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对中国农村的生态模式缺乏理解,美国和中国的设计者们看不到黄柏峪早已具备“从摇篮到摇篮”式的循环模式。
驾车从辽宁省本溪市内出发,到南芬区思山岭乡黄柏峪村,只要半小时。这个村子由北向南被304国道穿过,7 米宽的道路东边,黄色墙身、红色屋顶的新房分列并排。新房总共42 套,每套一个小院,间隔院落与院落的路面铺着细碎沙石。房子看上去干干净净,像是刚建好的乡间别墅。
42 套新房,40 套空着,只有最靠西的两套住了人,彼此为伴。白天里丈夫和邻居外出劳作,52 岁的衣世琴有时拾掇下屋子,有时就一人坐在炕头两眼放空。她成了这片近80 亩的土地之上惟一的人气。
2/400
在新屋不远处,沿着山沟,黄柏峪村的9 个村民小组零散分布。村里的农户以种、养殖业为主,玉米是主要农作物,还有的养山羊和虹鳟鱼,跑运输,去城里打工。青壮年干活去了,只剩下老弱妇孺。张振声立在路边,靠着身前的篱笆,等人过来唠嗑。
张振声说,他的大女儿张桂清在村里当了9年支书。言外之意,黄柏峪这点事没有他不通的。老爷子就是不相信,这个在辽宁也只算中等水平的小村子,在网上能叫“世界第一村”。
他记得,2005 年,当时的村长代小龙找来一帮老外,要建一个“生态村”。现在被那42 套新房占据的地段,原先是片一人多高的苞米地,亩产能达到1400 斤。但这里突然要建“生态村”,以1 亩地1 年450 元的价格补偿农户23 年。眼看好好的耕地被垫上石板,“再也种不成东西了”。农民宝贝土地。
但啥叫生态村?张振声到底没整明白。“好像说烧秸秆气,不用再烧柴禾了。不砍树,这是个好事!”
老乡们起初还跑来看看新房,但他们很快失望了:房子是用草盖的!“就弄一堆草,压成方块,拿铁丝网套上,一块摞一块”。尽管一直有人向村民们解释这叫“草砖”,环保可循环,但他们至今仍觉得难以置信。黄柏峪的老房子多为砖石砌体结构,建筑材料瓦砖和水泥,还有钢筋、木料、瓦片等。在老乡眼里,这些哪个都要比草强。
“草屋”不白住,最低价6 万。在黄柏峪村,极品的砖瓦房只要四五万元。3 月至11 月,雨季来临,老乡路过42 套示范房,听见屋里屋外一起淅淅沥沥。屋顶漏雨,事实更加印证了村民们对“草房”劣质的判断。
2006 年5 月,衣世琴、赵庆好和邻居的房子在雷雨天被雷劈烧没了。赵庆好患有小儿麻痹,妻子衣世琴的身体也不好,是村里的低保户。无奈之下,由民政出钱,代小龙将赵庆好一家“请入”新居。但衣世琴对记者说,她并不愿意住进这个没水、没气、没电,徒有现代化外壳的新家。代小龙曾经答应过,村民搬进来,立刻就通上。张振声对此嗤之以鼻——“不通谁住啊。”“世界第一村”村民400 户,自愿搬入新居的0 户。
衣世琴原来住在1 组,那里村民大都在住宅周边留出至少宽两米的环形通道,院落进深不小于4 米。在院当中,架着苞米仓子,里面黄澄澄的棒子能有3 千斤。黄柏峪的土地面积总计33400 亩,其中830亩的耕地几乎都种苞米,收获时节一斤能卖8 毛钱。“那么个小院,这些苞米往哪搁?”老乡反问。
公路两侧的山峦上自然生长着柞树,并无成材的林子。村民们知道超过5 厘米粗的枝干不准砍,就把细枝子劈回家,往院里堆成一垛,“一年烧炕、烧灶都足够了”。衣世琴新家北屋厨房的墙上安装的秸秆气设备和管道依然崭新,同时院子外几千斤的柞树枝堆靠着水泥院墙。小别墅显得不伦不类。
老村子的院口、路边,鸡、鸭、鹅晃过来晃过去,不时也有牛、羊爬上坡与村民同行。显然,山下逼仄的空间也不适合它们。
中国乡村的美国梦
这42 座房子缘起一个更大的构想,总设计师是美国人威廉•麦克唐纳。
