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探析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cula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发展,农村广场文化对社区建设和村民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实地调查发现,新农村广场文化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同时,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文化设施不齐全、活动内容与形式单一、缺乏专门管理、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加强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需要提高对广场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丰富农村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对广场文化建设的管理,不断促进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村民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8 — 0104 — 05
  一、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概述
  广场文化建设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实现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平台,广场文化建设对农村政治、经济、生态、社区、人际交往具有推动作用。
  (一)新农村广场文化概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要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是以农村广场为载体、实现村民自我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的文化即着眼于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如:广场建筑、雕塑、广场设施等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具体指广场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如:体育、娱乐等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久、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当前农村主要是从广场设施、广场活动内容和形式、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来促进广场文化建设。
  (二)广场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广泛的参与性。人是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广场文化活动最活跃的构成因素。村民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发组织文体活动,参与者部分男女老少,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不拘活动形式,村民在广场上非常自由,在轻松休闲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实现自我表现。第二,教育性。文化广场是村民实现自我教育的物质载体,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丰富生动的广场文化活动是村民自我教育、提高文明水平的大课堂。思想健康的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引领农民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教育。第三,资源的公益性。文化广场作为农村公共文化场所,体育器材、表演道具等广场文化设施是公共的,农民都可以自行选择使用。广场文化活动表演内容的教授是免费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是否参与学习。第四,丰富性。一方面,广场文化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业余与专业、通俗与高雅文化艺术形式都可以出现在广场舞台上,具体有舞蹈、音乐、戏剧、武术、演讲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社会榜样人物的事迹,又有批判社会不道德现象的事迹;既有体育健身活动,又有高雅的艺术欣赏活动。
  (三)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意义
  广场是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形成特色鲜明的农村广场文化,具有教育性、群众参与性等特征。在满足村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文化广场作为村庄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引导村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立足村民的自我教育,使村民在寓教于乐中,更新观念,净化心灵;第三,农村广场文化活动吸引着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第四,通过参与农村广场文化活动,加强了村民之间的密切交往,有利于村民形成强烈的村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和社区凝聚力。总之,农村广场文化作为精神上层建筑,对于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的村民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全国各地兴起的“广场热”现象,广场文化逐渐被村民关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
  本研究选取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姚村①的广场文化为研究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发放了自编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为48份,有效率为96%。问卷维度涉及广场文化活动的现状、广场文化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家庭、社区、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一)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成就
  第一,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积极性比较高。调查有关村民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的态度显示:一是占24.9%的村民表示非常喜欢参加广场文化活动,比较喜欢参与活动的村民占43%,占30%的村民持“一般”的態度,仅占2.1%的村民不喜欢参加广场文化活动。村委会要引导和保护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不断增强民间文化骨干力量。二是对于“参与文化活动的农民一天之内在广场上待的时长”调查发现:占34.2%的村民在广场上待的时间再“1小时之内”,占38.9%的村民在广场上待“1小时到2小时”,占16.6%的村民待“2小时到3小时”,占10.4%的村民在广场上待“3小时以上”。从农民的广场活动时长可以看出:农民很乐意选择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作为自己的文化消费方式,从侧面反映了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三是村民自发组织的活动77.1%,村民的自发性、文化自觉性比较强。第四,广场文化活动的经费主要是参与者自费,占比重最高为52.1%。村民自愿出资购买演出设备、演出服装等,反映了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
  第二,广场文化设施比较齐全。姚村除了一个约320平方米小广场以外,还有两个面积都在1000平方米左右,设有篮球场、活动室、健身器材等。姚村广场上公共文化设施主要有体育器材(87.5%)、座椅(50%)、宣传栏(43.8%)、文化墙(3.8%)。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姚村的体育器材、座椅、宣传栏还比较齐全。   (二)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广场文化活动内容思想教育性不足。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游戏娱乐类活动和体育活动,而对于宣传党的政策等政治类、科普宣传类、技能培训类活动则过少。在所有广场文化活动类型中,政治类活动占比重为29.2%,科普宣传类活动占比重为20.8%,企业产品宣传类活动占比重为8.3%,技能培训类活动占比重为2.1%,它们所占比重远远低于游戏娱乐类活动和体育类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呈现单一娱乐休闲性,思想教育性缺乏。
