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初中作文教学一直被“生活贫乏,语言平庸,效率低下”等问题困扰着。传统的作文教学没有能激起学生主动写作的欲望,主要是因为束缚学生作文的要求太多,缺少自由表达的环境,学生一直处在“被作文”的状态。只有解开“被作文”的枷锁,才能让学生自由表达,回归生活的真实。
一、少些计划限制,让学生选材真实。
开学伊始,我们往往会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学期作文教学计划,通常是每两周1篇大作,每周1篇小作。并且对作文题目和作文要求都作了明确设定,然后教师就可以按照既定程序实施作文教学了。每一次作文训练大抵会经过“教师作前指导—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批改—教师综合点评”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完成一次500-600字的专题作文训练。愿望非常美好,但结果是许多学生在规定训练的时间内,没有灵感,无话可说,没有表达欲望。写出的作文往往是完成任务、胡编乱造、词不达意。如此反复,学生逐渐对作文失去了兴趣,甚至害怕作文。
1.创设开放课堂
突破作文教学计划,把握训练重点,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设计多种训练形式,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会自由表达。①取消时限。要突破作文教学计划,在大的作文计划范围内,把握训练重点,作文布置之后,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完成,在这段较长的时间内,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围绕作文主题,去体验生活,去选择生活中自己认为值得写的事情。教师在安排作文教学计划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作文训练周期。②放开形式。教师对作文的形式要求宜粗不宜细,从学生角度出发,“化大题为小题,化远题为近题,化深题为浅题”。可以采用半命题、话题作文的形式;题材可以是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是生活素材的艺术加工;体裁可以是散文、议论文、诗歌,可以是演讲稿、观察笔记、幻想小说,只要是学生的真情表达就行。字数要求不要局限于500-600字。日记是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最有效途径,鼓励和加强日记的教学,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会起到很好的作用。③走出课堂。要把作文教学的视野向社会的多个层面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走出教室,亲近自然,可以放飞生活梦想;走出教室,参与家庭劳动,可以体验生活的艰辛,享受丰收的喜悦;走出教室,参加社会活动,可以看透人间冷暖,实现生命价值。爱也好、恨也罢,用心感受,作文就是一个人对家庭、社会、生活的个性表达。
2.倡导即兴小作
即兴小作是教师借助阅读文本、感悟生活的适当时机,进行写作、交流。即兴小作可以是看图作文。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还有照片,都是一些名家作品。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是就画表情,也可以是由画生情。如:学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曲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古道西风瘦马》,按要求作文。画中既有原曲中枯藤、老树等意象,同时还描绘了原作中所没有的内容——远山、落日,呈现一派幽静、安闲的景象,与远在他乡游子的孤单寂寞相映,使“断肠人”更添几分惆怅、忧伤。因而,这幅图画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很大,指导学生即兴小作,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是内心独白。朱自清的《背影》感情浓烈,读来感人至深,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生活中,不是缺少感人的真实事例,而是缺少善于感悟的心。引导学生回味生活,回忆与父母之间的每一句话,回忆父母的每一丝笑容,每一个动作,其实,生活无处不让我们感动。即兴小作的形式很多,比如续写、社会评论、书评等等。即兴小作就是让学生将瞬间生成的智慧火花及时表达出来,通过及时交流,学生很快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3.强化模仿训练
学生作文经常是语言平淡,就像一杯白开水。有道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好作文,语言平实尚可,但是没有艺术感染力是不行的。
比如,鲁彦在观海听潮后,写下了“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的优美语言,表达对大海的感觉和领悟。我们的家乡也在美丽的黄海之滨。在学习了鲁彦的《听潮》后,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描述:“一轮浑圆升上空中,并不耀眼。平静的海面上,一群飞鸟掠过,远处的鸟鸣,拉住了我的视线,此时我只想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里的色彩和氛围,那就是‘辉煌’”。
二、少些主题限制,让学生创新表达。
“情”是初中生作文的永恒话题,亲情、友情、师生情、助人为乐的人间真情是学生作文主题的主旋律,于是扶盲人过马路、打扫敬老院、卖血挣钱供子女上学、勇敢跳水救人等等老掉牙的谎言故事一遍又一遍重复上演。也就是一贯以来这些高尚的作文主题要求让学生的表达大而空,缺少了真实体验。
