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建设创新性国家战略目标的今天,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保证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成功、快速地实现,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综合大学要站在历史新高度,重新审视高等工程教育定位,分析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探索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改革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深入研究工程科技人才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育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工程科技人才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二十一世纪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中央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决策。面对国内外新的发展形势,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特别是工程科技人才对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西部地区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工科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工科专业在全校专业中的占比为34%,工科类普通本科生在全校本科生招生规模中的占比为47%。2000年,我校在国内率先启动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工科学生参与比例达到了40%。学校的绝大部分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已建立了100余个工科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依托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工程人才培养的深厚人文积淀、特有的培养平台,学校逐步开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并成为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
一、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历史久、数量多、规模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程教育本科和研究生在校生达到418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学生个性缺失、思维固化、创新和探索能力不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工程实际,实践动手能力弱,工程科技人才进入社会后不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远远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建设规模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质要求已经超出传统工程科技人才的内涵。按照潘云鹤院士的看法,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中迫切需要五类工程人才:第一类,理论+技术实践,解决工程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第二类,理论+发展新技术,发表科研成果的工程科学人才;第三类,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技术交叉创新人才;第四类,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新产品开发人才;第五类,理论+技术实践+创业与市场能力,工程管理与经营人才[1]。
高等学校作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自然要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要,将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定位于培养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以适应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和高科技时代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纵观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早在20世纪后半叶,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就已经非常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麻省理工大学等世界知名理工类大学甚至提出了“回归工程实践”的口号,并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作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各项具体教学改革的内容中[2]。
国家和社会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国外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愈来愈受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视。目前,国内知名大学的高等工程教育已开始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点转移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来,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已经着手开展工程教育改革,强调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只重传授不重实践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开拓学生思维,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创新意识。
二、四川大学工程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育的实践探索
(一)发挥百年川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全面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人文境界。
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四川大学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2000年,强强合并后的新四川大学明确了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工程科技人才还特别强调要有敏锐的工程创新意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为此,学校将“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作为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加以实践。学校发挥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优势,开设了以《中华文化》、《四川大学校史文化》、《国际文化与教育-归国学者看海外》、《西方文化》、《四川大学人文大讲堂》为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提升了工程科技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气质。
(二)打破学科壁垒,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带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如何“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是我校本科人才培养长期思考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长期以来,我校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通过设置跨学科的交叉课程群,组建跨学科的交叉团队、不同专业学生同堂听课、共同探讨等方式,不断拓宽工科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多学科的知识、跨学科的思维,创造性地分析工程问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有效地锻炼了工程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培育了工程科技人才的实践能力。
(三)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走校企联合培养之路。
产学研联合培养是工程科技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质要求。多年来,我校发挥研究型综合大学的产、学、研优势,已有多个工程专业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采用与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企业走进课堂,学生走进企业”,“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等方式边教学、边实践、边科研、边应用;利用企业良好的实践环境,开设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生产实习、工程训练、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工程实践经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教育过程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会,提升工程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四)开展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四川大学正着力推行探究式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在工程教育方面,特别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及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激发工科学生探索问题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以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推行工程教育课堂教学全过程创新,重点实施启发式教学、探究式讨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和工程案例探讨教学,通过“质疑—思疑—解疑”的过程,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充分调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4]。在探究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不同的思维视角、思维方式,锻炼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并在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五)利用川大丰富的国际合作机会,拓展国际视野。
四川大学拥有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和良好的国际化教育氛围。目前,我校已與国外40余所著名大学建立了联合人才培养项目计划,利用丰富的开放教育资源,为工程科技人才创造了更多的国际合作、校际交流、交换学生、联合培养的机会,不断拓展工程科技人才的国际视野,丰富实践经历,掌握国际先进理念,促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升。
(六)建立健全工程科技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实行考核方式改革。
工程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质,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我校工程教育摒弃了传统的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考量指标的评价模式,注重对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评,评价主体由单一的任课教师转向任课教师评价、个人评价、同学互评和辅导员评价相结合的多主体共同评价。
研究型综合大学具有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以及科学研究的强势,立足于研究型综合大学,以国际视野和社会新需求改革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工程科技人才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制定恰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工程科技人才创造多样化、灵活性的实践教学环境是提升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潘云鹤. 抓住机遇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2009(24):4—27.
[2]时铭显. 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 中国大学教学,2002(10):38-40.
