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黎族世居海南岛,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民族。黎族的生活习惯在民族特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方志中保存了大部分对黎族生活习惯的记载,从方志中可探寻海南黎族生活习惯。
【关键词】方志;海南黎族;生活习惯
海南之有黎族,人多知之。黎族世居海南岛,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民族,黎族人民勤劳质朴。由于黎族长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没有产生文字,且由于地理位置因素,长时间地远离中原文化政治中心,正统思想对黎族的影响较小,受限于生产力的发展并产生原始的宗教信仰。黎村无神祠,间有土地庙者,亦不数数见。汉人或劝之剪发,无文身,则云祖宗遗训不可违背,然亦未见其有祭祀祖宗之举。凡兴工动土必先祈祷。又喜鸡卜,疾病则延男女巫捉鬼。
汉元封元年,始略地为儋耳朱崖郡,乃唐故琼管之地也。其地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其下。黎族世居偏远地段,远在孤岛之上孤悬海外,与外界交流的意识和机会比较少,造成了意识形态中宗教迷信占有一定的地位,所以对自然界产生畏惧后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崇拜。这主要表现在以崇拜祖先为精神支柱,迷信自然界有鬼神存在。黎族有杞黎、哈黎、美孚黎、润黎、等多个分支,但宗教信仰大同小异。
黎族人崇拜自己的上帝—大力神,它保护着黎族人的财富和健康。他们也相信鬼怪,每個物体都有鬼怪保护。一个人生病了,就说是魔鬼接近了他(她)。在在房子的山形墙体外面或者村庄的入口处,他们挂在树枝上来驱赶魔鬼。因此,每个房子和村子几乎都挂上了树枝,告诉我们哪里发生了疾病流行。无论什么时候,谁看到新鲜的树枝在房外面挂着,都禁止进入。这是禁忌。这条规定很严格,即使是亲人想看望病人,也是不被容许的。值得称赞的一点是,这种让疾病隔离的方法让流行性疾病不容易爆发和传染。驱鬼的巫师被称为“道公”、“娘母”,也就是驱动魔鬼的主人。他们很相信巫术,并且这种崇尚对他人施行巫术的行为甚至扩展到了经过他们村子的陌生人。这些人刚开始没有对神灵恳求,恳求得到保护或者让神灵帮助让他们和头领变得熟识。为了挣钱,他们通过一种神秘的媒介练习黑巫术,它被称为“禁令”。这种媒介被称作“魔鬼之子”。古今黎族社会里,神权都是至高无上的,神职人员是“神鬼”的化身与代言人,信民们都不敢跟他们公开对抗。
黎以割鸡为占卜。黎族人知道和了解占卜的巫术,占卜的巫术其实并不复杂,测试占卜只需要一种极其简单的方式。如果他们碰到突发事件想测试事件吉凶,通常来说,黎族人会杀一只鸡,然后通过测试鸡的大腿骨来占卜吉凶来得到结果。
黎以射猎为生,以刻箭为誓。黎族以打猎和终止为生,在一年的丰收以后,年轻的黎族小伙们通过打猎比赛来放松自己。当捕抓猎物时,他们的腰间会带着箭和枪。这场捕猎活动往往是围捕一只鹿、野猪或者是一些丛林野鸡。他们在进行捕猎活动时有着传统的习惯,第一个碰到猎物的人将会得到猎物的头和后面的部分。如果第一个人没有打中猎物,而第二个打到它的人,将会得到前面的部分。所有参与这项活动甚至此时围观在旁边的任何人,都可以得到猎物的一小部分作为犒劳。“一个人猎获的野兽,则把它抬回亩头家里,每户收一碗米煮称肉粥,然后,呼喊全村大小男女到亩头家领一份肉和吃粥。”死,不哭,不粥饭,惟食生牛肉,以为哀痛之至。凿圆木为棺。葬则舁榇而行,令一人前,以鸡子掷地,鸡子不破处为吉穴。当黎族人的长辈去世,他们不会哭,但他们会吞下大量的生肉,这是他们表达巨大悲伤的方式。他们会挖空圆木制成棺材,选择下葬之地时,在某个权威的人的引导下,抛出一枚鸡蛋扔在地上。鸡蛋落下而不破碎的地方被认为是最有利的坟墓地址。“如果本村或本峒有人看见可用做棺材的树木时,用刀在树干上砍一个交叉,当此人老时,病重时,他的家人便砍那棵树给他做棺材,其他人是不会去看那棵树的。”病则捶牛祀鬼,丧葬则斩牛待客。黎族人对恶灵有巨大的恐惧,在生病的时候,他们会献祭一头牛,在葬礼上用牛招待他们的亲属和朋友。
邻峒男女妆饰来游,携手并肩,互歌相答,名曰“作剧”。有乘时为婚合者,父母率从无禁。婚姻不避同姓。在少男少女对歌跳舞的季节里,各峒男女皆着服装饰物并肩出游寻找意中人。黎族父母会为女子建造隆闺,尤其是在富裕家庭里父母常常为他们的女儿建造隆闺以便于她们能私下和恋人约会,而穷人家的少女则使用一个由村里建造的公用隆闺。他们可以任意选择他们喜欢的恋人,但是,当女子怀孕了,男子是不能离开这个女子的。婚前生活是自由的,父母不能阻碍年轻人选择伴侣。黎族严格禁止同(黎)姓之间恋爱和结婚,也就是同宗族同血缘禁婚,一律实行族外婚。因为黎族的婚姻禁忌仅仅涉及父系而不涉及母系,有些地方“甚至鼓励表亲结婚。”当年轻男女选择解决婚事时,父母就要去亲家里操办年轻男女结婚事宜。吉日到的那一天,新娘穿着崭新的衣服光着脚去见站在家门前的新郎,跳上新郎的背离开家。在夫家短暂住一段时间后,女子又回到父母家里。直到她生育完之后,她才带着婴儿回到夫家和丈夫再次生活在一起。
