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目前的情况看,《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会极大地促进各地、各级政府将“循环发展”的决策意识统一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
“如果说,以前的循环经济是个‘筐’,装的多漏的也多,最后承载不了太多东西。那么现在循环经济终于成为一只有边有沿的‘箱’、一个边界渐渐清晰、且有可操作性的环保之箱。”被誉为中国版“绿巨人”的环保专家董金狮这样比喻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所谓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主要是通过建立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从“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2008年8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该法正式施行。
这部历经3载、多次修改并经3次审议的法律的实施,将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从此之后,循环经济也将“有法可依”。
伴随“绿法”的实施,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制定或修订有关配套法规和标准,大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舆论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会极大地促进各地、各级政府将“循环发展”的决策意识统一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
区域经济“依法循环”
目前全社会都在提倡节约资源、循环经济理念。董金狮告诉记者,针对中国资源分布不均衡、人均资源缺乏等现状,各地根据《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当地情况制定一些制度及地方法规,来限制一些企业,扶持一些企业,关闭一些企业,淘汰一些企业。
他分析指出,把真正好的企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扶持起来,从产业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帮助;对目前产品结构有发展但是资金、技术缺乏的企业,政府给予拉动;淘汰一些不适用循环经济发展,高污染、高耗能,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的以及国家明令纳入淘汰行列的企业。
以北京市为例,发展循环经济的尝试是依据“绿法”,从“点、线、面”层次上进行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展开的。以企业为单元,推行可持续发展生产,建立“点”上的清洁生产小循环;以行业为单元,建立“线”上的生态园区中循环;以城市为单元建立“面”上的社会层面的废旧资源再利用大循环。
区域循环经济同时应表现在发展农业生态产业领域。有报道称,北京市密云县循环农业区主要通过沼气、食用菌和有机肥加工3项工程建设,实现循环农业示范区内的大量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推动循环农业科学持续发展,保护地区生态环境。
北京从硬件来讲没有太多的资源,例如石油、煤、建筑材料等都要从周边地区引进,更需要注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即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如何将引进的资源变成循环资源也是北京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倘若废弃物加以合理利用,将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董金狮强调。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资源实际价值更大,因为在其被利用过程中会产生更少的污染。例如由于北京这座首都城市本身就要求不能产生太多的污染,目前造纸厂基本已经关闭了,这样一来大量的新闻用纸、生活用纸都要从周边引进,造纸厂只要将这些纸源不间断地循环利用,就能够供应北京纸张市场。北京现在平均每天产生垃圾1.7万吨,90%都在填埋。董金狮表示:“市场本无垃圾,是人类制造了垃圾。垃圾分类就是资源,埋在一起就是定时炸弹,惟有分类处理才能将其合理利用。”从北京这个区域发展角度讲,一方面减少污染的产生,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二次资源,将其进行深加工。
身为城市公民,“每个消费者同时也是污染的制造者,更应该成为污染的治理者。”董金狮表示。将平时的垃圾分类,本着循环利用的方式,不仅减少了占用垃圾桶、垃圾袋问题,垃圾运输问题,甚至垃圾的填埋以及地下水、空气污染等也得到一定缓解,可谓一举多得。
“绿法”的促进意义
循环经济的意义在于它将有助于减少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从观念、制度、体制、机制到技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观念障碍。“在循环经济实施的过程中,一些大企业(尤其是税收好的企业,也是地方经济支柱型企业)。往往是污染大户,政府部门更要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不能只看到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董金狮强调说,同时他建议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
另外在制度与机制、法律法规体系、技术应用及产业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要加大投入和改进的一面。有专家分析,《循环经济促进法》之所以不叫《循环经济法》,正是因为虽然该法已正式实施,但是很多具体内容还没有出台,处于起草或修订阶段,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促进”即代表一个过程,这个中性词实际上就是考虑到实施起来的难度,在一个逐渐促进的过程中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作为蓝本。
国家为配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也做了很多努力,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制定或修订有关配套法规和标准。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企业和百姓将切实感觉到循环经济带来的好处,企业的生产模式、百姓的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都将向着健康的层面发展。”董金狮告诉记者。
