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是非心 一夕渔樵话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沧桑中的清醒
  白朴出身于官宦世家,更是文学世家。其父白华与元好问是至交好友。金灭亡时,汴京城破,白华与妻儿失散,蒙古兵进城大肆劫掠,白朴同姐姐与母亲分离,幸而元好问及时赶到,救下白朴姐弟二人,并带着他们四处奔逃,生活极为艰辛。元好问在白朴身染瘟疫、生命垂危之际对他悉心呵护。因此,对于这位虽无血,缘关系却胜似生父的男人,白朴始终铭记在心,无论在品行上还是文学上,均受到了他的熏陶。而元好问见白朴如此聪颖灵秀,更是对他喜爱非常,在读书、为人处世上都格外用心地培养他。
  元太宗九年(公元1237年),十二岁的白朴被元好问送回了父亲身边。白华欣喜若狂,此时他已为元朝的官了。在金国沦丧、妻离子散之时,他先是改投宋王朝氏,后又归顺蒙古。他没想到有朝一日还能见到失散多年的儿女,顿感漂泊多年、荣辱尝遍的生活也是值得的。白朴就此在北方真定城(今河北正定)安居下来,并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才子,被朝廷启用。但他一做官便萌生退意——蒙古兵烧杀抢掠、使其痛失生母,对元统治者深恶痛绝,更不解父亲为何仍愿屈于元朝淫威之下。面对满目苍凉的山河,他忍不住伤心欲绝,只想甩手离去。
  ,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白朴[中吕]《阳春曲·知几》
  半生荣辱,早已看透,只不过不想说罢了,谁是谁非暗自琢磨,即使能辨别出对错又怎样,他改变得了现实吗?一曲《阳春曲》向我们道出:年纪尚轻的白朴,却已看破红尘。白朴当时该是怎样沉重的心思啊!此曲风格亦如他的字“太素”一样,充满了沧桑的味道。
  在元曲里生长
  元代是一个汉族知识分子被严重边缘化,被迫在夹缝里生存的时代,文化价值的丧失与终极意义的失落,使沦为弱势群体的元代文人的精神发生了转向,他们充满了生存与文化的焦虑,在边缘与中心的冲突中痛苦挣扎,最终走向市井与田园,追求他们生命得以安顿的居所,追求生命和精神得以言说的机遇和方式。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黄芦白蘋相绕生,绿柳红蓼交相映的滩头,白朴认为这钓叟可以和他一起笑傲、鄙视官场的达官显贵。“人生忧患识字始”,东坡之叹在白朴胸中变成了更为深沉的叹喟。而在[双调]《庆东原》中,他又借渔樵闲话,将功名利禄之虚无表达得淋漓尽致。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白朴[双调]《庆东原》
  草有忘忧草,花有含笑花,而人世烦根遍生,又何以拔除?当年纵有盖世之功、倾国之富,千古之后,是非曲直,不过是渔樵朝夕之闲话罢了。
  叹世是中国古代文人长写不衰的题目。在词中,白朴呈现的常是流泪叹息的面影:“莫唱后庭曲,声在泪痕中”(《水调歌头》),“少陵野老,杖藜潜步江头,几回饮恨吞声哭”(《石州慢》)。而在曲中,他却每每“笑叹”:“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他希望一笑治百忧,但他笑得并不轻松,在故作旷达的背后,是更为深沉的忧愁。
  白朴一生多情多愁,本不应长命。但天意弄人却在他身上一一应验,活到耄耋之年仍不肯放过他。于是,在他八十一岁那年,他已觉生无可恋,便择一良辰,步入深山,且歌且行。是曰雾气氤氲,万影皆隐。风咽山石冷,日卧花林眠。白朴如一缕孤鸿影,消散天地间。
  他的一生都在挣扎,离去时却是真正潇洒。就像他的[越调]《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进入秋季,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就开始了一个最难熬、最痛苦的时期:鼻痒、眼睛发痒;晨起,或吹一点凉风就不停的喷嚏、流清涕、鼻塞,更有甚者,会出现咳嗽、哮喘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西医把这种情况视为过敏引起,对每个来看病的患者都建议进行过敏原筛查,结论可能是螨虫过敏,也可能是灰尘、花粉、干果等不同的物质过敏,对这些物质的过度反应引发了患者的鼻部症状,但谈到治疗,统一的口径是没有办法,用点抗过敏药缓解一下症
期刊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今人们在乎金钱财富的居多,看重道义的偏少。物质的发展不是让人们更加知足,而是更加放肆的打开物欲之门。  前几日连云港李万来老先生跟我讲一个亲历故事。他去非洲肯尼亚一个最贫穷的乡村,走访当地一户特别贫困的人家,泥土墙的房子,家里几乎没有家具,粮食也很少,穿着很破烂的衣服。当他们知道客人从东方中国而来,一家十几个人,载歌载舞给他们表演,每个人
期刊
