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四节气文化是在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上,顺应自然规律,历经几千年不断发展、总结而形成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文化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二十四节气文化,对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内涵,总结分析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表现方法与形式,并从插画艺术表现的角度,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同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运用数字化手段,对二十四节气文化进行艺术化表现,利用数字艺术的特性与优势让传统文化展现新的魅力。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文化 插画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与发展。在工业化与科技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这一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再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视觉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数字艺术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主要的视觉表现方式。数字插画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中,动态插画呈现出全新的视觉形象。借助于数字技术,插画得以实现动态化,使画面更加生动,主题更为突出。借助于数字艺术的优势,传统文化的表现将给人以新的感官体验。
一、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与表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将二十四节气排列得井然有序。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对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进行观察与总结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中华民族,总结自历代先民,源之于民,用之于民。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出大量与之相关的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春秋战国开始,就已经初步有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在民间的农事、衣食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成为众多民间艺术的表现题材。二十四节气作为农民生活的主旋律,经常被用于剪纸、农民画、刺绣、雕刻等民间艺术形式中。例如手工制作的剪纸窗花、布艺纹案,如红色的剪雕窗花,五色绳线编制的手链,带有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刺绣布艺等,皆是令人羡慕的手工艺品。
二、二十四节气插画的设计表现
数字插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使其在信息的可视化上具备独特的优势。与传统绘画相比,数字插画在继承和发扬了其艺术形式和创作技法的同时,也利用全新的设计理念为观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在本课题主要研究中,选择以动态插画的形式来表现二十四节气,立足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以饮食文化为表现题材,借助数字艺术,提升传统文化再现的表现力。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沿袭着“咬”春的习俗,打春牛,吃春饼。插画作品以春饼为主要表现内容,整体背景色采用红色系,烘托了节气喜气洋洋的氛围。在背景修饰上,以窗花的形式显示立春打春牛的习俗。在惊蛰时节,民间素有吃梨的习俗,吃春梨,惊蛰顺肝,助益脾气。画面中央以两个梨为主题,背景采用同色系土黄色,加上淡蓝云朵的修饰,使整个画面感更加丰富。“清明时节雨纷纷”,每至清明,不论是江南,还是江北,家家户户都有扫墓的习惯。在江南一带,大大小小的面馆,都忙着挑拣艾草,用艾草提取艾草汁,与糯米粉搅拌,加上一小勺豆沙搓圆稍压平,上蒸笼蒸至熟,每一口都是甜甜的夹杂艾草的清香。艾叶青团似方似圆,与方盒子相映衬,衬托庄严的气息。(如图1)
夏天第一个节气为立夏,立夏素有画彩蛋的习俗,整个画中放置两小笼鸡蛋,左上角用几束艳丽的烟花加以修饰,更显有趣。芒种时节,气温波动较剧烈,人们容易上火。粽子以糯米、竹叶、荷叶为原料,具有清热祛火的功效,可预防咽喉肿痛。水果界玉女荔枝,当之无愧承载着盛夏魅力。画面构图将粽子和荔枝错落放在竹篮中,将粽子线从左上缠绕飘至右下方,使画面更加均匀。小暑节气,炎炎夏日拉开暑气的序幕。小白菜作为小暑养生八大食材之一,有解热除烦,通利肠胃的功效。画面中央三颗小白菜前后摆放,小白菜整体色调偏淡,用白盘子能稍显小白菜的鲜嫩。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在烈日炎炎的夏日,街边随处走走都能见到卖西瓜的摊位。这幅插画采用暖色系的背景配合红心西瓜,整个画面用米黄、绿色、红色为主调。西瓜红绿相间,背景则采用偏土色的暗土黄,突出西瓜主体。(如图2)
立秋时节,荷花渐渐凋谢,显露出莲子,水下泥土里的莲藕也渐渐成熟。莲藕清热,开胃养血。画中以藕为主,每逢夏日,莲藕荷花不免让人联想到蜻蜓,在莲藕上方添加三只蜻蜓,更添一些活力。秋分,桂花正盛,香气弥漫。画面中的人物采摘桂花,晒干与蜂蜜一同浇至年糕上,做桂花糕。桂花在粉色的映称下显得更加甜美,桂花糕的外表嵌着巴旦木碎、红豆,使画面更加丰富。寒露时节,一种水下食物正渐渐成熟饱满,这就是菱角,菱角刚采摘时,直接剥壳,有如水果一般清甜,是秋季水下的一股清流。菱角在插画中主位,茶杯和茶壶的颜色挑选较暗淡的灰色,既填补画面空缺,也衬出画中主位。(如图3)
