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价格是左右SSD(固态硬盘)能否普及开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2年初,曾有国外媒体认为,随着20nm、19nm等最新NAND闪存工艺在下半年投入大规模量产,闪存芯片的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平均每 GB价格将会不足1美元。如今看来,其所言不虚。如果不太在乎产品牌子的话,消费者已经可以在市场上找到4元人民币/GB单位价格的SSD产品。昔日里高不可攀的SSD如今已经在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同机械硬盘动辄0.3元人民币/GB,甚至0.2元人民币/GB的价格优势相比,SSD还远远没有达到“亲民”的程度。
TLC颠覆成本价格比
机械硬盘和SSD在存储介质价格上的差距使得厂商开始将TLC(Three Layer Cell)闪存颗粒引入到SSD之中。三星近日发布了其最新的840系列固态硬盘产品。这一系列有两个不同的型号:840 Pro和840。二者的传输界面均为400Mbps Toggle 2.0,并采用三星第四代MDX控制器以及512MB LPDDR2-1066缓存。其中,840 Pro主要面向追求速度的高端应用,采用21nm工艺的MLC NAND颗粒。而本文的主角840则使用了21nm工艺的TLC NAND闪存颗粒。
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512GB 840 Pro的售价为599.99美元,500GB 840的售价为449.98美元。实际零售价格应该会更低一些。这样一来,在TLC的支持下,一线大厂的SSD也已经可以做到5元人民币/GB的性价比了。
TLC每个存储单元(Cell)可以保存3bit数据,而且制造成本也要比SLC和MLC更低。因此,其能够实现更好的成本容量比率。但是,在SLC、MLC和TLC三种制造工艺中,TLC的理论使用寿命最低,速度也最慢(见表)。另外,我还曾看到过一些数码发烧友的反馈称,接触过QLC闪存颗粒的优盘。不过,这种在一个存储单元中存储4bit的技术还远达不到成熟,单簇擦写了133次就寿终正寝了……
近两年来,TLC闪存介质越来越多地开始应用在数码产品上。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优盘。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优盘的价格一直在快速持续走低。不过,将TLC应用在固态硬盘上,在业界还比较少见。下面的评测将会揭示三星840这个“吃螃蟹”的产品究竟是否有足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写入性能有差距
我们采用了一些比较常见的评测软件来测试三星840 500GB(固件版本DXT06B0Q)产品的性能。评测系统为Windows 7 64位旗舰版,评测硬件环境如下:
首先选用的是CrystalDiskMark。我们选择对1GB大小的数据进行读写,具体结果见三星840SSD性能测试附图。
从以上结果来看,TLC闪存在4KB数据块随机读写,以及顺序读取方面的速度表现并不逊于计算机评测实验室以往所评测过的基于MLC的产品。然而,在顺序写入方面,三星840的表现却有些差强人意,成绩基本是其他产品的一半左右。理论上说,这应该不是TLC NAND介质的问题,而应该是三星从产品寿命角度出发,在固件中对写入速度进行了限制。
除了CrystalDiskMark之外,我们还选择了ATTO Disk Benchmark、HD Tune Pro两款跑分软件进行了测试。限于篇幅无法再将具体数据全部公布,不过最终结论基本与CrystalDiskMark相同——顺序写入的表现一般。
三年保修:TLC可靠性验证
限于复杂度和评测时间,计算机世界评测实验室没有对这块三星840 SSD进行填充loop测试。这样一来,对于TLC的寿命,我们暂时还未能进行考证。不过,从三星对840三年的保修策略上,我们多少能够感受到厂家对TLC的信心。三星在推出这款产品前,应该已经对其做出了充分的测试,并优化了算法和控制器,否则,单是后期服务成本就已经很可观了。
结论:并非作秀
三星840的推出不是一种实验性质的作秀。作为为数不多同时拥有闪存晶圆制造、切割以及控制器技术的厂商,三星率先在业内推出基于TLC NAND的固态硬盘产品,无异于向市场发出了一个信号:固态硬盘的TLC时代到来了。这种行为也许会得到其它SSD厂家的效仿。在机械硬盘时代,硬盘制造厂商往往热衷于宣传自己在单碟密度和某一容量点上获得突破;而在固态硬盘时代,能否率先在单一存储单元内存储更多数据,也将展现SSD厂家的技术实力。
TLC固态硬盘的出现,使得不同SSD产品的高低差异化更为明显。如果三星的这一做法可行的话,2013年固态硬盘的价格/容量比甚至有可能降低到0.5美元/GB。明年的固态硬盘市场全看TLC的了。
编辑点评
尽管业界对于TLC的性能和读写寿命一直都有所怀疑,不过,三星840产品的实际表现让我们眼前一亮。在性能方面,除了顺序写入的数值不高外,其它数据与MLC产品相差无几,部分数值甚至还略有胜出。抛开性能、寿命这些话题不谈,其实,三星840产品本身的出现已经可以算做SSD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小里程碑了,这才是三星840本身的意义所在吧。
