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着不良贷款增加、流动性、利率等一系列风险,因此我国亟需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本文通过分析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推行风险偏好管理体系、定期评估融资渠道和净现金需求,促进资产负债现金流的匹配、深化利率风险管理,提高利率风险应对能力等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引言
随着2015年10月22日,央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加之之前的贷款利率浮动已经放开,从而对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管制已经基本放开,金融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而这一政策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通过对已经实行了利率市场化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进程的分析,我们总结了它们的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据此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出了建议。
二、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风险分析
1.不良贷款增加风险
在目前利率市场化的情形下,筹资利率的提高和行业竞争压力的增加,银行倾向于以高利率向高风险项目提供信贷。此时,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效应将更加明显,风险较低的企业将采取诸如债券、股票等其他融资渠道,在信贷市场上拆借资金的将是高风险投机性企业;同时,利率市场化会增加道德风险,企业为了应对提高的利息成本,会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项目以获取高收益,甚至可能脱离实体经济而进入资产投资领域。借款者的结构变化增加了银行风险,若市场出现较大波动,银行极有可能面临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的局面,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2.流动性风险增加
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后,市场会为资金供应者频繁地在银行机构间、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间、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间调拨资金提供更便利的金融工具和通道,资金量在短时间内会发生大幅变化,既给银行带来流动性风险,又会对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带来一定影响。同时随着金融创新,居民面对多种金融产品可供选择,甚至大量提取存款而将资金投资到其他途徑,银行业间的竞争也会导致因存款快速减少而出现的流动性困难甚至是挤兑风潮。
3.利率风险
我国银行“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情况较为严重,取消利率直接管制后,利率的波动会使商业银行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因为存续期不一致或重新定价时间不一致会导致经营风险。同时,金融市场中不同类型金融产品的利率水平调整幅度不可能完全一致,相同期限的各类金融产品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范围不一致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基准风险。而我国金融市场上能够对冲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并不多,给商业银行管控利率风险带来困难。
三、发达经济体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美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较长,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一方面,市场主体利用法律漏洞,开发出多种创新的银行间市场或证券市场中的工具和账户,绕开利率管制;另一方面,迫于市场压力,监管机构不断放松对创新工具或账户的管制,如放松对于最低额度和期限的要求,并于1986年取消了存款账户的利率上限。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主要造成了以下几个影响:“金融脱媒”的现象得到抑制,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有所改善;随着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金融创新,各种市场化利率的新型金融资产纷纷出现,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增强;银行业竞争加剧,中小银行利率下降甚至出现亏损,银行倒闭数量增加。
2.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也是渐进的,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日本开始放宽对国债、银行间市场和企业债券等的利率管制,丰富短期资金市场的交易品种,并逐渐降低已实现市场化利率交易品种的交易单位,逐步扩大范围,并于90年代完全取消利率管制(张东奎,2012)。
日本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利率市场化打破了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过度保护,促进了银行的产品创新,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各家银行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争夺资金来源过度提高存款利率,增加了筹资的成本,而且贷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管制,使得银行不能通过不断提高贷款利率转移筹资成本,给日本银行的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日本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利率市场化激发了市场中潜在的经营风险,泡沫经济的破灭导致了日本商业银行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
1.推行风险偏好管理体系
构建差异化的信贷审批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应针对不同客户,制定差异化的授信策略和信贷审批模式,有选择地实施简化环节、批量审批和中后台集中审批等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小企业信贷审批模式,提高审批效率。
增强对新业务、小企业信贷管理的前瞻性,提高信贷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首先,应针对小企业、新产品和高风险复杂业务,系统梳理信贷管理的关键环节,及时分析判断风险苗头,提高信贷管理的前瞻性;其次,应围绕利率市场化后的变化,建立精细化的信贷管理流程,有效运用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价值(EVA)等工具,提高信贷管理的利率风险敏感度,促进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改进信用评价体系,把利率市场化因素对客户行为的影响纳入授信审批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重点审查客户财务状况、负债结构和经营成本等因利率波动可能发生的变化。此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和相关参数要根据利率市场化背景进行调整,通过回溯测试等适时改进信用评级方法,提高信用风险量化的准确性。
