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德县地处皖南山区,受洪涝灾害的威胁较大。本文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阐述了广德县洪涝灾害的原因,并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大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为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广德县洪涝灾害成因对策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最常见、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就是洪涝灾害,其不仅出现的频率高,波及的范围广,而且往往具有突发性,且气势
凶猛,破坏性很大[1]。广德县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进行洪涝灾害防治已成为广德县城市防洪工作的重点。
1、地域条件
广德县地处安徽东南部,为皖南山区,四周群山环绕,为黄山余脉和天目山余脉所环抱的一个不封闭盆地,地貌格局较复杂。县境南北长约65km,东西宽约48km,南部以低山为主,约占31%;中部为凹陷盆地,以岗地平原为主,约占48%;北部以丘陵为主,约占21%。
广德县境内溪涧密布,河流大多数为出境河流,无客水入境,主要有无量溪河和桐汭河。桐汭河纵观南北73.5km,主要支流有10条,流域面积897.3km2;无量溪河纵贯南北73.2km,主要支流有16条,流域面积1079.9km2。
2、洪涝灾害成因
广德县所在是由山区、丘陵和平畈区并存组成的地区,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较大,既直接受到上游山丘区洪水的影响,也受到下游河道洪水的顶托影响,洪涝灾害频繁。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1 自然因素
一是地貌因素。广德县境内地形起伏较大,总的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东西低,上游河道坡降较大,河槽调蓄能力小,洪水具有来势凶猛、峰高量大而集中、水位涨落较快等特点,洪峰流量常超过河道安全泄量。进入中下游后,地势逐渐平坦,河道比降小,且下游地区水系紊乱下泄不畅,水位雍高,往往向两岸漫溢,容易形成洪涝灾害;二是气候因素。广德县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受台风的影响也较大。由于地形及水汽输送等因素,降水量的时空分配很不均匀,暴雨多集中在5~8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的40%,尤以6、7月份最为集中。据统计,历年实测最大24h降水量为256.5mm;最大1h降水量97.9mm;最大10min降水量35.2mm。
2.2 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开发挤占行洪排涝通道。近年来,广德县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而城市的快速扩张势必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挤占行洪排涝通道;二是城区河道违章建筑多及长年淤积严重阻碍河道的泄洪能力【2】。在城市发展同时,经济和人口也在快速增长,迫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好人口增长的压力,人们在沿河甚至直接在河面上建设住宅、工厂等永久性设施,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3,4】;三是城区绿化面积不足。广德县虽然位于丘陵山区地带,植被率较高,但县城是人口高度密集区,绿化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新建的绿化覆盖面基本都位于新城区,老城区建设年代已久,绿化设施不完善,只在道路两边进行局部绿化,植被率更低;加之现在的城区硬化度都很高,降雨入渗困难,城区内涝问题也日益严重【5,6】。
3、防洪减灾对策
洪涝灾害多是由暴雨造成的,要做好城市防洪减灾,就必须贯彻“标本兼治”的方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举的方式,做好治本工作。
3.1 工程措施
3.1.1 河道治理工程
加快河道整治建设,加强河道管理是做好城市防洪排涝工作的重中之重。河道整治主要包括河道清淤,堤防建设,河道拓宽,改建和拆除阻碍行洪的桥梁、涵洞以及违章建筑物等。但是,在进行河道整治时,应注意尽量不要破坏河道的原始性,保持河道的原生态,建设生态河、生态堤。
同时,在河道整治的初期,就应当制定好后期的管理方案,做到建管并重。
3.1.2 水库建设工程
广德县已建成的水库多分布在山区和岗冲地带,且绝大多数水库建于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多为“三边”和“四不清”工程。虽然从2007年以来,广德县对一些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防洪能力大大提高,但尚未实施除险加固的水库仍存在工程老化,险病隐患多,管理落后,通讯和交通不畅,预警系统落后等问题。因此,仍需做好水库的除险加固,进一步加强广德县预防洪涝灾害的能力。
3.1.3 城区内涝治理
在做好城市防洪工作的同时,加强城市的排涝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城区内涝治理宜采取排、蓄相结合的方式。即在铺设城市排水管网的时候,不能随意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出水口位置、高程及排水量等;同时,应当充分注意到植被对雨水的截留以及渗漏功能,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3.2 非工程措施
3.2.1 加快防汛指挥系统建设
水利信息化对于及时掌握汛情发展,为防汛指挥中心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十分重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广德县防汛指挥部已初步建成了防汛指挥系统,主要包括信息采集系统、预警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今后,仍需继续抓好这些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充分发挥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指挥决策中的重要作用【7】。
3.2.2 加强宣传力度,增强民众防洪减灾意识
当前,广德县依然存在着盲目侵占河道的现象,并随意向河道内倾倒垃圾,堵塞河道,阻碍了河道的行洪能力。因此,应该加强《水法》和《防洪法》的宣传教育,深入普及到人民群众中,使群众能够认识洪涝灾害的特点,增强防洪减灾的意识和应急避险、自防自救能力,实行全民防洪。