作为著名建筑师的麦克唐纳同化学家迈克尔•布朗嘉特合著了《从摇篮到摇篮》一书,讨论一种绿色循环发展模式。书中讲到,樱桃树的生长从它周围的土壤中吸取养分,使得自己花果丰硕,但并不耗竭周围的环境资源,而是相反,用它撒落在地上的花果滋养周围的事物。与“从摇篮到坟墓”那种单向的从生长到消亡的线性发展模式相比,“从摇篮到摇篮”许诺给人类一个光明的未来。
“废物等同食物”是麦克唐纳的口头禅。他打算将自己的生态哲理在意欲加快城市化步伐的中国土地上推广,6 座城市被他纳入计划。比如整合宁波的供水系统,创造出保存雨水的湿地,比如清除济南被钢铁厂污染土地中的毒物。但首先,黄柏峪是第一块试验田。
选择黄柏峪主要因为代小龙。在媒体的报道中,代小龙是一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创办酒厂、养殖场、有机肥厂、屠宰场、肉牛交易市场。设计了粮食酿酒、酒糟喂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喂鱼这一生物循环经济链。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生梅嬉蝶到黄柏峪做人类学研究,代小龙对她说,自己就是“雷锋”、“张炳贵”,甚至“毛泽东”。
2005 年5 月21 日,30 辆黑色轿车驶进黄柏峪。一行人走上红地毯,其中包括麦克唐纳和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中方理事长邓楠。媒体一并到来,令黄柏峪前所未有的热闹,围观村民通过翻译听见麦克唐纳大声说,“我希望我们所做的能够让你们幸福。”
但今天看来,麦克唐纳所做的似乎同村民的幸福无关。黄柏峪人无缘体验的为数不多的科技细节,基本包含在美国人设计建造的样板房当中。从同济大学当时所做考察留下的资料上看,这座面积103.5 平米的房屋基础形式为毛石混凝土条形基础,采用黄柏峪当地盛产的资源毛石和混凝土浇筑。符合麦克唐纳“建材取之当地”的要求。屋顶屋面由巴斯夫公司提供,保温良好。再上面铺了一层质量轻巧的油毡瓦,代替了老房上的黏土平瓦。美国威猛公司的制砖机制造出压缩土砖,砌筑承重砖柱和隔墙。这是威猛砖在中国的首次应用。
但随后施工进度开始加快,用材质量下降,总体规划中的许多关键性因素在施工中消失了。现在,只有最初的样板房上顶着一块英国石油公司的太阳能板。
按设计,生态示范房均应采用草砖填充结构体系。草砖长30~90厘米,宽45 厘米,高35 厘米,是一种以金属丝或聚酯纤维绳捆扎农作物秸秆而成的块体。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村民对“草屋”的抱怨,但实际上,草砖隔热保温,能帮助抵御黄柏峪零下30 度的寒冬,是环保和可持续的理想建材。红砖的烧制工艺消耗能量,产生碳排放,草砖却只保留了植物生长过程中吸收的天然能源——太阳能。而且,拆除后碾碎便可回归自然。
盛名之下
如果一切按原计划进行,42 套生态示范房里面应该已经住满了人。而且不仅如此。
黄柏峪生态村的总体规划曾分为四期,跨时3 年。第一期包括42套生态示范房,秸秆气化站和自来水站;2006 年,完成100 套;2007 年,150 套;2008 年完成余下的110 套。从规划图上看,还有自来水、燃气、供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科教医疗、住区绿化、游玩购物等配套建设。但在42 套生态示范房建成后,工程戛然而止。
