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湿地独具的自然生态资源,己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目前,全世界的湿地面积已超过5亿公顷,它给人们带来无尽的自然宝贵资源,可人们对它的破坏却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到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湿地公园 景观设计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整个地形地貌为四周高,中间低,区域内因土壤底层有石灰岩,凡灌溉石灰岩溶洞水的土壤酸碱度均有明显变化,如板岩风化物和第四纪红粘土母质发育的土壤一般为酸性,由于灌概石灰岩溶洞水,土壤一般呈中性。状场地内的生境单一,以水稻田、沼泽地和鱼塘为主,中间有水渠纵横相连接,鱼塘及雅河周边散落着居民生活垃圾,水质污染严重,植物种类较少,生物多样性偏低。因此在规划设计前期,先行启动对整个场地的湿地生态恢复,构建完整的湿地系统,恢复遭人为干扰偏离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格局,为此湿地公园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原则
1恢复性及功能完整性原则
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湿地(水塘、水渠和沼泽地),应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景观生态设计的科学理念对其进行恢复与修复;景观植被物种的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布置不同生境,注重植被的季相变化,保持原有湿地的乡土景观,尽量减少人造硬质景观;利用周边的污水处理厂,结合本地天气春雨秋旱的特点做好湿地公园排错补水的措施,利用原有沟渠恢复湿地自然水系,保持湿地排水畅通;保留反映乡土农耕文化的原始湿地景观,。
2坚持保护及合理利用的原则
首先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为辅,适当进行休闲娱乐及科研教育活动,规划好游客游览线路,在管理服务区可以安排一些娱乐休闲设施。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其它城市建设项目,应进行专题分析,得出对湿地环境影响的程度。因势利导,尊重原有地形地貌。
三、专项规划设计
1地形及地貌
场地的设计标高将由相关的水文因素所决定。为了避免在场地和周边区域间出现不良的景观过渡,一米以上的标高变化应避免。主要的地形变化差别是在水体下的地形。总的来说,水面以上的地貌将遵循水体系统的变化去改变。
2水系设计(图1)
图 1 水系规划图
2. 1净水处理系统
规划设计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将提供次水源,此净水能在极端水力条件下提供水源。从净水蓄水池通过泵转移到水处理系统。水可以从沉淀池或净水水源通过泵转移到芦苇处理单元,做为湿地系统的源头,经过处理流入湿地其余系统。湿地系统提供主要的水处理功能,包含一个沉淀池,一个芦苇池处理系统,为整个湿地系统提供净水。
(1)沉淀池(图2)
沉淀池将会收集河水。水池是一个人造下沉地面,并用作收集水流和储存,使悬浮固体可沉淀下来。他们的主要目的是阻隔沉淀物和其它物料,另外也能控制水流速度。沉淀池的位置及设计应考虑方便沉淀物移除工作。
(2)芦苇池(图3)
