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与死,向来是人类探讨的永恒话题。萧红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对这一话题发出探索,田沁鑫则在其基础上又发出自己的追问,两位女性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其中有着彼此的契合也有着后者新的创造,但其都为读者与观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本文将通过《生死场》小说与话剧,来浅析《生死场》从小说到话剧改编的叙事策略,并从人物变化、时空艺术、叙事结构等来感受两位女性跨越时空的契合与创造。
关键词:契合;创造;人物;时空艺术;叙事结构
萧红的《生死场》
小说《生死场》是一部描写东北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小说,一共有十七节,前十节描写的是中华民国“太平时期”的日子。“在农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作者也写阶级斗争,同时有写地主的压迫和农民的反抗,但萧红的笔下主要是通过生产、生殖、人伦关系来写生命的卑微,贫困、疾病以及死亡。萧红作为一个流亡的女作家,对此发出了悲愤的的控诉和抗议,表明了一种坚定的底层立场和清醒的权利意识,萧红的作品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左翼文学,她的作品是一种具有爱的文学,带有着深厚的人本主义内涵。
田沁鑫的《生死场》
话剧《生死场》是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编与创造,话剧的序幕是一个生育的场景,生与死,如此直观,导演一开始就安排这样一个生育的画面,并且呈现给观众一种冷漠与凄凉之感,这便是导演要突出的有关生与死话题表达最直接的展现。话剧主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生死的冷酷与嘲弄;第二部分:好心肠落得个死下场;第三部分:死与活的颠倒;第四部分:死的挣扎;第五部分:生的苦难;第六部分:抗日赴死。这六个部分中,每一段都体现出了生与死这一主题。
1.叙事策略之人物变化:(以二里半、成业为例)
人物可谓是小说的灵魂,但通过阅读小说《生死场》后,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便是感到其中并非有明显的主要的人物,而话剧《生死场》中,田沁鑫则对原作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进行了大量的调整与创新。在话剧中,不仅有鲜明的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事件。
在话剧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主角是赵三和二里半,而在小说中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其实关联并不是很大,但是导演田沁鑫通过把小说中另外两个人物关系放置在这两个人中,从而构成了话剧中鲜明的故事情节,即导演把金枝作为赵三的女儿,成业作为二里半的儿子,通过金枝与成业两个人的恋爱关系使得戏剧中充满矛盾和恩怨纠葛。在读完小说后再读话剧剧本,会以为人物关系错乱了,并没有理解人物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因此就需重新开始梳理人物关系,在观看话剧之后就会逐渐明晰话剧人物改动的原因,导演田沁鑫用小说中的人物和加以自身的理解,将人物关系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小说中,成业本与二里半丝毫没有任何关系,同时成业也没有加入抗日,但是话剧中二人以父子的关系出现,而且成业成为了当时村里第一个觉醒的抗日者,田沁鑫这样安排,使我们看到了成业那年轻人的鲁莽,以及当时农民奋起抗日的反抗。还让我们看到了二里半自身性格中的懦弱,胆小,这与成业的性格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而小说中金枝与成业未婚先孕是要受到当时村里人们的鄙视和唾弃的,小说中的人物福发和他老婆也是这样的,而话剧中则把福发的这件事安排在了二里半和他老婆身上,即二里半也是未婚先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得人物更加符合“父子”关系,而且这也是二里半为何人物性格中会有懦弱的一面,在当时的社会中,做出这样的事儿是抬不起头来的,也是会遭到周围人的鄙夷。在话剧中当二里半得知成业做出这种事情来时,舞台上独自和自家的山羊进行对话“老瞌,你是我儿子,不闯祸,还陪我唠嗑。你不生孩子,一个人多逍遥。还是老话儿说得好,‘多儿多女多冤家,无儿无女活菩萨。’那成业他说我把他亲事提黄了,可他咋就不说,他让他爹我丢了多么大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二里半对于成业作出这样的事情来认为是丢人的事,因为他深知在当时即使是人们的唾沫也会把人淹死,自己曾经做过这样的事,万万没想到儿子也会重蹈覆辙。
2.敘事策略之时空艺术
