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30173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进入中、高年级之后,为了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数学应用题,并成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文结合实际数学教学的经验,提出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策略
  相比小学低年级数学知识,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知识更加复杂、抽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目比较多,学生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遇到题目就会束手无策,或对题目一知半解,不能正确应答。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结构分析,培养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中,很多问题都是考查学生对等量关系的分析。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首先要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然后根据已知的条件找到题目中未知的条件,并进行作答。反之,如果不能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比如:路程与时间、速度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总量的关系。举个例子,某厂家主要为企业加工电子零件,预计加工的数量为20000个,每天加工的量为2000个,5天后由于单位需要赶任务,要求剩下的量必须在4天内完成,问每天需要完成多少才可以完成任务?首先,让学生分析问题,根据已知的条件,找出等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计算根据生产量=生产率×时间公式,计算出前5天生产的零件数量。即:2000×5=10000个。剩余的数量为20000-10000=10000个。最后,得出剩余数量与剩余时间的等量关系,即:完成的任务=剩余数量÷剩余天数,10000÷4=2500个。这样,通过一步步的分析,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找到了未知条件的数量关系,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知识由于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更要注意解题方法的运用。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画图分析的办法也被经常使用。实践表明,画图分析法弱化了题目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有效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比如:小花买了一本课外书,总共有120页,计划5天看完,假设实际看书比计划每天少看了4页,问小花实际上用了几天看完这本书。根据已知条件,对这道题进行列表,如下表所示:
  从上题可以看出,要想算出实际看书的天数,首先得算出实际每天看了多少页,然后再与总页数相除即可。根据已知条件,实际看书的页数也就是计划看书的页数再加上多看的页数,从而得出实际看书的天数为:120÷(120÷5-4)=6。也就是说,小花实际看完书的天数为6天。可以看出,画图有助于引导学生快速、有效分析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三、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培养数学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多学生利用公式、套路可以解出题目的答案,但是往往题目稍微发生变化之后,就会出现错误。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以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从而将考察的知识融会贯通。比如:在一个盘子中,放着苹果与梨,它们的数量之和为12个,其中梨的数量为苹果的,问梨的数量是多少?苹果的数量是多少?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讨论、分析,然后汇报出解题的办法。其中,第一组学生采用归纳法。具体的步骤为:将苹果看作单位1,那么梨的数量为苹果数量的,即苹果的数量为:12÷(1 )=8个,梨数量为12-8=4个。第二组学生采用假设法,对题目进行列方程。即:假设苹果为X个,梨有X个。然后列方程式:X X=12,X=8,即苹果的数量为8个,梨的数量为8×=4个。第三组学生采用的办法为推论法。具体为:将梨与苹果分三份,其中梨占1份,即,用总分数12×=4个。那么苹果的数量为12×=8个。可以看出,通过不同的办法,最终都找到了答案。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同时提高了其实际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学习非常关键,对以后数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相对于低年级数学课程而言,中高年级的难度逐渐增加,尤其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以及实际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目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面临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应对数学应用题的办法与措施,如:结构分析,培养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培养数学的发散思维能力等,希望能起到参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秀花.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3(22).
  [2]李宝林.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07).
  (作者单位:甘肃省榆中县文成小学)
其他文献
【教材版本】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以外流河为主》。  【课标解读】  本节课不要求掌握内、外流河的概念,而是要求学会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设计思路】  河流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对河流并不陌生。因此,本节课从我国古代诗词中对
生态课堂倡导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生活化教育是生态课堂构建的重要动力,为生态课堂提供了丰富的
产业结构的调整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在对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课程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当前人力资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探讨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课程改革策略
暑假,我被选派到加拿大学习交流40天。接到教育局的正式通知时,我有点受宠若惊了:想来校长们对我不薄,不枉费这几年办公室杂事的缠绕;想来我这家族,我应该算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人;想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道理,捞个“十百千”人才和“骨干教师”的虚名也还有享受待遇的时候……40天的异国学习,我从讲台上口若悬河的教者变成了一名求知若渴的学生,对加拿大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学习。以下文字算是加拿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