芦苇池主要是由芦苇组成,他们广泛地出现于永久或定期水淹的地方。湿地公园将会有三部分作芦苇池,可以隔离污染物及多余的营养进入主要湿地水域,也为鸟类和无脊椎动物提供繁殖栖息地。建造湿地的水源将从西南角进入场地。水体将转向沉淀池,其间土壤及较重的材质将沉淀。水从沉淀池出来后流入芦苇池处理系统。沉淀后的水将减少芦苇处理系统净化的需要频度。另外芦苇处理系统排出的河水将流注于一个氧化结构,即约1.0米高0.2米宽的堰坝,呈台阶形态。经处理的河水由层迭堰坝吸入氧气转化进入水体。每一升水体可提升一毫的氧气储存。这一氧气的附加对于去除任何残留的有机物体并小化臭味具有重要义。
图2沉淀地 图3 芦苇地
2. 2水流设计
现场地面标高中心部分最低点为+28.0米,为了尽可能减少场地开挖和回填,保持主要水体的水位与现存标高相接近是很重要的。水从场地西边大致+29. 7米的河流入沉淀池。沉淀池的最高水位在+29. 0米,最大水深为3. 0米,沉淀池中的水随后被灌到芦苇系统中去,其水位为+28. 5米。芦苇系统中污水在通过穿越道路的地下管道排到湿地河流系统中的人工河中去。水随后通过系统流到东边的淡水湿地中去。深淡水湿地的最大深度从平均在+28. 0米的水位下-2.0米到-2. 5米。水从深淡水湿地通过一系列小瀑布流到浅淡水湿地区,标高在+27.0米,水深浅于1.5米。
3植物设计
3. 1植物设计理念:
,公园的设计充分尊重场地内的自然地形结构骨架,打造乡土气息浓郁的原生态植物景观,发掘植物文化精神,以植物的手段营造传统意境,重视植物的色彩规划,同时重视人们感官上的体验,包括从楚辞植物里找灵感,发掘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植物,营造现代环境中的“植物意境”和“香花”、“彩花”的意境。湿地公园的精髓为水,园中之景倚水而筑,因水成趣,景观因水而有灵性,植物景观亦借水之清雅,形成了高雅脱俗的韵味。在设计中,紧扣“水”元素,通过以下手法打造洋湖境的特色植物景观:
(1)优美的水生植物群落是水景的视觉焦点,通过丰富的水生植物打造湿地公园的特色,特别是加强运用姿态优美的传统滨水植物,再现古典诗词中描述的“在水一方”的传统意境。
(2)尊重现场原有的景观元素,将传统的经济作物,特别是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菱、荷花等融入到景观中,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意境。
(3)在植物色彩的规划上,强调素净淡雅,营造“雅”的意境。注重冷暖搭配、季节搭配、重要视觉区域重点处理,打造植物亮点。
. 3. 2植物选择原则
植物在湿地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选择原则为:选择根系发达,在水深为0. 5-2. 0米沉环境中生活良好的挺水植物,具有向垂直和水平方向延伸的特征;以乡土植物为主。
3. 3 植物分区设计
(1)净水花园区:在污水处理厂内种植多类以净“化水质为主的水生植物,形成有利的水生生态系统,通过此系统可以使污水得到阻滤及吸附,充分发挥植物的水净化功能。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同时与周遭环境地貌和谐契合,具有改善环境的功能。将植物的净水程序与景观展示相结合,营造令游人赏心悦目的科普展示基地,通过红花美人蕉、黄花鸾尾、紫鸭她草及花叶卢竹等色泽艳丽的水生植物片植,与蓝天绿树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还可为儿童提供充满野趣的游戏场所。在净水池与污水处理厂之间以及场地外围种植高大的乔木形成绿色的屏障,以常绿乔木为主,并选择一些具有香气或吸收有害气体的植物,避免污水异味对游人游憩产生负面影响。植物主要選择:木荷、杜英、栾树、构树、广玉兰、香樟、夹竹桃、桂花、小叶女贞、紫蔽、木槿、茶花、栀子花等。
(2)自然湿地植物科普展示区:与北面净水花园内过于人工及规整式的单一种植方式不同,该片区域突出具有自然野趣的湿地植物景观,以多样生境中的湿地植物展示以及中南地区水生、湿生植物的收集、栽培和展览为主要内容(图4)。
