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部正在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达成度,是评价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考察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今后历史教学评价的根本导向。但什么是核心素养,目前比较统一的是:核心知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解释、历史价值观。如何在课堂上充分落实核心素养是中学历史老师未来的长期命题,笔者就教學实践谈一谈。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历史细节
一、通过历史细节梳理出时空观念
必修一第七专题第一节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从三维目标角度来落实本节课效果并不好,学生会感到抽象和唐突,并很容易遗忘所学内容。为此,笔者在备课时引入以下故事细节,让学生建立完整的时空观。
(1)1215年,当时英国的国王约翰,经常发动战争,但按照英国的制度,财政收入是有限制的,所以约翰经常向贵族征税。终于25个男爵忍无可忍,联合起来与约翰斗争,强迫约翰签署《大宪章》——英国历史上有限制王权斗争的传统。
(2)特别法庭:1648年12月6日,法庭强行通过有罪判决,宣布查理一世要为王国的分裂负责,判决查理一世国王死刑——场激烈的革命尝试。
(3)1653年4月,克伦威尔派士兵驱逐议员,解散议会,建立起军事独裁的护国主政体,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詹姆士二世施行反攻倒算——证明流血的革命方式不适合英国。
(4)1688年11月,应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婿、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率军队来到英国,与妻子玛丽二世一起成为英国国王,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革命可以是不流血的。
(5)1694年玛丽去世,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1702年威廉三世去世,无后,妻妹安妮继位——进一步限制国王权力。
(6)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后,德国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掌握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持转向由财政大臣主持。1721—1742年,政府工作由罗伯特.沃波尔主持,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国王最终统而不治。
这样既避免枯燥僵硬地讲解历史结论,又构建出了学生对于英国历史的时空观念,理解了英国代议制的确立过程是一个在尊重传统中不断尝试并尽可能降低社会代价过程,也理解了英国宪法体系是不成文宪法的历史原因。
二、通过历史细节形成科学的历史价值观
何为历史价值观?学者的解读是:“能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笔者在多次准备美国1787年宪法这节课的时候,越来越发现可以透过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真实画面、全面理解这部历史文献诞生的前前后后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冲击。
制宪会议于1787年5月开始,中央集权派(麦迪逊、威尔逊、汉密尔顿)主张中央政府应该对地方政府行使绝对的控制权;邦权派(新泽西州的佩特森、特拉华州的贝德福德)则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各州的权力;大州的代表认为国会议员人数应根据该州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产生,而小州代表(新泽西州佩特森)则要求各州代表名额相等;南方州主张黑奴人数应计算在联邦比例内,但纳税时黑奴则不算人口,北方州则要求废除奴隶制,黑奴不计算在联邦比例中。通过以下历史细节可以领略到更多积极宝贵的另一面:制宪会议历经曲折于1787年5月30日会议表决并通过决议:应该建立一个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组成的全国政府。并形成了几个决议,包括全国议会应由两院制组成,议会掌握全国最高立法权、对各邦议会的立法有否决权;设全国行政长官一人(总统)、并可以跟议会形成互相的制约等。6月9日小州代表佩特森由于担心小州利益而提出反对,并制定了《新泽西方案》,与麦迪逊等人的主张抗衡。经过激烈的讨论与交锋,最后形成了三大方面的妥协:①建立全国性的中央政府,拥有最高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实行三权分立,但各邦保持着高度的自主性;②在议会中实行两院制,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分配,兼顾大小州的利益;③不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南北州利益磨合)。
补充这些知识细节,有利于学生明白这次制宪会议经历的困难、挫折,双方的斗争、磨合最后形成的妥协,美国建国元勋们为此做出的努力。而不是简单的认为这部宪法存在着种族歧视是美国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共同意见,需要谴责种族歧视烙印,但责任并不在制宪代表(他们绝大多数反对奴隶制度),如果没有制宪会议上的妥协,宪法就是无法产生。
三、通过历史细节避免历史理解的片面
学科核心素养中历史理解的具体解释为:史料为依据,从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效果、继承与发展、量变与质变、联系和综合、必然与偶然、个案与全局等角度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关于代议制的拓展这一节中德国代议制,教材的小标题是《脆弱的德国民主》,课本的结论是德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这样的结论会让学生产生片面的理解,认为德国的民主完全是假的,这样对于学生对于代议制的理解造成了困难。
关于细节,叶小兵教授说过,“从信息的性质上讲,细节有一种活的属性,这种信息传递时最容易被接受,又不不容易被遗忘。这对历史教学来说太重要了,因为运用细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的抽象、枯燥和乏味,还可以解决在教学中的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在从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到历史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转变过程中,历史细节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易中天.《费城风云》.
