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申报》在1872年创立于上海,该报在晚清的四十年中,对国家社会的发展进行了较为真实的报道,成为现代人了解晚清社会的一扇窗口。盐,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价格的变动受到《申报》的重视,其对于盐价变动的报道,有助于了解晚清时期百姓生活的状况。
关键词:晚清;申报;盐价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作为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无盐不食。对于政府,盐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是晚清政府,关税被洋人掌控,难以自主管理,所以盐税自然成为财政的重要源泉。对于民众,三餐无盐,难以下咽;三月无盐,疾病显现。而盐价的高低是影响销盐数量的关键因素。晚清时期,由于政府税收、市场、天气等原因造成盐价不断上涨,无形中增加了百姓生活成本,增加了百姓生活负担。
一、盐价波动(上升)的原因
盐捐是一种非正式的,带有半强制性的不固定政府收入。晚清政府财政拮据,对外赔款造成国库捉襟见肘,难以应付国家各方面的正常支出,为筹措钱财,政府向社会大量征捐,盐捐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种类。《申报》载"有盐务加捐以充海军衙门要需等……拟照两淮捐数咸每票捐银五钱,通省计票四十万张,一年得银二十万两。"①通过摊派盐捐,每票征五钱,一年可得到二十万两之数,如此将提高售盐的成本,导致盐价提高。
天气是影响盐产量的重要因素,盐产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盐价。"淮北产盐与淮南不同,系由地滷滩曬而成,故较南盐色白而坚,颗粒稍大……不料今年产数又复不旺,春间虽畅晴多日,奈气候寒冷,入夏后淫雨缠绵,兼旬不止,是以收成甚歉。"②盐的生产需要特定的客观条件,例如天气是影响盐产量的重要因素,盐的生产需要晴朗的天气,良好的通风条件,较高的温度,三者缺一,就会引起盐产量的降低。1897年,淮河以北产盐地区,由于气温较低,多阴雨天气导致盐的产量减少,盐的供给减少势必造成盐价上扬。
市场对于盐的影响也具有重要作用。"淮北各场所产之盐,悉由曬晾而成,向例春秋二产秋陽力薄,所出无多,每岁全赖小满节前后数日……,今年则一交四月,无日不晴,扫盐之池丁等役,有鉴前车,不敢稍懈,因是所产较之往年不啻倍余,除本纲之外,尚可弥补前纲所缺。"③风和日丽,盐的产量增加,按照市场规律,盐价应该下降,但是盐作为国家垄断商品,政府通过盐商操纵盐价,造成盐的产量增加,然而价格不降反升的局面。
晚清时期,《申报》对于盐价是十分关注的,通过大量篇幅对盐价的上升进行报道,并对盐税的用途进行跟踪报道,进而对社会产生的推动作用。但是却没有进一步指出盐价的上升给百姓带来的生活压力,降低的生活水平。
二、提高盐价所得到的的收入的用途
盐价上升所得余额用途之一是筹措军饷。1896年的清政府刚刚在对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求和,并赔款2亿两白银。这相当于清政府近四年的财政收入,使得清王朝入不敷出,只能将此转嫁到百姓身上。盐是生活必需品,更是紧俏商品,所以加价不可避免。《申报》载:"……通行各省,每盐一斤一律加价制钱两文,俟防军裁撤再行奏停……此次续办盐斤加价系奉大部奏准,奉旨行令,饬办之件事关饷需,该商贩军民人等务当一律恪遵勿得阻挠滋生事端,如敢故违定,即从严究办。"④盐价每斤增加两文,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官盐的高价格已经是百姓沉重的生活负担,如今又要加价,无疑是雪上加霜。为获得既定收益,政府严令督办,不允许地方臣民的反对,可见盐斤加价对于军饷的重要性。
盐课加价的用途之一是筹措赔款。"因和议赔款,为数甚巨,官帑民财罗掘殆尽,惟有食盐一宗为日用饮食所必需,兹欲重征盐课令,先将食盐加价数文,总计淮盐每岁所加已足集成巨款……每引增加课钱十文,少则五文。"⑤义和团动乱引起中外战争,为瓜分中国而来的八国联军打败清政府后,向中国索取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该赔款是中国对外赔款中,数目最大,影响最大一次,清政府难以筹措赔款,一方面向各国银行团借款,另一方面开始在国内搜刮,盐税收入是清政府还能管辖的少数国内税种之一,为支付和议赔款,清政府将每引盐课增加十文,最少增加五文。只这一项,政府可增加收入数十万两。如此则盐价必然上升,将沉重的负担再次转嫁到百姓身上。
