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孩子和性,妈妈们开不了口的原因不止因为话题尴尬,还因为,妈妈们并不具备将性知识用科学的方法讲述给孩子的能力。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学校,借助专业老师的帮助。
2006年12月23日,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教育学会共同发起“青艾工程”,在学校开展青少年艾滋病防治专题教育活动。2008年9月10日,全国首个在小学建立的青艾小屋落户成都人北实验小学。至今,成都市已经有21座青艾小屋,分布于金牛区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里。
在小学性教育工作上,成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但这并不代表一路走来都是坦途。没有师资,没有教材,没有课时,遭遇来自家长的反对,成为大部分成都小学在性教育上“疲软”的原因。首部小学生性教育课程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大纲近日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但成都“青艾小屋”们一直在争议中摸索,并且,有了一套教学方法。
开学前夕,《成都女报》记者走访了全国首个小学青艾小屋所在学校成都人北实验小学,剥开成都小学性教育的“坚果”。
《成长的脚步》前
成都已有性健康教育读本
“……爸爸阴囊里的睾丸可以产生精子,他们的样子像个小蝌蚪,活动能力特别强,像游泳健将……”由北京市最近制定的被称为首部突破传统尺度的小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由于“尺度”太大,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而早在2005年,成都市就有了针对小学性健康的教育读本《成长路上陪你走》,并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被称为国内第一本真正意义上针对小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读本。只不过,这本完全由人北实验小学8名一线教师编写的读本,并非市教育局制订的教材。
该书分为学生、家长、教师读本三大部分,根据高、中、低年级孩子不同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读本整体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性生理、性心理、性审美、爱与责任、预防艾滋病等方面,用儿童容易理解的散文、儿歌、童话等文学形式,向小学生们传授性知识。直到今天,人北实验小学仍然坚持在每年开学时,免费向新生发放读本。
在书中“生命的诞生”一章中,精子、卵子,被比喻成相爱的爸爸妈妈互赠的礼物,这个礼物的结晶便是正在看书的孩子们。“读本在某些用词方面非常谨慎,比如这个互赠礼物的过程是爸爸妈妈的小秘密,他们之所以要这么做,因为他们深爱对方,自愿付出,并且建立了家庭,只有满足这三个前提,这个过程才是幸福的。”人北实验小学专职性教育讲师彭玲对记者说道。当然,因为读本的作用更多是帮助家长和孩子们进行自我辅助,内容真实但却粗线条,并未过多深入,“所以父母和老师的讲解就尤为重要。”
“三无”困难中
如何普及性教育?
教育部2007年发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中小学每学期都要安排6到7课时的健康教育课,更进一步明确了每个年龄阶段应该接受的性教育内容,如一、二年级解决“我是从哪里来”,三、四年级了解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五、六年级掌握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和个人卫生知识。然而除了一本2000年出版的《健康教育读本》外,全国至今没有一本专业的性教育教材。在成都小学性教育普及得最好的金牛区,专职的性教育老师也只有寥寥几人。
没有师资,没有教材,没有课时,被称为目前中小学性教育的“三难”,并且小学性教育普及上很大一部分阻力,还来自于家长观念的封闭。在这种大局面下,不少成都小学采取了“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性教育,即不设立专门的性教育老师和课程,而是将性教育内容渗透到语文、音乐、体育等正常课时的内容中,隔靴搔痒地浅尝辄止。
也有“政策开放”的小学开始大胆地尝试。在金牛区,已经有3所小学、2所中学配备了专职的性教育老师,并将性教育专题课纳入了正规课时,即使每个学期只有1至3节课,但由于专业性较强,能在课堂内解决该年龄段的性教育内容。“在受重视的小学,性教育通常是专门开课的,青艾小屋反倒成为了一种形式上的表态:在这所学校,性教育是被重视的。其实国家普及青艾小屋的初衷,不正是为了普及中小学生性教育的理念么?”彭玲直言不讳。
专题课的形式十分多样,最有效果的并非一味说教,而是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画画。在升平街小学的一次性教育示范课上,老师首先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象,画出男孩与女孩的不同,然后请孩子们自己谈男女身体的不同。最后才打开幻灯片,用直观的图像和科学的讲解为孩子们解惑。在没有专职教师的小学,这样的专题讲解往往由学校邀请专家或其他小学的讲师完成。课堂上,学生对什么好奇,就尽情畅所欲言,老师先听着,为学生解惑,再统一回答问题。集体授课之外,学校也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性心理咨询服务,青爱工程之外的不少小学,如泡桐树小学,就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在课堂上大大方方毫无保留,在单独咨询中,老师则重视保护每一个孩子的隐私。