[2]杨昌济.《静观室札记》.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历史细节
一、通过历史细节梳理出时空观念
必修一第七专题第一节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从三维目标角度来落实本节课效果并不好,学生会感到抽象和唐突,并很容易遗忘所学内容。为此,笔者在备课时引入以下故事细节,让学生建立完整的时空观。
(1)1215年,当时英国的国王约翰,经常发动战争,但按照英国的制度,财政收入是有限制的,所以约翰经常向贵族征税。终于25个男爵忍无可忍,联合起来与约翰斗争,强迫约翰签署《大宪章》——英国历史上有限制王权斗争的传统。
(2)特别法庭:1648年12月6日,法庭强行通过有罪判决,宣布查理一世要为王国的分裂负责,判决查理一世国王死刑——场激烈的革命尝试。
(3)1653年4月,克伦威尔派士兵驱逐议员,解散议会,建立起军事独裁的护国主政体,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詹姆士二世施行反攻倒算——证明流血的革命方式不适合英国。
(4)1688年11月,应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婿、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率军队来到英国,与妻子玛丽二世一起成为英国国王,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革命可以是不流血的。
(5)1694年玛丽去世,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1702年威廉三世去世,无后,妻妹安妮继位——进一步限制国王权力。
(6)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后,德国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掌握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持转向由财政大臣主持。1721—1742年,政府工作由罗伯特.沃波尔主持,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国王最终统而不治。
这样既避免枯燥僵硬地讲解历史结论,又构建出了学生对于英国历史的时空观念,理解了英国代议制的确立过程是一个在尊重传统中不断尝试并尽可能降低社会代价过程,也理解了英国宪法体系是不成文宪法的历史原因。
二、通过历史细节形成科学的历史价值观
何为历史价值观?学者的解读是:“能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笔者在多次准备美国1787年宪法这节课的时候,越来越发现可以透过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真实画面、全面理解这部历史文献诞生的前前后后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冲击。
制宪会议于1787年5月开始,中央集权派(麦迪逊、威尔逊、汉密尔顿)主张中央政府应该对地方政府行使绝对的控制权;邦权派(新泽西州的佩特森、特拉华州的贝德福德)则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各州的权力;大州的代表认为国会议员人数应根据该州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产生,而小州代表(新泽西州佩特森)则要求各州代表名额相等;南方州主张黑奴人数应计算在联邦比例内,但纳税时黑奴则不算人口,北方州则要求废除奴隶制,黑奴不计算在联邦比例中。通过以下历史细节可以领略到更多积极宝贵的另一面:制宪会议历经曲折于1787年5月30日会议表决并通过决议:应该建立一个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组成的全国政府。并形成了几个决议,包括全国议会应由两院制组成,议会掌握全国最高立法权、对各邦议会的立法有否决权;设全国行政长官一人(总统)、并可以跟议会形成互相的制约等。6月9日小州代表佩特森由于担心小州利益而提出反对,并制定了《新泽西方案》,与麦迪逊等人的主张抗衡。经过激烈的讨论与交锋,最后形成了三大方面的妥协:①建立全国性的中央政府,拥有最高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实行三权分立,但各邦保持着高度的自主性;②在议会中实行两院制,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分配,兼顾大小州的利益;③不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南北州利益磨合)。
补充这些知识细节,有利于学生明白这次制宪会议经历的困难、挫折,双方的斗争、磨合最后形成的妥协,美国建国元勋们为此做出的努力。而不是简单的认为这部宪法存在着种族歧视是美国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共同意见,需要谴责种族歧视烙印,但责任并不在制宪代表(他们绝大多数反对奴隶制度),如果没有制宪会议上的妥协,宪法就是无法产生。
三、通过历史细节避免历史理解的片面
学科核心素养中历史理解的具体解释为:史料为依据,从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效果、继承与发展、量变与质变、联系和综合、必然与偶然、个案与全局等角度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关于代议制的拓展这一节中德国代议制,教材的小标题是《脆弱的德国民主》,课本的结论是德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这样的结论会让学生产生片面的理解,认为德国的民主完全是假的,这样对于学生对于代议制的理解造成了困难。
关于细节,叶小兵教授说过,“从信息的性质上讲,细节有一种活的属性,这种信息传递时最容易被接受,又不不容易被遗忘。这对历史教学来说太重要了,因为运用细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的抽象、枯燥和乏味,还可以解决在教学中的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在从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到历史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转变过程中,历史细节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易中天.《费城风云》.
[2]杨昌济.《静观室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