  第二,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深度不够。从对村民喜欢参与的广场活动调查发现:村民喜欢跳广场舞的占39.6%,喜欢打球的占22.9%,下棋或打牌的占8.3%,看广场演出的旁观村民所占比重高达31.3%,喜欢聊天的占35.4%,从中看出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深度不够。这里的“参与深度”主要是强调“质”的一面,即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体性、创造性。在广场活动中,部分村民只是以旁观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仍然是被动地接受文化,单纯地欣赏文化,没有以参与者和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到广场活动中来。
  第三,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广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一是村委会组织的活动占到16.7%,政府、社会工作站都占到2.1%。二是广场文化活动的经费主要来自参与活动的村民自费,占比重最高为52.1%,而政府拨款和村经费支持所占比重都是14.6%。三是村委会经常在广场上举办活动的占14.5%,占50.3%的村委会偶尔举办广场活动,几乎不在广场上办活动的村委会占到21.2%。从上面三条现象发现: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广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第四,广场管理有待完善。调查发现:广场文化活动有专业人员指导的占比重为16.7%,广场文化活动受到的专业指导欠缺;只有39.4%的广场活动有人负责,负责人缺乏导致广场活动组织散乱;占比重高达45.8%的村民认为广场缺乏专门的管理,这是姚村广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其结果:一是广场上的座椅、体育器材等维修不及时(占比重为34.2%),数量不足。存在随意践踏草坪、乱丢垃圾等破坏广场自然环境现象,二是甚至存在一些宣传邪教、开展封建迷信活动、赌博等不文明行为; 广场绿化不足。占81.2%的村民对广场周围环境绿化 “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占18.8%的村民对广场的绿化“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在对“广场存在的问题”调查中,村民认为“广场绿化面积少”的占到41.7%,在所有存在的问题中占比重为第二,村民对广场缺乏高大树木遮阳不满意。
  三、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根源上讲,农村生产力水平制约了广场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地方的生产力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文化的供给程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基层政府对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量。基层政府仍是将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自然对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更少。另一方面,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和选择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自身物质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只有当农民在满足了吃、喝、住、行的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后,才会有追求文化生活的需要,才会有尊重、自我发展等精神需要。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是与物质生活水平、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有正相关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会导致农民投入到文化产品消费的支出少。当前部分农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仍得不到满足,多数农民将时间和精力放到了物质生活实践上,无暇顾及广场文化活动。加之农民获得文化信息的渠道增多且便捷,而广场文化活动作为户外的文化消费方式,受到场地、广场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局限以及农民对文化喜好的影响,使得农民作为潜在的广场文化活动主体还未能有更高的参与度。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防止农村的封建迷信、赌博、非法宗教活动等不良文化盛行。
  (二)基层政府、村委会和村民对农村广场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第一,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缺乏全面认识。由于政府的政绩考核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的指标,忽视了文化因素。导致一些基层领导对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全面的认识,出现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致使广场文化建设工作只有计划,没有执行;只有上级指令,没有实际政绩考核。具体表现为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广场文化活动的参与组织次数少,经费投入少,文化领导力不强,广场文化管理不到位。结果是农村广场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广场公共文化设备利用率低,不能有效利用社会主义先进广场文化引导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
  第二,村民对广场文化建设认识存在偏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对人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是实践着的社会关系中的人,村民作为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由于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存在,必然带来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冲击着农村主流意识形态,“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文化无用论”等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村民对广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使得村民缺乏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更不能以主体身份参与活动并充分展示自我,而是把自己定位为广场文化活动的欣赏者、旁观者。
  (三)广场文化资源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
  第一,广场文化活动不能满足不同村民的实际需求。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精神文化的创造源泉,文化艺术是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反映。同样,村民是广场文化建设的主体建设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应以先进思想和文化为先导,贴近不同文化层次村民的实际生活,在形式上应该呈现多元化。而实际上一些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与村民的实际生活有距离,广场文化资源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要,使得村民不能融入其中,只能充当观众。调查得知:一是姚村广场文化活动参与者主体是青中年人(占比例为80.9%);二是在60岁以上的村民仅占14.5%;三是男性一天在广场上的时间只有1小时之内;占44.3%女性则是1-2小时之间。相关性p值为0.033,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女性在广场待得時间比男性长,广场文化活动对女性的吸引力更大。从侧面反映了男性对广场文化活动缺乏参与兴趣或广场文化活动与男性文化需求不相符。可见,农村广场文化活动与村民对文化的需求相脱节,是难以调动村民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原因。   第二,广场文化不能满足村民新的文化需求。文化需求是人的一种生存需求,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达到一定高度之后追求更高幸福指数的需要,它主要表现在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追求。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源于社会存在。村民对于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欲望源自其现实生活本身,且呈现多元而不断发展的状态。村民的文化需求已经由娱乐型向知识型转化,欣赏水平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文化转化。然而,当前农村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仍集中在游戏娱乐、体育休闲的层面上,缺乏思想宣传、科普知识传播、技能培训等活动,广场文化活动还不能满足农民对精神境界、知识、技能等高层次文化的需求。需求是人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因,当广场文化活动不能紧跟时代步伐,提高文化层次时,就不能够满足村民的新需求,这就是部分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的原因所在。
