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欧内斯特·海明威在他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孤独的老人形象。本文通过分析其小说中的精彩片段,以使读者理解海明威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及“电文式”的简洁对话,及以此方式表现出的人的孤独感。
关键词:海明威 孤独 老人 帮助 精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他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隐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去感受进而发掘作品的深层意义。
我们看到故事发生在一个即将打烊的餐馆里,它干净又明亮。一位上了年纪的耳朵有些聋的常客迟迟不想离开这里,年轻的侍者极尽所能让老人离开,而另一位年长的侍者对老人满怀理解。
在此短篇小说中,海明威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及他的“电文式”写作,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孤独寂寞到极点的老人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一个干净、明亮的餐厅,代表着龌龊黑暗世界的一片净土,它是人的孤独心灵的避难所。它象征着清白、秩序、光明和希望、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家园。由于耳聋使得故事中的老人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同时由于回家仍然是独自一人,所以他想长时间的待在餐厅,以排解那份孤独和寂寞感。这个餐厅是老人不愿意封闭自我,仍想和外界保持联系的地方。这个餐厅灯光明亮,与其他地方不同,它有某种“家“的氛围,能让人找到安全和舒适感。年长的侍者同样希望在餐厅里工作到深夜,他不急于回家,和耳聋的老人有同样的感受,因为他也有孤独感。在曹庸所译的文本中,可看到他二十七次说出了 “虚无缥缈”这个词,足见其空虚的内心。遗憾的是打烊的时间到了,所有的人都必须离开此地,走入黑暗之中。
干净、明亮的餐厅里,有一处座位处于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老人不乐意把自己完全暴露在明亮的灯光之下,他坐在阴影里,庇护着自己孤独的心灵。这家餐厅与其他餐厅不一样的地方正是因为它有一种奇妙的 “家”的氛围,给人以舒适感和安全感。人不但需要在明亮的地方拥抱生活的希望,而且需要在暗处医治心灵的创伤。所以年长的侍者非常清楚老人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他理解老人的需要,他乐意为老人提供这样的场所。
熟悉海明威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很少对人物公开表示个人的好恶,他是以人物的动作、言语、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塑造形象的。他在《午后之死》中提到:作家写小说应该塑造活的人物,而不是角色。如果作家想写的那个人物谈论旧时代的大师,谈论音乐、谈论现代绘画、谈论文学或者科学,那么他们就应该在小说中谈论这些问题。海明威想要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觉得好象是亲身经历的一样,使他产生这样的印象,仿佛这是真正发生的。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他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精心绘制了一幅现实的图画。在画面中他不加任何的个人感情色彩,而是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的生动描写,客观地把外界事物的直觉印象呈现出来,让读者去体会和思索。
在小说中开头部分,年长侍者问年轻侍者老人为什么绝望以至于自杀时,回答是“Nothing”,(没什么)。“Nothing ”其实是整篇小说的关键词,那位年轻侍者漫不经心的用了这个词,却根本不理解它的深层含义:虚无。“Nothing”高度概括了没有意义的生命的多种特点——失去了青春,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友谊,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勇气,失去了毅力,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希望。那位老顾客曾试图自杀,正是因为他当时无法承受虚无的巨大压力。
海明威不仅仅通过老人的行为表现出虚无的含义,在描述年长侍者时,文中出现了大段的独白,那是自言自语的心灵表露,显示出他与老人同样的孤独感和虚无感。他的失眠其实是由于强烈的孤独感所引起的。他说到“全都是虚无的,人也是虚无的。人只不过是需要那种亮光以及某种整洁外观和秩序而已”。但无论如何,他喜欢在这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工作,同时也乐意延长工作时间来帮助那些到这里的人。也许是年龄相仿更容易理解人,也许是经历类似更能知道如何宽慰人,他能面对严酷的现实坚韧的活着,在自嘲中找乐,并尽最大努力帮助老人。
而那位年轻的侍者却说出了“你上周应该把自己弄死”的话,他看到老人在餐厅的停留耽误了自己的休息和玩乐,就恶狠狠的说出了这样的话。从开始的不耐烦到最后当面诅咒耳聋的老人,他并不清楚老人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他冷漠的对待老人,粗暴的把他赶走。这是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他没有帮助别人的想法,没有理解别人的能力和愿望。此外他没有对自我,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结语
小说中仅有的三个人物,代表了老少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相同的精神追求。和其他所有人一样,他们都需要信仰、需要理解、同情和爱,需要排遣孤独感,需要鼓起生活的勇气。特别是老人,更需要关心和爱护。即使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也应该对老人给予足够的关怀。同时,这篇小说体现了文学中要关注的终极关怀的实质——爱,它能够激励有心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进而提升自我。让我们为能给老人们撑起一把无忧伞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 黄修齐:《英美文学评论与比较》,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2] 陈良廷等:《海明威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10月。