①此区重点展示水生植物群落和湿地植物群落。是一个兼具科普教育功能的植物种植专区,人们通过参观游览可认识多样的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②在场地内结合起伏的地形,营造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一旱生植物自然过渡的植物群落,在植物种植上,突出乡土植物的应用,突出植物知识的科普展示,并为鱼类、两栖类动物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
③遵循疏林草地的设计要点,在外围结合地形及休闲娱乐活动,适当孤植姿态优美、形状独特的大乔木,并丛植少量枝繁叶茂、芳香四溢的花灌木,为游客创造优良的半私密休息空间。植物选择:雪松、垂柳、女贞、梅花、紫薇、龙爪槐、含笑、木槿等。
④主要水生观赏花舟(挺水、浮水植物为主):睡莲、鸞尾、千屈菜、香蒲、浮萍、存菜、花菖蒲、萍蓬草、红蓼、旱伞草等(图5)。
图4 局部景观效果
图 5 水生植物示意图
(3)原生态湿地植物观光区:以大面积的湖面为载体,丰富多样的自然地形为优势,营造原生态的自然湿地景观。结合场地内不规则的小池塘、溪流、小岛、河岸、石景等,营建不同的植被生境,恢复和重建一个完整的湿地水域景观。如图6
自陆地向水域营造招生植被带、挺水植被带、扎根浮叶植被带、浮水植被带、沉水植被带以及开阔水域的浮水植被带等为主的植物生境。小岛上通过密植耐水湿及引蜂诱鸟的树种形成生态岛(图7),为昆虫、两栖类及鸟类提供栖息繁衍环境。植物选择秋枫、樟树、桑树、落羽杉、水杉、池杉、毛竹、玉兰、山樱花、酸麥树、桃、李、柚等。在湖体外围形成环湖的植物过滤带,由复层林组成,郁闭度高,对地表径流流入湖中的水起过滤作用,阻碍及吸收少量有害物质,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及营养盐再次输入其中,并起到隔离外围道路的作用,使道路在发挥交通作用的同时也能与之形成景观得以充分展示。片植观赏性强的观花及观叶植物,如广玉兰、枫香、复羽叶栾、櫻花、深山含笑、红叶李、乌桕等。
图6 局部景观效果图
图 7 生态岛断面示意图
(4)田园湿地植物景观区:保留场地内的部分稻田肌理,并进行改造利用,结合其它农作物的种植,形成富有乡土田园特色的人工湿地景观。利用场地内纵横奸陌的河网港叉,再现延续千年的桑基鱼塘等乡土景观,塘中栽植荷、英白及菱角等特色植物,在原有的塘梗及岸边栽植桑树、杨梅、棉子等果树,,让游人感受水清岸绿、鸟语花香、蛙鸣鱼翔、声白桑青的自然景观,这既是弘扬中国传统湿地文化,也是提高人们对湿地生态坏境保护及科研教育的重要途径。采用的农作物品种:菱白、菱角、水稻、甘庶、玉米、葱、大蒜、空心菜、红薯等其它景观植物选择:水杉、落羽杉、香樟、枇杷、桑树、阜荚、杨梅、神、桃、木芙蓉、声苹等。
(5)休闲游憩植物景观展示区:结合场地内休闲、餐饮等休闲娱乐活动,营造令人心矿神怜、舒缓心情的植物景观,色彩上突出素雅,与淡雅的湿地景观形成一致的风格。针对以高素质人群为主的服务对象,体现“少胜多”,“雅胜俗”的境界。同时强调在感官上的体验,营造现代水环境中的“植物意境”和“香花”、“彩花”的意境。沿水体大面积栽植竹丛,点缀紫蔽、振子花、月季、桃花、云南黄馨、湖北海棠等花灌木以及其它草花,配以景石,自然的水体驳岸处片植黄花鸾尾、千屈菜、菖蒲类、睡莲等水生花丼。
4、功能性设施设计
4. 1游客中心及附属建筑物
本项目中场地内的主要建筑是游客中心,其次为湿地会所及综合性建筑。这些建筑的设计在景观需求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我们保留了将新增设施加建在水体之上,以备游客增加使用附加设施需求时所建设。
5、雨水收集处理
(1)生态草沟:主要用于疏散暴雨径流以及移除污染物、提升水质,设计时可尽量保留天然植被、维护景观品质,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的空间。而且在经济方面,草沟建设及维护的费用低于传统底下管线。
(2)雨水花园:又被称为生态调节池,是一种以湿生植物为主的雨水生态控制系统。它通过植物、微生物、土壤等物理、化学、生物作用,沉降、稀释或移除雨水中的TSS、N\ P等污染物,具有径流调节和改善水质的双重功能。
