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歌剧院《抓蛇》不落俗套:成功发掘天赋作曲家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ao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芝加哥歌剧院2月末举行了歌剧《抓蛇》(Taking up Serpents)的首演,以延续该院的网络演出季。这部新歌剧曾经是华盛顿国家歌剧院备受赞誉的美国歌剧推广项目(American Opera Initiative)的一部分,于2019年曾在肯尼迪艺术中心首演。而芝加哥歌剧院版的新版制作标志着作曲家卡马拉·桑卡拉姆(Kamala Sankaram)和脚本作者杰尔·戴伊(Jerre Dye)的这部歌剧作品的扩充版的面世,该版本比华盛顿首演版要长20分钟。
  歌剧《抓蛇》讲述了年轻女孩凯拉,在亚拉巴马州的格尔夫海岸的拯救超市(Save Mart,美国最热门的以医药为主的连锁杂货店)工作。在上夜班的休息时间,当她回忆起自己奇怪的童年和父亲,一种不祥的预感突然涌上心头。恍惚中,在蒙受神恩的宗教仪式上,醉酒的、放荡的、亵渎神灵的父亲,竟然变成了一个五旬节的牧师,并且手里抓着一条蛇!与凯拉同样虔诚的母亲内尔达致电凯拉,告知其父亲在宗教仪式上被蛇咬了,濒临死亡,恳求凯拉赶快回家。坐公共汽车回家后,凯拉得知她父亲在医院里昏迷不醒。内尔达因凯拉过去离家出走的决定与她愤怒地对峙,最终双方都各自顿悟、百感交集。
  歌剧《抓蛇》当年在华盛顿首演时大受欢迎,其中的原因很容易理解。不可否认,当时这个不落俗套的独幕歌剧,在短短一幕的时间里就抓人眼球。此次扩充版为60分钟的版本,有了更大的广度和深度,展示了在宗教仪式上父亲的元素。
  但这并不能解决关键问题——原版歌剧的结局十分荒谬。在和凯拉争吵之后,母亲内尔达用一个枕头将父亲闷死了。这是一个非常荒诞的行为,特别是对于虔诚的内尔达来说,似乎完全不可思议(这也完全不必要,因为父亲已经濒临死亡)。可惜扩展部分也是不尽如人意:凯拉似乎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教堂里的传教士,而本该是一个感人的女性超越的时刻,却被处理成白天电视节目的“自我实现”(“我是完美的”)般苍白。
  因此,虽然《抓蛇》从根本上说是一部不完美的作品,但它确实让人注意到作曲家桑卡拉姆和脚本作者戴伊这两位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天才。
  桑卡拉姆的音乐一贯是精心制作、多才多艺和富有成效的。凯拉以怀旧的忧郁咏叹调“我以为离开家会给我翅膀”開场,与卡莱尔·弗洛伊德(Carlisle Floyd)饰演的苏珊娜的咏叹调有一些相同之处,都有一些淳朴、单纯。


  该剧其他方面,也有同样引人入胜的抒情时刻。桑卡拉姆还为新的教堂场景增加了快节奏的福音音乐,听起来更真实。她的音乐写得既简洁又精确,犹如水晶般,为歌词增光添彩,也照亮了整个舞台表演。人们期待着听到这位天才作曲家今后更多作品。
  除了有问题的结局,戴伊的脚本的其他部分仍然强大。随处可见一些豪放的歌词拥有雄辩的口才,譬如“上帝介入了事物的裂缝”“如果你不够坚强,上帝会把你一劈为二”。此外,这位芝加哥出生的剧作家,成长经历与大多数媒体和流行文化中的剧作家不同,他的叙述并没有讽刺这些贫穷的南方信徒。戴伊同时还担任了该剧的舞台导演。
  强大的演员阵容也给了这次该剧的中西部首演一个大礼。亚历山德拉·劳特西昂(Alexandra Loutsion)首次在芝加哥歌剧院亮相,她是一个拥有响亮嗓音的大号女高音,在整个音域内都很灵活,能够应付歌剧中的峰值高音,而且在高音区的演唱亦没有明显紧张。戏剧性的是,劳特西昂的表演虽热在一切情感高潮的处理方面有些夸张,但她的表演仍让整个演出增彩不少。
