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进程;拓宽学习的空间,有效补充课程资源,才能;传递真情实感,温暖成长的心灵,让品德课堂每一节都精彩。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设计 开放学习 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74-01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一课选自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生活》。通过学习,让学生比较完整地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体会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通信素养,形成文明的意识和行为。
1.围绕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通过预习,他们了解了一些古今的通信方式,掌握了一些通信工具的操作方法。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何在活动中训练和提高学生讨论、探究及合作的能力?在本节品德课上,我创设了多个情境,通过各种体验,去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上课伊始,一段自制视频跃入眼帘,把学生带入从古至今、纷繁复杂的通信家族,在虚拟的奇幻境界中,信鸽、烽火台等接踵而出,在嘀嘀嗒嗒急促的电报声中,电话、光缆、卫星、网络等横空出世,超越光速,时间逆流,再配以激昂震憾的音效,学生们啧啧称奇,瞬间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精心设计了三大板块: 小小解说员、精彩故事会和通信大演习。小小解说员,了解和梳理古今各种通信手段;精彩故事会,撷取生活中的感人瞬间,让学生感受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尚情感;通信大演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通信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从情境导入到梳理各种通信方式,从明理导行到激发情感,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教学目标的落实水到渠成。
2.开放学习,有效补充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本课程的教科书不是做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教材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合理开拓教学资源,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是我备课时的主导思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现代科技高速发展,通信方式多种多样,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最近给别人写过信吗?”“你们家最近收到过别人的来信吗?”只有少数学生举手,于是再质疑:“既然现在写信的人这么少了,书信这种通信方式可以撤除吗?”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意撤除,有的不同意撤除,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在相互的辩论中真相渐渐明晰:书信有着它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魅力。于是进入第二层次,列举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思几乎每天通信,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一是《傅雷家书》——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写给孩子的信,并由此亲情引入第三层次,我与我的孩子之间的通信,说到我和儿子之间的亲情,说到见字如面的感受,我不禁泪盈于眶了,学生们深受感染,纷纷举手,“老师,我毕业以后会给您写信的。”“老师,我长大以后也会经常给爸爸妈妈写信的。”这时已不需要我再去赘言总结了,结论已在学生心中,教学目标已然实现。我们希望品德课程做到“具有本质意义上的回归生活。”这种学习就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3.用教师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投入课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段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在“精彩故事会”这一环节中,我选取了一个人所共知的真实事例:在汶川地震现场,一位年轻的母亲用生命保护了襁褓中的婴儿,她只在手机上给孩子留下一句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那年,无数人被这条新闻震憾;那年,无数人潸然泪下……课堂上,我选择了一曲忧伤的二胡,在凄美的音乐中,我讲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残酷的现实,幼小的生命,伟大的母亲……“千言万语无尽处,情到深处自然浓。”我的嗓子哽咽了,孩子们用小手抹着眼泪,有的说:“母爱太伟大了!”有的说:“如果没有手机,孩子就看不到妈妈留给他的这句话。”有的说:“感谢现代科技,让妈妈能够留下这句话,当孩子长大以后,还能够体会到妈妈深厚的爱。”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深切感受现代通信方式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爱亲敬长的真挚情感。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身上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品德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有效补充课程资源,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拓宽学习的空间;传递真情实感,温暖成长的心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让每一节课都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设计 开放学习 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74-01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一课选自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生活》。通过学习,让学生比较完整地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体会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通信素养,形成文明的意识和行为。
1.围绕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通过预习,他们了解了一些古今的通信方式,掌握了一些通信工具的操作方法。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何在活动中训练和提高学生讨论、探究及合作的能力?在本节品德课上,我创设了多个情境,通过各种体验,去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上课伊始,一段自制视频跃入眼帘,把学生带入从古至今、纷繁复杂的通信家族,在虚拟的奇幻境界中,信鸽、烽火台等接踵而出,在嘀嘀嗒嗒急促的电报声中,电话、光缆、卫星、网络等横空出世,超越光速,时间逆流,再配以激昂震憾的音效,学生们啧啧称奇,瞬间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精心设计了三大板块: 小小解说员、精彩故事会和通信大演习。小小解说员,了解和梳理古今各种通信手段;精彩故事会,撷取生活中的感人瞬间,让学生感受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尚情感;通信大演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通信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从情境导入到梳理各种通信方式,从明理导行到激发情感,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教学目标的落实水到渠成。
2.开放学习,有效补充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本课程的教科书不是做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教材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合理开拓教学资源,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是我备课时的主导思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现代科技高速发展,通信方式多种多样,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最近给别人写过信吗?”“你们家最近收到过别人的来信吗?”只有少数学生举手,于是再质疑:“既然现在写信的人这么少了,书信这种通信方式可以撤除吗?”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意撤除,有的不同意撤除,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在相互的辩论中真相渐渐明晰:书信有着它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魅力。于是进入第二层次,列举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思几乎每天通信,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一是《傅雷家书》——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写给孩子的信,并由此亲情引入第三层次,我与我的孩子之间的通信,说到我和儿子之间的亲情,说到见字如面的感受,我不禁泪盈于眶了,学生们深受感染,纷纷举手,“老师,我毕业以后会给您写信的。”“老师,我长大以后也会经常给爸爸妈妈写信的。”这时已不需要我再去赘言总结了,结论已在学生心中,教学目标已然实现。我们希望品德课程做到“具有本质意义上的回归生活。”这种学习就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3.用教师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投入课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段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在“精彩故事会”这一环节中,我选取了一个人所共知的真实事例:在汶川地震现场,一位年轻的母亲用生命保护了襁褓中的婴儿,她只在手机上给孩子留下一句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那年,无数人被这条新闻震憾;那年,无数人潸然泪下……课堂上,我选择了一曲忧伤的二胡,在凄美的音乐中,我讲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残酷的现实,幼小的生命,伟大的母亲……“千言万语无尽处,情到深处自然浓。”我的嗓子哽咽了,孩子们用小手抹着眼泪,有的说:“母爱太伟大了!”有的说:“如果没有手机,孩子就看不到妈妈留给他的这句话。”有的说:“感谢现代科技,让妈妈能够留下这句话,当孩子长大以后,还能够体会到妈妈深厚的爱。”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深切感受现代通信方式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爱亲敬长的真挚情感。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身上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品德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有效补充课程资源,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拓宽学习的空间;传递真情实感,温暖成长的心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让每一节课都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