2.定期评估融资渠道和净现金需求,促进资产负债现金流的匹配 为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流动性管理压力,商业银行应优化流动性风险计量办法,逐步完善流动性覆盖率(LCR)、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等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将流动性管理结合到各项业务流程中,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现金流量管理。新产品和新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评估机制,促进资金来源和运用多元化。定期开展利率市场化对流动性影响压力测试,适度提高极端压力情况下的支付能力,并完善相关预案。国外的大型跨国银行定期评估自身获取资金的能力,以确保其各个渠道筹集资金的及时性和便捷性;同时,美国的银行机构普遍侧重对担保品头寸的定期评估和监测,通过内部报告机制,将利率变化敏感度等其他重要信息及时提供给管理者。香港地区绝大多数银行定期对重要融资来源进行评估,以达到香港金管局的要求。例如,外币头寸较多的批发银行要多样化各币种的融资来源,零售银行要多样化存款来源。同时,香港地区的银行普遍重视净现金需求预期的评估,预测分析利率变化趋势下各类净现金流到期日状况,并在时间序列中予以合理分配。
3.深化利率风险管理,提高利率风险应对能力
完善利率风险对冲和套期工具。我国商业银行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应积极探索运用利率掉期、利率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风险对冲,不断完善利率风险对冲策略。商业银行各个部门应相互配合实施套期会计管理,根据相应的套期会计方法,选择适宜的定价、期限和风险缓释等业务要素。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维护净利差稳定。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利率风险偏好,科学判断、合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控制利率敏感性缺口。商业银行的投资组合与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应紧密配合,维护净利息收益率的稳定。
提高利率风险动态监测分析计量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应提高对利率风险监测的要求,建立集中的利率风险敞口监控平台,加强对利率风险的动态监测分析;应针对利率市场化运行的特点,综合运用缺口、久期、敏感性分析和净利息收益模拟等工具,增强利率风险计量能力;应完善压力测试,加快系统建设,丰富利率风险计量方法,以支持多种利率场景的设置和复杂的模拟运算。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利率市场化经验的分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建议,但本文所做的只是初步的分析,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 [J]. 国际金融研究,2011,(1):69-75.
[2]张东奎.亚经济体利率市场化研究 [D]. 吉林大学,2012:33-60.
[3]胡新智,袁江.漸进式改革: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国际经济评论,2011,(6):132-145.
[4]阎素仙,陶建新.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7-11.
[5]黄林梅.从美国经验看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影响[J].财经界,2014,24:11-12.
[6]王会昌.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选择 [D]. 西北工业大学,2005:13-21.
[7]尹继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改革路径选择 [J].金融与经济,2012,5.
[8] 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风险及控制 [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8-41.
[9]卓贤.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 [M]. 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71-7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引言
随着2015年10月22日,央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加之之前的贷款利率浮动已经放开,从而对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管制已经基本放开,金融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而这一政策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通过对已经实行了利率市场化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进程的分析,我们总结了它们的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据此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出了建议。
二、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风险分析
1.不良贷款增加风险
在目前利率市场化的情形下,筹资利率的提高和行业竞争压力的增加,银行倾向于以高利率向高风险项目提供信贷。此时,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效应将更加明显,风险较低的企业将采取诸如债券、股票等其他融资渠道,在信贷市场上拆借资金的将是高风险投机性企业;同时,利率市场化会增加道德风险,企业为了应对提高的利息成本,会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项目以获取高收益,甚至可能脱离实体经济而进入资产投资领域。借款者的结构变化增加了银行风险,若市场出现较大波动,银行极有可能面临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的局面,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2.流动性风险增加
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后,市场会为资金供应者频繁地在银行机构间、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间、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间调拨资金提供更便利的金融工具和通道,资金量在短时间内会发生大幅变化,既给银行带来流动性风险,又会对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带来一定影响。同时随着金融创新,居民面对多种金融产品可供选择,甚至大量提取存款而将资金投资到其他途徑,银行业间的竞争也会导致因存款快速减少而出现的流动性困难甚至是挤兑风潮。
3.利率风险
我国银行“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情况较为严重,取消利率直接管制后,利率的波动会使商业银行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因为存续期不一致或重新定价时间不一致会导致经营风险。同时,金融市场中不同类型金融产品的利率水平调整幅度不可能完全一致,相同期限的各类金融产品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范围不一致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基准风险。而我国金融市场上能够对冲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并不多,给商业银行管控利率风险带来困难。