作者简介:赵彦杰,女,1968—,河北石家庄深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
关键词:海明威 孤独 老人 帮助 精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他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隐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去感受进而发掘作品的深层意义。
我们看到故事发生在一个即将打烊的餐馆里,它干净又明亮。一位上了年纪的耳朵有些聋的常客迟迟不想离开这里,年轻的侍者极尽所能让老人离开,而另一位年长的侍者对老人满怀理解。
在此短篇小说中,海明威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及他的“电文式”写作,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孤独寂寞到极点的老人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一个干净、明亮的餐厅,代表着龌龊黑暗世界的一片净土,它是人的孤独心灵的避难所。它象征着清白、秩序、光明和希望、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家园。由于耳聋使得故事中的老人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同时由于回家仍然是独自一人,所以他想长时间的待在餐厅,以排解那份孤独和寂寞感。这个餐厅是老人不愿意封闭自我,仍想和外界保持联系的地方。这个餐厅灯光明亮,与其他地方不同,它有某种“家“的氛围,能让人找到安全和舒适感。年长的侍者同样希望在餐厅里工作到深夜,他不急于回家,和耳聋的老人有同样的感受,因为他也有孤独感。在曹庸所译的文本中,可看到他二十七次说出了 “虚无缥缈”这个词,足见其空虚的内心。遗憾的是打烊的时间到了,所有的人都必须离开此地,走入黑暗之中。
干净、明亮的餐厅里,有一处座位处于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老人不乐意把自己完全暴露在明亮的灯光之下,他坐在阴影里,庇护着自己孤独的心灵。这家餐厅与其他餐厅不一样的地方正是因为它有一种奇妙的 “家”的氛围,给人以舒适感和安全感。人不但需要在明亮的地方拥抱生活的希望,而且需要在暗处医治心灵的创伤。所以年长的侍者非常清楚老人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他理解老人的需要,他乐意为老人提供这样的场所。
熟悉海明威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很少对人物公开表示个人的好恶,他是以人物的动作、言语、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塑造形象的。他在《午后之死》中提到:作家写小说应该塑造活的人物,而不是角色。如果作家想写的那个人物谈论旧时代的大师,谈论音乐、谈论现代绘画、谈论文学或者科学,那么他们就应该在小说中谈论这些问题。海明威想要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觉得好象是亲身经历的一样,使他产生这样的印象,仿佛这是真正发生的。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他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精心绘制了一幅现实的图画。在画面中他不加任何的个人感情色彩,而是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的生动描写,客观地把外界事物的直觉印象呈现出来,让读者去体会和思索。
在小说中开头部分,年长侍者问年轻侍者老人为什么绝望以至于自杀时,回答是“Nothing”,(没什么)。“Nothing ”其实是整篇小说的关键词,那位年轻侍者漫不经心的用了这个词,却根本不理解它的深层含义:虚无。“Nothing”高度概括了没有意义的生命的多种特点——失去了青春,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友谊,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勇气,失去了毅力,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希望。那位老顾客曾试图自杀,正是因为他当时无法承受虚无的巨大压力。
海明威不仅仅通过老人的行为表现出虚无的含义,在描述年长侍者时,文中出现了大段的独白,那是自言自语的心灵表露,显示出他与老人同样的孤独感和虚无感。他的失眠其实是由于强烈的孤独感所引起的。他说到“全都是虚无的,人也是虚无的。人只不过是需要那种亮光以及某种整洁外观和秩序而已”。但无论如何,他喜欢在这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工作,同时也乐意延长工作时间来帮助那些到这里的人。也许是年龄相仿更容易理解人,也许是经历类似更能知道如何宽慰人,他能面对严酷的现实坚韧的活着,在自嘲中找乐,并尽最大努力帮助老人。
而那位年轻的侍者却说出了“你上周应该把自己弄死”的话,他看到老人在餐厅的停留耽误了自己的休息和玩乐,就恶狠狠的说出了这样的话。从开始的不耐烦到最后当面诅咒耳聋的老人,他并不清楚老人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他冷漠的对待老人,粗暴的把他赶走。这是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他没有帮助别人的想法,没有理解别人的能力和愿望。此外他没有对自我,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结语
小说中仅有的三个人物,代表了老少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相同的精神追求。和其他所有人一样,他们都需要信仰、需要理解、同情和爱,需要排遣孤独感,需要鼓起生活的勇气。特别是老人,更需要关心和爱护。即使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也应该对老人给予足够的关怀。同时,这篇小说体现了文学中要关注的终极关怀的实质——爱,它能够激励有心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进而提升自我。让我们为能给老人们撑起一把无忧伞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 黄修齐:《英美文学评论与比较》,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2] 陈良廷等:《海明威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10月。
作者简介:赵彦杰,女,1968—,河北石家庄深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