吉贝为衣,两幅前后为裙,阔不过尺,掩不至膝。椎髻,跣足,插银、铜钗,花幔缠头、腰,戴藤六角帽。妇人高髻,钗上加以铜环,耳坠垂肩。衣裙皆五色吉贝,无裤、襦,但系裙,四围合缝,穿而系之,曰“黎桶”。一般而言,黎族的男女衣着是有明显区别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男子穿汉族服饰,女子则更加守旧,喜欢穿着他们的传统服饰。男子佩戴头巾,用蓝布卷着头发在前额堆成一个类似犀牛角的发髻。男孩们有时穿着用粗糙麻料制成的边缘有条纹却没有纽扣的上衣。他们不穿裤子,只用两片布遮挡前后。在其他的部落,男子甚至只遮挡住隐私部位。然而,尤其在炎热的时候,黎族男女通常都赤身裸体。女子通常穿着从肩至腰都没有一粒纽扣的外套,当外套敞开时,外套下用一片菱形的布遮挡胸部,她们总是如此穿着。在一些部落,外套的下半部会用彩色的线织成类似阿拉伯刺绣的精巧图案。然而,其他女子的服饰只用简单的蓝布。除非黎族女子适应得了汉族的连衣裙,否则她们不穿裤子。她们穿一种与臀部同宽的窄裙,这让走路变得十分困难。筒裙上拥有各种植物、动物以及图腾象征等精美的刺绣,有些筒裙还拥有绚丽的色彩。这样一条精美的筒裙,是黎族装饰性艺术的典范,却需要耗费数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去纺织。黎族女子的头发一般通过简单的捆扎固定在脑后,或者用发夹结髻在头顶。她们唯一的珠宝就是巨大的耳环,形状呈S型,5英寸长。一些部落的女子佩戴几个至十个不等的黄铜丝环作为耳环,由于它们具有相当的重量,所以她们会把这些巨大耳环从两个相对的方向往头上垒,这样就形成了完全覆盖脑袋的铜线帽子。耳垂也会因此极度拉长而变得畸形,甚至有裂开的痛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佩戴这样的耳环,只有在越富裕的家庭,女子才会佩戴越多的环,这就是大多数女性成员没有佩戴那么多环的原因。黎区仍有一些部落的女性佩戴着用银或是黄铜制作的形状像薄刀片一样的项圈,通常这些项圈一般戴三个或五个,宽度与刀片一致。当然,戒指和手镯也必不可少。
黎族的生活习惯是黎族人民世代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是黎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不断概括总结的产物,是黎族先人应对环境变化做出的选择,是黎族先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黎族的生活习惯包含着黎族人民对一个完善与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渴望,它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渗透到黎族人民的传统中去,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来说,黎族传统社会就是一个能与自然融洽相处的社会。
参考文献
[1][2](民)陈铭枢总纂,曾骞主编.海南岛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36-157.
[3](明)戴熺,欧阳灿总裁.(明)蔡光前等纂修,万历琼州府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409.
[4]笔者译自王学萍主编.黎族藏书·外文部·英文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265Religious beliefs and superstitions.
[5][6][8][10][12][13](清)焦映汉修,贾棠纂.康熙琼州府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281.
[7]王养民,马资燕.黎族文化初探[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45).
[9]王恩.谈黎族特殊标志符号的含义,海南省民族研究所[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6(16).
[11]高泽强,潘先锷.祭祀与辟邪—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42).