三、发达经济体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美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较长,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一方面,市场主体利用法律漏洞,开发出多种创新的银行间市场或证券市场中的工具和账户,绕开利率管制;另一方面,迫于市场压力,监管机构不断放松对创新工具或账户的管制,如放松对于最低额度和期限的要求,并于1986年取消了存款账户的利率上限。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主要造成了以下几个影响:“金融脱媒”的现象得到抑制,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有所改善;随着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金融创新,各种市场化利率的新型金融资产纷纷出现,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增强;银行业竞争加剧,中小银行利率下降甚至出现亏损,银行倒闭数量增加。
2.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也是渐进的,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日本开始放宽对国债、银行间市场和企业债券等的利率管制,丰富短期资金市场的交易品种,并逐渐降低已实现市场化利率交易品种的交易单位,逐步扩大范围,并于90年代完全取消利率管制(张东奎,2012)。
日本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利率市场化打破了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过度保护,促进了银行的产品创新,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各家银行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争夺资金来源过度提高存款利率,增加了筹资的成本,而且贷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管制,使得银行不能通过不断提高贷款利率转移筹资成本,给日本银行的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日本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利率市场化激发了市场中潜在的经营风险,泡沫经济的破灭导致了日本商业银行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
1.推行风险偏好管理体系
构建差异化的信贷审批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应针对不同客户,制定差异化的授信策略和信贷审批模式,有选择地实施简化环节、批量审批和中后台集中审批等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小企业信贷审批模式,提高审批效率。
增强对新业务、小企业信贷管理的前瞻性,提高信贷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首先,应针对小企业、新产品和高风险复杂业务,系统梳理信贷管理的关键环节,及时分析判断风险苗头,提高信贷管理的前瞻性;其次,应围绕利率市场化后的变化,建立精细化的信贷管理流程,有效运用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价值(EVA)等工具,提高信贷管理的利率风险敏感度,促进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改进信用评价体系,把利率市场化因素对客户行为的影响纳入授信审批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重点审查客户财务状况、负债结构和经营成本等因利率波动可能发生的变化。此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和相关参数要根据利率市场化背景进行调整,通过回溯测试等适时改进信用评级方法,提高信用风险量化的准确性。
2.定期评估融资渠道和净现金需求,促进资产负债现金流的匹配 为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流动性管理压力,商业银行应优化流动性风险计量办法,逐步完善流动性覆盖率(LCR)、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等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将流动性管理结合到各项业务流程中,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现金流量管理。新产品和新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评估机制,促进资金来源和运用多元化。定期开展利率市场化对流动性影响压力测试,适度提高极端压力情况下的支付能力,并完善相关预案。国外的大型跨国银行定期评估自身获取资金的能力,以确保其各个渠道筹集资金的及时性和便捷性;同时,美国的银行机构普遍侧重对担保品头寸的定期评估和监测,通过内部报告机制,将利率变化敏感度等其他重要信息及时提供给管理者。香港地区绝大多数银行定期对重要融资来源进行评估,以达到香港金管局的要求。例如,外币头寸较多的批发银行要多样化各币种的融资来源,零售银行要多样化存款来源。同时,香港地区的银行普遍重视净现金需求预期的评估,预测分析利率变化趋势下各类净现金流到期日状况,并在时间序列中予以合理分配。
3.深化利率风险管理,提高利率风险应对能力
完善利率风险对冲和套期工具。我国商业银行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应积极探索运用利率掉期、利率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风险对冲,不断完善利率风险对冲策略。商业银行各个部门应相互配合实施套期会计管理,根据相应的套期会计方法,选择适宜的定价、期限和风险缓释等业务要素。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维护净利差稳定。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利率风险偏好,科学判断、合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控制利率敏感性缺口。商业银行的投资组合与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应紧密配合,维护净利息收益率的稳定。
提高利率风险动态监测分析计量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应提高对利率风险监测的要求,建立集中的利率风险敞口监控平台,加强对利率风险的动态监测分析;应针对利率市场化运行的特点,综合运用缺口、久期、敏感性分析和净利息收益模拟等工具,增强利率风险计量能力;应完善压力测试,加快系统建设,丰富利率风险计量方法,以支持多种利率场景的设置和复杂的模拟运算。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利率市场化经验的分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建议,但本文所做的只是初步的分析,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 [J]. 国际金融研究,2011,(1):69-75.
[2]张东奎.亚经济体利率市场化研究 [D]. 吉林大学,2012:33-60.
[3]胡新智,袁江.漸进式改革: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国际经济评论,2011,(6):132-145.
[4]阎素仙,陶建新.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7-11.
[5]黄林梅.从美国经验看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影响[J].财经界,2014,24:11-12.
[6]王会昌.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选择 [D]. 西北工业大学,2005:13-21.
[7]尹继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改革路径选择 [J].金融与经济,2012,5.
[8] 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风险及控制 [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8-41.
[9]卓贤.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 [M]. 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