  (四)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缺乏思想教育等专业指导和管理
  第一,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存在管理体制障碍。一是受到上传下达的传统文化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只是按照上级领导指令执行,如各村委会在每年节庆日接到上级庆祝活动的指令时,会安排广场文化演出以完成任务,而平日里的农村广场建设流于形式,缺乏广场文化的建设创新意识和主动性。村民在广场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并参与积极性不高。从理论上而言,在文化管理体制上,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不再是行政上的上下级和直接领导关系,而是工作上的指导与被指导、
  协助与被协助关系。但是,现状是乡镇文化站是直接领导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机构 ,乡镇文化站以行政化的方法来领导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工作,垂直管理僵硬,不能及时对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限制了村委会自行建设广场文化的积极性与创新空间,造成农村广场文化处于政府宏观调控下,难以融入到农村广场文化市场竞争机制中来,阻碍了广场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广场文化建设缺乏思想教育等专业人员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主体角色。在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中,人才是关键,关系到文化活动的方向和质量。建设一支思想品德高尚、艺术技能强、有组织、有纪律的文化活动队伍,是发展广场文化事业的前提。调查发现农村广场文化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部分农村文化站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主要由村民业余爱好者自发组织的,缺少思想政治教育、文艺、体育等专业人员指导的占60.4%。只有传统节庆日时,村委会才会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占全部活动的16.7%,其目的是为了在各类文化比赛中争得荣誉,而不是为了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质与广场文化活动的水平。由此以来,广场文化不能有效地发挥引导村民的价值观念和启发农民思想觉悟及行为模式的作用。
  四、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对策
  当前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还需要不断探究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途径,促进新农村广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一)提高主体对广场文化建设的认识
  第一,加大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广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投入。一是上级政府应该以经济与文化并重作为考核基层政府的标准。基层政府、村委会作为广场文化的倡导者,应该转变“政绩观”,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性,将农村广场文化事业纳入日常工作之中;二是要改善广场文化建设现状,离不开政策体系的支撑。文化资源要向农村地区倾斜,政府要不断完善对广场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政策,加大资金长期投入的比重,为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撑;三是加强城、乡、村之间广场文化建设的经验交流、评比竞赛活动,不仅能够满足村民的表现欲望,还能不断推进创新农村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激发村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农村广场文化氛围并延伸到农村的政治、经济、家庭等领域;四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与物质相对立的意识范畴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物质而成为自在的精神,它必须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以物质为载体表现出内在的精神。”〔2〕基层政府、村委会要加大对农村广场文化设施的投入,优化农村广场文化资源的配置,为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第二,提升村民参与广场文化建设的思想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思想会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观念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到消极、阻碍作用。人的思想作为观念上层建筑,通过群众的实践活动就会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只有群众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对群众的物质实践活动起到推动作用。调查发现部分村民仍旧持有“文化无用”的观点,这有损于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需要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广大村民将积极的思想观念、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意识,提高村民的思想觉悟和文化自觉性,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启发农民追求高品位文化的动机需求,从而产生积极的行动,要把农民的需要、利益与广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着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实现农民自身利益的内在联系, 帮助广大农民清晰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3〕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激发农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二)丰富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农村思想文化阵地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占领,否则,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腐朽文化就会影响新农村的发展。广场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为了保持新农村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要严格把握广场文化活动先进思想教育的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列宁强调“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能够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知道的事实。”〔4〕这要求我们将先进的理论观念通俗化、大众化。从村民实际生活中挖掘题材,利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广场文化活动形式开展先进理论教育,如:开展“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还要充分利用广场内文化墙、科普小黑板、阅报栏、标语等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宣传社会主义先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扩大思想道德教育的覆盖面。广场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先进广场文化的舆论导向作用,坚持先进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真正做到社会主义先进广场文化深入人心。   第二,广场文化活动形式要贴近村民生活。村民是广场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又是受益者。广场文化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取决于村民对广场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广场文化活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从群众实际生活中提取素材、汲取营养,特别是鼓励农民创作村民喜爱的思想健康的戏曲、小品、相声等优秀节目,才能调动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新型农民对科学知识、技能等渴望,举办知识型、技能型广场活动,如科普知识宣传、技能培训、知识竞赛等,满足村民的多层次文化需求。
