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肇庆包公文化园为例,从规划结构、用地布局和建筑形态设计等方面对历史建筑周边地块进行控制性规划,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科学的开展规划建设。为历史建筑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地块控制提供了实践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地块控制;历史建筑;肇庆;包公文化园
历史建筑周边地块的控制性规划不仅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起重要作用,对城市历史人文特色的体现与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肇庆包公文化园为例,从规划结构、用地布局和建筑形态设计等方面对历史建筑周边地块进行控制性规划,以期借助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1、现状分析
对于已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但由于不同历史建筑本身以及其所处环境差异性较大,对其周边地块控制规范不一,因此,如何因地制宜的制定历史建筑周边地块的控制规划,是目前很多城乡规划人员所研究的课题之一。
2、肇庆包公文化园周边地块控制性规划
2.1概况
广东肇庆包公文化园是以原包公祠为基础扩建而成的集“廉政教育、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三位一体的综合历史建筑群。在历史建筑得以保护和发展的基础上,其周边地块的开发使用却处于失控状态。
规划区域位于肇庆市端州区西南面的城西片区,处于肇庆端州老城区与龟顶新城区之间,属于端州区近期开发的热点区域。规划修改范围在西江北岸江滨西堤示范段的西侧,东以白沙路为界,南临西江,北以西湖路为界,西靠龟顶山,总面积为38.25公顷。现状用地包括村民住宅、商品楼以及经济适用房、包公文化园等。工业用地多为已丧失生产能力的废旧厂房。规划范围内现状有江滨六路、厂排街、白沙路等道路。
2.2 规划结构
原规划结构为 “两心两轴一带五片区”,包括文化旅游中心(白沙龙母庙、包公祠)、公共服务中心(白沙路南端滨江地块)、公共服务轴(梅庵—龟顶山—调洪湖公园城市景观通廊—西江)、历史文化景观轴(白沙龙母庙—邓兆祥故居—社区中心—白沙公园—包公祠)、滨江公园城市风光带及两个公共服务片区和三大居住片区。强调滨水景观休闲带的连续性、自然生态资源的渗透性,注重公共服务轴线活力的延伸、各居住组团的完整性。本规划在片区范围内延续了原规划片区布局与轴线设计,并通过用地布局和用地指标的调整,增加了一条由锦绣山河—包公文化园—西江的南北空间轴线。
2.3 用地布局
通过修改片区路网,优化地块指标,以协调片区内建筑的高度和空间布局,形成特色的空间结构。
为控制包公文化园周边建筑高度,以减少周边建筑对包公文化园形成的压迫感。本次规划修改中,将包公文化园周边地块的建筑高度由原来的72米调整为12~30米;规划建筑限高以包公文化园区域为中心,逐渐向东西两侧递增,整体区域建筑天际线形成以包公文化园区域为最低点的“U”型空间。
将原控规中位于规划范围东侧的中小学用地调整至包公文化园的东北侧,原地块调整为二类居住用地;将三处分散的街头绿地集中调整至包公文化园的北侧,绿地两侧用地为底层商业用地。另根据现状,将已建成的保障房地块由商业用地调整为二类居住用地;根据包公文化园现状将园前的城市道路用地改为广场用地和社会停车场用地;并落实现状已批电排站用地。
2.4 建筑形态设计
通过详尽的城市设计指引,协調规划区内现状及规划建筑的体量、风格和色彩,使整体城市景观、文化氛围融洽和谐。以包公文化园为中心,两侧用地及建筑在建筑高度、建筑形式上进行协调。规划对包公文化园周边地块的建筑控制提出以下指引:
(1)在建筑高度方面,居住建筑以低层和多层建筑为主体;位于包公文化园东侧的商业用地以低层的零售商铺为主,打造一条具有文化气息的商业步行街。
(2)在建筑颜色方面,以灰白为主,辅以黑、深灰、深蓝,以熟褐、赭石点缀,色调宁静而幽远,简洁而不简单,色彩耐人寻味并能很好地与环境融为一体。
(3)在建筑形式方面,以坡屋顶为主,体量宜小不宜大,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旧建筑,除必须搬迁及拆除的之外,近期都应改造,以达到环境的和谐统一。
结语:
本文以肇庆包公文化园为例,从规划结构、用地布局和建筑形态设计等方面对历史建筑周边地块进行控制性规划,主要目的是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对该片区的路网布局、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公共配套设施等内容进行科学调整。对历史建筑周边地块控制的研究还需更多的创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柳叶.历史建筑周边高度控制研究——以广州六榕寺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7(18):64.
[2]金鑫,陈洋,王西京.基于历史环境保护的文物古迹周边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探析[J].建筑学报,2013(S1):66-7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J].时政文献辑览,2008(00):928-940.
[4]解晓南,于春,程俊军,姚士谋.生态型城市用地布局的优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06):151-152.