立冬的食俗,无疑是吃饺子,一碗白花花、热腾腾的饺子,蘸上一点醋,入口在齿下留下一点韧性。画面中,一小碗满满的水饺,碗中的饺子样式有两种,一種是光滑的边缘,另一种则是裙边褶皱。不同的样式也寓意着南北饮食文化的交融。大雪前后,瑞雪兆丰年,一年中享受丰收成果的时候到了。红扑扑的苹果,饱满颗粒的花生,仓房堆置的大米,入眼尽是欣慰、喜悦。苹果的鲜红与白粥形成反差。从苹果到大米,再到花生,从树上的,到土壤长出的,再到土地里生长的,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由高及低,层次感凸显。小寒开始进入寒冷季节,这个时候家里会开始置办新衣,吃腊八粥。画面中的腊八粥有白果、绿豆、红豆、红枣、大米、黑米、糯米,五谷杂粮一锅粥,寓意着圆圆满满。大寒来后,已进入腊月,整个画面以暖色调为主,一个泛着热气的火锅,盛满了各类翻滚的食材,展现出暖意融融的景象。(如图4)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文化 插画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与发展。在工业化与科技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这一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再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视觉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数字艺术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主要的视觉表现方式。数字插画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中,动态插画呈现出全新的视觉形象。借助于数字技术,插画得以实现动态化,使画面更加生动,主题更为突出。借助于数字艺术的优势,传统文化的表现将给人以新的感官体验。
一、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与表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将二十四节气排列得井然有序。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对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进行观察与总结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中华民族,总结自历代先民,源之于民,用之于民。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出大量与之相关的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春秋战国开始,就已经初步有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在民间的农事、衣食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成为众多民间艺术的表现题材。二十四节气作为农民生活的主旋律,经常被用于剪纸、农民画、刺绣、雕刻等民间艺术形式中。例如手工制作的剪纸窗花、布艺纹案,如红色的剪雕窗花,五色绳线编制的手链,带有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刺绣布艺等,皆是令人羡慕的手工艺品。
二、二十四节气插画的设计表现
数字插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使其在信息的可视化上具备独特的优势。与传统绘画相比,数字插画在继承和发扬了其艺术形式和创作技法的同时,也利用全新的设计理念为观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在本课题主要研究中,选择以动态插画的形式来表现二十四节气,立足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以饮食文化为表现题材,借助数字艺术,提升传统文化再现的表现力。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沿袭着“咬”春的习俗,打春牛,吃春饼。插画作品以春饼为主要表现内容,整体背景色采用红色系,烘托了节气喜气洋洋的氛围。在背景修饰上,以窗花的形式显示立春打春牛的习俗。在惊蛰时节,民间素有吃梨的习俗,吃春梨,惊蛰顺肝,助益脾气。画面中央以两个梨为主题,背景采用同色系土黄色,加上淡蓝云朵的修饰,使整个画面感更加丰富。“清明时节雨纷纷”,每至清明,不论是江南,还是江北,家家户户都有扫墓的习惯。在江南一带,大大小小的面馆,都忙着挑拣艾草,用艾草提取艾草汁,与糯米粉搅拌,加上一小勺豆沙搓圆稍压平,上蒸笼蒸至熟,每一口都是甜甜的夹杂艾草的清香。艾叶青团似方似圆,与方盒子相映衬,衬托庄严的气息。(如图1)
夏天第一个节气为立夏,立夏素有画彩蛋的习俗,整个画中放置两小笼鸡蛋,左上角用几束艳丽的烟花加以修饰,更显有趣。芒种时节,气温波动较剧烈,人们容易上火。粽子以糯米、竹叶、荷叶为原料,具有清热祛火的功效,可预防咽喉肿痛。水果界玉女荔枝,当之无愧承载着盛夏魅力。画面构图将粽子和荔枝错落放在竹篮中,将粽子线从左上缠绕飘至右下方,使画面更加均匀。小暑节气,炎炎夏日拉开暑气的序幕。小白菜作为小暑养生八大食材之一,有解热除烦,通利肠胃的功效。画面中央三颗小白菜前后摆放,小白菜整体色调偏淡,用白盘子能稍显小白菜的鲜嫩。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在烈日炎炎的夏日,街边随处走走都能见到卖西瓜的摊位。这幅插画采用暖色系的背景配合红心西瓜,整个画面用米黄、绿色、红色为主调。西瓜红绿相间,背景则采用偏土色的暗土黄,突出西瓜主体。(如图2)
立秋时节,荷花渐渐凋谢,显露出莲子,水下泥土里的莲藕也渐渐成熟。莲藕清热,开胃养血。画中以藕为主,每逢夏日,莲藕荷花不免让人联想到蜻蜓,在莲藕上方添加三只蜻蜓,更添一些活力。秋分,桂花正盛,香气弥漫。画面中的人物采摘桂花,晒干与蜂蜜一同浇至年糕上,做桂花糕。桂花在粉色的映称下显得更加甜美,桂花糕的外表嵌着巴旦木碎、红豆,使画面更加丰富。寒露时节,一种水下食物正渐渐成熟饱满,这就是菱角,菱角刚采摘时,直接剥壳,有如水果一般清甜,是秋季水下的一股清流。菱角在插画中主位,茶杯和茶壶的颜色挑选较暗淡的灰色,既填补画面空缺,也衬出画中主位。(如图3)
立冬的食俗,无疑是吃饺子,一碗白花花、热腾腾的饺子,蘸上一点醋,入口在齿下留下一点韧性。画面中,一小碗满满的水饺,碗中的饺子样式有两种,一種是光滑的边缘,另一种则是裙边褶皱。不同的样式也寓意着南北饮食文化的交融。大雪前后,瑞雪兆丰年,一年中享受丰收成果的时候到了。红扑扑的苹果,饱满颗粒的花生,仓房堆置的大米,入眼尽是欣慰、喜悦。苹果的鲜红与白粥形成反差。从苹果到大米,再到花生,从树上的,到土壤长出的,再到土地里生长的,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由高及低,层次感凸显。小寒开始进入寒冷季节,这个时候家里会开始置办新衣,吃腊八粥。画面中的腊八粥有白果、绿豆、红豆、红枣、大米、黑米、糯米,五谷杂粮一锅粥,寓意着圆圆满满。大寒来后,已进入腊月,整个画面以暖色调为主,一个泛着热气的火锅,盛满了各类翻滚的食材,展现出暖意融融的景象。(如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