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一种现象:学生在遇到“难”一点的题目时普遍没有思路,不知道往哪里想。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对学生在不同年龄段遇到的“难”题进行了整理发现:题目的设计者实际上考虑到了这个因素,他们通过设计第一问、第二问……对学生的思考方向给予了引领。
一、难度在增加但思路不变
在△ABC中,AB=AC,∠BAC=2∠DAE=2α
(1)如图1,若点D关于直线AE的对称点为F,△ABD与△ACF有怎样的关系?
(2)如图2,在(1)的条件下,若α=450,则等式DE2=BD2+CE2 成立吗?为什么?
(3)如图3,若α=450,点E在BC的延长线上,则等式DE2=BD2+CE2 还能成立吗? 说明理由。
思路引领:第一问是在引导学生证明两个三角形△ABD和△ACF全等(AB=AC , AD=AF, ∠BAD=∠CAF),进一步得到:BD= CF、∠ABD=∠ACF,为第二问服务。
第二问中首先要再次证明第一问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方法和第一问中相似);再者,看到DE2=BD2+CE2后马上想到勾股定理这个知识点,通过CE这条线段想到△CEF应该是直角三角形(∠ACE和∠ACF都是450);再者,通过△ABD与△ACF全等可以得到BD=CF、通过轴对称得到DE=EF。这样问题就得到解決。
第三问学生看到后感到无所适从。其实第一问和第二问已经提供了辅助线的做法,特别是第一问清楚的告诉了辅助线的做法。于是,做点D关于直线AE的对称点F,得到△CEF。思路又回到了第二问,而且和第二问的思路完全相同。即:证明△ABD和△ACF全等(AB=AC,AD=AF,∠BAD=∠CAF);证明△CEF是直角三角形。说明:这是初二上学期学了全等和轴对称后的一道较难的题目,考试时大部分同学都能作对第一问,到了第二问就感到困难,原因是学生没有领会题目的设计者为什么设计了第一问(为第二问做思路引领);到了第三问就基本无人会做,原因是缺乏经验和联想能力,更主要是缺乏经验,第一问中提供的辅助线的做法没有运用到第三问中。
二、难度增加后思路在原来的基础上略做拓展
说明:这是初一上学期学了有理数之后的一道较难的题目。由于学生缺乏阅读理解能力、对代数n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因此感到题目很难。实际上如果能“仔仔细细的观察”和深入理解题目中第一行和第二行的引导提示,就不难做出“猜想”并写出(2)的计算结果;在(2)的基础上运用乘法分配律就能将(3)中的①②转化成与(2)思路相同的题目;而③只要把分母变成两个数的积就又能变成(2)中的形式,就可以用同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当然,随着知识点的增加“难题”会越来越多。当遇到“难题”时要沉着冷静,深入的体会前面一问对后面题目的引领作用,“难”点将比较容易突破。
一、难度在增加但思路不变
在△ABC中,AB=AC,∠BAC=2∠DAE=2α
(1)如图1,若点D关于直线AE的对称点为F,△ABD与△ACF有怎样的关系?
(2)如图2,在(1)的条件下,若α=450,则等式DE2=BD2+CE2 成立吗?为什么?
(3)如图3,若α=450,点E在BC的延长线上,则等式DE2=BD2+CE2 还能成立吗? 说明理由。
思路引领:第一问是在引导学生证明两个三角形△ABD和△ACF全等(AB=AC , AD=AF, ∠BAD=∠CAF),进一步得到:BD= CF、∠ABD=∠ACF,为第二问服务。
第二问中首先要再次证明第一问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方法和第一问中相似);再者,看到DE2=BD2+CE2后马上想到勾股定理这个知识点,通过CE这条线段想到△CEF应该是直角三角形(∠ACE和∠ACF都是450);再者,通过△ABD与△ACF全等可以得到BD=CF、通过轴对称得到DE=EF。这样问题就得到解決。
第三问学生看到后感到无所适从。其实第一问和第二问已经提供了辅助线的做法,特别是第一问清楚的告诉了辅助线的做法。于是,做点D关于直线AE的对称点F,得到△CEF。思路又回到了第二问,而且和第二问的思路完全相同。即:证明△ABD和△ACF全等(AB=AC,AD=AF,∠BAD=∠CAF);证明△CEF是直角三角形。说明:这是初二上学期学了全等和轴对称后的一道较难的题目,考试时大部分同学都能作对第一问,到了第二问就感到困难,原因是学生没有领会题目的设计者为什么设计了第一问(为第二问做思路引领);到了第三问就基本无人会做,原因是缺乏经验和联想能力,更主要是缺乏经验,第一问中提供的辅助线的做法没有运用到第三问中。
二、难度增加后思路在原来的基础上略做拓展
说明:这是初一上学期学了有理数之后的一道较难的题目。由于学生缺乏阅读理解能力、对代数n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因此感到题目很难。实际上如果能“仔仔细细的观察”和深入理解题目中第一行和第二行的引导提示,就不难做出“猜想”并写出(2)的计算结果;在(2)的基础上运用乘法分配律就能将(3)中的①②转化成与(2)思路相同的题目;而③只要把分母变成两个数的积就又能变成(2)中的形式,就可以用同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当然,随着知识点的增加“难题”会越来越多。当遇到“难题”时要沉着冷静,深入的体会前面一问对后面题目的引领作用,“难”点将比较容易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