3.2.3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防洪抢险预案
防洪抢险预案是为了确保洪水来临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抢险工作而制定的。在制定防洪抢险预案时,应该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抢”的原则,提前做好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洪水,制定出相应的防洪抢险预案,在洪水到来时,采取正确的抢险措施。
近年来, 按照国家防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总体部署, 皖南山丘区的市县乡村都编制了防汛抗旱、防御山洪及泥石流等应急预案。但由于责任心和水平的原因, 预案质量参差不齐, 有的套话连篇, 有的图文不一, 有的干脆没有图表, 这类预案真正启动操作起来, 必将误事。洪水是客观存在的, 耐心细致地做好防灾预案和防灾常识的宣教普及工作, 让其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增强防范意识, 提高自防、自救、自助能力,一旦出险, 及时预警, 果断撤避, 是目前不得已但却行之有效的一项措施。
2. 3科学调度雨洪资源
在皖南山丘区, 获取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就是拦截雨洪, 雨洪资源的利用对于解决水源型、水质型缺水问题至关重要。优化防洪措施, 就是要使防治洪涝灾害与利用雨洪资源统一起来, 合理建设防洪工程, 优化洪水调度, 有效配置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合理建设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选址和规模是水工设计的前提。合理建设水利工程, 需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勤政为民的工作态度, 对此, 人人都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 水利部门更是责无旁贷。二是要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管理和调度是实现水利工程价值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控制运用和维修管护可以变水害为水利, 造福于民;因此, 优化防洪工程建设、科学调度雨洪资源对减轻洪涝灾害非常关键也非常有效。
综上所述,洪涝灾害的防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科学分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减轻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严宗杰.《城市洪涝灾害原因分析与防灾减灾探讨》[J].理论研究,2010(9):17-18;
[2]梁志勇,何晓燕等.《洪水风险与国内外城市防洪规划实例》[J].灾害学,2002,17(2):57-61;
[3]刘建芬,王慧敏等.《城市化背景下城区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2012,14(1):73-75;
[4]潘福雄.《浅谈城市防洪规划》[J].探索与思考:23-24;
[5]卢承志.《浅议城市防洪规划》[J].湖南水利,1995(4):28-30;
[6]夏岑岭.《城市防洪理论与实践》[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8;
[7]廖嵩隆.《浅析马鞍山市洪灾成因与减灾对策》[J].农友之家,2008,8:73-75.
关键词:广德县洪涝灾害成因对策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最常见、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就是洪涝灾害,其不仅出现的频率高,波及的范围广,而且往往具有突发性,且气势
凶猛,破坏性很大[1]。广德县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进行洪涝灾害防治已成为广德县城市防洪工作的重点。
1、地域条件
广德县地处安徽东南部,为皖南山区,四周群山环绕,为黄山余脉和天目山余脉所环抱的一个不封闭盆地,地貌格局较复杂。县境南北长约65km,东西宽约48km,南部以低山为主,约占31%;中部为凹陷盆地,以岗地平原为主,约占48%;北部以丘陵为主,约占21%。
广德县境内溪涧密布,河流大多数为出境河流,无客水入境,主要有无量溪河和桐汭河。桐汭河纵观南北73.5km,主要支流有10条,流域面积897.3km2;无量溪河纵贯南北73.2km,主要支流有16条,流域面积1079.9km2。
2、洪涝灾害成因
广德县所在是由山区、丘陵和平畈区并存组成的地区,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较大,既直接受到上游山丘区洪水的影响,也受到下游河道洪水的顶托影响,洪涝灾害频繁。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1 自然因素
一是地貌因素。广德县境内地形起伏较大,总的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东西低,上游河道坡降较大,河槽调蓄能力小,洪水具有来势凶猛、峰高量大而集中、水位涨落较快等特点,洪峰流量常超过河道安全泄量。进入中下游后,地势逐渐平坦,河道比降小,且下游地区水系紊乱下泄不畅,水位雍高,往往向两岸漫溢,容易形成洪涝灾害;二是气候因素。广德县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受台风的影响也较大。由于地形及水汽输送等因素,降水量的时空分配很不均匀,暴雨多集中在5~8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的40%,尤以6、7月份最为集中。据统计,历年实测最大24h降水量为256.5mm;最大1h降水量97.9mm;最大10min降水量35.2mm。
2.2 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开发挤占行洪排涝通道。近年来,广德县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而城市的快速扩张势必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挤占行洪排涝通道;二是城区河道违章建筑多及长年淤积严重阻碍河道的泄洪能力【2】。在城市发展同时,经济和人口也在快速增长,迫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好人口增长的压力,人们在沿河甚至直接在河面上建设住宅、工厂等永久性设施,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3,4】;三是城区绿化面积不足。广德县虽然位于丘陵山区地带,植被率较高,但县城是人口高度密集区,绿化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新建的绿化覆盖面基本都位于新城区,老城区建设年代已久,绿化设施不完善,只在道路两边进行局部绿化,植被率更低;加之现在的城区硬化度都很高,降雨入渗困难,城区内涝问题也日益严重【5,6】。