  第三,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广场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产业化道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5〕这决定了农村广场文化具有地域性特点。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兴起都需要从旧有文化中汲取养料,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中创新、发展起来,文化具有传承属性。所以,新兴的农村广场文化需要立足于本地区的地理与历史文化特色,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不断增强广场文化的生命力。姚村位于爱国义士霍元甲的故乡——精武镇,广场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精武镇霍元甲的“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从活动内容、演出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全面改进和提高,如:增加武术表演、霍元甲知识竞赛等富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广场活动,这样才能使广场文化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场文化不再仅是纯粹的精神产品,也是可以流通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需要利用和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市场资源,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以文化产业化反扑广场文化的建设,使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对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管理
  第一,开展广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广场文化建设的软管理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广场文化建设的软管理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观念问题,其目的是不断提升人的思想觉悟。在广场文化建设中帮助农民解决思想认知问题,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广场载体对农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社会公德教育、村规民约教育等,依靠一定的社会善恶价值标准、行为准则、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对广场文化活动参与者进行行为上的规范和道德约束,发挥广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培养村民的参与性和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广场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说服、规劝的方式,唤起农民的文化自觉,激发农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觉地协调与他人、社会的关系,遵守广场管理规定、维护广场秩序,实现广场和谐发展。
  第二,加强广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广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农村广场文化向“管”农村广场文化的转变,理顺政府与其所属文化部门的关系,保证各部门各司其职,提高服务效率。一是改革旧的单一的广场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基层政府、村委会及村民乃至社会各界力量协调、配合的管理机制,促进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二是加强广场文化建设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基层政府和村委会要及时对广场文化活动和管理情况进行民情调查,通过农民的评价和反馈意见,改进广场文化建设方式,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三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微观调节相结合。一方面加强政府对广场文化建设的积极引导、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市场的引入,激发了广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广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制定相关的广场管理规定。“无规矩不成方圆”,各个农村广场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村民的行为举止,以保证农村广场文化活动有秩序的发展。一是广场只能用作村民的文体、教育等活动,不能用作其他用途。二是设置专门管理人员保持广场环境的清洁、维护广场设施。三是村委会要对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严禁“黄、赌、毒”、宗教迷信、非法书籍售卖等活动,加强对广场文化市场的监管,为村民参与广场活动营造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四,加强广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广场文化人才队伍是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广场文化活动是一项群众性、广泛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增强广场文化的感召力和生命力需要一批思想道德素质高、业务水平高的广场文化建设人才。一是发挥各级文化组织专业人员在广场文化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积极支持农村广场文化活动,尽到服务公共文化的社会责任,为村民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二是广场文化建设吸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志愿者、农村老党员等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参与广场文化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文化活动,增强广场文化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三是新农村社区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有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人口的同质性强,具有较强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部分广场文化村民积极分子将成为整体村民行为模式的参照群体,他们的热情和潜力会转化为村民的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此外,要积极吸收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加入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队伍之中,增强广场文化活动的娱乐性和文艺观赏性。同时,培养一批责任心强、文化素质高的接班人,增强广场文化建设的组织性、纪律性。姚村紧靠天津市西青区大学城,可以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吸纳高校人才资源加入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之中。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2〕 周祥宝.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J〕.沈阳:辽宁工业大学,2013,(03):37.
