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从一张图片开始。(出示司马光砸缸图)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他不会直接从水缸里把小朋友捞出来吗?
生1:因为司马光还小,他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生2:因为那样做很危险,弄不好司马光自己也可能落入水中。
师:司马光的过人之处在于,变直接从水缸里捞人为砸缸放水救人,他所使用的策略就是转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出示例题图:
师:这两幅图的面积相等吗?(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内交流结论与方法)
生3:我们可以把第一幅图上半部分的半圆平移到下面,可以把第二幅图中的两个半圆分别旋转180度,这样这两幅图就都转化为长方形,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所以这两幅图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4:我们小组也是采用转化的策略,将它们变为长方形,发现两个长方形的长相等,宽也相等,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追问):还有不同方法吗?(学生一片哑然)
师:你们都是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的吗?
生(齐答):是。
……
【反思】
教学中课题揭示没有固定的程式,可以开门见山式、课末点题式或课间揭示式等等。片段中,教师选择的是导入后直接揭示课题,笔者觉得有些早,策略主题的教学,应当推迟揭题的时间。
1.过早揭示课题,会对学生产生过强的牵引。
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课题我们多半采用导入后揭示甚至开门见山式揭题,以给学生较为明确的心理定向。但策略的教学内容有别于一般的内容,过早揭示课题,会对学生产生过强的牵引。以“认识百分数”与此课“转化”内容为例,同样采用开门见山式揭题。在板书“认识百分数”后,学生会产生这样的学习需求: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是什么样子的?百分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有什么不同?学习百分数有什么用?这些都是当课的核心内容,这样的认知需求也是我们所希望的,能够对学习起积极作用。如果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学生也能产生一些疑问:什么是转化?怎么转化?转化有什么用?由于策略的使用必须依赖于具体的题目,并且这些题目要具有一定的特征,即并非所有的题目都可以使用转化的策略。学生的这些疑问对学习虽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可带来的消极的一面也很明显,由于学生对这一策略充满好奇与期待,加之我们提供着合适的题型,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尝试,这就带来策略教学中,我们常常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幕:离开解题,解题的策略无从谈起。事实上,过早揭示课题,学生对适合使用某种策略加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就会缺乏认识,某一策略对学生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指示,也就缺乏对行为实际的指导意义。
2.过早揭示课题,会弱化学生体验的过程。
学生形成策略的过程必须让学生自己经历,自己体验和感悟。策略内容的学习,过早揭示课题会弱化这一体验过程。教材中的例题是在方格纸上画出两个稍复杂的平面图形,要求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之所以借助方格纸,一是因为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二是学生前期已经积累了用数方格的方式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以及初步的把稍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求周长与面积的经验。看得出教材编排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关注着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由于图形的涂色部分将其所占的小方格遮盖了,因此采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不方便,这就凸显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同时经历这样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转化的价值,增强策略的意识。片段中,教者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希望两种方法都能呈现,并引发学生的比较,但由于过早揭示了课题,这一体验的过程被跳过,教学的效果也因此打折。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从一张图片开始。(出示司马光砸缸图)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他不会直接从水缸里把小朋友捞出来吗?
生1:因为司马光还小,他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生2:因为那样做很危险,弄不好司马光自己也可能落入水中。
师:司马光的过人之处在于,变直接从水缸里捞人为砸缸放水救人,他所使用的策略就是转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出示例题图:
师:这两幅图的面积相等吗?(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内交流结论与方法)
生3:我们可以把第一幅图上半部分的半圆平移到下面,可以把第二幅图中的两个半圆分别旋转180度,这样这两幅图就都转化为长方形,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所以这两幅图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4:我们小组也是采用转化的策略,将它们变为长方形,发现两个长方形的长相等,宽也相等,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追问):还有不同方法吗?(学生一片哑然)
师:你们都是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的吗?
生(齐答):是。
……
【反思】
教学中课题揭示没有固定的程式,可以开门见山式、课末点题式或课间揭示式等等。片段中,教师选择的是导入后直接揭示课题,笔者觉得有些早,策略主题的教学,应当推迟揭题的时间。
1.过早揭示课题,会对学生产生过强的牵引。
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课题我们多半采用导入后揭示甚至开门见山式揭题,以给学生较为明确的心理定向。但策略的教学内容有别于一般的内容,过早揭示课题,会对学生产生过强的牵引。以“认识百分数”与此课“转化”内容为例,同样采用开门见山式揭题。在板书“认识百分数”后,学生会产生这样的学习需求: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是什么样子的?百分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有什么不同?学习百分数有什么用?这些都是当课的核心内容,这样的认知需求也是我们所希望的,能够对学习起积极作用。如果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学生也能产生一些疑问:什么是转化?怎么转化?转化有什么用?由于策略的使用必须依赖于具体的题目,并且这些题目要具有一定的特征,即并非所有的题目都可以使用转化的策略。学生的这些疑问对学习虽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可带来的消极的一面也很明显,由于学生对这一策略充满好奇与期待,加之我们提供着合适的题型,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尝试,这就带来策略教学中,我们常常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幕:离开解题,解题的策略无从谈起。事实上,过早揭示课题,学生对适合使用某种策略加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就会缺乏认识,某一策略对学生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指示,也就缺乏对行为实际的指导意义。
2.过早揭示课题,会弱化学生体验的过程。
学生形成策略的过程必须让学生自己经历,自己体验和感悟。策略内容的学习,过早揭示课题会弱化这一体验过程。教材中的例题是在方格纸上画出两个稍复杂的平面图形,要求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之所以借助方格纸,一是因为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二是学生前期已经积累了用数方格的方式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以及初步的把稍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求周长与面积的经验。看得出教材编排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关注着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由于图形的涂色部分将其所占的小方格遮盖了,因此采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不方便,这就凸显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同时经历这样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转化的价值,增强策略的意识。片段中,教者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希望两种方法都能呈现,并引发学生的比较,但由于过早揭示了课题,这一体验的过程被跳过,教学的效果也因此打折。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