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阐述了杂交抗虫棉鄂红棉6号引进示范种植的综合农艺性状表现,总结该品种高产栽培技术,以为植棉农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杂交抗虫棉;鄂红棉6号;农艺性状;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041-01
鄂红棉6号(原名霞光2号)是荆州霞光农业科学试验站用D20×D45选育的抗虫杂交棉F1新品种。2006年获农业部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证号农基安证字(2006)第125号;2007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湘审棉2007002,同时命名为霞光2号,后改名为鄂红棉6号。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和桃大、铃壳薄、吐絮畅、好捡花等特点。笔者根据近几年引进示范种植情况,将该品种综合农艺性状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综合农艺性状表现
1.1 主要特征特性
鄂红棉6号株高120 cm左右,全生育期120 d左右,为中熟偏早品种;植株塔形,株型较紧凑,叶中等大小,叶色绿色稍深;根系发达,主茎粗壮,抗倒伏;结铃性強,铃卵圆形4~5室,铃重6.37 g。
1.2 产量表现
2005年在湖南省杂交棉区试中,皮棉单产比对照湘杂棉2号增加20.92%,增产极显著,皮棉产量在参试品种中居第一位。2006年在湖南省杂交棉区试中,皮棉单产比CK湘杂棉8号增加5.12%,增产极显著。2006年大面积多点试验示范中,高产田块籽棉产量5 625 kg/hm2以上、皮棉2 250 kg/hm2以上。2007年大面积多点种植中,籽棉产量一般田块为5 250 kg/hm2左右,高产田块达6 750 kg/hm2。
1.3 纤维品质
2005—2006年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上半部纤维平均长度30.5 mm,比强度30.5 cN/tex,马克隆值5.1,纺纱均匀性指数144.4。
1.4 抗病性
2005年在湖南省杂交棉区试中,田间调查未发现枯、黄萎病植株;2006年在湖南省杂交棉区试中,经人工枯、黄萎病圃鉴定,枯萎病相对病指10.8,黄萎病病指26.5。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选种、晒种
选择籽粒饱满、生活力强的纯净种子,为全苗、壮苗奠定基础;在晴好天气进行晒种,既可以促进种子后熟、增大种皮和种胚的空隙,增强胚的气体交换,提高种子生活力,还可以利用太阳的紫外线照射,杀死附在种皮上的炭疽病和角斑病等病菌。注意不要直接在水泥地或石板上晒种[1]。
2.2 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一般4月上旬利用营养钵育苗,抢晴播种,播种前,苗床、营养钵一定要浇足透水,有利于棉籽发芽出苗。毛籽湿粒播种,光籽和包衣籽干播,每钵播种2粒[2]。及时定苗,定期喷药防治棉蚜、蓟马等虫害,并注意防治立枯病、炭疽病等。
2.3 及时移栽,提高移栽质量
5月上旬抢晴、爽土移栽,移栽后浇定根水,以提高成活率,提高移栽质量,缩短缓苗期。大、小苗最好分栽,以保证栽后田间苗情的整齐度[3]。栽培密度可根据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确定,一般以1.80万~2.25万株/hm2为宜,行距100~110 cm。在高肥水条件下,宜合理稀植,更能发挥其增产潜力。
2.4 合理施肥
中等肥力田块标准施肥量:底施尿素113 kg/hm2、氯化钾113 kg/hm2、磷酸二氢铵75 kg/hm2,移栽前7~10 d耕施于移栽棉行。移栽时,还要施磷酸二氢铵45~75 kg/hm2,点施于移栽穴内。6月上旬现蕾时施尿素113 kg/hm2,埋施于棉行旁。7月上旬花铃期施尿素300 kg/hm2、磷铵60 kg/hm2、氯化钾113~150 kg/hm2,混合深埋于棉行间。7月底或8月初施尿素113~150 kg/hm2。硼锌肥应作底肥施用,在缺硼严重田块,初花期还应叶面喷施硼肥。
2.5 适时化控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已成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措施。化学调控要遵循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高产栽培就是要协调好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使之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在棉花蕾期和花铃期,可喷施矮壮素或缩节胺进行生长调控。2种药剂的喷施浓度分别是100~200、100~150 mg/L,用量分别为30~50 、30~45 g/hm2,对水量600~750 kg/hm2 [2-4]。
2.6 做好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浇灌和排涝,保证棉田土质疏松;防治棉花病虫害要求“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力求减少农药用量。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测报及防治建议,选用有效药剂和有效方法对各个时期的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治,并注意轮换用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3 参考文献
[1] 卜连生,沈又佳,周春和.种子生产简明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毛树春.棉花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
[3] 吴亚宏,袁广丰,廖继雨,等.鄂杂棉10号在鄂东地区超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棉花,2009(4):52-53.