1.抛开主题限制,品味生活细节
有一首歌叫《亲情电话》,歌词通过一根电话线牵扯了两头母子深情, “放心不下”、“天天打电话”可“不知还说啥”。儿子远在他乡,对年迈的老母的牵挂,一次次电话,渴望的就是“一切都好”。这种亲情,勿需过多的言语表达。一切情愫只有包涵在简单的对白和欣慰的笑容之中。
用简洁、朴素的语言,用生活中的细节去表达情感,借助《亲情电话》的那种“平凡中见真情”的手法来表达一种亲情,正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法。情感表达不一定要在惊天动地的大事之中,不需要在五彩缤纷的语言描写之中。往往最简洁的语言、最简单的动作却表现出最真挚的情感。亲情的表达,不需要华美的语言,只要读懂那双充满温情的眼睛,无声无息已是最温暖的慰藉。
2.拓展思维空间,启迪智慧人生
在中考、高考满分作文中,出现了许多《××新解》《××新说》类的作文。有位学生以《“香烟”的自述》为题,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自述给人类、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同时也暴露了人类的弱点。还有些学生,借鉴历史事件、神话传说、趣闻轶事,通过改编和整合,赋予新的人文理解,揭示一定的社会意义,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少些评价限制,让学生渴望写作。
1.鼓励式评价
笔者曾在《问题式作文批改模式三步骤》(见《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3期)中,对鼓励式评价进行了论述。其基本要义是:在批改过程中,通过符号提示学生作文的不足,引导学生斟字酌句,自行修改;采用“如果这样改行不行?”等商量式眉批,激发学生思考;量分时,采取悬念式评分,其格式为“初次分 修改分=习作分”。引导学生更关注后一部分得分,因为这一部分待学生按照老师批阅提示,对习作修改后,教师再次给出,对那些有创新的表达和独特见解的回答,给予充分肯定,这部分得分,需要学生努力去争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进步,进步是给学生评分的重要依据。
这种评价方式,给了学生重新审视自己作文的动力。
2.谈心式面批
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选择的素材就不同;即使素材一样,需要表达的情感也会不同;再即使感情一样,表达的方式也有可能不同。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个体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通过谈心,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认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要减少对学生作文的限制要求,解开学生“被作文”的枷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为学生插上自由表达的翅膀,让学生真实地表达生活的真实。
(作者单位:如东县洋口初级中学)
一、少些计划限制,让学生选材真实。
开学伊始,我们往往会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学期作文教学计划,通常是每两周1篇大作,每周1篇小作。并且对作文题目和作文要求都作了明确设定,然后教师就可以按照既定程序实施作文教学了。每一次作文训练大抵会经过“教师作前指导—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批改—教师综合点评”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完成一次500-600字的专题作文训练。愿望非常美好,但结果是许多学生在规定训练的时间内,没有灵感,无话可说,没有表达欲望。写出的作文往往是完成任务、胡编乱造、词不达意。如此反复,学生逐渐对作文失去了兴趣,甚至害怕作文。
1.创设开放课堂
突破作文教学计划,把握训练重点,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设计多种训练形式,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会自由表达。①取消时限。要突破作文教学计划,在大的作文计划范围内,把握训练重点,作文布置之后,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完成,在这段较长的时间内,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围绕作文主题,去体验生活,去选择生活中自己认为值得写的事情。教师在安排作文教学计划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作文训练周期。②放开形式。教师对作文的形式要求宜粗不宜细,从学生角度出发,“化大题为小题,化远题为近题,化深题为浅题”。可以采用半命题、话题作文的形式;题材可以是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是生活素材的艺术加工;体裁可以是散文、议论文、诗歌,可以是演讲稿、观察笔记、幻想小说,只要是学生的真情表达就行。字数要求不要局限于500-600字。日记是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最有效途径,鼓励和加强日记的教学,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会起到很好的作用。③走出课堂。要把作文教学的视野向社会的多个层面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走出教室,亲近自然,可以放飞生活梦想;走出教室,参与家庭劳动,可以体验生活的艰辛,享受丰收的喜悦;走出教室,参加社会活动,可以看透人间冷暖,实现生命价值。爱也好、恨也罢,用心感受,作文就是一个人对家庭、社会、生活的个性表达。
2.倡导即兴小作
