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都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让学生掌握一些文言文的翻译技巧,这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都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文言文教学,谈谈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保留
文言文中凡是古代的专用名词,如国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物名等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加翻译。
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文中的时间“庆历四年春”、人名“滕子京”、地名“巴陵郡”都可以保留下来。
《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以及木石”中的“宫室、器皿、人物、鸟兽”都可以不译。
二、替换
1.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词语
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2.古今异义的词语替换
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在这里是两个词,翻译为“更不用说”,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无论”是不一样的。
三、增补
文言文语言很简洁,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意思或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古汉语单音节词语较多,翻译时需将它们增补为双音节词语。
如,《童趣》中“能张目对日”“能”增补为“能够”,“张”增补为“张开”“睁大”,“对”增补为“对着”。
另外,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时候也较多,翻译时也应将它们补充出来。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要翻译为“(村中人)看见渔人,于是非常惊讶,(村中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他们”。
《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需将量词增补出来,“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抚尺罢了。”
四、删减
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它们一般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或表停顿、或舒缓音节、或起连接作用,翻译时可以将它们省略不译。
如,《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需翻译。
再如,《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夫”和“也”分别是句首和句尾的语气词,无需翻译。
五、调整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句子词序多数相同,但古代汉语中有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翻译时应将句子做适当调整,使它们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是谓语,这里是主语和谓语倒装,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何陋”是宾语,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有”的后面,“有何陋”(有什么简陋呢?)
再如,《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一石”是定语,修饰“粟”,翻译时可调整为“一食或尽一石粟”(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六、意译
初中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但有些文言文如果直译,就会出现意思表达不准确、上下文不连贯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在不影响原文表达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变通,用意译的方法。
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为: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了很多战斗,有的战死了,有的归来了。
《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么知道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呢?
当然,以上这几种文言文翻译法在运用时不是孤立的,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综合运用,达到对文言文意思的最佳理解和掌握。
(作者单位 四川省威远县严陵中学)
一、保留
文言文中凡是古代的专用名词,如国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物名等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加翻译。
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文中的时间“庆历四年春”、人名“滕子京”、地名“巴陵郡”都可以保留下来。
《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以及木石”中的“宫室、器皿、人物、鸟兽”都可以不译。
二、替换
1.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词语
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2.古今异义的词语替换
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在这里是两个词,翻译为“更不用说”,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无论”是不一样的。
三、增补
文言文语言很简洁,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意思或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古汉语单音节词语较多,翻译时需将它们增补为双音节词语。
如,《童趣》中“能张目对日”“能”增补为“能够”,“张”增补为“张开”“睁大”,“对”增补为“对着”。
另外,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时候也较多,翻译时也应将它们补充出来。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要翻译为“(村中人)看见渔人,于是非常惊讶,(村中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他们”。
《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需将量词增补出来,“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抚尺罢了。”
四、删减
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它们一般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或表停顿、或舒缓音节、或起连接作用,翻译时可以将它们省略不译。
如,《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需翻译。
再如,《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夫”和“也”分别是句首和句尾的语气词,无需翻译。
五、调整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句子词序多数相同,但古代汉语中有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翻译时应将句子做适当调整,使它们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是谓语,这里是主语和谓语倒装,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何陋”是宾语,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有”的后面,“有何陋”(有什么简陋呢?)
再如,《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一石”是定语,修饰“粟”,翻译时可调整为“一食或尽一石粟”(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六、意译
初中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但有些文言文如果直译,就会出现意思表达不准确、上下文不连贯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在不影响原文表达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变通,用意译的方法。
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为: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了很多战斗,有的战死了,有的归来了。
《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么知道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呢?
当然,以上这几种文言文翻译法在运用时不是孤立的,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综合运用,达到对文言文意思的最佳理解和掌握。
(作者单位 四川省威远县严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