较高,影响了山地鸡养殖效益。基于此,对具有广西特色的山地“扶贫鸡”养殖经济效益提升方法进行适当探析非常必要。
一、""扶贫鸡""养殖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
从直接经济利益视角进行分析,在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社会民众对食品安全关注度不断增加,鸡蛋内含苏丹红、洋快餐店大量使用“速成鸡”等事件的出现,促使消费者对鸡肉安全产生了疑虑,与此同时,土鸡价格涨幅达20.0%以上(每0.5千克24元)。而广西特色山地生态养鸡低碳环保、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与市场刚性需求相符,也决定了其具有很高的直接经济效益。
2、间接经济效益
从间接经济效益视角入手,根据广西山地生态定义及饲养管理手段可知,生态养鸡与林业发展具有间接联系。在养殖过程中,鸡可以除虫,鸡的排泄物可以作为肥料,降低相关农产品农药用量,提高产品安全可靠性,具有较高的间接经济效益。
二、农村鸡养殖扶贫产业存在的问题
1、对市场规律把握不足
虽然近几年广西农村山地鸡养殖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鸡养殖户对市场规律把握不足,无法保证出笼时间适宜性,严重影响了山地鸡效益。
2、无法形成品牌支柱
皮脆肉嫩的广西山地鸡较受市场青睐,但是由于规模较小,无法形成品牌支柱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鸡”养殖经济效益。
3、缺乏精细化管理模式
当前广地山地鸡养殖仍然没有形成精细化管理模式,在良种培育、饲养管理等方面也缺乏科学管控理念,导致山地鸡养殖效益不够突出[1]。
三、""扶贫鸡""养殖经济效益的提升方法
1、把握市场规律
一般来说,元旦、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期间对鸡肉需求量较大,且公鸡价格高于母鸡。因此,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扶贫鸡”养殖出售。由于广西地区山地鸡自然生长成熟期在四个月到五个月左右,完全成熟需要五个月到六个月左右的时间。“扶贫鸡”饲养户可以根据鸡的叫声判定其性成熟(叫声圆润)时间,根据其性成熟时间确定出笼时间(180~200日龄),严格贯彻全进全出原则,避免出笼不及时导致占地、费料、费时、费工问题,保证养殖效益。
考虑到贫困具有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双重性质,为获取最高“扶贫鸡”养殖经济效益,可以结合市场需求进行放养模式的恰当选择,主要包括批次放养、蛋肉兼用式、500d养殖模式等几种模式。其中批次放养主要指一年内出笼两到三批肉鸡,首批三月份育雏,四月中旬放养,七月中旬出笼,次批五月份育雏,七月份放养,中秋或国庆节出笼,第三批七月份育雏,元旦或春节出笼,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在鸡出笼时间确定后,根据市场需求规模,可以突破以往单一的销售模式,而且采取本地市场+互联网的方式,以节假日为重点,进行鸡销售,以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同时引导广西本地“扶贫鸡”养殖合作社利用现代化营销手段,依托电商平台,进行网络营销推广模式优化。如按照消费者要求,进行白条鸡、活体鸡销售,并积极与当地信息科技公司、顺丰等物流企业快速主動对接,切实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以较高的养殖效益激发“扶贫鸡”养殖户积极主动性。
2、创建品牌
现阶段,在人们生活由温饱向小康社会转变背景下,其消费意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无公害绿色食物成为人民的共同追求。基于此,广西贫困农村应以有机无公害、生态绿色品牌创建为立足点,从多个视角出发,利用多种手段,广泛开展生态绿色、有机无公害山地鸡宣传推介,促使消费者产生重复购买欲望,提高本地品牌竞争力[2]。
只有适度规模养殖才可以保证“扶贫鸡”品牌竞争力。考虑到广西山地鸡养殖产业特殊性,可以依据“季季有鸡售”的原则,贯彻薄利多销的方针,创建示范乡、示范场、示范村,发展一乡一品。同时采用合作社+农户或者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利益联结形式,抱团发展,逐步形成从种源到餐桌的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证广西优质鸡的独特风味。
3、精心管理
为避免饲养不当对“扶贫鸡”养殖经济效益的不利影响,在养殖前期,应广泛开展市场调查,选择受消费青睐的鸡品种,如羽毛鲜艳、青色脚、每只在1.8kg左右的青脚麻羽鸡,或绿壳蛋鸡、三黄鸡等本地品种,避免选择羽毛色泽差、抗病能力差、生长速度慢的品种,同时考虑到鸡出栏率、饲料报酬率、成活率对广西“扶贫鸡”养殖效益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鸡品种确定的基础上,应改变育雏方式,优先选择雏鸡与粪便分离的网箱育雏,降低疾病发生率。在雏鸡达到35日龄或者体重达到450g时,可以改为定时定量的小围栏饲养,并注重采用吆喝、哨声进行条件反射刺激,为放样管理做好准备。在雏鸡达到55日龄或者体重达到850g时,可以放养到成片草地、果园、荒山等位置,一般每亩可以放养180只鸡,1500只鸡为一个群脚,每间隔半个月进行一次换区。同时在放养地堆积牛粪、养殖蚯蚓或种植紫云英、菊苣等青绿多汁蔬菜野草,每日定时补充豆饼、玉米等粮食作物及清洁饮水,避免采用含有激素的添加剂[3]。
需要注意的是,为促进鸡只正常生长发育,应坚持定期性消毒+经常性消毒相结合的手段,每换区一次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并进行消毒药品的交替使用。同时根据地方区域疾病发生规律,结合放养模式,进行可行性较强的疫病免疫程序制定,按程序免疫接种。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到放养鸡在野外采食昆虫为多种寄生虫中间宿主,极易感染寄生虫病,因此,应依据针对用药、交替使用、合理使用原则,在山地鸡放养前一个月、放养后二十天进行一次驱虫。随后每间隔一个月进行一次驱虫。
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加快贫困山区建档立卡户增收脱贫进程,广西政府应认识到“扶贫鸡”养殖带来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扶贫鸡”养殖产业,逐步形成精细化鸡养殖管理体系,促使其成为当地农户“短、平、快速”增收的重要产业。同时把控市场规律,适时出笼,扩大养殖规模,树立养殖品牌,完善脱贫攻坚产业支撑体系,为当地农户切实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符世雄, 叶方, 于秋鹏,等. 农村林下蛋鸡养殖产业化扶贫研究[J]. 养殖与饲料, 2019,000(02):10-12.
[2]李城机. 基于提高\“扶贫鸡\”养殖经济效益对策[J]. 农家科技, 2019, 000(006):103-104.
[3]李婷, 郭美斌. 生态农业促进精准扶贫研究——以沐川林下乌骨鸡养殖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 2019, 000(005):6-8.
作者简介:
邱建佑1965-、男、梧州市藤县、汉族、本科、现职称:畜牧师资格、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家畜家禽饲养及动物疫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