  饰演父亲的迈克尔·梅耶斯(Michael Mayes)也很棒,传神地塑造出这样一位被蛇咬后长久昏迷在病床上又突然苏醒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其在芝加哥歌剧院的处子秀。在梅耶斯强有力的男中音歌声中,一位灰白色头发昂首阔步、热情洋溢地在教堂布道的老人,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梅耶斯这位男中音歌唱家的祖父是其家乡得克萨斯州的一位浸信会传教士,这或许可以解释梅耶斯的教会演唱风格如此地道的缘故。)画面闪回,倒叙凯拉在童年时所遭受的来自父亲的家庭暴力,梅耶斯在处理这样的戏剧性变化,如刻画父亲从一个亵渎神灵的罪人突变为真正的信徒方面,表演可圈可点,具备足够的戏剧张力。


  饰演母亲内尔达的女中音莉亚·德克斯特(Leah Dexter)为演出贡献了非常棒的戏剧表演和优美的嗓音。桑卡拉姆为内尔达所创作的福音咏叹调与《波吉与贝丝》(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爵士乐歌剧)中的音乐有些相似,也融入了很多美国南方口音(“是”用音调向上的“Yip”,而不是“Yes”)。
  主演劳特西昂在现实生活中的伴侣,同时也在芝加哥歌剧院任职的安妮·罗森(Annie Rosen),客串出演凯拉的同事瑞芭,尽管有些观众们可能会觉得她饰演这个角色不合适。合唱演员摩根·米德尔顿(Morgan Middleton)、贾斯汀·伯科维茨(Justin Berkowitz)和蕾切尔·布劳斯坦(Rachel Blaustein)也多才多艺,特别是伯科维茨和布劳斯坦,都在剧中出演了多个角色。在短暂的倒叙闪回中,年轻的艾玛·克莱尔·斯塔斯(Emma Claire Stace)饰演少年凯拉,其表演镇定自若。
  音乐总监莉迪亚·扬科夫斯卡娅(Lidiya Yankovskaya)用独特的技巧——稳健的节奏、敏锐的戏剧焦点和大部分时间非常灵活的平衡性(有时会断断续续地插入打击乐器),指挥了这支13人组成的室内乐队。
  在斯图贝克剧院摄制的这场完美的网络演出,是用多架摄像机连续拍摄的。鉴于演出如此干净利落,芝加哥歌剧院的彩排想必也一定进行得很顺利。拍摄由简·汤普森和瓦尔哈拉传媒公司共同完成,充满技巧和想象力。尽管播放的是录播的舞台表演,但镜头总是在歌者需要的地方出现。三人一组的分组拍摄顺利融合,镜头淡出及简短但巧妙的蒙太奇手法(包括活蛇的出现)避免了视觉效果的单调。

其他文献
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晨钟》,2018年5月18日以双钢琴伴奏音乐会版的形式亮相上海大剧院,同年11月在第20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亮相之前,上海歌剧院便已做好精心打磨的准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晨钟》于疫情中完成了文本和音乐的修改,复工后重回排练厅,全新版的《晨钟》作为上海歌剧院复工以后对外公开演出的第一部歌剧,于2020年7月上演于上海大剧院,献礼党的99岁生日。11月,再次修改后的新版《晨钟》
期刊
当捷克女高音卡特里娜·涅兹科娃(Kateina Kněíková)携手音乐总监罗宾·提齐亚蒂(Robin Ticciati)向观众鞠躬致谢,时隔长达636天的寂静后,格林德伯恩歌剧节(Glyndebourne)的歌剧院中再次响起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们用经久不衰的掌声与欢呼,表达着重新回到剧院的兴奋。同时也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每个人生活中所经历的恐惧、迷茫、挣扎甚至绝望,仿
期刊
小琼:还记得全世界是如何不断提醒我们需要适应新冠疫情大流行后的“新常态”吗?前不久我第一次坐在“豆荚”里欣赏户外歌剧,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观后感。  小薇:一段时间以来,户外音乐会和表演一直是夏季的常态。在上海,上海交响乐团的“上海夏季音乐节”自2010年就开始在户外举行,时至今日仍然在公园里举行一些演出,一直都很受欢迎。  小琼:如今在美国,新冠肺炎病毒及其德尔塔变异毒株引发的疫情仍在肆虐,适应