2012年初,曾有国外媒体认为,随着20nm、19nm等最新NAND闪存工艺在下半年投入大规模量产,闪存芯片的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平均每 GB价格将会不足1美元。如今看来,其所言不虚。如果不太在乎产品牌子的话,消费者已经可以在市场上找到4元人民币/GB单位价格的SSD产品。昔日里高不可攀的SSD如今已经在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同机械硬盘动辄0.3元人民币/GB,甚至0.2元人民币/GB的价格优势相比,SSD还远远没有达到“亲民”的程度。
TLC颠覆成本价格比
机械硬盘和SSD在存储介质价格上的差距使得厂商开始将TLC(Three Layer Cell)闪存颗粒引入到SSD之中。三星近日发布了其最新的840系列固态硬盘产品。这一系列有两个不同的型号:840 Pro和840。二者的传输界面均为400Mbps Toggle 2.0,并采用三星第四代MDX控制器以及512MB LPDDR2-1066缓存。其中,840 Pro主要面向追求速度的高端应用,采用21nm工艺的MLC NAND颗粒。而本文的主角840则使用了21nm工艺的TLC NAND闪存颗粒。
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512GB 840 Pro的售价为599.99美元,500GB 840的售价为449.98美元。实际零售价格应该会更低一些。这样一来,在TLC的支持下,一线大厂的SSD也已经可以做到5元人民币/GB的性价比了。
TLC每个存储单元(Cell)可以保存3bit数据,而且制造成本也要比SLC和MLC更低。因此,其能够实现更好的成本容量比率。但是,在SLC、MLC和TLC三种制造工艺中,TLC的理论使用寿命最低,速度也最慢(见表)。另外,我还曾看到过一些数码发烧友的反馈称,接触过QLC闪存颗粒的优盘。不过,这种在一个存储单元中存储4bit的技术还远达不到成熟,单簇擦写了133次就寿终正寝了……
近两年来,TLC闪存介质越来越多地开始应用在数码产品上。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优盘。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优盘的价格一直在快速持续走低。不过,将TLC应用在固态硬盘上,在业界还比较少见。下面的评测将会揭示三星840这个“吃螃蟹”的产品究竟是否有足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写入性能有差距
我们采用了一些比较常见的评测软件来测试三星840 500GB(固件版本DXT06B0Q)产品的性能。评测系统为Windows 7 64位旗舰版,评测硬件环境如下:
首先选用的是CrystalDiskMark。我们选择对1GB大小的数据进行读写,具体结果见三星840SSD性能测试附图。
从以上结果来看,TLC闪存在4KB数据块随机读写,以及顺序读取方面的速度表现并不逊于计算机评测实验室以往所评测过的基于MLC的产品。然而,在顺序写入方面,三星840的表现却有些差强人意,成绩基本是其他产品的一半左右。理论上说,这应该不是TLC NAND介质的问题,而应该是三星从产品寿命角度出发,在固件中对写入速度进行了限制。
除了CrystalDiskMark之外,我们还选择了ATTO Disk Benchmark、HD Tune Pro两款跑分软件进行了测试。限于篇幅无法再将具体数据全部公布,不过最终结论基本与CrystalDiskMark相同——顺序写入的表现一般。
三年保修:TLC可靠性验证
限于复杂度和评测时间,计算机世界评测实验室没有对这块三星840 SSD进行填充loop测试。这样一来,对于TLC的寿命,我们暂时还未能进行考证。不过,从三星对840三年的保修策略上,我们多少能够感受到厂家对TLC的信心。三星在推出这款产品前,应该已经对其做出了充分的测试,并优化了算法和控制器,否则,单是后期服务成本就已经很可观了。
结论:并非作秀
三星840的推出不是一种实验性质的作秀。作为为数不多同时拥有闪存晶圆制造、切割以及控制器技术的厂商,三星率先在业内推出基于TLC NAND的固态硬盘产品,无异于向市场发出了一个信号:固态硬盘的TLC时代到来了。这种行为也许会得到其它SSD厂家的效仿。在机械硬盘时代,硬盘制造厂商往往热衷于宣传自己在单碟密度和某一容量点上获得突破;而在固态硬盘时代,能否率先在单一存储单元内存储更多数据,也将展现SSD厂家的技术实力。
TLC固态硬盘的出现,使得不同SSD产品的高低差异化更为明显。如果三星的这一做法可行的话,2013年固态硬盘的价格/容量比甚至有可能降低到0.5美元/GB。明年的固态硬盘市场全看TLC的了。
编辑点评
尽管业界对于TLC的性能和读写寿命一直都有所怀疑,不过,三星840产品的实际表现让我们眼前一亮。在性能方面,除了顺序写入的数值不高外,其它数据与MLC产品相差无几,部分数值甚至还略有胜出。抛开性能、寿命这些话题不谈,其实,三星840产品本身的出现已经可以算做SSD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小里程碑了,这才是三星840本身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