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巧创情景,优化教学
(一)巧创情景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着重兴趣的培养。我常常学会制造氛围,创设情境,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
(二)优化教学
1.绕道迂回,调节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
2.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上课时,由于学生自控能力不好,会出现不自觉的违纪情况,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及时讨论这样做的不足,而不去批评违纪学生,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淡化成绩,走进生活
农村中的初中生,很多人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可能就不会进入高中或者大学学习了,我们尽可能地教会他们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成绩,向他们灌输考试的要点。例如,一是食醋为什么可以去水垢;二是大家都吃过馒头,馒头松软可口,这其中可少不了碱面的功劳。碱面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钠。面粉发酵产生的有机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从而使馒头松软多孔。如果面粉发酵不够充分,产生的有机酸就少,这时可以用小苏打代替碱面,小苏打的化学成分是碳酸氢钠,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相比,碳酸氢钠消耗的酸少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多,因此使用碳酸氢钠可以在有机酸较少的情况下产生足够多的二氧化碳;三是用来盛装食品的塑料袋应该用聚乙烯塑料,不能用聚氯乙烯塑料,鉴别这两种塑料的方法:取一块塑料点燃,有刺激性气味的是聚氯乙烯塑料,没有刺激性气味的是聚乙烯塑料;四是生活中的一些洗洁剂是不能混合使用的,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二者混合会产生有毒的气体氯气;五是为了保证人身的安全,进入久未开启菜窖、枯井前,要做灯火实验,这些地方容易聚积大量的二氧化碳,贸然进入可能会导致人窒息死亡,可以先把点着的蜡烛放进去,如果燭火不灭,人就可以进去了,如果烛火灭了,说明里面二氧化碳浓度太高,要过一些时间才能进去;六是买毛线时如何鉴别毛线的材质:取一段线烧一下,点燃后有烧焦羽毛(或烧头发)的气味,残留物块结,有光泽,轻轻挤压就压碎,这样的线就是纯毛的;如果残留物块结,有光泽,轻轻挤压不能压碎,这样的线就是化纤的;如果残留物是一些灰烬,一吹就散,这样的线就是棉线。
三、实验魅力,充分发挥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教师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输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会好得多!陶行知先生的这一理论充分说明了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中的关键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实验教学的魅力。
当第一次把学生领进实验室进行第一堂化学课时,摆在学生面前的瓶瓶罐罐及五颜六色的药品已经把每个学生完全吸引了,此时,学生是抱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来上第一堂课的。某心理学家说过“凡是学生迫切期待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上好第一堂课,在课堂上除了课本上的实验外,可以设计一些趣味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火,紫花变色等。
每到做化学实验时,学生就会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然而,如果教师在演示实验对现象不明显、使学生观察不清楚,这样不但会使学生扫兴,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度也会降低,所以老师在演示实验时不但要确保成功,而且必须确保现象明显,教学中如果有学生看不清楚一些一瞬间就完成的剧烈的现象,须再演示一遍,如铁丝燃烧现象。对于颜色不易分辨的实验,可采用空白实验等进行对比,如石蕊滴入氢氧化钠中显蓝色,实验时,可以把石蕊滴入水中,与之进行对比,增强实验效果。在讲解一氧化碳的毒性时,可补充这样的一个实验:往充有一氧化碳的集气瓶放入一只蟑螂,刚开始,它十分活跃地爬来爬去,片刻后,蟑螂的运动减慢,腿开始伸展,我风趣地对学生说:“蟑螂一定感到浑身无力,而且在拼命地喊救命啊,救命啊。”最后,蟑螂呜呼哀哉了。在实验基础上追问学生为什么蟑螂会死?请同学们边阅读课本边讨论。总之,如能结合课本内容,注意实验的趣味性,就能更好发挥实验的魅力,燃起学生求知的火苗。
四、化繁为简,一目了然
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繁琐,农村中的学生们在处理时易东扯西拉,记不全面。克服它的有效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几个关键的字或词组成一句话,或分几个要点,或列表来简化记忆。如用六个字组成:“一点、二通、三加热”。这一句话概括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在研究氧气化学性质时,同学们可把所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归纳得出如下记忆要点:一是燃烧是否有火或火焰;二是燃烧的产物是如何确定的看到、嗅到或通过其它辅助实验;三是所有燃烧 实验均放热。抓住这几点就大大简化了记忆量。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新奇但很陌生,不易掌握,可分如下几个步骤简化记忆:一是原理,用什么药品制取该气体;二是装置;三是收集方法;四是如何鉴别。如此记忆,既简单明了,又对以后学习其它气体制取有帮助。
还可以编顺口溜记忆,如制氧气口诀:“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金属活动性口诀: 钾 钙 钠 镁 铝,锌 铁 锡 铅 氢,铜 汞 银 铂 金。(搞笑版:嫁给那美女,身体细纤轻,总共一百金——苗条啊);原子半径大小的左手定则:把左手举起来,手心对着自己, 大拇指向上,食指和大拇指垂直,大拇指从上到下是细到粗,对应周期表里原子半径从上到下依次增大,食指从左到右是从粗到细,对应周期表里原子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以这样的口诀或者秧歌的形式出现在课堂,让学生便于记忆和理解,化学怎么就学不好呢?
