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是大豆的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大豆病虫害经常发生,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因此,针对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很多病虫害危害的问题,提出几点防治措施和建议。
一、大豆灰斑病的防治
大豆灰斑病又称斑点病,主要为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病粒出生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半圆或圆形褐色病斑。成株期叶片上的病斑最初为退绿圆斑,逐渐发展成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斑,故又名蛙眼病。后期也可形成不规则形病斑。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中央部分密生灰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布满叶面,病斑合并,叶片枯死脱落。茎斑纺锤形或椭圆形,荚斑圆形或椭圆形,因荚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层。籽粒上的病斑与叶斑相似,多为圆形蛙眼状。一般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鼓粒期为发病盛期。7、8月份高温多雨有利于其发病。
防治方法:
(1)选无病种子及抗病品种,清理田间病株残体,并进行秋翻、轮作、可以降低危害。
(2)药剂拌种。①用70%的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或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②用甲多种衣剂或呋多福种衣剂拌种。
(3)针对感病品种,7月下旬至8月初(大豆初荚期),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2.25~3.0kg,加80%多菌灵微粒75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或40%多菌灵胶悬剂1.5L混合喷雾。兼防紫斑病和褐纹病。
二、大豆霜霉病
整个生育期都可造成危害。幼苗受到危害,大部分或全部退绿,气候潮湿时,病叶背面密生灰色霉层,子叶不表现症状。成株期受害,叶片上散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绿色小斑点,叶背长有灰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呈现出黄褐色大斑,叶片早衰,脱落。
防治方法:每公顷可用8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1500~2250g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500~1875g对水喷雾。
三、大豆菌核病的防治
大豆菌核病多从植株主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发病,病斑水渍状,不规则形,浅褐色或近白色,可环绕茎部并向上下蔓延,病部以上往往枯死,也可造成茎秆折断,潮湿时病部生絮状白色菌丝,其上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占其空间。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叶片被害时呈暗青色水渍状,腐烂,有时有絮状菌丝。阴雨连绵,地势低洼、重茬地、向日葵茬地菌核病发生较重。此外,施肥过大,豆杆软弱,易倒伏地,邻近向日葵地发病也较重。
防治方法:
(1)病区必须避免大豆连作或与向日葵、油菜轮作或邻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一年以上即有明显效果。
(2)病田收获后应深翻,将表土层的菌核翻入土中;及时清除或烧毁残茎以减少菌源。大豆封垅前及时中耕培土,防止菌核萌芽出土或形成子囊盘。注意排淤治涝,平整土地,防止积水和水流传播。
(3)汰除种子中混杂的菌核。
(4)药剂防治:6下旬,大豆2~3片复叶期施药,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2.25~3.0l,加40%速克灵或湿性粉剂1.5kg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5kg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750~1棚克混合喷雾。15~20d后再喷洒一次。
四、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又称小红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危害,咬食荚中的嫩豆粒,可吃掉半粒豆,严重时可吃光豆粒,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幼虫在豆地结茧越冬。第2年7月下旬变成蛹和蛾子,飞到豆荚上产卵,7~8月份降水量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轮作,适时收获,及时拉回场院。秋翻豆茬地可增加越冬幼虫死亡率。
(2)药剂防治。在大豆封垄好的情况下,可用敌敌畏熏蒸。即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mL,将高粱或玉米秆切成20cm长段,一端去皮,吸足药液制成药棒,将药棒未浸药的一端插在豆田内,每5垄插一行,棒距4~5m。要注意敌敌畏对高粱有害,距高粱20m以内的豆田内不能施用。在封垄差的情况下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mL,或2.5%敌杀死乳油每亩20~30mL对水30kg喷雾。
五、大豆蚜的防治
大豆蚜俗名蜜虫,腻虫。成蚜和幼蚜集中在豆株的顶叶和嫩叶背面,嫩茎和嫩荚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豆叶被害处叶绿素消失,叶片卷缩,形成不规则形的黄斑,枯黄斑点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受害重的植株生长不良叶卷缩,发黄叶片早落,杆株矮小,分枝及结荚减小,百粒重下降,甚至整株死亡。此外,大豆蚜还能传播花叶病毒病。大豆蚜每年繁殖10几代。此虫六上旬开始发生,7、8月份为如遇高温天气,繁殖速度很快。
防治方法:早期防治,即大豆蚜呈点片发生时,有蚜株率达20%时进行防治,防止扩散蔓延。