作者简介:
刘文斌,肇庆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广东肇庆。
【关键词】地块控制;历史建筑;肇庆;包公文化园
历史建筑周边地块的控制性规划不仅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起重要作用,对城市历史人文特色的体现与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肇庆包公文化园为例,从规划结构、用地布局和建筑形态设计等方面对历史建筑周边地块进行控制性规划,以期借助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1、现状分析
对于已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但由于不同历史建筑本身以及其所处环境差异性较大,对其周边地块控制规范不一,因此,如何因地制宜的制定历史建筑周边地块的控制规划,是目前很多城乡规划人员所研究的课题之一。
2、肇庆包公文化园周边地块控制性规划
2.1概况
广东肇庆包公文化园是以原包公祠为基础扩建而成的集“廉政教育、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三位一体的综合历史建筑群。在历史建筑得以保护和发展的基础上,其周边地块的开发使用却处于失控状态。
规划区域位于肇庆市端州区西南面的城西片区,处于肇庆端州老城区与龟顶新城区之间,属于端州区近期开发的热点区域。规划修改范围在西江北岸江滨西堤示范段的西侧,东以白沙路为界,南临西江,北以西湖路为界,西靠龟顶山,总面积为38.25公顷。现状用地包括村民住宅、商品楼以及经济适用房、包公文化园等。工业用地多为已丧失生产能力的废旧厂房。规划范围内现状有江滨六路、厂排街、白沙路等道路。
2.2 规划结构
原规划结构为 “两心两轴一带五片区”,包括文化旅游中心(白沙龙母庙、包公祠)、公共服务中心(白沙路南端滨江地块)、公共服务轴(梅庵—龟顶山—调洪湖公园城市景观通廊—西江)、历史文化景观轴(白沙龙母庙—邓兆祥故居—社区中心—白沙公园—包公祠)、滨江公园城市风光带及两个公共服务片区和三大居住片区。强调滨水景观休闲带的连续性、自然生态资源的渗透性,注重公共服务轴线活力的延伸、各居住组团的完整性。本规划在片区范围内延续了原规划片区布局与轴线设计,并通过用地布局和用地指标的调整,增加了一条由锦绣山河—包公文化园—西江的南北空间轴线。
2.3 用地布局
通过修改片区路网,优化地块指标,以协调片区内建筑的高度和空间布局,形成特色的空间结构。
为控制包公文化园周边建筑高度,以减少周边建筑对包公文化园形成的压迫感。本次规划修改中,将包公文化园周边地块的建筑高度由原来的72米调整为12~30米;规划建筑限高以包公文化园区域为中心,逐渐向东西两侧递增,整体区域建筑天际线形成以包公文化园区域为最低点的“U”型空间。
将原控规中位于规划范围东侧的中小学用地调整至包公文化园的东北侧,原地块调整为二类居住用地;将三处分散的街头绿地集中调整至包公文化园的北侧,绿地两侧用地为底层商业用地。另根据现状,将已建成的保障房地块由商业用地调整为二类居住用地;根据包公文化园现状将园前的城市道路用地改为广场用地和社会停车场用地;并落实现状已批电排站用地。
2.4 建筑形态设计
通过详尽的城市设计指引,协調规划区内现状及规划建筑的体量、风格和色彩,使整体城市景观、文化氛围融洽和谐。以包公文化园为中心,两侧用地及建筑在建筑高度、建筑形式上进行协调。规划对包公文化园周边地块的建筑控制提出以下指引:
(1)在建筑高度方面,居住建筑以低层和多层建筑为主体;位于包公文化园东侧的商业用地以低层的零售商铺为主,打造一条具有文化气息的商业步行街。
(2)在建筑颜色方面,以灰白为主,辅以黑、深灰、深蓝,以熟褐、赭石点缀,色调宁静而幽远,简洁而不简单,色彩耐人寻味并能很好地与环境融为一体。
(3)在建筑形式方面,以坡屋顶为主,体量宜小不宜大,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旧建筑,除必须搬迁及拆除的之外,近期都应改造,以达到环境的和谐统一。
结语:
本文以肇庆包公文化园为例,从规划结构、用地布局和建筑形态设计等方面对历史建筑周边地块进行控制性规划,主要目的是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对该片区的路网布局、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公共配套设施等内容进行科学调整。对历史建筑周边地块控制的研究还需更多的创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柳叶.历史建筑周边高度控制研究——以广州六榕寺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7(18):64.
[2]金鑫,陈洋,王西京.基于历史环境保护的文物古迹周边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探析[J].建筑学报,2013(S1):66-7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J].时政文献辑览,2008(00):928-940.
[4]解晓南,于春,程俊军,姚士谋.生态型城市用地布局的优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06):151-152.
作者简介:
刘文斌,肇庆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广东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