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市政道路交叉口依据市政规范需进行渠化设计,而在窄路密网规划理念下的新区开发中,按照常规方法交叉口渠化需额外用地,与同步开发的地块存在诸多冲突点。本文以南繁科技城道路工程为例,分析了窄路密网背景下道路交叉口渠化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探索道路交叉口红线管控方法。该管控方法解决了南繁科技城项目因规划用地紧张产生的诸多冲突点,实现了从城市层面的利益最大化,也对其他新区开发项目的交叉口红线管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区开发;窄路密网;交叉口;红线管控
中图分类号:U491.23 文献标识码:A
1 新区开发中的“窄路密网”规划理念
201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推广街区制住宅小区,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的政策”。密网窄路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大街区、宽马路”带来的城市问题:增加路网密度可纾解由“网疏路宽”带来的节点式交通拥堵,缓解交通压力,为交通组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绿色交通理念下,通过窄路密网分割出较小的街区尺度,更加重视支路的作用,有助于提升慢行交通系统的可达性,实现点到点的运输,鼓励绿色出行,降低环境污染。此外还可增加商业临街面,营造更好的步行氛围,通过宜人的尺度和街道生活的回归,为街区带来更多的活力。当前新区开发项目多采用窄路密网规划理念。
2 新区开发道路交叉口渠化的问题
南繁科技城道路工程推进中发现,窄路密网理念下的交叉口渠化存在诸多问题:①若同一地块周边道路依据现行规范均有路口渠化需求,由于路网密度大、路口间距小,往往按照常规设计地块四周均被道路侵占2 m~3 m,累计侵占地块面积过大,甚至对地块容积率、绿地面积、乃至建筑方案产生影响,不利于城市整体统筹;②窄路密网下的道路规划断面均比较局促,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设施带已达到规范最小值,压缩空间小,不利于路口渠化;如南繁科技城崖州大道定义为主干道,设计时速50 km/h,红线宽度30 m,双向四车道,具体为2 m人行道+1 m植草带+3 m非机动车道+1.5 m绿带+15 m机动车道+1.5 m绿带+3 m非机动车道+1 m植草带+2 m人行道=30 m,每个功能分区都很局促,单侧压缩无法满足增加车道需求,如图1所示。
3 南繁科技城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3.1 基于交通量预测的路口渠化论证
市政道路交叉口往往依据市政规范进行渠化设计,即次干道以上路口进出口道展宽1条车道。但交叉口展宽设计源于匹配交叉口通行能力,增加路口最大可排队长度,进而缓解交通拥堵。而密路网的交通分配相对传统规划往往更平均,支路对道路交通量分解效果明显,交叉口交通压力相对小,其展宽必要性需进一步论述。
南繁科技城燕打路与2号路口,为次干路与次干路交叉口,采用四阶段法对燕打路交通量进行预测及分析,结合Vissim交通仿真模拟进行辅助分析,结果表明该交叉口以当前双向四车道的条件,亦能满足通行需求,即可不拓宽设计,如图2所示。
3.2 红线内渠化措施
考虑交通预测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无论是交通量的发生、吸引、分布与分配,都受限于初期交通调查的样本数量、样本精度、样本代表性等,因此,在有足够技术手段条件下,在规划红线内实现路口车道数增加,在南繁科技城路网实践过程中,采用以下手段实现路口增加车道数:①极限车道宽度;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对交叉口进口车道宽度要求最小3.0 m,出口道最小3.5 m;②双侧压缩绿带;城市道路绿带主要是增加人行道遮阴,提升道路景观和道路设施带,为提升交叉口远期通行能力,路口景观做必要的牺牲,压缩双侧1.5 m绿带,即可增加1条3 m机动车道;③中心线偏移;因为采用双侧压缩绿带方法,交叉口中心线必须进行偏移,弱化交叉口的线形连续性,如图3所示。
综上,为了减少对道路周边地块建筑方案和建设指标影响,基于窄路密网背景下道路断面的局促布置,只有综合采用极限车道宽度、双侧压缩绿带以及中心线偏移措施等措施,才能既实现交叉口渠化设计以增加交叉口通行能力,又可统筹城市整体建设,保障道路周边地块开发利益不受损害。
4 结语
市政道路交叉口依据规范需进行拓宽设计,而当前新区开发项目均采用窄路密网理念,往往道路红线比较紧张,极少有用地进行交叉口渠化。道路本应该以服务周边为主,不宜无限制地侵占地块。本文以南繁科技城项目为例,探索了新区开发中交叉口红线管控方法,即以交通量预测为基础论证渠化必要性后,综合采用极限车道宽度、双侧压缩绿带(或其他可压缩设施带)和中心线偏移等措施,增加交叉口进口道数,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该方法既不影响地块建筑指标实现,又可以保证交叉口一定服务水平,实现城市整体利益最大化,为今后新区开发项目道路交叉口红线管控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杨春,张群.从“封闭”到“开放”:我国推广街区制的困境与出路[J].城市建筑,2018(35).
[2]彭耕,陈诚.成都市小街区规划研究[J].规划师,2017(11).
[3]胡超凡,许奇,朱锦.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方法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1(S1).
[4]杜建成.市政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2011(17).
