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不仅实现对小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同时为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意识培养形成奠定基础。课堂教学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探究,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提升方案,旨在促进小学语文综合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性
新课标要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老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突出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有更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节奏的掌控,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对其有效策略进行探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过于滞后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要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但是进行教材内容的教学,并不意味着照本宣科,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对于教学改革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还在采用讲授式的滞后教学模式,课堂便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学生长期处于局限性和约束性的学习模式中,久而久之,对教师和教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对于教学内容缺乏自我认知和创新意识,自然难以实现拓展思维的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难以契合教学改革的教学目标要求。
2.课堂教学措施过于形式化
很多教师习惯采用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式提升教学有效性,应用问题提问的教学方式来辅助教学,进行和学生的课程交流与教学反馈,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凸显出来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问题较为简单,学生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只是肤浅的回答,问和答都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一问一答,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但实质上只是一种问答形式的表现,教师和学生都很难体现个人的思想,无法有效达到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也难以实现教学方式的应用价值。还有一些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期望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但是过于形式化的教学模式应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配合教师“表演”的过程,同样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可行方案
1.教师高效备课,为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身的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一,教师需要认清自身的教育引导身份,以及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反思自身在教学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积极自我完善,打造符合自身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呈现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其二,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能够在备课内容中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并尽量使教学内容呈现层次感,通过完善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增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江畔独步寻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教学时,两首诗同为著名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名篇,但是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心境,主要源于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存在的差异。教师在备课环节通过查阅史料,将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系统的罗列到教案中,并对杜甫的生平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将自身准备的教学内容都呈现给学生,学生能够对作者的创作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杜甫是一代文豪,但他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对待不同的事情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对待不同的事件和社会现象也有自己的看法,教师通过充分的备案向学生呈现了生动的杜甫、生动的诗文,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2.应用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紧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全面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把握住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来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教师善于应用具有广泛性的问题,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设置具有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全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学习的氛围。
比如在学习《林海》一课时,老舍先生用非常丰富和优美的语言赞美了美丽的大兴安岭风光,文章描绘的情景辞藻华丽,引人入胜,教师要在学生投入的欣赏学习中适当的进行提问来把握课程学习的节奏:“老舍笔下的大兴安岭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作者说大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等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学习这位文学巨匠的词汇和语句,以及学习大兴安岭的美丽和老舍先生的写作手法,学习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又如在学习《梦想的力量》时,学习课程内容之后,教师直接提出“你的梦想是什么?”来作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发言来表达自己的想象,通过这种形式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者和教学对象,但双方更是教学过程的交流者、知识的分享者,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平等、民主心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自主意识的表达机会,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与教师积极针对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和讨论,在彼此的交流和互动之中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过程,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的学习时,教师通过对文章教学内容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对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有主观认知,接下来便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讨论“文章题目为什么叫落花生,而不叫种花生或者收花生呢?”问题本身并没有准确的答案,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畅所欲言,通过讨论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文章中心意旨的理解,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论
小學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教师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并通过高效备课为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应用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等措施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郝俊格.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23):137.
[2] 李静文.提升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5(5):89-89.
[3] 陈锦波,梁丽燕.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有效性探讨——以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5(4):25-27,2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性
新课标要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老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突出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有更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节奏的掌控,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对其有效策略进行探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过于滞后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要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但是进行教材内容的教学,并不意味着照本宣科,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对于教学改革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还在采用讲授式的滞后教学模式,课堂便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学生长期处于局限性和约束性的学习模式中,久而久之,对教师和教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对于教学内容缺乏自我认知和创新意识,自然难以实现拓展思维的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难以契合教学改革的教学目标要求。
2.课堂教学措施过于形式化
很多教师习惯采用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式提升教学有效性,应用问题提问的教学方式来辅助教学,进行和学生的课程交流与教学反馈,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凸显出来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问题较为简单,学生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只是肤浅的回答,问和答都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一问一答,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但实质上只是一种问答形式的表现,教师和学生都很难体现个人的思想,无法有效达到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也难以实现教学方式的应用价值。还有一些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期望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但是过于形式化的教学模式应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配合教师“表演”的过程,同样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可行方案
1.教师高效备课,为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身的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一,教师需要认清自身的教育引导身份,以及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反思自身在教学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积极自我完善,打造符合自身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呈现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其二,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能够在备课内容中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并尽量使教学内容呈现层次感,通过完善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增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江畔独步寻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教学时,两首诗同为著名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名篇,但是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心境,主要源于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存在的差异。教师在备课环节通过查阅史料,将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系统的罗列到教案中,并对杜甫的生平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将自身准备的教学内容都呈现给学生,学生能够对作者的创作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杜甫是一代文豪,但他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对待不同的事情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对待不同的事件和社会现象也有自己的看法,教师通过充分的备案向学生呈现了生动的杜甫、生动的诗文,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2.应用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紧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全面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把握住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来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教师善于应用具有广泛性的问题,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设置具有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全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学习的氛围。
比如在学习《林海》一课时,老舍先生用非常丰富和优美的语言赞美了美丽的大兴安岭风光,文章描绘的情景辞藻华丽,引人入胜,教师要在学生投入的欣赏学习中适当的进行提问来把握课程学习的节奏:“老舍笔下的大兴安岭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作者说大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等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学习这位文学巨匠的词汇和语句,以及学习大兴安岭的美丽和老舍先生的写作手法,学习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又如在学习《梦想的力量》时,学习课程内容之后,教师直接提出“你的梦想是什么?”来作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发言来表达自己的想象,通过这种形式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者和教学对象,但双方更是教学过程的交流者、知识的分享者,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平等、民主心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自主意识的表达机会,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与教师积极针对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和讨论,在彼此的交流和互动之中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过程,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的学习时,教师通过对文章教学内容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对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有主观认知,接下来便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讨论“文章题目为什么叫落花生,而不叫种花生或者收花生呢?”问题本身并没有准确的答案,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畅所欲言,通过讨论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文章中心意旨的理解,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论
小學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教师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并通过高效备课为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应用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等措施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郝俊格.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23):137.
[2] 李静文.提升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5(5):89-89.
[3] 陈锦波,梁丽燕.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有效性探讨——以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5(4):25-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