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归纳了铁岭市凡河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类别,对适合凡河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建立了农村面源污染管理制度及其长效运行机制,为其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面源;污染特点;治理对策研究
1 凡河流域概况
凡河发源于抚顺市清原县境内,距离铁岭市白旗寨乡东滚马岭40公里,凡河流域包含铁岭县白旗寨乡、鸡冠山乡、大甸子镇、李千户乡和凡河镇等5个乡镇;还包括经济开发区和银州区的部分地区;共有居民约6万户,人口约15万人;流域面积1180.5 平方公里,河长102公里,在凡河镇药王庙村汇入辽河。
2 凡河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特点
通过对凡河流域实地调查,总结出凡河流域农村面源污染包括5大类: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秸秆综合利用问题和生活污水问题等。
2.1 畜禽养殖污染
随着凡河流域规模化养殖场的发展壮大,化肥的大量使用,农牧分离,种养脱节,使得畜禽粪便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大多数畜禽粪便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加重了凡河流域水质富营养化问题。
2.2 农药化肥污染
通过对凡河流域农村面源污染调查,大多数农户在施肥方法上采用较粗放的表层散施,加上大量作物多在春夏多雨季施肥,加剧流失量,而施用化肥中氮肥主要为尿素和氨态氮肥。农田使用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向水体迁移;大气中的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飘移沉降进入水体,施药工具和器械清洗等导致农药化肥污染较重。
2.3 生活垃圾污染
生活垃圾主要指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煤、废菜、废弃食品)以及废玻璃、废纤维、废塑料等产生量的总和。经调查,凡河流域农村垃圾大部分没有进行分类,干、湿、有毒、有害,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混合堆放,并且没有形成有效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系统,垃圾的最终去处是路边、河边或沟塘堆放,基本没有卫生填埋。汛期大量垃圾经雨水冲刷直接排入河流、水库,对凡河水质产生污染。
2.4 生活污水问题
凡河流域生活污水来源有:农村居民日常产生的污水;中小学、当地政府机关、民俗旅游、旅店排放的污水;农民养殖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水。大多数无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设施,自然下渗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安全,对饮用水水源地构成了潜在威胁。
3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筛选和优化
3.1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
3.1.1 畜禽粪便发酵还田示范 畜禽粪便堆肥化是目前处理畜禽废弃物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集处理和资源循环再利用于一体的生物方法,目前凡河流域李千户乡畜禽粪便堆肥化已成规模。
3.1.2 畜禽粪便发酵产沼气示范 随着凡河流域畜禽粪便产生量的增多,凡河流域康庄村利用畜禽粪便中的大量能量,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现已推广使用。厌氧发酵技术是利用厌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以粪料中的原糖和氨基酸为养料生长繁殖,进行沼气发酵。沼渣可生产有机复合肥,沼液可用作饲料添加剂。
3.1.3 凡河流域范家屯村秸秆固化成型技术 采用干湿分离机,将粪便水分除去烘干制团后用作块状、棒状燃料,替代煤、石油等,已经在凡河流域推广使用。
3.1.4 畜禽粪便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 凡河流域李千户村大型养殖场实行干清粪技术,将发酵菌种植入畜禽粪中,进行堆肥发酵,腐熟后加工成粉状或粒状有机肥产品。
3.2 化肥、农药污染控制技术
在凡河流域划出地块,根据测样结果,对所测土地进行养分配比,使土地营养达到平衡,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氮和磷流失,降低肥料产生的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大力推广畜禽粪便的处理技术,合理地将有机肥运用到地块,提高有机肥利用率。改进管理措施,对肥料成分进行检验,从单一检验养分到养分和品质综合检验;推广无公害肥料,确保产品达到食品质量安全要求。
3.3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在凡河流域内秸秆在田间就地进行机械粉碎后直接还田用作肥料,减少秸秆田间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实施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示范工程,秸秆固化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将农作物秸秆粉碎,配以畜禽粪便等辅料压缩为棒状、块状或颗粒状等成型燃料,从而提高运输和贮存能力。实施秸秆生物气化工程示范,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料的技术;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稻壳、木屑、树枝以及农村有机废弃物等为原料,产生的沼气直接用于农户炊事,沼渣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
3.4 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技术
对垃圾进行分类,从源头实施减量化,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垃圾中转站,对垃圾进行打包压缩,实现“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区)处理”城乡一体化处置技术模式,最终送到填埋场卫生填埋,从而将垃圾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3.5 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凡河下游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符合接入要求的村庄的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统一处理,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凡河中游村庄布局相对密集、人口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的连片村庄,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人工湿地等集中处理技术。凡河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内的村庄,要按照功能区水体相关要求及排放标准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村庄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宜采用小型湿地、沼气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分散处理技术。
4 农村面源污染管理制度及其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
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凡河流域面源污染情况进行总结,选择有代表性村屯开展污染治理,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制定了凡河流域农村面源管理制度及其长效运行机制,以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2013年3月至今,铁岭县委、县政府开展建立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营造整洁有序、优美靓丽的城乡环境,下发了《2013美丽乡村工程垃圾清理流程》,确立了“户投、村集、乡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下发了《铁岭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暨建设美丽乡村总体规划》《铁岭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铁岭县村屯生活垃圾管理办法》《铁岭县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新建3个垃圾中转站,并分别配备1辆垃圾转运车,各乡镇分别配备15台全封闭压缩式垃圾收集运输车和52台小型垃圾清运车;各行政村都建成了占地面积100平方米的生活垃圾收集场(站);各镇中心区设置1000个垃圾桶。