3、防洪减灾对策
洪涝灾害多是由暴雨造成的,要做好城市防洪减灾,就必须贯彻“标本兼治”的方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举的方式,做好治本工作。
3.1 工程措施
3.1.1 河道治理工程
加快河道整治建设,加强河道管理是做好城市防洪排涝工作的重中之重。河道整治主要包括河道清淤,堤防建设,河道拓宽,改建和拆除阻碍行洪的桥梁、涵洞以及违章建筑物等。但是,在进行河道整治时,应注意尽量不要破坏河道的原始性,保持河道的原生态,建设生态河、生态堤。
同时,在河道整治的初期,就应当制定好后期的管理方案,做到建管并重。
3.1.2 水库建设工程
广德县已建成的水库多分布在山区和岗冲地带,且绝大多数水库建于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多为“三边”和“四不清”工程。虽然从2007年以来,广德县对一些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防洪能力大大提高,但尚未实施除险加固的水库仍存在工程老化,险病隐患多,管理落后,通讯和交通不畅,预警系统落后等问题。因此,仍需做好水库的除险加固,进一步加强广德县预防洪涝灾害的能力。
3.1.3 城区内涝治理
在做好城市防洪工作的同时,加强城市的排涝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城区内涝治理宜采取排、蓄相结合的方式。即在铺设城市排水管网的时候,不能随意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出水口位置、高程及排水量等;同时,应当充分注意到植被对雨水的截留以及渗漏功能,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3.2 非工程措施
3.2.1 加快防汛指挥系统建设
水利信息化对于及时掌握汛情发展,为防汛指挥中心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十分重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广德县防汛指挥部已初步建成了防汛指挥系统,主要包括信息采集系统、预警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今后,仍需继续抓好这些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充分发挥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指挥决策中的重要作用【7】。
3.2.2 加强宣传力度,增强民众防洪减灾意识
当前,广德县依然存在着盲目侵占河道的现象,并随意向河道内倾倒垃圾,堵塞河道,阻碍了河道的行洪能力。因此,应该加强《水法》和《防洪法》的宣传教育,深入普及到人民群众中,使群众能够认识洪涝灾害的特点,增强防洪减灾的意识和应急避险、自防自救能力,实行全民防洪。
3.2.3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防洪抢险预案
防洪抢险预案是为了确保洪水来临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抢险工作而制定的。在制定防洪抢险预案时,应该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抢”的原则,提前做好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洪水,制定出相应的防洪抢险预案,在洪水到来时,采取正确的抢险措施。
近年来, 按照国家防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总体部署, 皖南山丘区的市县乡村都编制了防汛抗旱、防御山洪及泥石流等应急预案。但由于责任心和水平的原因, 预案质量参差不齐, 有的套话连篇, 有的图文不一, 有的干脆没有图表, 这类预案真正启动操作起来, 必将误事。洪水是客观存在的, 耐心细致地做好防灾预案和防灾常识的宣教普及工作, 让其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增强防范意识, 提高自防、自救、自助能力,一旦出险, 及时预警, 果断撤避, 是目前不得已但却行之有效的一项措施。
2. 3科学调度雨洪资源
在皖南山丘区, 获取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就是拦截雨洪, 雨洪资源的利用对于解决水源型、水质型缺水问题至关重要。优化防洪措施, 就是要使防治洪涝灾害与利用雨洪资源统一起来, 合理建设防洪工程, 优化洪水调度, 有效配置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合理建设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选址和规模是水工设计的前提。合理建设水利工程, 需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勤政为民的工作态度, 对此, 人人都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 水利部门更是责无旁贷。二是要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管理和调度是实现水利工程价值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控制运用和维修管护可以变水害为水利, 造福于民;因此, 优化防洪工程建设、科学调度雨洪资源对减轻洪涝灾害非常关键也非常有效。
综上所述,洪涝灾害的防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科学分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减轻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严宗杰.《城市洪涝灾害原因分析与防灾减灾探讨》[J].理论研究,2010(9):17-18;
[2]梁志勇,何晓燕等.《洪水风险与国内外城市防洪规划实例》[J].灾害学,2002,17(2):57-61;
[3]刘建芬,王慧敏等.《城市化背景下城区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2012,14(1):73-75;
[4]潘福雄.《浅谈城市防洪规划》[J].探索与思考:23-24;
[5]卢承志.《浅议城市防洪规划》[J].湖南水利,1995(4):28-30;
[6]夏岑岭.《城市防洪理论与实践》[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8;
[7]廖嵩隆.《浅析马鞍山市洪灾成因与减灾对策》[J].农友之家,2008,8: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