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同时完成其他任务,也就是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审美能力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这方面的问题有:
【关键词】 不明确;目标;初中语文课标
一、听说方面
片面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轻视或相当程度地忽略听说能力培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教师应当根据语文课本中有关听说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听说形式的特点。根据教材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学会运用这些形式的过程中,掌握所需要的听说技巧,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在讲读课中,教师要尽可能在关键地方巧设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大胆改革教法,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听说训练点。在讲读课中,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对学生来说实际上就是最好的说话示范。因此,在讲读课上,教师的讲解内容必须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表达上必须做到吐字清晰、表述准确、简洁明了、抑扬顿挫。教师的示范作用,能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课同样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写作前,要讲授一定的写作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学生听取这些指导本身就是在进行听力练习。通过讨论确立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引导学生谈自己所选择的题材以及自己对文章的构思,这些环节都是锻炼学生说话能力的极好机会。
二、阅读方面
主要是文本阅读的极端淡化。阅读时间不够,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做深入研究。阅读,本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但我们的学生只能被左右着成为教师和知识的奴隶,经受着年复一年索然无味的痛苦煎熬。对于人文精神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忘了文本的感染作用。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它首先是以文本为载体的,以文本为依托的,学生在自主、独立的阅读中自然能体悟到其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能授予,人文精神只能体悟和感染,让文本自身去感染学生。再有读书的方法、内容限定太死,学生必须运用老师规定的方法、划定的范围去读书,这是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常出现的现象。托尔斯泰说过:“教育的唯一规范就是自由”。让学生自行选择读书的方法、方式,拓展阅读的内容。但要注意的是拓展的时间,阅读的量和质的问题。即使有必要统一内容,也最好放在课外,要想在45分钟内让学生既完成课文的学习,又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是不可能的。叶圣陶讲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学生首先得先消化这个例子,才能去消化额外的加餐,这是常理。还要注意不要把课上挖掘深刻含义,穷根究底的方法,移植到课外阅读上,也不要要求读的书和学的课文结合。
三、写作方面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反映语文水平,所以作文教学尤为重要。可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偏差,以至多年来一直未走出“高耗低能”的怪圈,学生作文缺少真情实感,缺乏创新。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讲的多,练的少,而且练的不得法。二是重形式,轻内容,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思想,教师常以相同的题目,相同的方式要求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又以相同的方式写作相同的内容。然后教师以相同的评分标准进行统一的评价。再者,套用几十年不变的两周一次作文法,题目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作文主题表现出轻淡平庸为主要特征的庸俗化趋向,无病呻吟,脱离思想实际。教师埋在作文堆里,精批精改,套用不知用了多少回的格式化批语,写腻了,学生看烦了,时间一长,作文这棵该枝繁叶茂的大树也就枯萎了。作文教学喜欢教方法,美其名曰方法,其实是套路。不考虑学生的真情实感,漠视生命的个性差异。教师教学生作文,较多考虑的是使学生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于是往往采取似乎能够迅速奏效的方法,从写什么到怎么写都给学生做了限定,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有的教师甚至猜题押宝,考前念上几篇文章,并教给学生所谓的“应试秘诀”,如何把写过的作文改头换面,而忽视了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作文能力。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连真情实感都难以表达,更谈不上作文的创新了。我们要改变以形式为中心的作文训练体系,建立以内容为中心的作文训练系列,使作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实际确定作文的内容主题,作文应该立足于平素貌似普通的日子,从中挖掘出作文的“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选择,价值取向。
【关键词】 不明确;目标;初中语文课标
一、听说方面
片面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轻视或相当程度地忽略听说能力培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教师应当根据语文课本中有关听说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听说形式的特点。根据教材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学会运用这些形式的过程中,掌握所需要的听说技巧,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在讲读课中,教师要尽可能在关键地方巧设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大胆改革教法,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听说训练点。在讲读课中,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对学生来说实际上就是最好的说话示范。因此,在讲读课上,教师的讲解内容必须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表达上必须做到吐字清晰、表述准确、简洁明了、抑扬顿挫。教师的示范作用,能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课同样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写作前,要讲授一定的写作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学生听取这些指导本身就是在进行听力练习。通过讨论确立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引导学生谈自己所选择的题材以及自己对文章的构思,这些环节都是锻炼学生说话能力的极好机会。
二、阅读方面
主要是文本阅读的极端淡化。阅读时间不够,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做深入研究。阅读,本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但我们的学生只能被左右着成为教师和知识的奴隶,经受着年复一年索然无味的痛苦煎熬。对于人文精神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忘了文本的感染作用。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它首先是以文本为载体的,以文本为依托的,学生在自主、独立的阅读中自然能体悟到其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能授予,人文精神只能体悟和感染,让文本自身去感染学生。再有读书的方法、内容限定太死,学生必须运用老师规定的方法、划定的范围去读书,这是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常出现的现象。托尔斯泰说过:“教育的唯一规范就是自由”。让学生自行选择读书的方法、方式,拓展阅读的内容。但要注意的是拓展的时间,阅读的量和质的问题。即使有必要统一内容,也最好放在课外,要想在45分钟内让学生既完成课文的学习,又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是不可能的。叶圣陶讲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学生首先得先消化这个例子,才能去消化额外的加餐,这是常理。还要注意不要把课上挖掘深刻含义,穷根究底的方法,移植到课外阅读上,也不要要求读的书和学的课文结合。
三、写作方面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反映语文水平,所以作文教学尤为重要。可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偏差,以至多年来一直未走出“高耗低能”的怪圈,学生作文缺少真情实感,缺乏创新。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讲的多,练的少,而且练的不得法。二是重形式,轻内容,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思想,教师常以相同的题目,相同的方式要求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又以相同的方式写作相同的内容。然后教师以相同的评分标准进行统一的评价。再者,套用几十年不变的两周一次作文法,题目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作文主题表现出轻淡平庸为主要特征的庸俗化趋向,无病呻吟,脱离思想实际。教师埋在作文堆里,精批精改,套用不知用了多少回的格式化批语,写腻了,学生看烦了,时间一长,作文这棵该枝繁叶茂的大树也就枯萎了。作文教学喜欢教方法,美其名曰方法,其实是套路。不考虑学生的真情实感,漠视生命的个性差异。教师教学生作文,较多考虑的是使学生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于是往往采取似乎能够迅速奏效的方法,从写什么到怎么写都给学生做了限定,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有的教师甚至猜题押宝,考前念上几篇文章,并教给学生所谓的“应试秘诀”,如何把写过的作文改头换面,而忽视了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作文能力。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连真情实感都难以表达,更谈不上作文的创新了。我们要改变以形式为中心的作文训练体系,建立以内容为中心的作文训练系列,使作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实际确定作文的内容主题,作文应该立足于平素貌似普通的日子,从中挖掘出作文的“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选择,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