在第一期工程,设计者建好了三种户型:88.29 平米、112.4 平米、130.05 平米。如今,墙体上的裂纹已经张牙舞爪,棚顶墙皮脱落。两间卧室的炕上落满灰尘。屋后的石板下,一团线路错综缠绕,蜘蛛正在织网。有的户型还配备了3 米宽的车库,尽管在人均年收入6000 元左右的村子里没人买得起车。设计者可能希望呈现这样的景象:老爸开车兜风,老妈利用沼气烧饭,孩子上网冲浪。正如村民所言,“新的房子不是盖给农民的。”
好心办坏事?老乡不这么想。他们觉得,代小龙是借生态村的名义圈钱。几百万建几座新房摆个幌子,等外国进来投资建厂。“外国人猴精猴精的,哪儿会上这个当,一看不行,全都跑了”,张振声说。
在生态村建设之初,村支书张桂清同代小龙有过龃龉。张振声回忆说,他的大女儿曾指着代的鼻子骂糊涂。从此,村里任何外来考察或采访活动,张桂清都被忽略掉了。同样被刻意忽略的人还有受英特尔公司资助来黄柏峪村研究考察的梅嬉蝶,在18 个月中,她亲眼目睹了生态村的败局。
梅嬉蝶批评设计者对中国农村的生态模式缺乏理解。这导致了美国和中国的城市设计者们看不到黄柏峪早已具备“从摇篮到摇篮”式循环模式。“在麦克唐纳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中,秸秆就是农业废物——同时可以成为‘从摇篮到摇篮’体系中的沼气原料。但在黄柏峪,秸秆是山羊的食物,而山羊又是村民的收入来源”,梅嬉蝶说,“废物已经等同食物了”。
麦克唐纳所希望的沼气供能从来没有实现过,除了一栋3 层半的小楼。这栋楼原来属于代小龙,现在连同42 套房子一起卖给了本溪的东方集团,据老乡说,是一家做矿产生意的企业。去年年底,代小龙辞去村长职务,彻底结束了当“世界第一村”村长的梦想。到截稿为止,记者的采访邮件没能得到代小龙的答复,连他经常回复梅嬉蝶的“我很忙”也没有。
这些天,张桂清一直在山上安装自来水管道,她是惟一曾以行动阻止“世界第一村”建设的人。迷彩服的袖子挽着,张桂清手臂挥向一个方向,挖土机就在那里铲下去。沙土飞扬。一个月后,村民将第一次用上自来水,这和之前的那个工程没有一点关系。
驾车从辽宁省本溪市内出发,到南芬区思山岭乡黄柏峪村,只要半小时。这个村子由北向南被304国道穿过,7 米宽的道路东边,黄色墙身、红色屋顶的新房分列并排。新房总共42 套,每套一个小院,间隔院落与院落的路面铺着细碎沙石。房子看上去干干净净,像是刚建好的乡间别墅。
42 套新房,40 套空着,只有最靠西的两套住了人,彼此为伴。白天里丈夫和邻居外出劳作,52 岁的衣世琴有时拾掇下屋子,有时就一人坐在炕头两眼放空。她成了这片近80 亩的土地之上惟一的人气。
2/400
在新屋不远处,沿着山沟,黄柏峪村的9 个村民小组零散分布。村里的农户以种、养殖业为主,玉米是主要农作物,还有的养山羊和虹鳟鱼,跑运输,去城里打工。青壮年干活去了,只剩下老弱妇孺。张振声立在路边,靠着身前的篱笆,等人过来唠嗑。
张振声说,他的大女儿张桂清在村里当了9年支书。言外之意,黄柏峪这点事没有他不通的。老爷子就是不相信,这个在辽宁也只算中等水平的小村子,在网上能叫“世界第一村”。
他记得,2005 年,当时的村长代小龙找来一帮老外,要建一个“生态村”。现在被那42 套新房占据的地段,原先是片一人多高的苞米地,亩产能达到1400 斤。但这里突然要建“生态村”,以1 亩地1 年450 元的价格补偿农户23 年。眼看好好的耕地被垫上石板,“再也种不成东西了”。农民宝贝土地。
但啥叫生态村?张振声到底没整明白。“好像说烧秸秆气,不用再烧柴禾了。不砍树,这是个好事!”