企业责任的法治延伸
企业是区域经济中的细胞,而区域又是社会里的细胞。《循环经济促进法》在社会、生产、生活每个领域都无所不及,但是最后还是要企业具体实施。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程会强就曾指出,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仍存在三重矛盾,即企业目标与循环经济效益的矛盾、企业发展与资源节约的矛盾、企业效益评价与政府激励机制的矛盾等。
董金狮建议大力提倡企业生产责任延伸制,要求企业不仅考虑设计、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原料来源,还要考虑到加工过程中能源的消耗、环境污染以及销售过程中的运输、储存、破损、商品用完之后的回收。即生活-循环-评估(LAC)过程。将任何一个产品从诞生到坟墓进行评估,即企业由过去的“生产-消费”型转变为现在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据悉县级以上所有的人民政府,是实施此法的政府部门,在审批项目、立项、对企业考核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中,今后都将以《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执行情况作为考核指标。
北京市首钢有关方面人士告诉《百姓》,发展循环经济是钢铁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必然选择。
在北京西南,著名历史建筑卢沟桥畔,有一处青草茵茵,绿蓠吐萃,百花争艳的美丽花园。而这里曾经是一座绵延1公里、高达35米、总重300多万吨的“钢渣山”。钢渣山是首钢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也给附近的环境造成影响。不经意间骄人经济成绩背后却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
痛定思痛,深刻的正视后,经过多年的治理,这座盘踞了几十年的渣山悄然消失了,卢沟桥畔又恢复了告别多年的空旷与洁净。首钢也成为北京环保、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推手之一。
同时首钢也为北京地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和力度,在环保产业化项目运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钢铁废弃物社会资源化、钢铁废弃物在流程内循环使用、社会废弃物钢铁资源化等,都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近两年来,首钢还专注于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研发、设计、咨询、生产、经营等活动。“循环经济也给了首钢很大的回报,使首钢在绿色制造方面创造了很多成绩。”首钢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首钢开发的钢渣干混砂浆产品,使废钢渣变身绿色建材,成功应用在“鸟巢”中。
“具有环保意识、新的节能经营理念、发展的经济眼光、良好的质量保障意识,考虑资源的消耗和回收责任,才能称得上是二十一世纪负责任的企业,否则终将被淘汰。”董金狮表示。
“如果说,以前的循环经济是个‘筐’,装的多漏的也多,最后承载不了太多东西。那么现在循环经济终于成为一只有边有沿的‘箱’、一个边界渐渐清晰、且有可操作性的环保之箱。”被誉为中国版“绿巨人”的环保专家董金狮这样比喻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所谓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主要是通过建立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从“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2008年8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该法正式施行。
这部历经3载、多次修改并经3次审议的法律的实施,将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从此之后,循环经济也将“有法可依”。
伴随“绿法”的实施,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制定或修订有关配套法规和标准,大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舆论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会极大地促进各地、各级政府将“循环发展”的决策意识统一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
区域经济“依法循环”
目前全社会都在提倡节约资源、循环经济理念。董金狮告诉记者,针对中国资源分布不均衡、人均资源缺乏等现状,各地根据《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当地情况制定一些制度及地方法规,来限制一些企业,扶持一些企业,关闭一些企业,淘汰一些企业。
他分析指出,把真正好的企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扶持起来,从产业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帮助;对目前产品结构有发展但是资金、技术缺乏的企业,政府给予拉动;淘汰一些不适用循环经济发展,高污染、高耗能,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的以及国家明令纳入淘汰行列的企业。
以北京市为例,发展循环经济的尝试是依据“绿法”,从“点、线、面”层次上进行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展开的。以企业为单元,推行可持续发展生产,建立“点”上的清洁生产小循环;以行业为单元,建立“线”上的生态园区中循环;以城市为单元建立“面”上的社会层面的废旧资源再利用大循环。
区域循环经济同时应表现在发展农业生态产业领域。有报道称,北京市密云县循环农业区主要通过沼气、食用菌和有机肥加工3项工程建设,实现循环农业示范区内的大量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推动循环农业科学持续发展,保护地区生态环境。