除了专题课,学校还以社团、活动等形式在课外时间普及性教育。人北实验小学的“伙伴社团”面向全校师生招募团员,已经有了一批以高年级学生为骨干的学生性科普队伍,这批队伍被称为“防艾火种”,他们已经开始走进附近社区分发防艾传单,并且在家向自己的爸爸妈妈授课。课余时间,由老师抛出一个课题,孩子们还可以全权负责策划方案,决定活动形式和组织团员参加。
儿童性教育,重点仍在家庭
“我看了《成长的脚步》,我不觉得有什么争议。”从事小学性教育工作近10年,彭玲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据她介绍,在法国、日本等儿童性教育开展得较早的国家,其教材读本尺度更大,画面更加直接。“教材本身并不重要,尺度大也好,尺度小也罢,因为关键不在那本书,而在于有没有人引导。”
人北实小在普及性教育的初期,遭到了来自学生家长的强烈反对。彭玲的第一堂性教育课不是教孩子,而是教孩子的父母们。一位40多岁的学生家长在课后颇有感慨,“他说,我活了40多年,还是第一次明白这些道理。”
如果你的孩子追问你,小猫小狗怎么来的,花花草草怎么长的,你会欣喜地夸他爱科学,爱动脑。然而一旦问题变成“我怎么来的”,就仿佛变了质。对性的好奇,就像对花花草草的好奇一样,是孩子最正常的思维,而大人们却想当然地自动为“性”穿上了一层“不干净”的衣服。
在目前的形势下,性教育课还不可能成为中小学学科的主要课时。与每学期6至7节的短暂授课时间相比,妈妈们有着更加合适的机会和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说到底,学校教育只是辅助,父母才应该成为孩子性教育的主力。
七嘴八舌话《成长的脚步》
【网友】
网友“闷骚的骚”:上课学习理论,下课模仿实践,过早接触性学,容易酿成恶果啊!
网友“百事可乐”:既然专家都说了,这些事情小孩是迟早都要知道的,那么教或者不教,性就在那里,不早不晚。
网友“病快乐者”:记得多年前我上生理卫生课时,全班同学一起上“男性”课,到了“女性”章节,老师便喊男生出去玩,只留下女生听。这种教育方式,将“性”神秘化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好奇心重的会通过“旁门左道”去窥探,甚至可能走入歧途。所以,开放的思想、开明的教育才是性教育的关键。
【媒体】
《人民日报》‘海外版’:根据报告指出,多数小学生性自我保护知识匮乏,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隐私部位,在453名接受调查的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中,仅有19.48%的学生从学校获得性知识,凸显学校性健康教育的薄弱。而相关部门不会要求学校为性健康教育开设专门课程,综合专家意见,鼓励各学校把性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南方人物周刊》:青少年性教育的变迁史发展到今天应该与鱼龙混杂的社会性观念争夺学生的最后一块阵地。在僵化的体制中,性教育的开展主要面临3个问题:没有师资岗位,没有经费,没有课时,没有这三个条件,性教育还是推广不了。
【专家】
“据说北京这个教材出来以后,现在在全国反响比较大,我认为,性健康教育在中国应该搞,而且越早搞越好,对我们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有好处,回避这个问题不是办法。但是北京这个教材出来以后反响这么大,我认为一个是观念,第二个方面要靠我们教材的编写者。”
——重庆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副总编 张鸽盛
“在进行性教育的问题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原则就是适时适度,适合孩子们身心成长的需要,培养他们能够用意志把握自己的冲动,用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用科学知识解决自己的疑惑,用高雅的文化体现自己的性美。”
——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张玫玫
“青少年的性教育应该大胆坦率,身体器官本来就在那里,回避反而不好,现在的孩子获得性知识的途径也多,学校不讲,从别的地方也能看到类似知识。青少年性教育要强调对感情的责任,告诉孩子们成年后男女相爱才能发生性行为,小孩子是不可以的。”
——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所所长 方刚
“之所以有人觉得课本黄色,原因在于成人自己将教材赋予了色彩,用成人的观点来看待,这主要源于网络上那张《我是怎么来的》章节内的图片,而这未免断章取义。作为一本性教育教材,它有很多问题和基础知识是必须涵盖的,而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给予孩子解释,这是说明问题最好的方法。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对于自己未知和好奇的事物都会提出疑问。如果此时家长或老师遮遮掩掩,用很神秘的态度隐瞒孩子,反而会加强孩子的好奇,使得孩子自己通过网络等其他渠道寻找答案。而如果家长能够用科学严谨的态度给出回答,孩子自然就会接受,认为性交或者性器官其实是一种很自然的东西。在接受性教育的年龄段上,像《成长的脚步》这种教材,应在小学高年级(四五年级)推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容易接受。鉴于教师在教育中充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老师必须用非常科学的态度授课,不能让孩子觉得这门课与其他课程有什么不同。使用《成长的脚步》的班级,可以和不使用这本教材的班级进行一个对比。在试用一个学期或者一年后,看看两个班级孩子的差异,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孩子对于性的态度是否有转变,以及是好的转变还是坏的转变。”
