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往天堂的一本书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qfigh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老师,我的第一本书出版了,今天焚化一本给您……”2015年春节,我来到邓宗汉老师的坟前,点上香烛,拿起书,磕了三个头,然后一页一页地撕开,点燃,焚化,默思……
  邓老师是我的一位恩人。
  1985年秋,邓老师成为我们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老实内向,成绩也不错。可是,初一下学期的时候,我母亲因做手术而卧病在床,一拖就是两年。父亲既要照顾母亲,又要耕种土地,常常累得天昏地暗。养猪的重担落到了我肩上。为了能多割猪草,我和二弟就常常背着一个大背篼去上学,放在学校边上的大姑家,放学后沿着返回的路割猪草。五六里山路,割满一筐,天已经快黑了,回家吃了饭,还要宰猪草、煮猪食、喂猪,忙完这一切才开始做作业。人一疲劳,就爱打瞌睡,头发常常被煤油灯烧得煳焦焦的。作业完不成,上学又爱迟到,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慢慢地,开始逃学逃课。到初二的时候,除了语文还能听懂一些,几何、数学、物理、英语等科目,老师讲什么,一片茫然,晚上做作业,就更茫然。初二的时候,家里面已经给我定了婚事,只等毕业回家,帮助父亲打砖盖房娶媳妇。
  到了初三,邓老师担任了我们毕业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开学没多久,邓老师在班上宣布一条特殊政策:“王宗伦同学迟到了,可以不喊报告,直接进教室上课。”同学们面面相觑。邓老师轻言细语地说:“王宗伦的母亲卧病在床,他既要帮助父亲料理家务,又要照顾母亲,还要割猪草养猪,他能坚持学习,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我不知道他从哪里了解到我的这些家庭情况,句句着实,句句震撼。我一直埋着头不敢抬起来,两肩不由自主地一耸一耸的,偷偷地哭,袖子在眼睛上抹了又抹,咬住嘴唇不让声音跑出来。
  那一刻,我从颓废中站了起来,就像一颗埋进干硬泥土的种子,得到雨滋露润,努力挣脱老皮,脱胎换骨。从那以后,我的学习态度开始逆转,反而没有迟到过。但英语、数学、几何、物理还是听不懂,只有加强语文、政治和化学三科的学习。我常自我解嘲地说,我初中毕业的时候,英语比数学好,英语考了3分,数学考2分。我到学校领成绩单时,我跟邓老师说:“我想复读!”在场人都诧异了,你那个成绩,有必要吗?但邓老师还是那样轻言细语、慈祥温和地看着我,鼓励我。
  在邓老师的帮助下,我返回初二去插班。几何则从公理、定理开始,先死记硬背下来,再一点一点地悟,一点一点地磨;物理也是,用同样的笨办法进行自学。每天下午割猪草,带一本书在身上,躲在庄稼地里,背公式,背定理,一边背诵一边割猪草,一边琢磨一边割猪草,突然豁然开朗了,顿时欢喜得手舞足蹈。
  后来补习、复读,邓老师虽然没再上我们的课,但他看到我的进步,仍然非常高兴,一遇到我的父亲就连声夸赞。后来,我们几弟兄的学习情况,邓老师也经常给我父亲反馈。父亲也从我们身上看到了读书的希望,慢慢改变了他的人生规划。应该说,在我们那个最多让孩子读满初中就回家“打砖建房娶媳妇”的偏远山沟,我们家几弟兄能进城读书,离不开邓老师的关心和帮助。
  我到桐梓读高中的时候,邓老师多次给我写信,还找人带钱给我。我和同学创办的校刊《韶华》,每出一期,我都给邓老师邮寄一份。邓老师把《韶华》张贴在校园橱窗里,供全校师生阅读,以此鞭策我。高中毕业后,我外出打工支持兄弟们读书,直到他们先后参加工作,我才离开打工的地方,回到家乡,应聘到桐梓县公安局当了一名辅警,专职从事公安新闻宣传,也算实现少年梦想,走上了写作之路吧。
  记得1985年的冬天,我们坐在“空川川”的土墙教室里,冷风灌进教室,冷得直打抖。邓老师组织学生砍来竹子,编成篾片,糊上报纸,搁在“空川川”的教室上面,然后把窗子糊起来,再生两堆火,整间教室就变暖和了。邓老师读的书特别多,经常给我们讲《三国》、《水浒》、《西游记》,也讲金庸、琼瑶,让我对文学更加痴迷,特别是他讲路遥的小说《人生》,至今记忆犹新。
  邓老师从教四十多年,对每个学生都一样。他早年习过医,所以从教后,常备十滴水、头痛粉、消炎药、胶布等药物,给学生诊治临时发生的伤病;有的学生因故致残,有的突发病痛,他就背着送回家;他民转公后,拿出补发的工资帮助村里改善饮用水,完善村东石桥;他还拿出工资设立奖学金,先后奖励过105个贫困学生……
  邓老师去世那年,我已经开始尝试文學创作之路,我就想,等我的第一部个人专著出版了,一定第一时间焚化给邓老师。
其他文献
常常在梦里见到外婆。  外婆是我外公的小老婆,因为外公和我的大外婆没有生养儿子,所以,当时家境还不错的外公就娶了我的外婆。嫁给外公后,外婆生养了四个子女,外公卻在我母亲年幼时早早地撒手人寰。  外婆是个要强的女子,她清瘦稍长的脸庞,中等偏高的个子,穿着抄襟长衫,在我记事起,她就已经老了,可是她的腰板挺得直直的,一点儿不显老。那些年,因为我们家里人手少,农忙的时候,妈妈就把我和弟弟送到外婆家,请外婆
