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850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日趋感淡化,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内容。本文依据历史学科和教学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弘扬和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法及途径,以实现历史教学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教学 学生社会责任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实施,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课程属性的界定克服了过去笼统泛化的弊端和不足,清晰地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可见,历史课所独具的教育功能和审美情感,能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转变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凸显出人文精神的真、善、美,使历史课真正有助于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基础。
  一、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由于应试教学与学校命运、个人的前途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为了追求升学率,各中学的各类考试都在为高考服务,历史只是在文科类高考中的一门课程,因此许多学校将历史课放到了很次要的位置。在传统历史课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分析其历史影响,尽量淡化事件的经过,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和结论,只注重学生对结论性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养成,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则降到了次要的地位,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索然寡味,并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能否考上高一级学校,成为每位学生关注的头等大事,分数成为了选拔的唯一标准,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以后的工作没有用处、它只是通向大学的一块敲门砖而已,往往把历史当成纯知识的记忆,形成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考笔记的“三部曲”。
  现在中学生的生活大多局限于家庭与学校,在家里,大多数家长想让孩子上重点大学,又苦于孩子学习负担重,便包办代替,承担了本应孩子承担的家庭责任,无形中制约了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同时,中学生的社会生活阅历很有限,判断是非能力较低,不能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体验来承担责任和懂得责任,从而导致社会责任日趋淡化。在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能否考上大学时,对学生的良好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持轻忽的态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教师前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育为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根基
  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科特点看,中学历史学科所具备的蕴涵性、依附性、多样性等特点,更完整地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依托。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中所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蕴含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可见,历史教育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凸显历史新课程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显性课程要素。因此,历史教育既可成为个人发展的有力手段,又可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治身”和“治世”方面的巨大作用。
  2.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是树人的教育
  历史学科教育所蕴含的情感性、思想性和生命性等,通过呈现中外历史上千姿百态的人物,千变万化的现象,以及蕴藏千差万别的情感,等等,无不流露出鲜明的个性特征[1]。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心灵的主人:中学阶段的历史知识包括不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古今中外不同阶级、阶层的历史人物等,历史教学为学生进入社会圈、成为社会人奠定了学识基础。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学会对社会和生活作出思考,对社会现象作出公正、合理的判断[2]。
  3.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曾说:“历史最好的职能就在于赏善罚恶。”历史新课程特别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因素,其中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在内心深处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3]。可见,历史学习不同于其他任何课程的学习,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认识和了解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什么”,另一方面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真善美、假恶丑的鉴别过程中,作出价值和道德判断,通过接受历史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可见,对于学生来说,历史教学不仅在于学习历史知识,而且在于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阅历,深化情感,培养个性,成为能驾驭生活的能人,逐步成为高雅且富有情趣的人。
  三、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途径
  1.知识层面与价值层面结合
  历史课的教学过程,除了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应当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层面渗透到历史课的教学中去,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突出体现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性功能。因此,教师应根据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及体现出的民族特性,善于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要素,把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之中。在讲述这些史实的同时,教师应当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等价值层面,从而正确地引导学生:责任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每个人都必须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明白自己将来要肩负起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的重任。
  2.历史事件与时代热点问题相结合
  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是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时事热点与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利用时事热点,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思考、讨论,借助现实反思历史,探析热点问题的历史渊源等,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中国抗战史时,我利用热播的《亮剑》引起学生们的关注,提醒学生《亮剑》是中国人八年抗战波澜壮阔的场面的缩影,其“亮剑”精神正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民族精神的写照。这样一来,既使历史知识更贴近现实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愉悦中掌握了历史知识。
  3.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历史教学具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双重性。教师要落实社会责任感教育,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好显性课程要素,做“有心人”,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显性教育素材,找出结合点、切入点,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今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的深层次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隐性课程要素是一种非正式的课程要素,是潜藏在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因素。在历史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挖掘出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隐性要素:其一,充分利用课外读物及报刊资料。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及报刊资料可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2005年上半年,各大媒体对“日本争常及纂改历史教科书”等涉及中日关系的事件作了大量的报道,这些不指向历史学科内容的实体性精神文化都可以成为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隐性课程要素”。其二,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民主、分工、合作、负责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对同学、对老师、对集体、对家长的社会责任感。
  4.爱国主义教育与地方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我认为,教师应当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的革命历史,从而让学生爱上家乡,因自己家乡而自豪,通过地方革命教育来烘托出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扩展到爱祖国的博大胸怀。
  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地方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将书本知识与地方革命教育的素材顺利地实现“链接”:因为地方革命斗争传统教育是以发生在当地的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为依据的,它可以让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绩、高尚的情操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丰富知识,加深对国情、区情的理性认识,使得学生易于接受历史教育,印象尤为深刻,让学生以先烈为榜样,学习其无私奉献精神,把自己的情和爱献给“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从而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积极情感[4]。可见,加强地方革命传统教育,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恋,使他们把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与对家乡光荣革命传统、高尚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使对家乡过去纯朴的乡情上升为科学的理性认识,再升华为积淀着理性认识的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爱家乡的深厚情感,立志报效桑梓。
  
  参与文献:
  [1]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齐渝华.石蔷历史教学课例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万锋,杨洪林.坚强地方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质[J].武当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其他文献
在假新闻成为过街老鼠的时候,我们对于另一种形式的“客里空”即新闻报道中细节的真实性同样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细节失实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不能给予高
一、 问题的提出  体育课中的“偶发事件”是指与课堂教学目的无关却直接干扰教学,突然发生的外来刺激或事件。由于课堂偶发事件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在体育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常常使一些教师手足失措,甚至陷入一种被动局面。因此,处理偶发事件既能体现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又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如果处理不当,则不但会引起冲突,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寻其根源,因势利导,正确处理教学的偶发事
体育教学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发展,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但要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并不能解决问题。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并合理运用到教学中去,会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是不可缺少的,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讲述。  一、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兴趣
摘 要: C语言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C语言重点内容和环节,精心规划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风格,利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技术,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自学C语言前沿的应用技术。  关键词: C语言 教学方法 应用编程能力 自学能力     1?郾引言  《C语言程
摘 要: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培养的教学方式。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可以将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融于具体项目之中,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小型网站的开发能力,实现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网页设计与制作 实践应用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Intemet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地位越
期刊
摘 要: 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建构式学习的基础条件之一。当前,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现象。本文作者从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尝试、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三个方面,来阐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一些做法与策略。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和谐高效课堂 主动性学习能力 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建构式的发现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机
摘 要: 思想政治学科具有理论性强、知识点多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思想政治教学 整合 运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突破教学重
摘 要: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院校中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也是较早讲授疾病的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本文探讨了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该教学方法的基本操作程序,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打下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 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法 基本运作过程    医学微生物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教学过程
文章从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问题与弊端入手,提出了构建数字图像处理和谐课堂的原则与措施,以使教学成为师生平等交流、共同体验与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