[4] 江宽.杂交抗虫棉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53-54.
关键词 杂交抗虫棉;鄂红棉6号;农艺性状;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041-01
鄂红棉6号(原名霞光2号)是荆州霞光农业科学试验站用D20×D45选育的抗虫杂交棉F1新品种。2006年获农业部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证号农基安证字(2006)第125号;2007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湘审棉2007002,同时命名为霞光2号,后改名为鄂红棉6号。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和桃大、铃壳薄、吐絮畅、好捡花等特点。笔者根据近几年引进示范种植情况,将该品种综合农艺性状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综合农艺性状表现
1.1 主要特征特性
鄂红棉6号株高120 cm左右,全生育期120 d左右,为中熟偏早品种;植株塔形,株型较紧凑,叶中等大小,叶色绿色稍深;根系发达,主茎粗壮,抗倒伏;结铃性強,铃卵圆形4~5室,铃重6.37 g。
1.2 产量表现
2005年在湖南省杂交棉区试中,皮棉单产比对照湘杂棉2号增加20.92%,增产极显著,皮棉产量在参试品种中居第一位。2006年在湖南省杂交棉区试中,皮棉单产比CK湘杂棉8号增加5.12%,增产极显著。2006年大面积多点试验示范中,高产田块籽棉产量5 625 kg/hm2以上、皮棉2 250 kg/hm2以上。2007年大面积多点种植中,籽棉产量一般田块为5 250 kg/hm2左右,高产田块达6 750 kg/hm2。
1.3 纤维品质
2005—2006年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上半部纤维平均长度30.5 mm,比强度30.5 cN/tex,马克隆值5.1,纺纱均匀性指数144.4。
1.4 抗病性
2005年在湖南省杂交棉区试中,田间调查未发现枯、黄萎病植株;2006年在湖南省杂交棉区试中,经人工枯、黄萎病圃鉴定,枯萎病相对病指10.8,黄萎病病指26.5。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选种、晒种
选择籽粒饱满、生活力强的纯净种子,为全苗、壮苗奠定基础;在晴好天气进行晒种,既可以促进种子后熟、增大种皮和种胚的空隙,增强胚的气体交换,提高种子生活力,还可以利用太阳的紫外线照射,杀死附在种皮上的炭疽病和角斑病等病菌。注意不要直接在水泥地或石板上晒种[1]。
2.2 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一般4月上旬利用营养钵育苗,抢晴播种,播种前,苗床、营养钵一定要浇足透水,有利于棉籽发芽出苗。毛籽湿粒播种,光籽和包衣籽干播,每钵播种2粒[2]。及时定苗,定期喷药防治棉蚜、蓟马等虫害,并注意防治立枯病、炭疽病等。
2.3 及时移栽,提高移栽质量
5月上旬抢晴、爽土移栽,移栽后浇定根水,以提高成活率,提高移栽质量,缩短缓苗期。大、小苗最好分栽,以保证栽后田间苗情的整齐度[3]。栽培密度可根据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确定,一般以1.80万~2.25万株/hm2为宜,行距100~110 cm。在高肥水条件下,宜合理稀植,更能发挥其增产潜力。
2.4 合理施肥
中等肥力田块标准施肥量:底施尿素113 kg/hm2、氯化钾113 kg/hm2、磷酸二氢铵75 kg/hm2,移栽前7~10 d耕施于移栽棉行。移栽时,还要施磷酸二氢铵45~75 kg/hm2,点施于移栽穴内。6月上旬现蕾时施尿素113 kg/hm2,埋施于棉行旁。7月上旬花铃期施尿素300 kg/hm2、磷铵60 kg/hm2、氯化钾113~150 kg/hm2,混合深埋于棉行间。7月底或8月初施尿素113~150 kg/hm2。硼锌肥应作底肥施用,在缺硼严重田块,初花期还应叶面喷施硼肥。
2.5 适时化控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已成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措施。化学调控要遵循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高产栽培就是要协调好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使之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在棉花蕾期和花铃期,可喷施矮壮素或缩节胺进行生长调控。2种药剂的喷施浓度分别是100~200、100~150 mg/L,用量分别为30~50 、30~45 g/hm2,对水量600~750 kg/hm2 [2-4]。
2.6 做好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浇灌和排涝,保证棉田土质疏松;防治棉花病虫害要求“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力求减少农药用量。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测报及防治建议,选用有效药剂和有效方法对各个时期的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治,并注意轮换用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3 参考文献
[1] 卜连生,沈又佳,周春和.种子生产简明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毛树春.棉花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
[3] 吴亚宏,袁广丰,廖继雨,等.鄂杂棉10号在鄂东地区超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棉花,2009(4):52-53.
[4] 江宽.杂交抗虫棉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