关键词:农村面源;污染特点;治理对策研究
1 凡河流域概况
凡河发源于抚顺市清原县境内,距离铁岭市白旗寨乡东滚马岭40公里,凡河流域包含铁岭县白旗寨乡、鸡冠山乡、大甸子镇、李千户乡和凡河镇等5个乡镇;还包括经济开发区和银州区的部分地区;共有居民约6万户,人口约15万人;流域面积1180.5 平方公里,河长102公里,在凡河镇药王庙村汇入辽河。
2 凡河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特点
通过对凡河流域实地调查,总结出凡河流域农村面源污染包括5大类: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秸秆综合利用问题和生活污水问题等。
2.1 畜禽养殖污染
随着凡河流域规模化养殖场的发展壮大,化肥的大量使用,农牧分离,种养脱节,使得畜禽粪便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大多数畜禽粪便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加重了凡河流域水质富营养化问题。
2.2 农药化肥污染
通过对凡河流域农村面源污染调查,大多数农户在施肥方法上采用较粗放的表层散施,加上大量作物多在春夏多雨季施肥,加剧流失量,而施用化肥中氮肥主要为尿素和氨态氮肥。农田使用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向水体迁移;大气中的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飘移沉降进入水体,施药工具和器械清洗等导致农药化肥污染较重。
2.3 生活垃圾污染
生活垃圾主要指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煤、废菜、废弃食品)以及废玻璃、废纤维、废塑料等产生量的总和。经调查,凡河流域农村垃圾大部分没有进行分类,干、湿、有毒、有害,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混合堆放,并且没有形成有效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系统,垃圾的最终去处是路边、河边或沟塘堆放,基本没有卫生填埋。汛期大量垃圾经雨水冲刷直接排入河流、水库,对凡河水质产生污染。
2.4 生活污水问题
凡河流域生活污水来源有:农村居民日常产生的污水;中小学、当地政府机关、民俗旅游、旅店排放的污水;农民养殖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水。大多数无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设施,自然下渗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安全,对饮用水水源地构成了潜在威胁。
3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筛选和优化
3.1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
3.1.1 畜禽粪便发酵还田示范 畜禽粪便堆肥化是目前处理畜禽废弃物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集处理和资源循环再利用于一体的生物方法,目前凡河流域李千户乡畜禽粪便堆肥化已成规模。
3.1.2 畜禽粪便发酵产沼气示范 随着凡河流域畜禽粪便产生量的增多,凡河流域康庄村利用畜禽粪便中的大量能量,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现已推广使用。厌氧发酵技术是利用厌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以粪料中的原糖和氨基酸为养料生长繁殖,进行沼气发酵。沼渣可生产有机复合肥,沼液可用作饲料添加剂。
3.1.3 凡河流域范家屯村秸秆固化成型技术 采用干湿分离机,将粪便水分除去烘干制团后用作块状、棒状燃料,替代煤、石油等,已经在凡河流域推广使用。
3.1.4 畜禽粪便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 凡河流域李千户村大型养殖场实行干清粪技术,将发酵菌种植入畜禽粪中,进行堆肥发酵,腐熟后加工成粉状或粒状有机肥产品。
3.2 化肥、农药污染控制技术
在凡河流域划出地块,根据测样结果,对所测土地进行养分配比,使土地营养达到平衡,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氮和磷流失,降低肥料产生的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大力推广畜禽粪便的处理技术,合理地将有机肥运用到地块,提高有机肥利用率。改进管理措施,对肥料成分进行检验,从单一检验养分到养分和品质综合检验;推广无公害肥料,确保产品达到食品质量安全要求。
3.3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在凡河流域内秸秆在田间就地进行机械粉碎后直接还田用作肥料,减少秸秆田间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实施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示范工程,秸秆固化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将农作物秸秆粉碎,配以畜禽粪便等辅料压缩为棒状、块状或颗粒状等成型燃料,从而提高运输和贮存能力。实施秸秆生物气化工程示范,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料的技术;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稻壳、木屑、树枝以及农村有机废弃物等为原料,产生的沼气直接用于农户炊事,沼渣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
3.4 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技术
对垃圾进行分类,从源头实施减量化,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垃圾中转站,对垃圾进行打包压缩,实现“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区)处理”城乡一体化处置技术模式,最终送到填埋场卫生填埋,从而将垃圾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3.5 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凡河下游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符合接入要求的村庄的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统一处理,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凡河中游村庄布局相对密集、人口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的连片村庄,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人工湿地等集中处理技术。凡河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内的村庄,要按照功能区水体相关要求及排放标准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村庄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宜采用小型湿地、沼气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分散处理技术。
4 农村面源污染管理制度及其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
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凡河流域面源污染情况进行总结,选择有代表性村屯开展污染治理,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制定了凡河流域农村面源管理制度及其长效运行机制,以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2013年3月至今,铁岭县委、县政府开展建立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营造整洁有序、优美靓丽的城乡环境,下发了《2013美丽乡村工程垃圾清理流程》,确立了“户投、村集、乡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下发了《铁岭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暨建设美丽乡村总体规划》《铁岭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铁岭县村屯生活垃圾管理办法》《铁岭县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新建3个垃圾中转站,并分别配备1辆垃圾转运车,各乡镇分别配备15台全封闭压缩式垃圾收集运输车和52台小型垃圾清运车;各行政村都建成了占地面积100平方米的生活垃圾收集场(站);各镇中心区设置1000个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