——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2006年12月23日,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教育学会共同发起“青艾工程”,在学校开展青少年艾滋病防治专题教育活动。2008年9月10日,全国首个在小学建立的青艾小屋落户成都人北实验小学。至今,成都市已经有21座青艾小屋,分布于金牛区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里。
在小学性教育工作上,成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但这并不代表一路走来都是坦途。没有师资,没有教材,没有课时,遭遇来自家长的反对,成为大部分成都小学在性教育上“疲软”的原因。首部小学生性教育课程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大纲近日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但成都“青艾小屋”们一直在争议中摸索,并且,有了一套教学方法。
开学前夕,《成都女报》记者走访了全国首个小学青艾小屋所在学校成都人北实验小学,剥开成都小学性教育的“坚果”。
《成长的脚步》前
成都已有性健康教育读本
“……爸爸阴囊里的睾丸可以产生精子,他们的样子像个小蝌蚪,活动能力特别强,像游泳健将……”由北京市最近制定的被称为首部突破传统尺度的小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由于“尺度”太大,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而早在2005年,成都市就有了针对小学性健康的教育读本《成长路上陪你走》,并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被称为国内第一本真正意义上针对小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读本。只不过,这本完全由人北实验小学8名一线教师编写的读本,并非市教育局制订的教材。
该书分为学生、家长、教师读本三大部分,根据高、中、低年级孩子不同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读本整体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性生理、性心理、性审美、爱与责任、预防艾滋病等方面,用儿童容易理解的散文、儿歌、童话等文学形式,向小学生们传授性知识。直到今天,人北实验小学仍然坚持在每年开学时,免费向新生发放读本。
在书中“生命的诞生”一章中,精子、卵子,被比喻成相爱的爸爸妈妈互赠的礼物,这个礼物的结晶便是正在看书的孩子们。“读本在某些用词方面非常谨慎,比如这个互赠礼物的过程是爸爸妈妈的小秘密,他们之所以要这么做,因为他们深爱对方,自愿付出,并且建立了家庭,只有满足这三个前提,这个过程才是幸福的。”人北实验小学专职性教育讲师彭玲对记者说道。当然,因为读本的作用更多是帮助家长和孩子们进行自我辅助,内容真实但却粗线条,并未过多深入,“所以父母和老师的讲解就尤为重要。”
“三无”困难中
如何普及性教育?
教育部2007年发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中小学每学期都要安排6到7课时的健康教育课,更进一步明确了每个年龄阶段应该接受的性教育内容,如一、二年级解决“我是从哪里来”,三、四年级了解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五、六年级掌握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和个人卫生知识。然而除了一本2000年出版的《健康教育读本》外,全国至今没有一本专业的性教育教材。在成都小学性教育普及得最好的金牛区,专职的性教育老师也只有寥寥几人。
没有师资,没有教材,没有课时,被称为目前中小学性教育的“三难”,并且小学性教育普及上很大一部分阻力,还来自于家长观念的封闭。在这种大局面下,不少成都小学采取了“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性教育,即不设立专门的性教育老师和课程,而是将性教育内容渗透到语文、音乐、体育等正常课时的内容中,隔靴搔痒地浅尝辄止。
也有“政策开放”的小学开始大胆地尝试。在金牛区,已经有3所小学、2所中学配备了专职的性教育老师,并将性教育专题课纳入了正规课时,即使每个学期只有1至3节课,但由于专业性较强,能在课堂内解决该年龄段的性教育内容。“在受重视的小学,性教育通常是专门开课的,青艾小屋反倒成为了一种形式上的表态:在这所学校,性教育是被重视的。其实国家普及青艾小屋的初衷,不正是为了普及中小学生性教育的理念么?”彭玲直言不讳。
专题课的形式十分多样,最有效果的并非一味说教,而是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画画。在升平街小学的一次性教育示范课上,老师首先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象,画出男孩与女孩的不同,然后请孩子们自己谈男女身体的不同。最后才打开幻灯片,用直观的图像和科学的讲解为孩子们解惑。在没有专职教师的小学,这样的专题讲解往往由学校邀请专家或其他小学的讲师完成。课堂上,学生对什么好奇,就尽情畅所欲言,老师先听着,为学生解惑,再统一回答问题。集体授课之外,学校也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性心理咨询服务,青爱工程之外的不少小学,如泡桐树小学,就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在课堂上大大方方毫无保留,在单独咨询中,老师则重视保护每一个孩子的隐私。