作者简介
吴虹憓(1992-),女,汉族,海南省海口市人。现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史专业在读中国史硕士。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海南省海口市 571158
黎族世居海南岛,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民族。黎族的生活习惯在民族特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方志中保存了大部分对黎族生活习惯的记载,从方志中可探寻海南黎族生活习惯。
【关键词】方志;海南黎族;生活习惯
海南之有黎族,人多知之。黎族世居海南岛,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民族,黎族人民勤劳质朴。由于黎族长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没有产生文字,且由于地理位置因素,长时间地远离中原文化政治中心,正统思想对黎族的影响较小,受限于生产力的发展并产生原始的宗教信仰。黎村无神祠,间有土地庙者,亦不数数见。汉人或劝之剪发,无文身,则云祖宗遗训不可违背,然亦未见其有祭祀祖宗之举。凡兴工动土必先祈祷。又喜鸡卜,疾病则延男女巫捉鬼。
汉元封元年,始略地为儋耳朱崖郡,乃唐故琼管之地也。其地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其下。黎族世居偏远地段,远在孤岛之上孤悬海外,与外界交流的意识和机会比较少,造成了意识形态中宗教迷信占有一定的地位,所以对自然界产生畏惧后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崇拜。这主要表现在以崇拜祖先为精神支柱,迷信自然界有鬼神存在。黎族有杞黎、哈黎、美孚黎、润黎、等多个分支,但宗教信仰大同小异。
黎族人崇拜自己的上帝—大力神,它保护着黎族人的财富和健康。他们也相信鬼怪,每個物体都有鬼怪保护。一个人生病了,就说是魔鬼接近了他(她)。在在房子的山形墙体外面或者村庄的入口处,他们挂在树枝上来驱赶魔鬼。因此,每个房子和村子几乎都挂上了树枝,告诉我们哪里发生了疾病流行。无论什么时候,谁看到新鲜的树枝在房外面挂着,都禁止进入。这是禁忌。这条规定很严格,即使是亲人想看望病人,也是不被容许的。值得称赞的一点是,这种让疾病隔离的方法让流行性疾病不容易爆发和传染。驱鬼的巫师被称为“道公”、“娘母”,也就是驱动魔鬼的主人。他们很相信巫术,并且这种崇尚对他人施行巫术的行为甚至扩展到了经过他们村子的陌生人。这些人刚开始没有对神灵恳求,恳求得到保护或者让神灵帮助让他们和头领变得熟识。为了挣钱,他们通过一种神秘的媒介练习黑巫术,它被称为“禁令”。这种媒介被称作“魔鬼之子”。古今黎族社会里,神权都是至高无上的,神职人员是“神鬼”的化身与代言人,信民们都不敢跟他们公开对抗。
黎以割鸡为占卜。黎族人知道和了解占卜的巫术,占卜的巫术其实并不复杂,测试占卜只需要一种极其简单的方式。如果他们碰到突发事件想测试事件吉凶,通常来说,黎族人会杀一只鸡,然后通过测试鸡的大腿骨来占卜吉凶来得到结果。
黎以射猎为生,以刻箭为誓。黎族以打猎和终止为生,在一年的丰收以后,年轻的黎族小伙们通过打猎比赛来放松自己。当捕抓猎物时,他们的腰间会带着箭和枪。这场捕猎活动往往是围捕一只鹿、野猪或者是一些丛林野鸡。他们在进行捕猎活动时有着传统的习惯,第一个碰到猎物的人将会得到猎物的头和后面的部分。如果第一个人没有打中猎物,而第二个打到它的人,将会得到前面的部分。所有参与这项活动甚至此时围观在旁边的任何人,都可以得到猎物的一小部分作为犒劳。“一个人猎获的野兽,则把它抬回亩头家里,每户收一碗米煮称肉粥,然后,呼喊全村大小男女到亩头家领一份肉和吃粥。”死,不哭,不粥饭,惟食生牛肉,以为哀痛之至。凿圆木为棺。葬则舁榇而行,令一人前,以鸡子掷地,鸡子不破处为吉穴。当黎族人的长辈去世,他们不会哭,但他们会吞下大量的生肉,这是他们表达巨大悲伤的方式。他们会挖空圆木制成棺材,选择下葬之地时,在某个权威的人的引导下,抛出一枚鸡蛋扔在地上。鸡蛋落下而不破碎的地方被认为是最有利的坟墓地址。“如果本村或本峒有人看见可用做棺材的树木时,用刀在树干上砍一个交叉,当此人老时,病重时,他的家人便砍那棵树给他做棺材,其他人是不会去看那棵树的。”病则捶牛祀鬼,丧葬则斩牛待客。黎族人对恶灵有巨大的恐惧,在生病的时候,他们会献祭一头牛,在葬礼上用牛招待他们的亲属和朋友。
邻峒男女妆饰来游,携手并肩,互歌相答,名曰“作剧”。有乘时为婚合者,父母率从无禁。婚姻不避同姓。在少男少女对歌跳舞的季节里,各峒男女皆着服装饰物并肩出游寻找意中人。黎族父母会为女子建造隆闺,尤其是在富裕家庭里父母常常为他们的女儿建造隆闺以便于她们能私下和恋人约会,而穷人家的少女则使用一个由村里建造的公用隆闺。他们可以任意选择他们喜欢的恋人,但是,当女子怀孕了,男子是不能离开这个女子的。婚前生活是自由的,父母不能阻碍年轻人选择伴侣。黎族严格禁止同(黎)姓之间恋爱和结婚,也就是同宗族同血缘禁婚,一律实行族外婚。因为黎族的婚姻禁忌仅仅涉及父系而不涉及母系,有些地方“甚至鼓励表亲结婚。”当年轻男女选择解决婚事时,父母就要去亲家里操办年轻男女结婚事宜。吉日到的那一天,新娘穿着崭新的衣服光着脚去见站在家门前的新郎,跳上新郎的背离开家。在夫家短暂住一段时间后,女子又回到父母家里。直到她生育完之后,她才带着婴儿回到夫家和丈夫再次生活在一起。
