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要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自主地放纵思维、张扬个性,从而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了一些粗浅的体会:一、避虚就实,优化课堂教学;二、“权力下放”,让学生“自主学习”;三、珍视学生个性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关键词 新课标 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解释: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
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令人满意,有诸多原因,其中不能让学生自己放纵思维、张扬个性是很重要的原因。新《课标》的实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一种创新。新《课标》对以往课程仅从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知识与技能及其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令人满意的今天,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将《课标》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自主地放纵思维、张扬个性,从而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避虚就实。优化课堂教学
我们发现,中学语文教师的教案大多是依所要传授的知识为主线进行设计的,通过认真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教学要求,然后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书写教案。这样设计出来的语文课教案离开了学生这个学习实体,用虚体的方式进行对象或目标的设计,往往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转变为学习教师制定的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追溯其根源,就是依赖教案,而忽视学生自己的思维和个性。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敢于对课本做出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解读,注重学生的实际,从不同角度、侧面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放纵自己的思维、张扬自己的个性,让学生自己去琢磨、体会、领悟课本意图,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语文课文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而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是他们必须能够概括出来的。这样,教学转化到学生这个实体的自身活动上,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作各种各样的概括,积极地对比、归纳、判断。
当我们教师抓住了学生的需要时,切实地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大胆地放纵自己的思维、张扬自己的个性,新《课标》的实施才能落到实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权力下放”,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强行让学生接受“标准答案”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把“权利”下放给学生。鼓励他们自主的阅读学习。发挥他们阅读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接触、品味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做出独立的、有个性的不同于教参的理解、阐释。比如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能读出鲁迅杂文的犀利和诙谐,能读出朱自清散文的优雅和艨胧,同时自身渐渐能有新的领悟。找到品味文学作品的方法,阅读的境界就高了。
让学生自主阅读,要引导学生记住以下两点:
(1)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要准确。如果欣赏不到位。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只能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做出不理智的带有个人情感的见解,这样的阅读非但无益,反而会害了自己。
(2)避免盲目而又盲从的阅读。假如不假思索地接受,让别人的思维代替自己的思维,只能消耗了自己的精力,而无法获得应有的长进,甚至会导致自己思维能力的丧失,正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所说的一样:欣欣然接受一切,那便是“废物”。
三、珍视学生“个性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行动,预先设置了一些问题(其实就是圈套),然后牵着学生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往里钻,或把学生当作灌注知识的容器,匆忙地把教参或教案(大多数是教参的“克隆品”)里的“答案”教给学生,用所谓的正确的、标准的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就滋生了惰性,进而发展为麻木,严重窒息了他们充满个性的思维创造,长此以往,语文课堂教学的成绩怎么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何而来?
新《课标》明确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珍视”即是要求我们要珍惜重视,而不是简单地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即反映了这次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重视程度。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放纵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浩瀚的语文学海中自由地搏击。
在实施这一要求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要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改变原来是知识灌输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阅读,使他们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决不能在学生进行个性创造之后,仍然把教参教案里的答案呈现出来,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所谓的学生个性化创造就变成了表演,变成一种形式,最终还是回到了老路,也就无从谈珍视学生“个性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了。
(2)教师要用积极的态度、宽容的人格来对待学生认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学生才不会有所顾忌,才能使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积累、进步、提升。
(3)教师要有一种让学生张扬个性的勇气。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冲击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地发展、充实、提高,才能真正有让学生放纵思维、张扬个性的勇气,才能真正实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改变。
当我们切实地在教学方式上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放纵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那学生就会在品味“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词中不知不觉地感受、体验到世事茫茫、岁月流逝的思考,悄无声迹地渗透到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品味文学作品的能力。
作者简介:胡敬麟。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教育组副主任。
关键词 新课标 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解释: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
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令人满意,有诸多原因,其中不能让学生自己放纵思维、张扬个性是很重要的原因。新《课标》的实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一种创新。新《课标》对以往课程仅从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知识与技能及其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令人满意的今天,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将《课标》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自主地放纵思维、张扬个性,从而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避虚就实。优化课堂教学
我们发现,中学语文教师的教案大多是依所要传授的知识为主线进行设计的,通过认真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教学要求,然后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书写教案。这样设计出来的语文课教案离开了学生这个学习实体,用虚体的方式进行对象或目标的设计,往往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转变为学习教师制定的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追溯其根源,就是依赖教案,而忽视学生自己的思维和个性。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敢于对课本做出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解读,注重学生的实际,从不同角度、侧面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放纵自己的思维、张扬自己的个性,让学生自己去琢磨、体会、领悟课本意图,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语文课文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而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是他们必须能够概括出来的。这样,教学转化到学生这个实体的自身活动上,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作各种各样的概括,积极地对比、归纳、判断。
当我们教师抓住了学生的需要时,切实地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大胆地放纵自己的思维、张扬自己的个性,新《课标》的实施才能落到实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权力下放”,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强行让学生接受“标准答案”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把“权利”下放给学生。鼓励他们自主的阅读学习。发挥他们阅读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接触、品味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做出独立的、有个性的不同于教参的理解、阐释。比如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能读出鲁迅杂文的犀利和诙谐,能读出朱自清散文的优雅和艨胧,同时自身渐渐能有新的领悟。找到品味文学作品的方法,阅读的境界就高了。
让学生自主阅读,要引导学生记住以下两点:
(1)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要准确。如果欣赏不到位。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只能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做出不理智的带有个人情感的见解,这样的阅读非但无益,反而会害了自己。
(2)避免盲目而又盲从的阅读。假如不假思索地接受,让别人的思维代替自己的思维,只能消耗了自己的精力,而无法获得应有的长进,甚至会导致自己思维能力的丧失,正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所说的一样:欣欣然接受一切,那便是“废物”。
三、珍视学生“个性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行动,预先设置了一些问题(其实就是圈套),然后牵着学生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往里钻,或把学生当作灌注知识的容器,匆忙地把教参或教案(大多数是教参的“克隆品”)里的“答案”教给学生,用所谓的正确的、标准的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就滋生了惰性,进而发展为麻木,严重窒息了他们充满个性的思维创造,长此以往,语文课堂教学的成绩怎么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何而来?
新《课标》明确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珍视”即是要求我们要珍惜重视,而不是简单地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即反映了这次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重视程度。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放纵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浩瀚的语文学海中自由地搏击。
在实施这一要求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要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改变原来是知识灌输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阅读,使他们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决不能在学生进行个性创造之后,仍然把教参教案里的答案呈现出来,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所谓的学生个性化创造就变成了表演,变成一种形式,最终还是回到了老路,也就无从谈珍视学生“个性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了。
(2)教师要用积极的态度、宽容的人格来对待学生认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学生才不会有所顾忌,才能使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积累、进步、提升。
(3)教师要有一种让学生张扬个性的勇气。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冲击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地发展、充实、提高,才能真正有让学生放纵思维、张扬个性的勇气,才能真正实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改变。
当我们切实地在教学方式上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放纵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那学生就会在品味“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词中不知不觉地感受、体验到世事茫茫、岁月流逝的思考,悄无声迹地渗透到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品味文学作品的能力。
作者简介:胡敬麟。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教育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