清末新政是盐价上升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每斤加价四文,以三文归江西铁路局,以一文归江南学务处"。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王朝认识到,必须进行改革,否则难以在继续统治下去,进而掀起清末十年新政,而且得到列强的支持,创办新式学校,修建铁路就是主要的项目之一,但是政府已经难以承担新政的开支,为筹措所需经费,盐斤加价势在必行,正如《申报》所载,加价四文,三文用于修建铁路,一文用于教育,这样的加价虽然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成本,加重了百姓的生活负担,但有利于社会进步,国家的发展,百姓出行的方便。为长远计,如此的加价是可以接受的。 "开办学堂,警察经费不足,拟仿照含山等县盐捐办法,每包捐银三分内,提二成作警察经费,其余均充学费等。"⑦盐税在新政中起到重要作用,开办警察事业,提取二成已经足以。创办警察队伍,有利于维护地方社会治安,虽然增加百姓负担,但是亦有利于社会发展。
三、提高盐价的影响
晚清时期,中国海关收入被西方列强把持,地丁银数额自康熙时期已经"永不加赋",在各地征收的厘金,也被地方政府以各种理由拒不提交国库,以致中央政府只能控制盐税等少数税种,盐税的征收也体现出清政府的权威,所以盐税是清政府无论如何都要控制的税种。然而到了《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以盐税作为抵押,向列强大借款用于赔款,对盐税逐渐失去独立自主的控制能力,而且地方对于盐价的控制加强,以致部分盐价收入被地方挪用。盐税收入关系国家财政,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垄断,私盐受到严厉打击。但是国家售盐,价格奇高,质量低劣,众多百姓难以接受。私盐质优价廉,越来越受到百姓的欢迎,以致百姓敢于公然购买私盐,以身犯法。到了清末,盐税在财政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清末新政期间,盐税收入被广泛的用于新政事业,有利的推动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注释:
①参见《申报》,1891年8月9日。
②参见《申报》,1897年9月26日。
③参见《申报》,1899年7月20日。
④参见《申报》,1896年4月6日。
⑤参见《申报》,1901年5月18日。
⑥参见《申报》,1905年6月21日。
⑦参见《申报》,1906年1月6日。
作者简介:王瑾(1989-),女,山东潍坊人,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方向研究。
关键词:晚清;申报;盐价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作为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无盐不食。对于政府,盐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是晚清政府,关税被洋人掌控,难以自主管理,所以盐税自然成为财政的重要源泉。对于民众,三餐无盐,难以下咽;三月无盐,疾病显现。而盐价的高低是影响销盐数量的关键因素。晚清时期,由于政府税收、市场、天气等原因造成盐价不断上涨,无形中增加了百姓生活成本,增加了百姓生活负担。
一、盐价波动(上升)的原因
盐捐是一种非正式的,带有半强制性的不固定政府收入。晚清政府财政拮据,对外赔款造成国库捉襟见肘,难以应付国家各方面的正常支出,为筹措钱财,政府向社会大量征捐,盐捐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种类。《申报》载"有盐务加捐以充海军衙门要需等……拟照两淮捐数咸每票捐银五钱,通省计票四十万张,一年得银二十万两。"①通过摊派盐捐,每票征五钱,一年可得到二十万两之数,如此将提高售盐的成本,导致盐价提高。
天气是影响盐产量的重要因素,盐产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盐价。"淮北产盐与淮南不同,系由地滷滩曬而成,故较南盐色白而坚,颗粒稍大……不料今年产数又复不旺,春间虽畅晴多日,奈气候寒冷,入夏后淫雨缠绵,兼旬不止,是以收成甚歉。"②盐的生产需要特定的客观条件,例如天气是影响盐产量的重要因素,盐的生产需要晴朗的天气,良好的通风条件,较高的温度,三者缺一,就会引起盐产量的降低。1897年,淮河以北产盐地区,由于气温较低,多阴雨天气导致盐的产量减少,盐的供给减少势必造成盐价上扬。
市场对于盐的影响也具有重要作用。"淮北各场所产之盐,悉由曬晾而成,向例春秋二产秋陽力薄,所出无多,每岁全赖小满节前后数日……,今年则一交四月,无日不晴,扫盐之池丁等役,有鉴前车,不敢稍懈,因是所产较之往年不啻倍余,除本纲之外,尚可弥补前纲所缺。"③风和日丽,盐的产量增加,按照市场规律,盐价应该下降,但是盐作为国家垄断商品,政府通过盐商操纵盐价,造成盐的产量增加,然而价格不降反升的局面。