[3]顾秉林. 工程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2(22):9—11.
[4]马金柱,王北艳. 理工科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研究.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94—95.
【关键词】工程科技人才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二十一世纪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中央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决策。面对国内外新的发展形势,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特别是工程科技人才对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西部地区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工科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工科专业在全校专业中的占比为34%,工科类普通本科生在全校本科生招生规模中的占比为47%。2000年,我校在国内率先启动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工科学生参与比例达到了40%。学校的绝大部分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已建立了100余个工科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依托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工程人才培养的深厚人文积淀、特有的培养平台,学校逐步开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并成为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
一、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历史久、数量多、规模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程教育本科和研究生在校生达到418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学生个性缺失、思维固化、创新和探索能力不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工程实际,实践动手能力弱,工程科技人才进入社会后不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远远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建设规模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质要求已经超出传统工程科技人才的内涵。按照潘云鹤院士的看法,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中迫切需要五类工程人才:第一类,理论+技术实践,解决工程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第二类,理论+发展新技术,发表科研成果的工程科学人才;第三类,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技术交叉创新人才;第四类,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新产品开发人才;第五类,理论+技术实践+创业与市场能力,工程管理与经营人才[1]。
高等学校作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自然要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要,将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定位于培养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以适应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和高科技时代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纵观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早在20世纪后半叶,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就已经非常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麻省理工大学等世界知名理工类大学甚至提出了“回归工程实践”的口号,并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作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各项具体教学改革的内容中[2]。
国家和社会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国外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愈来愈受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视。目前,国内知名大学的高等工程教育已开始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点转移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来,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已经着手开展工程教育改革,强调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只重传授不重实践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开拓学生思维,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创新意识。
二、四川大学工程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育的实践探索
(一)发挥百年川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全面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人文境界。
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四川大学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2000年,强强合并后的新四川大学明确了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工程科技人才还特别强调要有敏锐的工程创新意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为此,学校将“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作为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加以实践。学校发挥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优势,开设了以《中华文化》、《四川大学校史文化》、《国际文化与教育-归国学者看海外》、《西方文化》、《四川大学人文大讲堂》为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提升了工程科技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气质。
(二)打破学科壁垒,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带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如何“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是我校本科人才培养长期思考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长期以来,我校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通过设置跨学科的交叉课程群,组建跨学科的交叉团队、不同专业学生同堂听课、共同探讨等方式,不断拓宽工科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多学科的知识、跨学科的思维,创造性地分析工程问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有效地锻炼了工程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培育了工程科技人才的实践能力。
(三)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走校企联合培养之路。
产学研联合培养是工程科技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质要求。多年来,我校发挥研究型综合大学的产、学、研优势,已有多个工程专业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采用与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企业走进课堂,学生走进企业”,“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等方式边教学、边实践、边科研、边应用;利用企业良好的实践环境,开设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生产实习、工程训练、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工程实践经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教育过程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会,提升工程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四)开展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四川大学正着力推行探究式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在工程教育方面,特别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及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激发工科学生探索问题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以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推行工程教育课堂教学全过程创新,重点实施启发式教学、探究式讨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和工程案例探讨教学,通过“质疑—思疑—解疑”的过程,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充分调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4]。在探究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不同的思维视角、思维方式,锻炼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并在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五)利用川大丰富的国际合作机会,拓展国际视野。
四川大学拥有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和良好的国际化教育氛围。目前,我校已與国外40余所著名大学建立了联合人才培养项目计划,利用丰富的开放教育资源,为工程科技人才创造了更多的国际合作、校际交流、交换学生、联合培养的机会,不断拓展工程科技人才的国际视野,丰富实践经历,掌握国际先进理念,促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升。
(六)建立健全工程科技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实行考核方式改革。
工程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质,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我校工程教育摒弃了传统的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考量指标的评价模式,注重对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评,评价主体由单一的任课教师转向任课教师评价、个人评价、同学互评和辅导员评价相结合的多主体共同评价。
研究型综合大学具有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以及科学研究的强势,立足于研究型综合大学,以国际视野和社会新需求改革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工程科技人才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制定恰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工程科技人才创造多样化、灵活性的实践教学环境是提升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潘云鹤. 抓住机遇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2009(24):4—27.
[2]时铭显. 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 中国大学教学,2002(10):38-40.
[3]顾秉林. 工程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2(22):9—11.
[4]马金柱,王北艳. 理工科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研究.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