结束语:本文通过湿地公园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希望对同行业设计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湿地公园 景观设计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整个地形地貌为四周高,中间低,区域内因土壤底层有石灰岩,凡灌溉石灰岩溶洞水的土壤酸碱度均有明显变化,如板岩风化物和第四纪红粘土母质发育的土壤一般为酸性,由于灌概石灰岩溶洞水,土壤一般呈中性。状场地内的生境单一,以水稻田、沼泽地和鱼塘为主,中间有水渠纵横相连接,鱼塘及雅河周边散落着居民生活垃圾,水质污染严重,植物种类较少,生物多样性偏低。因此在规划设计前期,先行启动对整个场地的湿地生态恢复,构建完整的湿地系统,恢复遭人为干扰偏离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格局,为此湿地公园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原则
1恢复性及功能完整性原则
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湿地(水塘、水渠和沼泽地),应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景观生态设计的科学理念对其进行恢复与修复;景观植被物种的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布置不同生境,注重植被的季相变化,保持原有湿地的乡土景观,尽量减少人造硬质景观;利用周边的污水处理厂,结合本地天气春雨秋旱的特点做好湿地公园排错补水的措施,利用原有沟渠恢复湿地自然水系,保持湿地排水畅通;保留反映乡土农耕文化的原始湿地景观,。
2坚持保护及合理利用的原则
首先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为辅,适当进行休闲娱乐及科研教育活动,规划好游客游览线路,在管理服务区可以安排一些娱乐休闲设施。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其它城市建设项目,应进行专题分析,得出对湿地环境影响的程度。因势利导,尊重原有地形地貌。
三、专项规划设计
1地形及地貌
场地的设计标高将由相关的水文因素所决定。为了避免在场地和周边区域间出现不良的景观过渡,一米以上的标高变化应避免。主要的地形变化差别是在水体下的地形。总的来说,水面以上的地貌将遵循水体系统的变化去改变。
2水系设计(图1)
图 1 水系规划图
2. 1净水处理系统
规划设计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将提供次水源,此净水能在极端水力条件下提供水源。从净水蓄水池通过泵转移到水处理系统。水可以从沉淀池或净水水源通过泵转移到芦苇处理单元,做为湿地系统的源头,经过处理流入湿地其余系统。湿地系统提供主要的水处理功能,包含一个沉淀池,一个芦苇池处理系统,为整个湿地系统提供净水。
(1)沉淀池(图2)
沉淀池将会收集河水。水池是一个人造下沉地面,并用作收集水流和储存,使悬浮固体可沉淀下来。他们的主要目的是阻隔沉淀物和其它物料,另外也能控制水流速度。沉淀池的位置及设计应考虑方便沉淀物移除工作。
(2)芦苇池(图3)
芦苇池主要是由芦苇组成,他们广泛地出现于永久或定期水淹的地方。湿地公园将会有三部分作芦苇池,可以隔离污染物及多余的营养进入主要湿地水域,也为鸟类和无脊椎动物提供繁殖栖息地。建造湿地的水源将从西南角进入场地。水体将转向沉淀池,其间土壤及较重的材质将沉淀。水从沉淀池出来后流入芦苇池处理系统。沉淀后的水将减少芦苇处理系统净化的需要频度。另外芦苇处理系统排出的河水将流注于一个氧化结构,即约1.0米高0.2米宽的堰坝,呈台阶形态。经处理的河水由层迭堰坝吸入氧气转化进入水体。每一升水体可提升一毫的氧气储存。这一氧气的附加对于去除任何残留的有机物体并小化臭味具有重要义。