晚清时期,《申报》对于盐价是十分关注的,通过大量篇幅对盐价的上升进行报道,并对盐税的用途进行跟踪报道,进而对社会产生的推动作用。但是却没有进一步指出盐价的上升给百姓带来的生活压力,降低的生活水平。
二、提高盐价所得到的的收入的用途
盐价上升所得余额用途之一是筹措军饷。1896年的清政府刚刚在对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求和,并赔款2亿两白银。这相当于清政府近四年的财政收入,使得清王朝入不敷出,只能将此转嫁到百姓身上。盐是生活必需品,更是紧俏商品,所以加价不可避免。《申报》载:"……通行各省,每盐一斤一律加价制钱两文,俟防军裁撤再行奏停……此次续办盐斤加价系奉大部奏准,奉旨行令,饬办之件事关饷需,该商贩军民人等务当一律恪遵勿得阻挠滋生事端,如敢故违定,即从严究办。"④盐价每斤增加两文,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官盐的高价格已经是百姓沉重的生活负担,如今又要加价,无疑是雪上加霜。为获得既定收益,政府严令督办,不允许地方臣民的反对,可见盐斤加价对于军饷的重要性。
盐课加价的用途之一是筹措赔款。"因和议赔款,为数甚巨,官帑民财罗掘殆尽,惟有食盐一宗为日用饮食所必需,兹欲重征盐课令,先将食盐加价数文,总计淮盐每岁所加已足集成巨款……每引增加课钱十文,少则五文。"⑤义和团动乱引起中外战争,为瓜分中国而来的八国联军打败清政府后,向中国索取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该赔款是中国对外赔款中,数目最大,影响最大一次,清政府难以筹措赔款,一方面向各国银行团借款,另一方面开始在国内搜刮,盐税收入是清政府还能管辖的少数国内税种之一,为支付和议赔款,清政府将每引盐课增加十文,最少增加五文。只这一项,政府可增加收入数十万两。如此则盐价必然上升,将沉重的负担再次转嫁到百姓身上。
清末新政是盐价上升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每斤加价四文,以三文归江西铁路局,以一文归江南学务处"。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王朝认识到,必须进行改革,否则难以在继续统治下去,进而掀起清末十年新政,而且得到列强的支持,创办新式学校,修建铁路就是主要的项目之一,但是政府已经难以承担新政的开支,为筹措所需经费,盐斤加价势在必行,正如《申报》所载,加价四文,三文用于修建铁路,一文用于教育,这样的加价虽然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成本,加重了百姓的生活负担,但有利于社会进步,国家的发展,百姓出行的方便。为长远计,如此的加价是可以接受的。 "开办学堂,警察经费不足,拟仿照含山等县盐捐办法,每包捐银三分内,提二成作警察经费,其余均充学费等。"⑦盐税在新政中起到重要作用,开办警察事业,提取二成已经足以。创办警察队伍,有利于维护地方社会治安,虽然增加百姓负担,但是亦有利于社会发展。
三、提高盐价的影响
晚清时期,中国海关收入被西方列强把持,地丁银数额自康熙时期已经"永不加赋",在各地征收的厘金,也被地方政府以各种理由拒不提交国库,以致中央政府只能控制盐税等少数税种,盐税的征收也体现出清政府的权威,所以盐税是清政府无论如何都要控制的税种。然而到了《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以盐税作为抵押,向列强大借款用于赔款,对盐税逐渐失去独立自主的控制能力,而且地方对于盐价的控制加强,以致部分盐价收入被地方挪用。盐税收入关系国家财政,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垄断,私盐受到严厉打击。但是国家售盐,价格奇高,质量低劣,众多百姓难以接受。私盐质优价廉,越来越受到百姓的欢迎,以致百姓敢于公然购买私盐,以身犯法。到了清末,盐税在财政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清末新政期间,盐税收入被广泛的用于新政事业,有利的推动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注释:
①参见《申报》,1891年8月9日。
②参见《申报》,1897年9月26日。
③参见《申报》,1899年7月20日。
④参见《申报》,1896年4月6日。
⑤参见《申报》,1901年5月18日。
⑥参见《申报》,1905年6月21日。
⑦参见《申报》,1906年1月6日。
作者简介:王瑾(1989-),女,山东潍坊人,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