即兴小作是教师借助阅读文本、感悟生活的适当时机,进行写作、交流。即兴小作可以是看图作文。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还有照片,都是一些名家作品。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是就画表情,也可以是由画生情。如:学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曲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古道西风瘦马》,按要求作文。画中既有原曲中枯藤、老树等意象,同时还描绘了原作中所没有的内容——远山、落日,呈现一派幽静、安闲的景象,与远在他乡游子的孤单寂寞相映,使“断肠人”更添几分惆怅、忧伤。因而,这幅图画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很大,指导学生即兴小作,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是内心独白。朱自清的《背影》感情浓烈,读来感人至深,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生活中,不是缺少感人的真实事例,而是缺少善于感悟的心。引导学生回味生活,回忆与父母之间的每一句话,回忆父母的每一丝笑容,每一个动作,其实,生活无处不让我们感动。即兴小作的形式很多,比如续写、社会评论、书评等等。即兴小作就是让学生将瞬间生成的智慧火花及时表达出来,通过及时交流,学生很快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3.强化模仿训练
学生作文经常是语言平淡,就像一杯白开水。有道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好作文,语言平实尚可,但是没有艺术感染力是不行的。
比如,鲁彦在观海听潮后,写下了“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的优美语言,表达对大海的感觉和领悟。我们的家乡也在美丽的黄海之滨。在学习了鲁彦的《听潮》后,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描述:“一轮浑圆升上空中,并不耀眼。平静的海面上,一群飞鸟掠过,远处的鸟鸣,拉住了我的视线,此时我只想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里的色彩和氛围,那就是‘辉煌’”。
二、少些主题限制,让学生创新表达。
“情”是初中生作文的永恒话题,亲情、友情、师生情、助人为乐的人间真情是学生作文主题的主旋律,于是扶盲人过马路、打扫敬老院、卖血挣钱供子女上学、勇敢跳水救人等等老掉牙的谎言故事一遍又一遍重复上演。也就是一贯以来这些高尚的作文主题要求让学生的表达大而空,缺少了真实体验。
1.抛开主题限制,品味生活细节
有一首歌叫《亲情电话》,歌词通过一根电话线牵扯了两头母子深情, “放心不下”、“天天打电话”可“不知还说啥”。儿子远在他乡,对年迈的老母的牵挂,一次次电话,渴望的就是“一切都好”。这种亲情,勿需过多的言语表达。一切情愫只有包涵在简单的对白和欣慰的笑容之中。
用简洁、朴素的语言,用生活中的细节去表达情感,借助《亲情电话》的那种“平凡中见真情”的手法来表达一种亲情,正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法。情感表达不一定要在惊天动地的大事之中,不需要在五彩缤纷的语言描写之中。往往最简洁的语言、最简单的动作却表现出最真挚的情感。亲情的表达,不需要华美的语言,只要读懂那双充满温情的眼睛,无声无息已是最温暖的慰藉。
2.拓展思维空间,启迪智慧人生
在中考、高考满分作文中,出现了许多《××新解》《××新说》类的作文。有位学生以《“香烟”的自述》为题,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自述给人类、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同时也暴露了人类的弱点。还有些学生,借鉴历史事件、神话传说、趣闻轶事,通过改编和整合,赋予新的人文理解,揭示一定的社会意义,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少些评价限制,让学生渴望写作。
1.鼓励式评价
笔者曾在《问题式作文批改模式三步骤》(见《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3期)中,对鼓励式评价进行了论述。其基本要义是:在批改过程中,通过符号提示学生作文的不足,引导学生斟字酌句,自行修改;采用“如果这样改行不行?”等商量式眉批,激发学生思考;量分时,采取悬念式评分,其格式为“初次分 修改分=习作分”。引导学生更关注后一部分得分,因为这一部分待学生按照老师批阅提示,对习作修改后,教师再次给出,对那些有创新的表达和独特见解的回答,给予充分肯定,这部分得分,需要学生努力去争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进步,进步是给学生评分的重要依据。
这种评价方式,给了学生重新审视自己作文的动力。
2.谈心式面批
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选择的素材就不同;即使素材一样,需要表达的情感也会不同;再即使感情一样,表达的方式也有可能不同。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个体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通过谈心,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认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要减少对学生作文的限制要求,解开学生“被作文”的枷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为学生插上自由表达的翅膀,让学生真实地表达生活的真实。
(作者单位:如东县洋口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