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音乐教育;课外音乐活动;农村学校;指导;集体观念;组织能力;活动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7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73—01
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既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吹、拉、弹、唱、跳等形式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不断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又可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互教互学活动,共同提高文化素养,增进友谊,陶冶艺术情操,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受场地、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曾开展或只是象征性地开展了此项活动。为了把农村学校课外音乐活动开展好,笔者认为音乐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指导,保证活动健康开展
农村学生好奇心、模仿能力强,但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加之大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未对孩子进行指导,这使得农村中小学生在复杂的社会面前,容易迷失方向,有的甚至是良莠不分、美丑不辨。因此,在课外音乐活动中,教师要教会他们分清美丑、善恶,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以及道德修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在课外给他们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的机会,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音乐活动在很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性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活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在课外音乐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要使其服从指挥人员的统一调度,明确和谐一致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为获得集体荣誉而不懈努力。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在课外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空间,放手让他们承担各种职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如,用民主选举与自我推荐等方式产生负责人,让其承担主持、报幕、指挥、乐器伴奏及使用多种演出道具等工作,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活动方式方法要多样化
课外音乐活动的方式方法应多样化、多元化,不能单调,否则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如,可举办文艺联欢会或音乐会;成立全校性歌咏队、歌曲创作组、器乐组;建立教歌小组,做好新歌的教唱工作;开辟音乐园地,设计图文并茂的壁报或黑板报,做好经验交流及宣传工作;组织音乐欣赏会;举办音乐专题讲座,介绍著名音乐家的生平、作品,有计划地讲授音乐理论知识和介绍各种乐器的性能及演奏方法等。
五、做好三个结合
课外音乐活动应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活动内容要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具体要做好三个结合:有多数学生参与,又有骨干分子组织;有集体表演,又有个人节目;有经常性的训练,又有集中演出。这样才能使课外音乐活动向健康方向发展,进而体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此外,由于绝大部分农村学生在课外要干农活,甚至有些学生还是家里的“顶梁柱”。为此,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应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以使学生做到活动、劳动两不误。
六、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的支持和理解
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有责任承担此项任务,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和理解却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否则前面所作努力将付之东流。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活动的方向上给予指导,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应将此项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设备和场地上予以支持和保障,要为学生合唱队创造演出和参与比赛的机会,以调动广大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应把课外音乐活动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献言献策,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应带头参加各种课外音乐组织和演出,以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23.7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73—01
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既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吹、拉、弹、唱、跳等形式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不断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又可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互教互学活动,共同提高文化素养,增进友谊,陶冶艺术情操,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受场地、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曾开展或只是象征性地开展了此项活动。为了把农村学校课外音乐活动开展好,笔者认为音乐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指导,保证活动健康开展
农村学生好奇心、模仿能力强,但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加之大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未对孩子进行指导,这使得农村中小学生在复杂的社会面前,容易迷失方向,有的甚至是良莠不分、美丑不辨。因此,在课外音乐活动中,教师要教会他们分清美丑、善恶,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以及道德修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在课外给他们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的机会,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音乐活动在很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性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活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在课外音乐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要使其服从指挥人员的统一调度,明确和谐一致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为获得集体荣誉而不懈努力。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在课外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空间,放手让他们承担各种职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如,用民主选举与自我推荐等方式产生负责人,让其承担主持、报幕、指挥、乐器伴奏及使用多种演出道具等工作,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活动方式方法要多样化
课外音乐活动的方式方法应多样化、多元化,不能单调,否则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如,可举办文艺联欢会或音乐会;成立全校性歌咏队、歌曲创作组、器乐组;建立教歌小组,做好新歌的教唱工作;开辟音乐园地,设计图文并茂的壁报或黑板报,做好经验交流及宣传工作;组织音乐欣赏会;举办音乐专题讲座,介绍著名音乐家的生平、作品,有计划地讲授音乐理论知识和介绍各种乐器的性能及演奏方法等。
五、做好三个结合
课外音乐活动应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活动内容要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具体要做好三个结合:有多数学生参与,又有骨干分子组织;有集体表演,又有个人节目;有经常性的训练,又有集中演出。这样才能使课外音乐活动向健康方向发展,进而体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此外,由于绝大部分农村学生在课外要干农活,甚至有些学生还是家里的“顶梁柱”。为此,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应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以使学生做到活动、劳动两不误。
六、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的支持和理解
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有责任承担此项任务,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和理解却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否则前面所作努力将付之东流。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活动的方向上给予指导,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应将此项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设备和场地上予以支持和保障,要为学生合唱队创造演出和参与比赛的机会,以调动广大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应把课外音乐活动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献言献策,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应带头参加各种课外音乐组织和演出,以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