编者按:韩异教授认为,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千古一帝”,但只有唐太宗同时做好了“打天下”和“治天下”这两件事。他曾是个豪迈的军人,登基之时读书识字还有困难;他接手了隋朝留下的“烂摊子”,以区区2000万人口起步;他面对的是五胡十六国以来复杂的民族形势和多元文化的碰撞。唐太宗是怎么做的呢?  三个转型奠定大唐盛世基础  唐太宗完成的三个转型奠定了大唐盛世的基础:领袖自身的转型、“打天下”到“治天下”的
期刊
宋朝的时候,日本青年僧人道元,与明全结伴,渡海来到中国留学。他们落脚在天童山景德寺参禅修行,孜孜不倦地求悟禅法。  一个大热天,午饭后,道元前往延寿堂探望因病静养的明全。当他经过东廊来到佛殿之前时,看见一位僧人,背驼如弓,眉白如雪,一手撑着拐杖,一手将香菇一颗颗地排在地砖上。僧人们都知道,寺院里需要食用大量香菇,必须趁着暑天烈日晒干,以便储存备用。  道元禅师认识这位僧人,他是寺院里负责膳食炊事的
期刊
1857年到1858年春夏,曾国藩进行了他领导生涯极其重要的反省。这次反省的重点是对其强毅性格的改善。  曾国藩的性格属于倔强、强毅一路。他说:“至于倔强,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干,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在倔强。若能去忿欲,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曾国藩认为,倔强是做人不可少的。《易》倡导与强调:“天
期刊
“杀猪”“信言”?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一天,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小儿子也哭着喊着要一起去,妻子就说:“乖,在家好好念书,等妈回来给你杀猪吃肉。”小儿子在赶集和吃肉之间权衡了一下,最终选择了后者,乖乖地回到里屋,哇啦哇啦地背老爸的名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看到这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因为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事儿,自己小的时候,或是自己的孩子哭闹的
期刊
在温州的小巷中穿行,气味最能传达这个城市的最初滋味。由寻常人家窗户飘来的各种菜香之中,总能嗅到那一味醇厚的酱香,但这可不同于往常的酱,其中那些许酸味,正是醋的表情,两者混响在一处,在小碟中被主人用筷子一圈圈地搅拌,深黑与琥珀相遇即沉淀。  如果不是在温州,你很难品尝到这样的味道,一方乡土一种情怀,这其中滋味咸中带酸,散着存放的弥久气息,是任何菜肴的最佳佐料。  早在周代,就有关乎“酱”的记载了,那
期刊
雪漠的作品都很有佛性,而作品的佛性源于作者的佛心,雪漠很早就跟佛结缘了,“因为凉州是历史文化重镇,也是佛教的一个重镇,在那个文化圈中,几乎所有人都不知不觉被打上了佛道的烙印,佛道文化已经变成凉州的地域文化了。在那里出生的孩子,耳闻目染就会信佛。”仿佛这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与生俱来的被环境熏陶着,十七八岁——生命里最好的年纪开始了真正的与佛接触,亦是这个年纪,他用自己真挚的初心叩问生命的意义,而在雪
期刊
鲁迅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在凡尘俗世中,人人都希望能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所有人都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喝茶时心里能将生活中琐事暂时放下。无论如何忙碌,总可以沏一杯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俗话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交,茶当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唤友,而喝茶这真得是一件清静的事,只有在清静中才能体会其韵味。  喝茶,对少年而言的确太
期刊
内收外放也是练习书法需要特意注重的问题,就如书法里欲左先右,欲下先上,发笔之时藏其锋,收笔之时隐迹剑锷的道理一样,舞蹈也是要如此才能在收放之间,多一份曲折的韵致,内敛的典雅。或许是因为幼习书法的缘故在学习舞蹈时比别人领悟的多了一点,大约这就是先生所谓的韵味了。其实舞蹈和书法之间的联系古人很早就知道,而我也不过是借了先人的一点智慧而已。  狂草借舞意  借给我智慧的先人就是张旭和公孙大娘。很小时候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