小说艺术是通过文本上的文字来完成叙事,而戏剧艺术则是通过自身的艺术呈现形式来讲述故事情节,《生死场》从小说到话剧的改编,导演田沁鑫则对其在汲取小说能量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小说:时间第一性,空间第二性
小说《生死场》虽然观看后会觉得时间线索有些不太明确,但主要时间性还是可以体现的,小说整体跨度是十年,前九回写的是十年前的事情,第十回中,“而今依旧似十年前,”“什么都和十年前一样,”则表明第十回开始是一个变化,转而写十年之后的事情,这其实便是小说的时间线索,从整体上像是串联起来的一样,十年前,十年后,同时在小说中我们会看到麦场,菜圃,屠宰场,荒山等这些空间性的场景,而这其中的联系便是作者根据农时的节令来贯穿起来的,则是更为隐蔽的一种时间叙事。
话剧:空间第一性,时间第二性
话剧《生死场》强调的是一种舞台的空间性,在话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些平行的故事进行相互的穿插,发生了时间的转换,例如赵三在监狱里指责那些无知的村民时,导演便把这两个场景联系在了一起。
田沁鑫导演在舞台上十分注重西方表现主义戏剧理论和中国的传统戏曲相结合的方式,发挥戏剧的假定性与写意性,在戏剧舞台中,通过演员的表演、动作、道具、以及灯光等的配合,使得戏剧的空间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舞台一会儿变成了田野,一会儿成了二里半的家,一会儿又是赵三所在的监狱,这些都展现了鲜明的空间视觉,
3.叙事策略之叙事结构
小说《生死场》的叙事结构不是很明晰,读完后我们会感到其中并没有主要贯穿始终的人物角色,也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一种散点式的结构。有些类似于电影文学剧本,重场景,重细节,全篇充满意象,象征手法较为常见,语言多用短句,富于节奏变化,是一部诗性的悲剧作品。
然而在话剧的叙事结构上,导演田沁鑫在话剧中采用了插叙、倒叙等手法,将小说中那些看似不是很明晰与有些零碎的事件或组合,或删减,或提炼,从而使得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例如,赵三在误把小偷当成二爷杀掉以后,此处采用的便是倒叙的手法,插入了赵三与二爷有关加租一事的对话,此处的倒叙手法的运用,可以很明了的传达给观众这样的信息:交代了赵三为何要冒险杀死二爷的原因,同时又使得柴房着火,赵三杀人这些事件有了清晰的线索。
在话剧中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平行叙事的叙事结构,有些类似于电影中的平行蒙太奇,在第三段中,就是平行展示赵三被赎,王婆自杀这两个事件的,两个人在不同的时空里同时向观众诉说着,交错进行。赵三庆幸自己捡了一条命回来,想着该如何报答二爷的救命之恩,王婆却对世界感到很失望,她失望与亲人的懦弱,以及理想的破灭,决心一死了之。其实在这一段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到这是编导者有意为之,剧中二人形成了鲜明的性格对比。
参考文献
[1]萧红、林贤治·萧红作品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关键词:契合;创造;人物;时空艺术;叙事结构
萧红的《生死场》
小说《生死场》是一部描写东北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小说,一共有十七节,前十节描写的是中华民国“太平时期”的日子。“在农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作者也写阶级斗争,同时有写地主的压迫和农民的反抗,但萧红的笔下主要是通过生产、生殖、人伦关系来写生命的卑微,贫困、疾病以及死亡。萧红作为一个流亡的女作家,对此发出了悲愤的的控诉和抗议,表明了一种坚定的底层立场和清醒的权利意识,萧红的作品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左翼文学,她的作品是一种具有爱的文学,带有着深厚的人本主义内涵。
田沁鑫的《生死场》
话剧《生死场》是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编与创造,话剧的序幕是一个生育的场景,生与死,如此直观,导演一开始就安排这样一个生育的画面,并且呈现给观众一种冷漠与凄凉之感,这便是导演要突出的有关生与死话题表达最直接的展现。话剧主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生死的冷酷与嘲弄;第二部分:好心肠落得个死下场;第三部分:死与活的颠倒;第四部分:死的挣扎;第五部分:生的苦难;第六部分:抗日赴死。这六个部分中,每一段都体现出了生与死这一主题。
1.叙事策略之人物变化:(以二里半、成业为例)
人物可谓是小说的灵魂,但通过阅读小说《生死场》后,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便是感到其中并非有明显的主要的人物,而话剧《生死场》中,田沁鑫则对原作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进行了大量的调整与创新。在话剧中,不仅有鲜明的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事件。