老乡们起初还跑来看看新房,但他们很快失望了:房子是用草盖的!“就弄一堆草,压成方块,拿铁丝网套上,一块摞一块”。尽管一直有人向村民们解释这叫“草砖”,环保可循环,但他们至今仍觉得难以置信。黄柏峪的老房子多为砖石砌体结构,建筑材料瓦砖和水泥,还有钢筋、木料、瓦片等。在老乡眼里,这些哪个都要比草强。
“草屋”不白住,最低价6 万。在黄柏峪村,极品的砖瓦房只要四五万元。3 月至11 月,雨季来临,老乡路过42 套示范房,听见屋里屋外一起淅淅沥沥。屋顶漏雨,事实更加印证了村民们对“草房”劣质的判断。
2006 年5 月,衣世琴、赵庆好和邻居的房子在雷雨天被雷劈烧没了。赵庆好患有小儿麻痹,妻子衣世琴的身体也不好,是村里的低保户。无奈之下,由民政出钱,代小龙将赵庆好一家“请入”新居。但衣世琴对记者说,她并不愿意住进这个没水、没气、没电,徒有现代化外壳的新家。代小龙曾经答应过,村民搬进来,立刻就通上。张振声对此嗤之以鼻——“不通谁住啊。”“世界第一村”村民400 户,自愿搬入新居的0 户。
衣世琴原来住在1 组,那里村民大都在住宅周边留出至少宽两米的环形通道,院落进深不小于4 米。在院当中,架着苞米仓子,里面黄澄澄的棒子能有3 千斤。黄柏峪的土地面积总计33400 亩,其中830亩的耕地几乎都种苞米,收获时节一斤能卖8 毛钱。“那么个小院,这些苞米往哪搁?”老乡反问。
公路两侧的山峦上自然生长着柞树,并无成材的林子。村民们知道超过5 厘米粗的枝干不准砍,就把细枝子劈回家,往院里堆成一垛,“一年烧炕、烧灶都足够了”。衣世琴新家北屋厨房的墙上安装的秸秆气设备和管道依然崭新,同时院子外几千斤的柞树枝堆靠着水泥院墙。小别墅显得不伦不类。
老村子的院口、路边,鸡、鸭、鹅晃过来晃过去,不时也有牛、羊爬上坡与村民同行。显然,山下逼仄的空间也不适合它们。
中国乡村的美国梦
这42 座房子缘起一个更大的构想,总设计师是美国人威廉•麦克唐纳。
作为著名建筑师的麦克唐纳同化学家迈克尔•布朗嘉特合著了《从摇篮到摇篮》一书,讨论一种绿色循环发展模式。书中讲到,樱桃树的生长从它周围的土壤中吸取养分,使得自己花果丰硕,但并不耗竭周围的环境资源,而是相反,用它撒落在地上的花果滋养周围的事物。与“从摇篮到坟墓”那种单向的从生长到消亡的线性发展模式相比,“从摇篮到摇篮”许诺给人类一个光明的未来。
“废物等同食物”是麦克唐纳的口头禅。他打算将自己的生态哲理在意欲加快城市化步伐的中国土地上推广,6 座城市被他纳入计划。比如整合宁波的供水系统,创造出保存雨水的湿地,比如清除济南被钢铁厂污染土地中的毒物。但首先,黄柏峪是第一块试验田。
选择黄柏峪主要因为代小龙。在媒体的报道中,代小龙是一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创办酒厂、养殖场、有机肥厂、屠宰场、肉牛交易市场。设计了粮食酿酒、酒糟喂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喂鱼这一生物循环经济链。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生梅嬉蝶到黄柏峪做人类学研究,代小龙对她说,自己就是“雷锋”、“张炳贵”,甚至“毛泽东”。
2005 年5 月21 日,30 辆黑色轿车驶进黄柏峪。一行人走上红地毯,其中包括麦克唐纳和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中方理事长邓楠。媒体一并到来,令黄柏峪前所未有的热闹,围观村民通过翻译听见麦克唐纳大声说,“我希望我们所做的能够让你们幸福。”
