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据此可知,“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表时序的纪年、断代、时间轴、大事年表和表空间的历史地图,更重要的是从时代特征及地理环境(尤其是其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的视角,也就是一种社会环境的视角)来解释史事。笔者认为,所谓将史事置于其发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下做审视,就是回到事情发生的整体时空环境中做审视。
对某一时空的总体观感,是“时空观念”培养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要使学生能对一个时代产生一种整体的印象,最好的做法莫过于使用适当材料构建情境,引导学生“神入”历史现场,“神入”历史人物本身,从而对此特定时空产生一种直观的认识,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达成无限接近真相的历史理解,并做出不“隔”的历史解释。笔者认为,这就是“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深层要求。
一、考辨史料,发现问题
2018年5月,戊戌变法发生120周年之际,笔者开设了一节区公开课《戊戌变法一一以康有为为中心的考察》,试图对“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做一些尝试。在笔者看来,19世纪末的中国其实构成一个非常独特的时空。首先从时间维度上看,这是一个世纪之交、新旧交替的时代;其次从空间维度上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东西交汇、中外碰撞的大变局。因此笔者首先创设历史情境,铺陈康有为从小浸淫的儒学传统及当时中国面临的种种冲击和困境。目的是引导学生变换立足点,回到19世纪末当时当地的历史情境中。
众所周知,高中教材中对康有为等维新派变法主张的陈述为:学习英国式君主立宪制,兴民权,开议院。但究竟康有为的哪些著作和政论中体现了这些主张呢?我阅读、考辨了康氏的大多数作品,发现他在万木草堂讲学时的早期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初刊于1891)、《孔子改制考》(始撰于1892年)以“托古改制”的手法提出了向西方学习、行君主立宪的主张。而根据内廷档案《故宫藏光绪二十四年内府抄本
对某一时空的总体观感,是“时空观念”培养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要使学生能对一个时代产生一种整体的印象,最好的做法莫过于使用适当材料构建情境,引导学生“神入”历史现场,“神入”历史人物本身,从而对此特定时空产生一种直观的认识,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达成无限接近真相的历史理解,并做出不“隔”的历史解释。笔者认为,这就是“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深层要求。
一、考辨史料,发现问题
2018年5月,戊戌变法发生120周年之际,笔者开设了一节区公开课《戊戌变法一一以康有为为中心的考察》,试图对“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做一些尝试。在笔者看来,19世纪末的中国其实构成一个非常独特的时空。首先从时间维度上看,这是一个世纪之交、新旧交替的时代;其次从空间维度上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东西交汇、中外碰撞的大变局。因此笔者首先创设历史情境,铺陈康有为从小浸淫的儒学传统及当时中国面临的种种冲击和困境。目的是引导学生变换立足点,回到19世纪末当时当地的历史情境中。
众所周知,高中教材中对康有为等维新派变法主张的陈述为:学习英国式君主立宪制,兴民权,开议院。但究竟康有为的哪些著作和政论中体现了这些主张呢?我阅读、考辨了康氏的大多数作品,发现他在万木草堂讲学时的早期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初刊于1891)、《孔子改制考》(始撰于1892年)以“托古改制”的手法提出了向西方学习、行君主立宪的主张。而根据内廷档案《故宫藏光绪二十四年内府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