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历史理解态度的“时空观念”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dero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据此可知,“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表时序的纪年、断代、时间轴、大事年表和表空间的历史地图,更重要的是从时代特征及地理环境(尤其是其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的视角,也就是一种社会环境的视角)来解释史事。笔者认为,所谓将史事置于其发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下做审视,就是回到事情发生的整体时空环境中做审视。
  对某一时空的总体观感,是“时空观念”培养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要使学生能对一个时代产生一种整体的印象,最好的做法莫过于使用适当材料构建情境,引导学生“神入”历史现场,“神入”历史人物本身,从而对此特定时空产生一种直观的认识,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达成无限接近真相的历史理解,并做出不“隔”的历史解释。笔者认为,这就是“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深层要求。
  一、考辨史料,发现问题
  2018年5月,戊戌变法发生120周年之际,笔者开设了一节区公开课《戊戌变法一一以康有为为中心的考察》,试图对“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做一些尝试。在笔者看来,19世纪末的中国其实构成一个非常独特的时空。首先从时间维度上看,这是一个世纪之交、新旧交替的时代;其次从空间维度上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东西交汇、中外碰撞的大变局。因此笔者首先创设历史情境,铺陈康有为从小浸淫的儒学传统及当时中国面临的种种冲击和困境。目的是引导学生变换立足点,回到19世纪末当时当地的历史情境中。
  众所周知,高中教材中对康有为等维新派变法主张的陈述为:学习英国式君主立宪制,兴民权,开议院。但究竟康有为的哪些著作和政论中体现了这些主张呢?我阅读、考辨了康氏的大多数作品,发现他在万木草堂讲学时的早期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初刊于1891)、《孔子改制考》(始撰于1892年)以“托古改制”的手法提出了向西方学习、行君主立宪的主张。而根据内廷档案《故宫藏光绪二十四年内府抄本
其他文献
近日,河北沙河市教育局查处了4名有偿补课的在职教师,其中一人获得的河北省“特级教师”、邢台市“首届名师”荣誉称号也因此被取消。  4名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受警告处分,其中一人的特级教师等荣誉被取消。看到这样的消息,不免让人非常吃惊。禁止教师有偿补课,按理说,早已不是新闻。且不说更早的文件规定,就是近几年类似规定都可谓是接二连三。然而,在如此高压态势下,一些地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现象好似“野火烧不尽,春风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Ⅰ《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7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讲述了法律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教材认为,自夏商至隋唐,古代法律的名称历经了由刑、礼到法、律、令的变化过程。这些名称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变化?对社会治理又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拟做一些探讨,以备广大师生教与学之用。  古代中国法律名称的变化大致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夏商西周时期——礼刑并用,礼主刑辅  夏商西周时
如果没有疫情,想必此刻有些人正在为抢一张返乡车票而费尽心思。入冬以来,随着国内多地出现散发病例,今年的“返乡”多了一分不确定性。  疫情当前,生命健康不是儿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决不可以有丝毫放松和懈怠,时刻把防控意识这根“发条”拧紧,以最严厉、最果断的措施,织密织牢阻断疫情传播的防护网。  1月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倡导在工作地过年,尽可能减少人
扭转连续8年金华综合考核落后局面,2019年获得金华市综合考核优秀、党建人才考核优秀、党风廉政建设考核优秀等成绩,这是“四年三巡视”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交出的高分答卷。  但此前,婺城区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差生。2018年9月到11月的两个月时间,婺城区前后两任区委副书记、区长接受浙江省纪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2015至2018年的4年间,浙江省委先后对婺城区开展常规、“回头看”及“机动式”3轮巡视
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独特,绵延千里的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流域分布着冰川河流、森林草原、湖泊湿地、地质奇观、大漠戈壁等诸多高品质旅游资源200多处。  在这里,有喀纳斯、可可托海和白沙湖3个国家5A级景区,有5S滑雪场一家、世界地质公园一个、国家地质公园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湿地公园8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  由于位于世界滑雪黄金纬度,阿勒泰冰雪文化源远流长,是享誉世界冰雪运动界的“人类滑雪
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是破解历史问题的钥匙,教师教学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把诸多历史材料叠加或堆砌自己关注的情境,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如何营造特定历史时空?有客观环境看不见人,有群体的人没有群像的人,有群像的人没有个体的人,有个体的人没有个体的丰满形象,忽视了一个个历史人物实践活动最具恒久价值的情怀、品质和精神,历史特定时空无法构建。本文以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一册《西欧封建制度》一课谈谈特定时空观念的一
“情境就像一座桥梁,帮助学习者将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1],因此,在史料教学中,情境的有效创设,是学生核心素养水平能否达成的关键。历史虽不能重复,但我们要竭尽所能地创设情境,以期回到历史的现场,与过去对话,并尝试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地方史料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凝结和家国情怀的归宿,利用地方史料,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展开与历史的对话。为此,笔者试以“明清东莞学宫”为例,谈谈史料教
历史学科知识的最大特点就是过去性,以往的历史教学多是“灌输”“识记”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新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现今的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打破旧有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领者,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一、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任何教学都必须考虑学习
中学历史原创题设计的理念是什么?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的转化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适合新的任务,也就是通过各种加工方法,把所得知识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1]原创题的设计过程,就是把教材归纳出来的知识系统,加工、改组、分析、概括出新的认识角度或知识系统,使知识系统(或知识系统中的知识要点)演化为历史学科的常见题型与题目。这是原创题设计的理念。  一、对具有并列关系的知识系统的“加工与改组”
部编历史教科书,在八年级上册《在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以下简称“课文”)中,插入了漫画《时局图》(如下图,课文中插图为黑白漫画)。教科书的编者未对此图做文字注释,可能是限于课文的篇幅,也可能是此图有诸多问题尚无定论。中国史学向来有“左图右史”的传统,相对于文字而言,该图在课文中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史料。本文试着进行透析,拨开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