[5]王俊剛.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综合计算[J].东北公路,1999(03).
[6]张常明,温锋华.街区制对城市社区活力的影响研究[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C].2018.
[7]刘小明,段海林.平面交叉口交通冲突技术标准化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1997(03).
关键词:新区开发;窄路密网;交叉口;红线管控
中图分类号:U491.23 文献标识码:A
1 新区开发中的“窄路密网”规划理念
201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推广街区制住宅小区,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的政策”。密网窄路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大街区、宽马路”带来的城市问题:增加路网密度可纾解由“网疏路宽”带来的节点式交通拥堵,缓解交通压力,为交通组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绿色交通理念下,通过窄路密网分割出较小的街区尺度,更加重视支路的作用,有助于提升慢行交通系统的可达性,实现点到点的运输,鼓励绿色出行,降低环境污染。此外还可增加商业临街面,营造更好的步行氛围,通过宜人的尺度和街道生活的回归,为街区带来更多的活力。当前新区开发项目多采用窄路密网规划理念。
2 新区开发道路交叉口渠化的问题
南繁科技城道路工程推进中发现,窄路密网理念下的交叉口渠化存在诸多问题:①若同一地块周边道路依据现行规范均有路口渠化需求,由于路网密度大、路口间距小,往往按照常规设计地块四周均被道路侵占2 m~3 m,累计侵占地块面积过大,甚至对地块容积率、绿地面积、乃至建筑方案产生影响,不利于城市整体统筹;②窄路密网下的道路规划断面均比较局促,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设施带已达到规范最小值,压缩空间小,不利于路口渠化;如南繁科技城崖州大道定义为主干道,设计时速50 km/h,红线宽度30 m,双向四车道,具体为2 m人行道+1 m植草带+3 m非机动车道+1.5 m绿带+15 m机动车道+1.5 m绿带+3 m非机动车道+1 m植草带+2 m人行道=30 m,每个功能分区都很局促,单侧压缩无法满足增加车道需求,如图1所示。
3 南繁科技城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3.1 基于交通量预测的路口渠化论证
市政道路交叉口往往依据市政规范进行渠化设计,即次干道以上路口进出口道展宽1条车道。但交叉口展宽设计源于匹配交叉口通行能力,增加路口最大可排队长度,进而缓解交通拥堵。而密路网的交通分配相对传统规划往往更平均,支路对道路交通量分解效果明显,交叉口交通压力相对小,其展宽必要性需进一步论述。
南繁科技城燕打路与2号路口,为次干路与次干路交叉口,采用四阶段法对燕打路交通量进行预测及分析,结合Vissim交通仿真模拟进行辅助分析,结果表明该交叉口以当前双向四车道的条件,亦能满足通行需求,即可不拓宽设计,如图2所示。
3.2 红线内渠化措施
考虑交通预测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无论是交通量的发生、吸引、分布与分配,都受限于初期交通调查的样本数量、样本精度、样本代表性等,因此,在有足够技术手段条件下,在规划红线内实现路口车道数增加,在南繁科技城路网实践过程中,采用以下手段实现路口增加车道数:①极限车道宽度;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对交叉口进口车道宽度要求最小3.0 m,出口道最小3.5 m;②双侧压缩绿带;城市道路绿带主要是增加人行道遮阴,提升道路景观和道路设施带,为提升交叉口远期通行能力,路口景观做必要的牺牲,压缩双侧1.5 m绿带,即可增加1条3 m机动车道;③中心线偏移;因为采用双侧压缩绿带方法,交叉口中心线必须进行偏移,弱化交叉口的线形连续性,如图3所示。
综上,为了减少对道路周边地块建筑方案和建设指标影响,基于窄路密网背景下道路断面的局促布置,只有综合采用极限车道宽度、双侧压缩绿带以及中心线偏移措施等措施,才能既实现交叉口渠化设计以增加交叉口通行能力,又可统筹城市整体建设,保障道路周边地块开发利益不受损害。
4 结语
市政道路交叉口依据规范需进行拓宽设计,而当前新区开发项目均采用窄路密网理念,往往道路红线比较紧张,极少有用地进行交叉口渠化。道路本应该以服务周边为主,不宜无限制地侵占地块。本文以南繁科技城项目为例,探索了新区开发中交叉口红线管控方法,即以交通量预测为基础论证渠化必要性后,综合采用极限车道宽度、双侧压缩绿带(或其他可压缩设施带)和中心线偏移等措施,增加交叉口进口道数,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该方法既不影响地块建筑指标实现,又可以保证交叉口一定服务水平,实现城市整体利益最大化,为今后新区开发项目道路交叉口红线管控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杨春,张群.从“封闭”到“开放”:我国推广街区制的困境与出路[J].城市建筑,2018(35).
[2]彭耕,陈诚.成都市小街区规划研究[J].规划师,2017(11).
[3]胡超凡,许奇,朱锦.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方法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1(S1).
[4]杜建成.市政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2011(17).
[5]王俊剛.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综合计算[J].东北公路,1999(03).
[6]张常明,温锋华.街区制对城市社区活力的影响研究[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C].2018.
[7]刘小明,段海林.平面交叉口交通冲突技术标准化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19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