但今天看来,麦克唐纳所做的似乎同村民的幸福无关。黄柏峪人无缘体验的为数不多的科技细节,基本包含在美国人设计建造的样板房当中。从同济大学当时所做考察留下的资料上看,这座面积103.5 平米的房屋基础形式为毛石混凝土条形基础,采用黄柏峪当地盛产的资源毛石和混凝土浇筑。符合麦克唐纳“建材取之当地”的要求。屋顶屋面由巴斯夫公司提供,保温良好。再上面铺了一层质量轻巧的油毡瓦,代替了老房上的黏土平瓦。美国威猛公司的制砖机制造出压缩土砖,砌筑承重砖柱和隔墙。这是威猛砖在中国的首次应用。
但随后施工进度开始加快,用材质量下降,总体规划中的许多关键性因素在施工中消失了。现在,只有最初的样板房上顶着一块英国石油公司的太阳能板。
按设计,生态示范房均应采用草砖填充结构体系。草砖长30~90厘米,宽45 厘米,高35 厘米,是一种以金属丝或聚酯纤维绳捆扎农作物秸秆而成的块体。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村民对“草屋”的抱怨,但实际上,草砖隔热保温,能帮助抵御黄柏峪零下30 度的寒冬,是环保和可持续的理想建材。红砖的烧制工艺消耗能量,产生碳排放,草砖却只保留了植物生长过程中吸收的天然能源——太阳能。而且,拆除后碾碎便可回归自然。
盛名之下
如果一切按原计划进行,42 套生态示范房里面应该已经住满了人。而且不仅如此。
黄柏峪生态村的总体规划曾分为四期,跨时3 年。第一期包括42套生态示范房,秸秆气化站和自来水站;2006 年,完成100 套;2007 年,150 套;2008 年完成余下的110 套。从规划图上看,还有自来水、燃气、供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科教医疗、住区绿化、游玩购物等配套建设。但在42 套生态示范房建成后,工程戛然而止。
在第一期工程,设计者建好了三种户型:88.29 平米、112.4 平米、130.05 平米。如今,墙体上的裂纹已经张牙舞爪,棚顶墙皮脱落。两间卧室的炕上落满灰尘。屋后的石板下,一团线路错综缠绕,蜘蛛正在织网。有的户型还配备了3 米宽的车库,尽管在人均年收入6000 元左右的村子里没人买得起车。设计者可能希望呈现这样的景象:老爸开车兜风,老妈利用沼气烧饭,孩子上网冲浪。正如村民所言,“新的房子不是盖给农民的。”
好心办坏事?老乡不这么想。他们觉得,代小龙是借生态村的名义圈钱。几百万建几座新房摆个幌子,等外国进来投资建厂。“外国人猴精猴精的,哪儿会上这个当,一看不行,全都跑了”,张振声说。
在生态村建设之初,村支书张桂清同代小龙有过龃龉。张振声回忆说,他的大女儿曾指着代的鼻子骂糊涂。从此,村里任何外来考察或采访活动,张桂清都被忽略掉了。同样被刻意忽略的人还有受英特尔公司资助来黄柏峪村研究考察的梅嬉蝶,在18 个月中,她亲眼目睹了生态村的败局。
梅嬉蝶批评设计者对中国农村的生态模式缺乏理解。这导致了美国和中国的城市设计者们看不到黄柏峪早已具备“从摇篮到摇篮”式循环模式。“在麦克唐纳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中,秸秆就是农业废物——同时可以成为‘从摇篮到摇篮’体系中的沼气原料。但在黄柏峪,秸秆是山羊的食物,而山羊又是村民的收入来源”,梅嬉蝶说,“废物已经等同食物了”。
麦克唐纳所希望的沼气供能从来没有实现过,除了一栋3 层半的小楼。这栋楼原来属于代小龙,现在连同42 套房子一起卖给了本溪的东方集团,据老乡说,是一家做矿产生意的企业。去年年底,代小龙辞去村长职务,彻底结束了当“世界第一村”村长的梦想。到截稿为止,记者的采访邮件没能得到代小龙的答复,连他经常回复梅嬉蝶的“我很忙”也没有。
这些天,张桂清一直在山上安装自来水管道,她是惟一曾以行动阻止“世界第一村”建设的人。迷彩服的袖子挽着,张桂清手臂挥向一个方向,挖土机就在那里铲下去。沙土飞扬。一个月后,村民将第一次用上自来水,这和之前的那个工程没有一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