期刊
有句老话叫作“八十还学吹鼓手”,我就是应了这句话,过了七十来学写大歌剧。  这得感谢上海歌剧院,他们挑中了拙作话剧《李大钊》,想要尝试改编为大歌剧。当时我是“畏喜”交加。高兴的是,《李大钊》是我1992年的旧作,时间已经过去了20余年,居然还有继续生存的价值,这是令人欣慰的;令人生畏的是,我从未搞过歌剧,况且,像李大钊这样的人物是不是能构成一部歌剧,我是感到头皮发麻的。遥想当年,我接受总政话剧团的
期刊
向经典致敬,主要是向经典作品的创作者们致敬。民族新歌剧的经典是杰出的前辈们创造出来的,没有他们,也就没有那几部经典之作。《红珊瑚》就是这样一部几乎被遗忘了民族歌剧杰作。  戏好抓人成就经典  《红珊瑚》剧组的同志我大都不熟(最近才新认识了几位演员前辈:珊妹扮演者、七奶奶扮演者、老更夫扮演者),我唯一熟悉的是《红珊瑚》作曲之一胡士平同志。我们一起写《中国歌剧史》,一起开会、研究,前后有十来年。他是个
期刊
提及经典歌剧,很多人立刻想到的关键词是:“高雅”“华丽”“感动”或“震撼”,但也有人联想到的是:“严肃”“难懂”,甚至“枯燥”“过时”。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大城市的现场消费积极性正在迅速增长,而随着世界经典歌剧陆续在国内各大剧院上演,相当数量的观众对这门艺术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但是,存在于欣赏过程中的阻碍,除了文化上的隔阂,主要还包括语言的壁壘,以及对于戏剧的故事情节乃至文化背景
期刊
在歌剧历史上有威尔第的《纳布科》《奥赛罗》《阿伊达》、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普罗科菲耶夫的《战争与和平》等以历史重大题材、文学巨著和著名人物事件为背景内容而创作的大歌剧。《晨钟》的音乐设计是尊重大歌剧和正歌剧的构思方式而作曲的。  《晨钟》面对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革命者创建共产党的历史,面对北大校长蔡元培对琴君、宇剑等热血爱国青年的培养支持,面对“五四运动”的爱国声潮以及北洋军阀的“围剿”,
期刊
一个从湖南汝城沙洲村流传开来的动人故事,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经习总书记深情讲述,迅即传遍全中国、温暖全中国。“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这句话,曾在一个瑶山女子徐解秀口中反复念叨了数十年。虽简易朴拙却意喻深刻,表达了人民军队与普通群众之间的鱼水情深亲密关系,同时张扬了共产党视老百姓冷暖幸福高于一切的旗帜精神。大型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作为文旅部2
期刊
编剧的话:剧中,每当武则天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都会出现龙门石窟雕凿大佛的场景——整块的山体在工匠不停地斧凿不停地敲击中剥落,大佛在刀凿斧劈中渐显。山体忍受着千刀万剐,只为以佛的形象永恒地照亮人间。岩石雕凿佛像时第一块石料的剥落,都仿佛是佛真身的血肉剥离。正如武则天近乎铁石般严酷的杀戮,是为了天下人却天下无人能理解的牺牲——牺牲女人的名声、牺牲世间的形象、牺牲亲情、牺牲儿女、牺牲人性、牺牲万世的
期刊
百年前仁人志士敲响了复兴中华的“晨钟”,今天我们有责任把“晨钟”敲得更响。  打造艺术精品  好戏要不断修改打磨。我仔细研究了2018版《晨钟》的几次专家座谈会的意见,归纳下来有三条:戏剧性不够,文本风格政论体太强,不像戏;歌剧性不够,舞台呈现像清唱剧,不像歌剧;情感过于单一,激越昂扬一贯到底。  2018版《晨钟》是一部“政论体”歌剧。政论体戏剧无可厚非,作为“百花园”中的一品,聊备一格、独领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