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审视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关键词:化学课堂 问题设计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相比较,在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有待重新认识,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具体探索。
一、充分挖掘教材进行问题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机理论探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围绕教学内容共同讨论、评价、互补、修正。这样的问题设计自然流畅,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问题的逐步讨论分析,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就会由肤浅到深刻、由模糊到清晰。特别是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探究过程中的化学思想和采用的多种思维方式,这种体验和实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二、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化学实验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引导与支持,实验、模型、图表中蕴藏着深刻的化学道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验与思维同步并进的原则,这也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与优势。
案例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课堂教学中,一般的做法是学生按要求操作,观察现象,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的教学,应该说流程是顺畅的,结论也是明确的。笔者在教学中没有按部就班逐一讲解,而是设计一系列问题逐步引导: 1、氧气和氢气实验室制法的装置及收集的方法有何异同?为什么一个需要加热一个不需要加热?一个用向上一个用向下排气法? 2、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应该怎样装配仪器?3、根据其性质又应该怎样收集、验证、验满等。
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具有连贯性,学生通过讨论能逐一得出结论。所以我在这一内容的处理上采取由学生自己讨论,然后上台说出他们的实验设计方案,并亲自动手操作整个实验过程,让其余学生观察,如有异议,可相互补充,并鼓励创新设计。教学过程是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展开,以问题为线索分析原理,實验观察能为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精巧的问题设计能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空间,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而理性的思维又能为实验观察把握正确的方向。案例中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都处于积极状态,有效地将观察、分析、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的化学知识转化和飞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研究方向,使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学与实际生活有点脱离,学生感受不到化学学习中鲜活的一面,从而失去本应该从化学学习中获得的乐趣。久而久之,就会对化学课堂望而生畏,长期处在一种无兴趣、无求知欲望的应付式学习状态之中,化学学习便成为了学生的负担。深思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的一点是切断了培养学生兴趣的源头——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才是化学学习之魂,是化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案例3:氯气的性质
笔者在“氯气的性质”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个真实的事件,提出相关子问题:2005年3月29日晚,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载有约35t液氯的槽罐车与一货车相撞,导致槽罐车液氯大面积泄漏。周边村镇27人中毒死亡,285人住院治疗,公路旁3个乡镇万余人疏散。
(1)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应该往哪里撤离?(山坡上/低洼) ;
(2)如果你当时在距离化工厂较近的居民家中,如何利用家中现成物质来制作简易“防毒面具”?
(3)消防官兵赶到现场处理,他们先把泄漏的氯气钢瓶投入一盛有某物质水溶液的水缸中,该物质是 。
本案例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问题设计,联系了实际,贴近了生活,因此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进行思考,使问题得以解决。
四、利用故事情境或小素材进行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化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同时化学教学中有许多化学思想、观念的教育因素,不应该被忽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可以进行人文教育的因素,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故事1:波义尔发现酸碱指示剂的故事。波义耳一次做实验时,不小心把盐酸滴到了紫色石蕊上,发现紫色石蕊立即变成了红色,他并未放过这个微小的变化,继续研究,终于发现酸碱指示剂。
问题:你怎样证明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是 H+而不是Cl-的作用?
故事2:曹冲称象。古时候曹冲称象,因为大象太大而无法称量,换成质量相等的石块,分批称量石块的质量,来计算大象的质量,思路是“化大为小”。(“物质的量”教学)
问题:若微粒数目过于巨大而无法一个个去数,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吗?
