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这是语文教育界专家及一线教师的共识。可是,当前在我们一些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中,存在着不少与这种共识相悖的问题,诸如: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脱节,教师只重视教材中篇目的学习,课本被当作唯一的学习材料,阅读教学只局限于“学教材”,而忽视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只重视课文的分析,而忽视了课外相关内容的渗透;只重视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等等。鉴于此,我们郾城区以尝试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为突破口,着力引导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既要立足教材,又要拓宽领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掘语文教学资源,将相关的资源与语文教材进行整合、互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引进更多信息,丰富课堂内容,促进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一、整合同主题的作品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课文和课外阅读材料中,有不少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或情感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根据教学内容,将相关资源有效整合,凝聚主题,学生就能在大量阅读中加深理解、促进感悟。
如安亚楠老师在执教《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通过朗读、填写表格、创编儿歌等方式,学生很快理解了文本的含义,掌握和拓展了在大自然中若迷路可采用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她在课堂上没有止步于文本的分析,又带领学生拓展阅读了《花钟》和《大雨快要来临啦》两个片断,在图文赏析和梳理完成表格中,孩子们又感知了根据花开辨别时间的方法和从小动物身上观察天气变化。接着老师又给大家推荐阅读《神奇的大自然》《大自然的奥秘》等有关大自然的书,一个《神奇的大自然》主题,串联起了多个文本,不仅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这座知识宝库的神奇,还很好地激发了他们读书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整合同一作者的作品
从一篇作品感悟作者的生活、思想、情感、语言特点等,往往比较浮浅,如果能多读一些同一作者的作品,相互进行对比印证,就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旧信息进行整合,建构自己对作者和作品的全面认知和理解。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组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是老舍先生写不同的动物。根据教材安排,在学习完本单元的文本内容后,实验小学的赵老师上了一节有关老舍作品的赏析课,让学生快速阅读两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所写,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在写法上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哪些特点?在学生的充分讨论和汇报交流中,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梳理出结论:结构都非常清晰,都是以过渡的方式将前后两部分的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老舍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小动物呼之欲出;在语言上,老舍喜欢运用不加过多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直白自然,读起来令人亲切舒服。在此基础上,再拓展阅读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济南的冬天》,感悟他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在对比中阅读,在阅读中感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实现。
三、整合写作方法相同或类似的作品
写作方法是文章表情达意、陈述观点、说明事物的表现形式。在作品中,作者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手法,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作者的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
五年级上册第六组《学会看病》这篇课文中,作者毕淑敏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和饱含其中的爱子真情。赵辉老师执教这节课时,就紧紧抓住心理活动描写这条主线,对作者所写的《学会看病》和《剥豆》两篇文章进行了整合,在整体感知《学会看病》这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在儿子独自看病的过程中,母亲的心理活动经历了哪些变化?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处?说说你的感受”。在精读品析的基础上,感受心理描写的传神作用,然后链接第二篇课文,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同时抓住母亲动作的变化,感受“瞻前顾后”这样的心理活动背后深深的母爱,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写法上受到启发。接下来,老师让学生尝试仿写心理,在仿写中学生大都学会了如何使心理描写更细腻、更跌宕起伏。
四、整合描写同一人物的作品
在教材和课外阅读资料中,有许多纪念性的文学作品,不同的作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人物进行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把这些作品整合在一起进行阅读教学,既能展现这一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談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认真品析、相互补充中对该人物的了解更全面、更具体。
有位老师在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从课文中抓住鲁迅的动作、神态、语言,引导品析相关语句,从帮助车夫中发现他热爱劳动人民,从他的语言结合社会背景,了解了他的幽默风趣,不屈不挠,毫不畏惧,学生初步感知了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接下来,拓展链接了《自嘲》这首诗,在老师的讲解中加深了对鲁迅人物形象的理解,一篇阿累写的关于鲁迅的文章《一面》,又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了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形象,再延伸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进一步理解人们为什么对鲁迅这么敬仰。在一个个文段的品析中,鲁迅的形象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学生对鲁迅的印象也越来越深刻。