(1)种子包衣处理,可防治早期大豆蚜。
(2)3 %啶虫脒乳油每亩用15~20mL,对水20kg喷雾。
(3)25%辉丰快克乳油或25%快杀灵乳油每亩用量30mL,对水20kg喷雾。
一、大豆灰斑病的防治
大豆灰斑病又称斑点病,主要为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病粒出生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半圆或圆形褐色病斑。成株期叶片上的病斑最初为退绿圆斑,逐渐发展成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斑,故又名蛙眼病。后期也可形成不规则形病斑。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中央部分密生灰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布满叶面,病斑合并,叶片枯死脱落。茎斑纺锤形或椭圆形,荚斑圆形或椭圆形,因荚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层。籽粒上的病斑与叶斑相似,多为圆形蛙眼状。一般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鼓粒期为发病盛期。7、8月份高温多雨有利于其发病。
防治方法:
(1)选无病种子及抗病品种,清理田间病株残体,并进行秋翻、轮作、可以降低危害。
(2)药剂拌种。①用70%的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或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②用甲多种衣剂或呋多福种衣剂拌种。
(3)针对感病品种,7月下旬至8月初(大豆初荚期),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2.25~3.0kg,加80%多菌灵微粒75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或40%多菌灵胶悬剂1.5L混合喷雾。兼防紫斑病和褐纹病。
二、大豆霜霉病
整个生育期都可造成危害。幼苗受到危害,大部分或全部退绿,气候潮湿时,病叶背面密生灰色霉层,子叶不表现症状。成株期受害,叶片上散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绿色小斑点,叶背长有灰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呈现出黄褐色大斑,叶片早衰,脱落。
防治方法:每公顷可用8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1500~2250g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500~1875g对水喷雾。
三、大豆菌核病的防治
大豆菌核病多从植株主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发病,病斑水渍状,不规则形,浅褐色或近白色,可环绕茎部并向上下蔓延,病部以上往往枯死,也可造成茎秆折断,潮湿时病部生絮状白色菌丝,其上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占其空间。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叶片被害时呈暗青色水渍状,腐烂,有时有絮状菌丝。阴雨连绵,地势低洼、重茬地、向日葵茬地菌核病发生较重。此外,施肥过大,豆杆软弱,易倒伏地,邻近向日葵地发病也较重。
防治方法:
(1)病区必须避免大豆连作或与向日葵、油菜轮作或邻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一年以上即有明显效果。
(2)病田收获后应深翻,将表土层的菌核翻入土中;及时清除或烧毁残茎以减少菌源。大豆封垅前及时中耕培土,防止菌核萌芽出土或形成子囊盘。注意排淤治涝,平整土地,防止积水和水流传播。
(3)汰除种子中混杂的菌核。
(4)药剂防治:6下旬,大豆2~3片复叶期施药,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2.25~3.0l,加40%速克灵或湿性粉剂1.5kg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5kg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750~1棚克混合喷雾。15~20d后再喷洒一次。
四、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又称小红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危害,咬食荚中的嫩豆粒,可吃掉半粒豆,严重时可吃光豆粒,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幼虫在豆地结茧越冬。第2年7月下旬变成蛹和蛾子,飞到豆荚上产卵,7~8月份降水量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轮作,适时收获,及时拉回场院。秋翻豆茬地可增加越冬幼虫死亡率。
(2)药剂防治。在大豆封垄好的情况下,可用敌敌畏熏蒸。即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mL,将高粱或玉米秆切成20cm长段,一端去皮,吸足药液制成药棒,将药棒未浸药的一端插在豆田内,每5垄插一行,棒距4~5m。要注意敌敌畏对高粱有害,距高粱20m以内的豆田内不能施用。在封垄差的情况下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mL,或2.5%敌杀死乳油每亩20~30mL对水30kg喷雾。
五、大豆蚜的防治
大豆蚜俗名蜜虫,腻虫。成蚜和幼蚜集中在豆株的顶叶和嫩叶背面,嫩茎和嫩荚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豆叶被害处叶绿素消失,叶片卷缩,形成不规则形的黄斑,枯黄斑点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受害重的植株生长不良叶卷缩,发黄叶片早落,杆株矮小,分枝及结荚减小,百粒重下降,甚至整株死亡。此外,大豆蚜还能传播花叶病毒病。大豆蚜每年繁殖10几代。此虫六上旬开始发生,7、8月份为如遇高温天气,繁殖速度很快。
防治方法:早期防治,即大豆蚜呈点片发生时,有蚜株率达20%时进行防治,防止扩散蔓延。
(1)种子包衣处理,可防治早期大豆蚜。
(2)3 %啶虫脒乳油每亩用15~20mL,对水20kg喷雾。
(3)25%辉丰快克乳油或25%快杀灵乳油每亩用量30mL,对水20kg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