期刊
二月的早春,天气依循冬天的惯性,大地依然料峭寒索,北风酷酷,树木依然裸枝清影,鸟儿寡落,院侧的大叶女贞绿中蒙灰不见青翠,街上的行人还是行色匆匆不愿驻留;偶见几丛纤纤绿草蜗伏在枯枝烂叶下细眼迷离,探头探脑,囡囡羞羞,也没有蚂蚁前来串门惊扰。  正当早春,李清照感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韩愈吟咏“草色遥看近却无”,诗人的慧言绝句,跨越时空千年,道尽二月早春的佳膏,却难有人
期刊
粮食,意味着什么呢?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有粮天下安”,祖祖辈辈食大地庄稼,食五谷杂粮,也就是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皇天后土,高天弦歌,几千年来都这样活着。  不由想起了一个山西老人。  他是地地道道的山民,家里很窮,妻子死得早,一个人养育一儿一女,一把屎,一把尿,饥一顿,饱一顿,地里的庄稼顾不上收,顾不上种,他就等忙活完家里的,再去忙活地里的,常常是全村里的最后一个收、最后一个种的那一家
期刊
“麦浪黄,女看娘”,是河南虞城老家的一种习俗。每年到了五月麦穗泛黄、即将成熟的时候,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省亲。  我小時候,每当五月麦浪泛黄飘香的时节,母亲都会雷打不动地带着我和弟弟,买上鸡鸭鱼肉丰盛的礼品,去外婆家省亲。那时候,走亲戚带的礼品远没有现在丰盛,在乡下集市上买上二斤猪肉,最多再买上一元钱的油炸麻花或者水果糖、苏打饼干之类,有时,母亲也会自己用棉花油炸上些糖糕带上。母亲会郑重打扮一番,
期刊
一  在海拔二千三百多米的洱源罗坪山半山腰,一条若有若无,隐没在山路、荆棘、沟箐和田园之中的古老的石板路上,一男一女的年轻农人,一前一后地吆着一匹彪实的黑马,从我身边很轻快地超了过去,渐渐成了几点黑影,接着很快就消失在了云雾缭绕的山色之中……  靠到路边给马让路的时候,我注意到了那匹马———大理马!  二  大理马又稱“滇马”,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古老马种,原泛指古南诏、大理一带的马种,主要指大理
期刊
“五一”前两天,父亲来电话,问我们放假几时来,他好安排“射橘”(橘乡黄岩方言,意为给橘树喷洒农药)。  正是橘花盛开之时,空气里弥漫着馥郁的花香,对于城里人来说,这可是个休闲心情的好时光,到乡下去,到橘林中去。而对于橘农,这段晴好的天气,则是保果的好时机。  我不知农事,常想着等退休吧,做老爸的徒弟。我之所以定下决心,想从这个“五一”开始,学习父亲一生只做农事,个中有个更实在的原因,就是以前都是享
期刊
茶苞  茶苞长得实在像蹲伏在墙上睡懒觉的猫的耳朵,俗称猫耳朵。  惊蛰一过,万物起身。白色的油茶花凋谢后,春风在油茶树的枝头铺展了一层层新绿。猫耳朵蜷缩在油茶树的枝叶间,它们的脾性和猫颇相似。双眼盯着我们从它们的身边经过,就是按捺住性子不发出一点声响。可是,风总是习惯泄露它们的行迹。猫耳朵甜甜的香气,仿若一串银铃的笑声,在风中能传播到很远很远。我们踅身往回走,鼻翼来回翕动,循着香气,一下子就发现了
期刊
我还在上高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三姐工作的制衣厂翻阅了一本《上海服饰》杂志,对漂亮服饰好像着了魔似的一天比一天迷恋起来,甚至在上课时间也手绘服装画稿。1994年7月,读书一直不上心的我终于熬到高中毕业考,待考试一结束,我似出笼的鸟儿,飞回家缠着母亲给我找一个裁缝师傅拜师学艺。  经过一夜商量,母亲一大早带着我,我提着鸡、鱼、猪肉和水果到离家五公里的村庄找一名裁缝师傅拜师学艺。  我与母亲抵达时,裁缝
期刊
香蕉放久了表皮就会“长斑”,很多人觉得这是香蕉烂掉了,其实不是的,长斑的香蕉功效更强:  1.贫血:长斑香蕉铁质含量高,能刺激血液内的血色素。  2.高血压:长斑香蕉含极高量的钾,但盐分低,最理想是降血压。最近,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宣布,允许香蕉业宣传:长斑香蕉能降低血压高和中风机会。  3.脑力:在英国Twickenha就有200名学生,为了要提升脑力,帮助考试,在学期开始,于早餐、小休和午饭,
期刊
苏苏手巧,做花有一手,做出的花跟真的一样。  “这些花,是真的吗?”每每站在那一盆又一盆的花面前的我们,总会惊讶得大睁眼睛,惊喜地发出啧啧之声。看着室内的花,听着室外的寒风呼啸着,再看看那光秃秃,发抖着的大树小树,冬天里也就有一种春天的感觉。  世间的事很奇怪。说假话做假事的人,人人讨厌,可造假花的人却是人人喜欢的。我们全知道苏苏这些花是假的,我们为她那假到乱真的技术惊讶,这些花的色,那花的叶,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