当然,课外阅读链接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一定要适当合理。只有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备课时不断追问和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恰当地寻找文本的切入点,对使用的教材和课外阅读资源适度适量进行整合、取舍、补充,适当增强思维深度,扩大思维广度等,实现扎扎实实的链接。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将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从而提高学生整体阅读、深层剖析、快速获取知识信息等能力,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有效整合拓宽教材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研究》(JCJYC16021102)研究成果】
(责 编 子 君)
一、整合同主题的作品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课文和课外阅读材料中,有不少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或情感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根据教学内容,将相关资源有效整合,凝聚主题,学生就能在大量阅读中加深理解、促进感悟。
如安亚楠老师在执教《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通过朗读、填写表格、创编儿歌等方式,学生很快理解了文本的含义,掌握和拓展了在大自然中若迷路可采用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她在课堂上没有止步于文本的分析,又带领学生拓展阅读了《花钟》和《大雨快要来临啦》两个片断,在图文赏析和梳理完成表格中,孩子们又感知了根据花开辨别时间的方法和从小动物身上观察天气变化。接着老师又给大家推荐阅读《神奇的大自然》《大自然的奥秘》等有关大自然的书,一个《神奇的大自然》主题,串联起了多个文本,不仅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这座知识宝库的神奇,还很好地激发了他们读书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整合同一作者的作品
从一篇作品感悟作者的生活、思想、情感、语言特点等,往往比较浮浅,如果能多读一些同一作者的作品,相互进行对比印证,就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旧信息进行整合,建构自己对作者和作品的全面认知和理解。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组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是老舍先生写不同的动物。根据教材安排,在学习完本单元的文本内容后,实验小学的赵老师上了一节有关老舍作品的赏析课,让学生快速阅读两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所写,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在写法上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哪些特点?在学生的充分讨论和汇报交流中,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梳理出结论:结构都非常清晰,都是以过渡的方式将前后两部分的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老舍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小动物呼之欲出;在语言上,老舍喜欢运用不加过多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直白自然,读起来令人亲切舒服。在此基础上,再拓展阅读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济南的冬天》,感悟他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在对比中阅读,在阅读中感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实现。
三、整合写作方法相同或类似的作品
写作方法是文章表情达意、陈述观点、说明事物的表现形式。在作品中,作者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手法,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作者的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
五年级上册第六组《学会看病》这篇课文中,作者毕淑敏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和饱含其中的爱子真情。赵辉老师执教这节课时,就紧紧抓住心理活动描写这条主线,对作者所写的《学会看病》和《剥豆》两篇文章进行了整合,在整体感知《学会看病》这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在儿子独自看病的过程中,母亲的心理活动经历了哪些变化?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处?说说你的感受”。在精读品析的基础上,感受心理描写的传神作用,然后链接第二篇课文,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同时抓住母亲动作的变化,感受“瞻前顾后”这样的心理活动背后深深的母爱,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写法上受到启发。接下来,老师让学生尝试仿写心理,在仿写中学生大都学会了如何使心理描写更细腻、更跌宕起伏。
四、整合描写同一人物的作品
在教材和课外阅读资料中,有许多纪念性的文学作品,不同的作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人物进行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把这些作品整合在一起进行阅读教学,既能展现这一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談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认真品析、相互补充中对该人物的了解更全面、更具体。
有位老师在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从课文中抓住鲁迅的动作、神态、语言,引导品析相关语句,从帮助车夫中发现他热爱劳动人民,从他的语言结合社会背景,了解了他的幽默风趣,不屈不挠,毫不畏惧,学生初步感知了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接下来,拓展链接了《自嘲》这首诗,在老师的讲解中加深了对鲁迅人物形象的理解,一篇阿累写的关于鲁迅的文章《一面》,又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了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形象,再延伸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进一步理解人们为什么对鲁迅这么敬仰。在一个个文段的品析中,鲁迅的形象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学生对鲁迅的印象也越来越深刻。
当然,课外阅读链接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一定要适当合理。只有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备课时不断追问和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恰当地寻找文本的切入点,对使用的教材和课外阅读资源适度适量进行整合、取舍、补充,适当增强思维深度,扩大思维广度等,实现扎扎实实的链接。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将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从而提高学生整体阅读、深层剖析、快速获取知识信息等能力,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有效整合拓宽教材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研究》(JCJYC16021102)研究成果】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