  〔3〕 王国敏,赵波.农民认知差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J〕.理论视野,2008,(08):61.
  〔4〕 列寧.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3.
  〔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
  〔责任编辑:史焕翔〕
其他文献
[摘 要]计划生育合同是中国特色的行政合同,它的产生源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计划生育合同的产生在有效地控制了中国人口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些独生子女因故早亡,他们的父母面临养老等一系列困难。当他们依据计划生育合同维权时,又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阻碍。本文以计划生育合同为视角,分析行政合同的可诉性,并进一步探讨行政合同的救济机制。  [关键词]计划生育;行政合同;可诉性;救济机制  [中图分类号]D
[摘要]随着建构主义思潮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各类相关的教学模式相继而生,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并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的特点,提出构建情境螺旋式教学模式,在分析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教学与这一模式的适切性之基础上,探讨了情境螺旋式教学模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实践教学;情境螺旋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在探究和构建近现代国际关系领域的思想脉络和知识谱系时,格老秀斯是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法学三部曲”《捕获法论》,《海洋自由论》和《战争与和平法》被公认为是国际法学界的经典权威。其著述中的观点、价值取向与精神气质,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已形成了学者普遍认同的“格老秀斯传统”。在阅读《雨果·格老秀斯与国际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格老秀斯的“遗产”,即后世对格老秀斯思想及影响的各种争论。  [关键词]格老秀
美国:房价高低与学区好坏成正比  在美国上学,需要有该学区内所住房屋的账单才能报名,好学区房屋的租金也同样高高在上。在美国,从孩子出生起,家长就面临搬家择校的问题。他们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在美国,好学区是和昂贵的地价划等号的。  西海岸洛杉矶排名第一的圣马力诺学区,没有公寓,只有独立房。该地区一栋独立房最低价已经炒到200万美元一套。而同样一栋三居室带车库游泳池的独立房在相隔5英里以
[摘要]《风刮卜奎》除了向世人展示卜奎的文化风貌外,作家还通过刻画女主人公德平,将卜奎女人特有的坚忍、顽强、大气、强势都予以表现,借宁汝成展示了“流人”的顺从、奴性、超脱。而这两人又代表了两种文化,这正是推动齐齐哈尔城市从无到有以及发展过程中兴衰变化的根源。  [关键词]风刮卜奎;文化史诗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1
[作者简介]宋英春(1970—),男,黑龙江讷河人。城市经济处处长,主研城市经济。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QSX2005A—07)  [摘 要]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是省委省政府落实中央关于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精神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齐齐哈尔做为“工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抓好规划落实、明晰产权方向、创新机制体制、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切实实现政策、宣传造势力
[摘 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具有浓厚意识形态特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其内在规定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摆脱了资本对人的统治,进而实现了更为广泛和真实的民主;把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方式,在“尊重多数,保护少数”、发扬民主、集体决策的前提下来表达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诉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立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正是这种内在规定和积极内
[摘 要]我国认罪案件诉讼程序在实现打击犯罪、提高效率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存在规范不整、检察官的裁量权有限、证据开示制度缺失等问题,应当以辩诉交易为参照,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自愿性、真实性的措施、完善认罪案件诉讼程序及与其相关的配套制度。  [关键词]认罪;普通程序;简易程序;辩诉交易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日新月异,网络在宣传战中的优势进一步凸显。网络平台不仅成为塑造军队形象的主要手段,也成为增强军队软实力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信息宣传战的主阵地。世界各国军队,尤其是美军对运用网络空间开展信息宣传战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先战之战”。面对严峻形势,如何应对和反制这场全新的战争,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  [关键词]互联网;美军;网络;信息宣传战  [中图分类号]E3/7 [文献标识
[摘要]近代中国海关是根据中外不平等条约关于海关行政和关税问题有关规定而设立的,广泛涉及中国近代社会各个领域,意义重大。本文将试图对其变迁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主要任职者-赫德及其建立的外籍税务司制度进行简要评价,以期更为全面客观地读懂历史。  [关键词]近代海关;赫德;外籍税务司制度  [中图分类号]F7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