(一)巧创情景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着重兴趣的培养。我常常学会制造氛围,创设情境,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
(二)优化教学
1.绕道迂回,调节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
2.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上课时,由于学生自控能力不好,会出现不自觉的违纪情况,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及时讨论这样做的不足,而不去批评违纪学生,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淡化成绩,走进生活
农村中的初中生,很多人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可能就不会进入高中或者大学学习了,我们尽可能地教会他们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成绩,向他们灌输考试的要点。例如,一是食醋为什么可以去水垢;二是大家都吃过馒头,馒头松软可口,这其中可少不了碱面的功劳。碱面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钠。面粉发酵产生的有机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从而使馒头松软多孔。如果面粉发酵不够充分,产生的有机酸就少,这时可以用小苏打代替碱面,小苏打的化学成分是碳酸氢钠,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相比,碳酸氢钠消耗的酸少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多,因此使用碳酸氢钠可以在有机酸较少的情况下产生足够多的二氧化碳;三是用来盛装食品的塑料袋应该用聚乙烯塑料,不能用聚氯乙烯塑料,鉴别这两种塑料的方法:取一块塑料点燃,有刺激性气味的是聚氯乙烯塑料,没有刺激性气味的是聚乙烯塑料;四是生活中的一些洗洁剂是不能混合使用的,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二者混合会产生有毒的气体氯气;五是为了保证人身的安全,进入久未开启菜窖、枯井前,要做灯火实验,这些地方容易聚积大量的二氧化碳,贸然进入可能会导致人窒息死亡,可以先把点着的蜡烛放进去,如果燭火不灭,人就可以进去了,如果烛火灭了,说明里面二氧化碳浓度太高,要过一些时间才能进去;六是买毛线时如何鉴别毛线的材质:取一段线烧一下,点燃后有烧焦羽毛(或烧头发)的气味,残留物块结,有光泽,轻轻挤压就压碎,这样的线就是纯毛的;如果残留物块结,有光泽,轻轻挤压不能压碎,这样的线就是化纤的;如果残留物是一些灰烬,一吹就散,这样的线就是棉线。
三、实验魅力,充分发挥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教师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输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会好得多!陶行知先生的这一理论充分说明了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中的关键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实验教学的魅力。
当第一次把学生领进实验室进行第一堂化学课时,摆在学生面前的瓶瓶罐罐及五颜六色的药品已经把每个学生完全吸引了,此时,学生是抱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来上第一堂课的。某心理学家说过“凡是学生迫切期待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上好第一堂课,在课堂上除了课本上的实验外,可以设计一些趣味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火,紫花变色等。
每到做化学实验时,学生就会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然而,如果教师在演示实验对现象不明显、使学生观察不清楚,这样不但会使学生扫兴,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度也会降低,所以老师在演示实验时不但要确保成功,而且必须确保现象明显,教学中如果有学生看不清楚一些一瞬间就完成的剧烈的现象,须再演示一遍,如铁丝燃烧现象。对于颜色不易分辨的实验,可采用空白实验等进行对比,如石蕊滴入氢氧化钠中显蓝色,实验时,可以把石蕊滴入水中,与之进行对比,增强实验效果。在讲解一氧化碳的毒性时,可补充这样的一个实验:往充有一氧化碳的集气瓶放入一只蟑螂,刚开始,它十分活跃地爬来爬去,片刻后,蟑螂的运动减慢,腿开始伸展,我风趣地对学生说:“蟑螂一定感到浑身无力,而且在拼命地喊救命啊,救命啊。”最后,蟑螂呜呼哀哉了。在实验基础上追问学生为什么蟑螂会死?请同学们边阅读课本边讨论。总之,如能结合课本内容,注意实验的趣味性,就能更好发挥实验的魅力,燃起学生求知的火苗。
四、化繁为简,一目了然
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繁琐,农村中的学生们在处理时易东扯西拉,记不全面。克服它的有效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几个关键的字或词组成一句话,或分几个要点,或列表来简化记忆。如用六个字组成:“一点、二通、三加热”。这一句话概括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在研究氧气化学性质时,同学们可把所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归纳得出如下记忆要点:一是燃烧是否有火或火焰;二是燃烧的产物是如何确定的看到、嗅到或通过其它辅助实验;三是所有燃烧 实验均放热。抓住这几点就大大简化了记忆量。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新奇但很陌生,不易掌握,可分如下几个步骤简化记忆:一是原理,用什么药品制取该气体;二是装置;三是收集方法;四是如何鉴别。如此记忆,既简单明了,又对以后学习其它气体制取有帮助。
还可以编顺口溜记忆,如制氧气口诀:“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金属活动性口诀: 钾 钙 钠 镁 铝,锌 铁 锡 铅 氢,铜 汞 银 铂 金。(搞笑版:嫁给那美女,身体细纤轻,总共一百金——苗条啊);原子半径大小的左手定则:把左手举起来,手心对着自己, 大拇指向上,食指和大拇指垂直,大拇指从上到下是细到粗,对应周期表里原子半径从上到下依次增大,食指从左到右是从粗到细,对应周期表里原子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以这样的口诀或者秧歌的形式出现在课堂,让学生便于记忆和理解,化学怎么就学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