上述案例中,通过借助故事情境或小素材来设计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主动尝试探索化学知识的乐趣。由于问题不仅具有知识性更富有趣味性,学生的思维可以变得很活跃,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在化学学科中,像这样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直观丰富的素材还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如能适时引进,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课堂教学中精心的问题设计为学生吸收或同化学习其他知识提供理想的框架,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且应具有“变式”性,即设计的问题形式和叙述可以不断变化,而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本质属性保持不变。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过程,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的中心点,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进行发散思维;同时通过对已有问题进行改造,使这一问题的精髓渗透到其他问题当中,促使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化理解和灵活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关键词:化学课堂 问题设计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相比较,在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有待重新认识,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具体探索。
一、充分挖掘教材进行问题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机理论探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围绕教学内容共同讨论、评价、互补、修正。这样的问题设计自然流畅,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问题的逐步讨论分析,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就会由肤浅到深刻、由模糊到清晰。特别是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探究过程中的化学思想和采用的多种思维方式,这种体验和实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二、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化学实验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引导与支持,实验、模型、图表中蕴藏着深刻的化学道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验与思维同步并进的原则,这也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与优势。
案例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课堂教学中,一般的做法是学生按要求操作,观察现象,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的教学,应该说流程是顺畅的,结论也是明确的。笔者在教学中没有按部就班逐一讲解,而是设计一系列问题逐步引导: 1、氧气和氢气实验室制法的装置及收集的方法有何异同?为什么一个需要加热一个不需要加热?一个用向上一个用向下排气法? 2、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应该怎样装配仪器?3、根据其性质又应该怎样收集、验证、验满等。
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具有连贯性,学生通过讨论能逐一得出结论。所以我在这一内容的处理上采取由学生自己讨论,然后上台说出他们的实验设计方案,并亲自动手操作整个实验过程,让其余学生观察,如有异议,可相互补充,并鼓励创新设计。教学过程是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展开,以问题为线索分析原理,實验观察能为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精巧的问题设计能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空间,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而理性的思维又能为实验观察把握正确的方向。案例中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都处于积极状态,有效地将观察、分析、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的化学知识转化和飞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研究方向,使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学与实际生活有点脱离,学生感受不到化学学习中鲜活的一面,从而失去本应该从化学学习中获得的乐趣。久而久之,就会对化学课堂望而生畏,长期处在一种无兴趣、无求知欲望的应付式学习状态之中,化学学习便成为了学生的负担。深思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的一点是切断了培养学生兴趣的源头——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才是化学学习之魂,是化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案例3:氯气的性质
笔者在“氯气的性质”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个真实的事件,提出相关子问题:2005年3月29日晚,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载有约35t液氯的槽罐车与一货车相撞,导致槽罐车液氯大面积泄漏。周边村镇27人中毒死亡,285人住院治疗,公路旁3个乡镇万余人疏散。
(1)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应该往哪里撤离?(山坡上/低洼) ;
(2)如果你当时在距离化工厂较近的居民家中,如何利用家中现成物质来制作简易“防毒面具”?
(3)消防官兵赶到现场处理,他们先把泄漏的氯气钢瓶投入一盛有某物质水溶液的水缸中,该物质是 。
本案例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问题设计,联系了实际,贴近了生活,因此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进行思考,使问题得以解决。
四、利用故事情境或小素材进行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化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同时化学教学中有许多化学思想、观念的教育因素,不应该被忽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可以进行人文教育的因素,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故事1:波义尔发现酸碱指示剂的故事。波义耳一次做实验时,不小心把盐酸滴到了紫色石蕊上,发现紫色石蕊立即变成了红色,他并未放过这个微小的变化,继续研究,终于发现酸碱指示剂。
问题:你怎样证明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是 H+而不是Cl-的作用?
故事2:曹冲称象。古时候曹冲称象,因为大象太大而无法称量,换成质量相等的石块,分批称量石块的质量,来计算大象的质量,思路是“化大为小”。(“物质的量”教学)
问题:若微粒数目过于巨大而无法一个个去数,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吗?
上述案例中,通过借助故事情境或小素材来设计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主动尝试探索化学知识的乐趣。由于问题不仅具有知识性更富有趣味性,学生的思维可以变得很活跃,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在化学学科中,像这样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直观丰富的素材还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如能适时引进,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课堂教学中精心的问题设计为学生吸收或同化学习其他知识提供理想的框架,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且应具有“变式”性,即设计的问题形式和叙述可以不断变化,而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本质属性保持不变。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过程,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的中心点,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进行发散思维;同时通过对已有问题进行改造,使这一问题的精髓渗透到其他问题当中,促使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化理解和灵活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