北京从硬件来讲没有太多的资源,例如石油、煤、建筑材料等都要从周边地区引进,更需要注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即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如何将引进的资源变成循环资源也是北京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倘若废弃物加以合理利用,将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董金狮强调。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资源实际价值更大,因为在其被利用过程中会产生更少的污染。例如由于北京这座首都城市本身就要求不能产生太多的污染,目前造纸厂基本已经关闭了,这样一来大量的新闻用纸、生活用纸都要从周边引进,造纸厂只要将这些纸源不间断地循环利用,就能够供应北京纸张市场。北京现在平均每天产生垃圾1.7万吨,90%都在填埋。董金狮表示:“市场本无垃圾,是人类制造了垃圾。垃圾分类就是资源,埋在一起就是定时炸弹,惟有分类处理才能将其合理利用。”从北京这个区域发展角度讲,一方面减少污染的产生,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二次资源,将其进行深加工。
身为城市公民,“每个消费者同时也是污染的制造者,更应该成为污染的治理者。”董金狮表示。将平时的垃圾分类,本着循环利用的方式,不仅减少了占用垃圾桶、垃圾袋问题,垃圾运输问题,甚至垃圾的填埋以及地下水、空气污染等也得到一定缓解,可谓一举多得。
“绿法”的促进意义
循环经济的意义在于它将有助于减少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从观念、制度、体制、机制到技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观念障碍。“在循环经济实施的过程中,一些大企业(尤其是税收好的企业,也是地方经济支柱型企业)。往往是污染大户,政府部门更要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不能只看到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董金狮强调说,同时他建议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
另外在制度与机制、法律法规体系、技术应用及产业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要加大投入和改进的一面。有专家分析,《循环经济促进法》之所以不叫《循环经济法》,正是因为虽然该法已正式实施,但是很多具体内容还没有出台,处于起草或修订阶段,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促进”即代表一个过程,这个中性词实际上就是考虑到实施起来的难度,在一个逐渐促进的过程中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作为蓝本。
国家为配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也做了很多努力,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制定或修订有关配套法规和标准。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企业和百姓将切实感觉到循环经济带来的好处,企业的生产模式、百姓的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都将向着健康的层面发展。”董金狮告诉记者。
企业责任的法治延伸
企业是区域经济中的细胞,而区域又是社会里的细胞。《循环经济促进法》在社会、生产、生活每个领域都无所不及,但是最后还是要企业具体实施。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程会强就曾指出,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仍存在三重矛盾,即企业目标与循环经济效益的矛盾、企业发展与资源节约的矛盾、企业效益评价与政府激励机制的矛盾等。
董金狮建议大力提倡企业生产责任延伸制,要求企业不仅考虑设计、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原料来源,还要考虑到加工过程中能源的消耗、环境污染以及销售过程中的运输、储存、破损、商品用完之后的回收。即生活-循环-评估(LAC)过程。将任何一个产品从诞生到坟墓进行评估,即企业由过去的“生产-消费”型转变为现在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据悉县级以上所有的人民政府,是实施此法的政府部门,在审批项目、立项、对企业考核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中,今后都将以《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执行情况作为考核指标。
北京市首钢有关方面人士告诉《百姓》,发展循环经济是钢铁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必然选择。
在北京西南,著名历史建筑卢沟桥畔,有一处青草茵茵,绿蓠吐萃,百花争艳的美丽花园。而这里曾经是一座绵延1公里、高达35米、总重300多万吨的“钢渣山”。钢渣山是首钢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也给附近的环境造成影响。不经意间骄人经济成绩背后却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
痛定思痛,深刻的正视后,经过多年的治理,这座盘踞了几十年的渣山悄然消失了,卢沟桥畔又恢复了告别多年的空旷与洁净。首钢也成为北京环保、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推手之一。
同时首钢也为北京地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和力度,在环保产业化项目运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钢铁废弃物社会资源化、钢铁废弃物在流程内循环使用、社会废弃物钢铁资源化等,都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近两年来,首钢还专注于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研发、设计、咨询、生产、经营等活动。“循环经济也给了首钢很大的回报,使首钢在绿色制造方面创造了很多成绩。”首钢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首钢开发的钢渣干混砂浆产品,使废钢渣变身绿色建材,成功应用在“鸟巢”中。
“具有环保意识、新的节能经营理念、发展的经济眼光、良好的质量保障意识,考虑资源的消耗和回收责任,才能称得上是二十一世纪负责任的企业,否则终将被淘汰。”董金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