图2沉淀地 图3 芦苇地
2. 2水流设计
现场地面标高中心部分最低点为+28.0米,为了尽可能减少场地开挖和回填,保持主要水体的水位与现存标高相接近是很重要的。水从场地西边大致+29. 7米的河流入沉淀池。沉淀池的最高水位在+29. 0米,最大水深为3. 0米,沉淀池中的水随后被灌到芦苇系统中去,其水位为+28. 5米。芦苇系统中污水在通过穿越道路的地下管道排到湿地河流系统中的人工河中去。水随后通过系统流到东边的淡水湿地中去。深淡水湿地的最大深度从平均在+28. 0米的水位下-2.0米到-2. 5米。水从深淡水湿地通过一系列小瀑布流到浅淡水湿地区,标高在+27.0米,水深浅于1.5米。
3植物设计
3. 1植物设计理念:
,公园的设计充分尊重场地内的自然地形结构骨架,打造乡土气息浓郁的原生态植物景观,发掘植物文化精神,以植物的手段营造传统意境,重视植物的色彩规划,同时重视人们感官上的体验,包括从楚辞植物里找灵感,发掘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植物,营造现代环境中的“植物意境”和“香花”、“彩花”的意境。湿地公园的精髓为水,园中之景倚水而筑,因水成趣,景观因水而有灵性,植物景观亦借水之清雅,形成了高雅脱俗的韵味。在设计中,紧扣“水”元素,通过以下手法打造洋湖境的特色植物景观:
(1)优美的水生植物群落是水景的视觉焦点,通过丰富的水生植物打造湿地公园的特色,特别是加强运用姿态优美的传统滨水植物,再现古典诗词中描述的“在水一方”的传统意境。
(2)尊重现场原有的景观元素,将传统的经济作物,特别是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菱、荷花等融入到景观中,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意境。
(3)在植物色彩的规划上,强调素净淡雅,营造“雅”的意境。注重冷暖搭配、季节搭配、重要视觉区域重点处理,打造植物亮点。
. 3. 2植物选择原则
植物在湿地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选择原则为:选择根系发达,在水深为0. 5-2. 0米沉环境中生活良好的挺水植物,具有向垂直和水平方向延伸的特征;以乡土植物为主。
3. 3 植物分区设计
(1)净水花园区:在污水处理厂内种植多类以净“化水质为主的水生植物,形成有利的水生生态系统,通过此系统可以使污水得到阻滤及吸附,充分发挥植物的水净化功能。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同时与周遭环境地貌和谐契合,具有改善环境的功能。将植物的净水程序与景观展示相结合,营造令游人赏心悦目的科普展示基地,通过红花美人蕉、黄花鸾尾、紫鸭她草及花叶卢竹等色泽艳丽的水生植物片植,与蓝天绿树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还可为儿童提供充满野趣的游戏场所。在净水池与污水处理厂之间以及场地外围种植高大的乔木形成绿色的屏障,以常绿乔木为主,并选择一些具有香气或吸收有害气体的植物,避免污水异味对游人游憩产生负面影响。植物主要選择:木荷、杜英、栾树、构树、广玉兰、香樟、夹竹桃、桂花、小叶女贞、紫蔽、木槿、茶花、栀子花等。
(2)自然湿地植物科普展示区:与北面净水花园内过于人工及规整式的单一种植方式不同,该片区域突出具有自然野趣的湿地植物景观,以多样生境中的湿地植物展示以及中南地区水生、湿生植物的收集、栽培和展览为主要内容(图4)。
①此区重点展示水生植物群落和湿地植物群落。是一个兼具科普教育功能的植物种植专区,人们通过参观游览可认识多样的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②在场地内结合起伏的地形,营造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一旱生植物自然过渡的植物群落,在植物种植上,突出乡土植物的应用,突出植物知识的科普展示,并为鱼类、两栖类动物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