在话剧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主角是赵三和二里半,而在小说中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其实关联并不是很大,但是导演田沁鑫通过把小说中另外两个人物关系放置在这两个人中,从而构成了话剧中鲜明的故事情节,即导演把金枝作为赵三的女儿,成业作为二里半的儿子,通过金枝与成业两个人的恋爱关系使得戏剧中充满矛盾和恩怨纠葛。在读完小说后再读话剧剧本,会以为人物关系错乱了,并没有理解人物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因此就需重新开始梳理人物关系,在观看话剧之后就会逐渐明晰话剧人物改动的原因,导演田沁鑫用小说中的人物和加以自身的理解,将人物关系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小说中,成业本与二里半丝毫没有任何关系,同时成业也没有加入抗日,但是话剧中二人以父子的关系出现,而且成业成为了当时村里第一个觉醒的抗日者,田沁鑫这样安排,使我们看到了成业那年轻人的鲁莽,以及当时农民奋起抗日的反抗。还让我们看到了二里半自身性格中的懦弱,胆小,这与成业的性格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而小说中金枝与成业未婚先孕是要受到当时村里人们的鄙视和唾弃的,小说中的人物福发和他老婆也是这样的,而话剧中则把福发的这件事安排在了二里半和他老婆身上,即二里半也是未婚先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得人物更加符合“父子”关系,而且这也是二里半为何人物性格中会有懦弱的一面,在当时的社会中,做出这样的事儿是抬不起头来的,也是会遭到周围人的鄙夷。在话剧中当二里半得知成业做出这种事情来时,舞台上独自和自家的山羊进行对话“老瞌,你是我儿子,不闯祸,还陪我唠嗑。你不生孩子,一个人多逍遥。还是老话儿说得好,‘多儿多女多冤家,无儿无女活菩萨。’那成业他说我把他亲事提黄了,可他咋就不说,他让他爹我丢了多么大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二里半对于成业作出这样的事情来认为是丢人的事,因为他深知在当时即使是人们的唾沫也会把人淹死,自己曾经做过这样的事,万万没想到儿子也会重蹈覆辙。
2.敘事策略之时空艺术
小说艺术是通过文本上的文字来完成叙事,而戏剧艺术则是通过自身的艺术呈现形式来讲述故事情节,《生死场》从小说到话剧的改编,导演田沁鑫则对其在汲取小说能量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小说:时间第一性,空间第二性
小说《生死场》虽然观看后会觉得时间线索有些不太明确,但主要时间性还是可以体现的,小说整体跨度是十年,前九回写的是十年前的事情,第十回中,“而今依旧似十年前,”“什么都和十年前一样,”则表明第十回开始是一个变化,转而写十年之后的事情,这其实便是小说的时间线索,从整体上像是串联起来的一样,十年前,十年后,同时在小说中我们会看到麦场,菜圃,屠宰场,荒山等这些空间性的场景,而这其中的联系便是作者根据农时的节令来贯穿起来的,则是更为隐蔽的一种时间叙事。
话剧:空间第一性,时间第二性
话剧《生死场》强调的是一种舞台的空间性,在话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些平行的故事进行相互的穿插,发生了时间的转换,例如赵三在监狱里指责那些无知的村民时,导演便把这两个场景联系在了一起。
田沁鑫导演在舞台上十分注重西方表现主义戏剧理论和中国的传统戏曲相结合的方式,发挥戏剧的假定性与写意性,在戏剧舞台中,通过演员的表演、动作、道具、以及灯光等的配合,使得戏剧的空间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舞台一会儿变成了田野,一会儿成了二里半的家,一会儿又是赵三所在的监狱,这些都展现了鲜明的空间视觉,
3.叙事策略之叙事结构
小说《生死场》的叙事结构不是很明晰,读完后我们会感到其中并没有主要贯穿始终的人物角色,也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一种散点式的结构。有些类似于电影文学剧本,重场景,重细节,全篇充满意象,象征手法较为常见,语言多用短句,富于节奏变化,是一部诗性的悲剧作品。
然而在话剧的叙事结构上,导演田沁鑫在话剧中采用了插叙、倒叙等手法,将小说中那些看似不是很明晰与有些零碎的事件或组合,或删减,或提炼,从而使得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例如,赵三在误把小偷当成二爷杀掉以后,此处采用的便是倒叙的手法,插入了赵三与二爷有关加租一事的对话,此处的倒叙手法的运用,可以很明了的传达给观众这样的信息:交代了赵三为何要冒险杀死二爷的原因,同时又使得柴房着火,赵三杀人这些事件有了清晰的线索。
在话剧中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平行叙事的叙事结构,有些类似于电影中的平行蒙太奇,在第三段中,就是平行展示赵三被赎,王婆自杀这两个事件的,两个人在不同的时空里同时向观众诉说着,交错进行。赵三庆幸自己捡了一条命回来,想着该如何报答二爷的救命之恩,王婆却对世界感到很失望,她失望与亲人的懦弱,以及理想的破灭,决心一死了之。其实在这一段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到这是编导者有意为之,剧中二人形成了鲜明的性格对比。
参考文献
[1]萧红、林贤治·萧红作品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