除了专题课,学校还以社团、活动等形式在课外时间普及性教育。人北实验小学的“伙伴社团”面向全校师生招募团员,已经有了一批以高年级学生为骨干的学生性科普队伍,这批队伍被称为“防艾火种”,他们已经开始走进附近社区分发防艾传单,并且在家向自己的爸爸妈妈授课。课余时间,由老师抛出一个课题,孩子们还可以全权负责策划方案,决定活动形式和组织团员参加。
儿童性教育,重点仍在家庭
“我看了《成长的脚步》,我不觉得有什么争议。”从事小学性教育工作近10年,彭玲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据她介绍,在法国、日本等儿童性教育开展得较早的国家,其教材读本尺度更大,画面更加直接。“教材本身并不重要,尺度大也好,尺度小也罢,因为关键不在那本书,而在于有没有人引导。”
人北实小在普及性教育的初期,遭到了来自学生家长的强烈反对。彭玲的第一堂性教育课不是教孩子,而是教孩子的父母们。一位40多岁的学生家长在课后颇有感慨,“他说,我活了40多年,还是第一次明白这些道理。”
如果你的孩子追问你,小猫小狗怎么来的,花花草草怎么长的,你会欣喜地夸他爱科学,爱动脑。然而一旦问题变成“我怎么来的”,就仿佛变了质。对性的好奇,就像对花花草草的好奇一样,是孩子最正常的思维,而大人们却想当然地自动为“性”穿上了一层“不干净”的衣服。
在目前的形势下,性教育课还不可能成为中小学学科的主要课时。与每学期6至7节的短暂授课时间相比,妈妈们有着更加合适的机会和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说到底,学校教育只是辅助,父母才应该成为孩子性教育的主力。
七嘴八舌话《成长的脚步》
【网友】
网友“闷骚的骚”:上课学习理论,下课模仿实践,过早接触性学,容易酿成恶果啊!
网友“百事可乐”:既然专家都说了,这些事情小孩是迟早都要知道的,那么教或者不教,性就在那里,不早不晚。
网友“病快乐者”:记得多年前我上生理卫生课时,全班同学一起上“男性”课,到了“女性”章节,老师便喊男生出去玩,只留下女生听。这种教育方式,将“性”神秘化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好奇心重的会通过“旁门左道”去窥探,甚至可能走入歧途。所以,开放的思想、开明的教育才是性教育的关键。
【媒体】
《人民日报》‘海外版’:根据报告指出,多数小学生性自我保护知识匮乏,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隐私部位,在453名接受调查的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中,仅有19.48%的学生从学校获得性知识,凸显学校性健康教育的薄弱。而相关部门不会要求学校为性健康教育开设专门课程,综合专家意见,鼓励各学校把性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南方人物周刊》:青少年性教育的变迁史发展到今天应该与鱼龙混杂的社会性观念争夺学生的最后一块阵地。在僵化的体制中,性教育的开展主要面临3个问题:没有师资岗位,没有经费,没有课时,没有这三个条件,性教育还是推广不了。
【专家】
“据说北京这个教材出来以后,现在在全国反响比较大,我认为,性健康教育在中国应该搞,而且越早搞越好,对我们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有好处,回避这个问题不是办法。但是北京这个教材出来以后反响这么大,我认为一个是观念,第二个方面要靠我们教材的编写者。”
——重庆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副总编 张鸽盛
“在进行性教育的问题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原则就是适时适度,适合孩子们身心成长的需要,培养他们能够用意志把握自己的冲动,用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用科学知识解决自己的疑惑,用高雅的文化体现自己的性美。”
——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张玫玫
“青少年的性教育应该大胆坦率,身体器官本来就在那里,回避反而不好,现在的孩子获得性知识的途径也多,学校不讲,从别的地方也能看到类似知识。青少年性教育要强调对感情的责任,告诉孩子们成年后男女相爱才能发生性行为,小孩子是不可以的。”
——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所所长 方刚
“之所以有人觉得课本黄色,原因在于成人自己将教材赋予了色彩,用成人的观点来看待,这主要源于网络上那张《我是怎么来的》章节内的图片,而这未免断章取义。作为一本性教育教材,它有很多问题和基础知识是必须涵盖的,而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给予孩子解释,这是说明问题最好的方法。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对于自己未知和好奇的事物都会提出疑问。如果此时家长或老师遮遮掩掩,用很神秘的态度隐瞒孩子,反而会加强孩子的好奇,使得孩子自己通过网络等其他渠道寻找答案。而如果家长能够用科学严谨的态度给出回答,孩子自然就会接受,认为性交或者性器官其实是一种很自然的东西。在接受性教育的年龄段上,像《成长的脚步》这种教材,应在小学高年级(四五年级)推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容易接受。鉴于教师在教育中充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老师必须用非常科学的态度授课,不能让孩子觉得这门课与其他课程有什么不同。使用《成长的脚步》的班级,可以和不使用这本教材的班级进行一个对比。在试用一个学期或者一年后,看看两个班级孩子的差异,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孩子对于性的态度是否有转变,以及是好的转变还是坏的转变。”
——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