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谈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35-01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计算机逐步进入课堂,由此产生了一门新学科——信息技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如何搞好信息技术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就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以正确引导?如何根据学情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加以取舍?如何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评价他们的学习?这些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反思的问题,尤其是在今天新课改的形势下。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采取各种形式,启发学生的自觉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操作实践,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现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 精心安排课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钮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一堂信息技术课,若有了恰当的、精彩的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1.问题导入法
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比如在《文件操作》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我要在计算机里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文件夹该怎么做?在自己的文件夹里分别建立一个“我的音乐”、“我的图片”、“我的电影”等文件又该怎么操作?如果要把上述文件移动到另外的一个文件夹里,该怎么来移动?这些文件不需要了,要删除它们,如何删除呢?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的放矢,能够使他们抓住学习的重点,激发动手操作的兴趣。
2.演示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经常会通过演示进行教学。比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贺卡。当学生们一边欣赏一边赞叹时,我们可以趁机引导:同学们,这些贺卡漂亮吗?它们都是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出来的。其实啊,很容易,你们只要认真学习,也能够制作出一幅幅漂亮的贺卡来。在节日来临之时,你们就可以把自己做的贺卡通过网络传递给朋友啦!在如此直观、形象的演示作用下,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会一下子被提高,并且可能会刺激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从“要他学”变化为“他要学”,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为搞好教学打下基础。
3.对比法
在学习《文件操作》时,同学们一般都习惯使用菜单进行操作,我们在教授拖放的方法时,可以把菜单法和拖放法放在一起加以对比,突出拖放法的方便与快捷,激发学生掌握的兴趣。
二 合理安排,大胆放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时间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教科书上的每一个内容都讲到位,讲得细吗?我认为,没有必要。这样做其弊有四:一是,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容易形成被动学习;二是,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扩展,思想容易被框死;三是,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教学不能够与时俱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留有学生自我想象的空间,教师合理安排,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自学能力。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之文字的修饰时,很多学生能够输入汉字,会修改字体或字号,但是其它的,如设置上下标,艺术字的编辑等,就不会了。这个时候,不必忙着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可以让其自己去查看教材相关内容,或是让他们自行利用“帮助”菜单寻找解决办法。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教材理论指导实践的自学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带着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事实证明,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三 运用“任务驱动”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任务驱动法”等。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 正确评价,积极引导
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它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并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重点并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在于形成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意识及态度倾向,注重学习过程、应用和体验。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多向的,强调整体性和发展性。我们应该把握尺度,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评价活动。
除了上述内容外,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包括了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指导方式、教师教学工作的合作方式等多个方面。在面对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时,希望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能够把握机遇,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和能力水平,使信息技术学科能够走在改革的前沿!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35-01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计算机逐步进入课堂,由此产生了一门新学科——信息技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如何搞好信息技术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就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以正确引导?如何根据学情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加以取舍?如何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评价他们的学习?这些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反思的问题,尤其是在今天新课改的形势下。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采取各种形式,启发学生的自觉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操作实践,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现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 精心安排课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钮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一堂信息技术课,若有了恰当的、精彩的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1.问题导入法
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比如在《文件操作》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我要在计算机里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文件夹该怎么做?在自己的文件夹里分别建立一个“我的音乐”、“我的图片”、“我的电影”等文件又该怎么操作?如果要把上述文件移动到另外的一个文件夹里,该怎么来移动?这些文件不需要了,要删除它们,如何删除呢?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的放矢,能够使他们抓住学习的重点,激发动手操作的兴趣。
2.演示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经常会通过演示进行教学。比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贺卡。当学生们一边欣赏一边赞叹时,我们可以趁机引导:同学们,这些贺卡漂亮吗?它们都是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出来的。其实啊,很容易,你们只要认真学习,也能够制作出一幅幅漂亮的贺卡来。在节日来临之时,你们就可以把自己做的贺卡通过网络传递给朋友啦!在如此直观、形象的演示作用下,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会一下子被提高,并且可能会刺激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从“要他学”变化为“他要学”,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为搞好教学打下基础。
3.对比法
在学习《文件操作》时,同学们一般都习惯使用菜单进行操作,我们在教授拖放的方法时,可以把菜单法和拖放法放在一起加以对比,突出拖放法的方便与快捷,激发学生掌握的兴趣。
二 合理安排,大胆放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时间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教科书上的每一个内容都讲到位,讲得细吗?我认为,没有必要。这样做其弊有四:一是,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容易形成被动学习;二是,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扩展,思想容易被框死;三是,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教学不能够与时俱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留有学生自我想象的空间,教师合理安排,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自学能力。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之文字的修饰时,很多学生能够输入汉字,会修改字体或字号,但是其它的,如设置上下标,艺术字的编辑等,就不会了。这个时候,不必忙着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可以让其自己去查看教材相关内容,或是让他们自行利用“帮助”菜单寻找解决办法。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教材理论指导实践的自学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带着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事实证明,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三 运用“任务驱动”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任务驱动法”等。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 正确评价,积极引导
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它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并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重点并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在于形成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意识及态度倾向,注重学习过程、应用和体验。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多向的,强调整体性和发展性。我们应该把握尺度,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评价活动。
除了上述内容外,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包括了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指导方式、教师教学工作的合作方式等多个方面。在面对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时,希望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能够把握机遇,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和能力水平,使信息技术学科能够走在改革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