吉贝为衣,两幅前后为裙,阔不过尺,掩不至膝。椎髻,跣足,插银、铜钗,花幔缠头、腰,戴藤六角帽。妇人高髻,钗上加以铜环,耳坠垂肩。衣裙皆五色吉贝,无裤、襦,但系裙,四围合缝,穿而系之,曰“黎桶”。一般而言,黎族的男女衣着是有明显区别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男子穿汉族服饰,女子则更加守旧,喜欢穿着他们的传统服饰。男子佩戴头巾,用蓝布卷着头发在前额堆成一个类似犀牛角的发髻。男孩们有时穿着用粗糙麻料制成的边缘有条纹却没有纽扣的上衣。他们不穿裤子,只用两片布遮挡前后。在其他的部落,男子甚至只遮挡住隐私部位。然而,尤其在炎热的时候,黎族男女通常都赤身裸体。女子通常穿着从肩至腰都没有一粒纽扣的外套,当外套敞开时,外套下用一片菱形的布遮挡胸部,她们总是如此穿着。在一些部落,外套的下半部会用彩色的线织成类似阿拉伯刺绣的精巧图案。然而,其他女子的服饰只用简单的蓝布。除非黎族女子适应得了汉族的连衣裙,否则她们不穿裤子。她们穿一种与臀部同宽的窄裙,这让走路变得十分困难。筒裙上拥有各种植物、动物以及图腾象征等精美的刺绣,有些筒裙还拥有绚丽的色彩。这样一条精美的筒裙,是黎族装饰性艺术的典范,却需要耗费数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去纺织。黎族女子的头发一般通过简单的捆扎固定在脑后,或者用发夹结髻在头顶。她们唯一的珠宝就是巨大的耳环,形状呈S型,5英寸长。一些部落的女子佩戴几个至十个不等的黄铜丝环作为耳环,由于它们具有相当的重量,所以她们会把这些巨大耳环从两个相对的方向往头上垒,这样就形成了完全覆盖脑袋的铜线帽子。耳垂也会因此极度拉长而变得畸形,甚至有裂开的痛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佩戴这样的耳环,只有在越富裕的家庭,女子才会佩戴越多的环,这就是大多数女性成员没有佩戴那么多环的原因。黎区仍有一些部落的女性佩戴着用银或是黄铜制作的形状像薄刀片一样的项圈,通常这些项圈一般戴三个或五个,宽度与刀片一致。当然,戒指和手镯也必不可少。
黎族的生活习惯是黎族人民世代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是黎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不断概括总结的产物,是黎族先人应对环境变化做出的选择,是黎族先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黎族的生活习惯包含着黎族人民对一个完善与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渴望,它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渗透到黎族人民的传统中去,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来说,黎族传统社会就是一个能与自然融洽相处的社会。
参考文献
[1][2](民)陈铭枢总纂,曾骞主编.海南岛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36-157.
[3](明)戴熺,欧阳灿总裁.(明)蔡光前等纂修,万历琼州府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409.
[4]笔者译自王学萍主编.黎族藏书·外文部·英文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265Religious beliefs and superstitions.
[5][6][8][10][12][13](清)焦映汉修,贾棠纂.康熙琼州府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281.
[7]王养民,马资燕.黎族文化初探[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45).
[9]王恩.谈黎族特殊标志符号的含义,海南省民族研究所[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6(16).
[11]高泽强,潘先锷.祭祀与辟邪—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42).
作者简介
吴虹憓(1992-),女,汉族,海南省海口市人。现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史专业在读中国史硕士。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海南省海口市 57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