③遵循疏林草地的设计要点,在外围结合地形及休闲娱乐活动,适当孤植姿态优美、形状独特的大乔木,并丛植少量枝繁叶茂、芳香四溢的花灌木,为游客创造优良的半私密休息空间。植物选择:雪松、垂柳、女贞、梅花、紫薇、龙爪槐、含笑、木槿等。
④主要水生观赏花舟(挺水、浮水植物为主):睡莲、鸞尾、千屈菜、香蒲、浮萍、存菜、花菖蒲、萍蓬草、红蓼、旱伞草等(图5)。
图4 局部景观效果
图 5 水生植物示意图
(3)原生态湿地植物观光区:以大面积的湖面为载体,丰富多样的自然地形为优势,营造原生态的自然湿地景观。结合场地内不规则的小池塘、溪流、小岛、河岸、石景等,营建不同的植被生境,恢复和重建一个完整的湿地水域景观。如图6
自陆地向水域营造招生植被带、挺水植被带、扎根浮叶植被带、浮水植被带、沉水植被带以及开阔水域的浮水植被带等为主的植物生境。小岛上通过密植耐水湿及引蜂诱鸟的树种形成生态岛(图7),为昆虫、两栖类及鸟类提供栖息繁衍环境。植物选择秋枫、樟树、桑树、落羽杉、水杉、池杉、毛竹、玉兰、山樱花、酸麥树、桃、李、柚等。在湖体外围形成环湖的植物过滤带,由复层林组成,郁闭度高,对地表径流流入湖中的水起过滤作用,阻碍及吸收少量有害物质,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及营养盐再次输入其中,并起到隔离外围道路的作用,使道路在发挥交通作用的同时也能与之形成景观得以充分展示。片植观赏性强的观花及观叶植物,如广玉兰、枫香、复羽叶栾、櫻花、深山含笑、红叶李、乌桕等。
图6 局部景观效果图
图 7 生态岛断面示意图
(4)田园湿地植物景观区:保留场地内的部分稻田肌理,并进行改造利用,结合其它农作物的种植,形成富有乡土田园特色的人工湿地景观。利用场地内纵横奸陌的河网港叉,再现延续千年的桑基鱼塘等乡土景观,塘中栽植荷、英白及菱角等特色植物,在原有的塘梗及岸边栽植桑树、杨梅、棉子等果树,,让游人感受水清岸绿、鸟语花香、蛙鸣鱼翔、声白桑青的自然景观,这既是弘扬中国传统湿地文化,也是提高人们对湿地生态坏境保护及科研教育的重要途径。采用的农作物品种:菱白、菱角、水稻、甘庶、玉米、葱、大蒜、空心菜、红薯等其它景观植物选择:水杉、落羽杉、香樟、枇杷、桑树、阜荚、杨梅、神、桃、木芙蓉、声苹等。
(5)休闲游憩植物景观展示区:结合场地内休闲、餐饮等休闲娱乐活动,营造令人心矿神怜、舒缓心情的植物景观,色彩上突出素雅,与淡雅的湿地景观形成一致的风格。针对以高素质人群为主的服务对象,体现“少胜多”,“雅胜俗”的境界。同时强调在感官上的体验,营造现代水环境中的“植物意境”和“香花”、“彩花”的意境。沿水体大面积栽植竹丛,点缀紫蔽、振子花、月季、桃花、云南黄馨、湖北海棠等花灌木以及其它草花,配以景石,自然的水体驳岸处片植黄花鸾尾、千屈菜、菖蒲类、睡莲等水生花丼。
4、功能性设施设计
4. 1游客中心及附属建筑物
本项目中场地内的主要建筑是游客中心,其次为湿地会所及综合性建筑。这些建筑的设计在景观需求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我们保留了将新增设施加建在水体之上,以备游客增加使用附加设施需求时所建设。
5、雨水收集处理
(1)生态草沟:主要用于疏散暴雨径流以及移除污染物、提升水质,设计时可尽量保留天然植被、维护景观品质,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的空间。而且在经济方面,草沟建设及维护的费用低于传统底下管线。
(2)雨水花园:又被称为生态调节池,是一种以湿生植物为主的雨水生态控制系统。它通过植物、微生物、土壤等物理、化学、生物作用,沉降、稀释或移除雨水中的TSS、N\ P等污染物,具有径流调节和改善水质的双重功能。
结束语:本文通过湿地公园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希望对同行业设计起到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