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图书馆作为育人的前沿阵地,应紧跟形势,运用丰富的文献资源和自身优势,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手段,充分发挥其职能,积极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文章从和谐、素质教育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构建和谐图书馆对大学生素质提升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和谐图书馆;大学生;素质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律的新认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只有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发展的协调一致,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和谐成为社会的主旋律,高校图书馆也不例外,须尽一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即构建和谐图书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作贡献。
一、和谐的含义
一般意义讲,“和”,亲睦,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心理感觉,反映人们心理上的感受和生活处世的态度,具有感情色彩,包括了深邃的内心活动。“谐”,配合得当,同“协调”有相近的含义,它考虑的是科学化、物化的东西,讲究的是比例协调、配合得当、科学安排。“和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失衡、混乱、冲突和对抗相区别,是指一个系统内部结构的均衡、稳定、运行安全有序、自我调节有效顺畅,能够自主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整体状态。就是说,和谐不和谐,并不在于有无内外部差别、矛盾和冲突,而在于自身能否持续有效地解决矛盾、化解矛盾和对抗。
“和”的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的待人处世哲学。如“正己正人,成己成物”讲的是以“我”为主体,正确处理好“我”与“人”和“事”的关系。对于图书馆,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从根本上说,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一种外部环境,而一个和谐的整体正是由每一个“互为外部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图书馆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图书馆人都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分子,整体环境的和谐有赖于其中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和谐图书馆是指在图书馆系统中,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使图书馆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中。图书馆系统属于开放系统,包括外部的社会环境和内部的图书馆环境,两者互相影响、同时又互相制约,在交流与合作中形成协调、和谐的互动机制,促进了事业的协调发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才会得到提升。
二、构建图书馆的和谐
构建和谐图书馆大致包含三个层面上的和谐:人的和谐;物的和谐;制度的和谐。人的和谐是图书馆和谐的内在因素,是重点,是“软件”部分;物的和谐是外因,是“硬件”部分;制度和谐是图书馆和谐的“中介”因素,是图书馆和谐不可或缺的要素。三者之间是互动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一)构建和谐的图书馆环境
1、图书馆内部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谐。它既包括上下级之间、同志之间、党群间的人际关系和谐,也包括图书馆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的和谐。首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是社会和谐的支撑点,人格的尊重是人与人和谐的基石,图书馆工作人员相互人格上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时我国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应当得到恰如其分地铺垫和合情合理地传承;其次,自由得到保证,没有充分的自由,和谐也就无从谈起。自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催化剂和润滑物,而不是谁对谁的施舍。最后,承认彼此间的差异,由于图书馆的特殊性,要认同这种现状,才能达到共识和默契。
2、设施和环境的和谐。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图书馆的设施不断更新,从手工检索和借阅发展到计算机检索和借阅,从局域网逐渐发展到广域网。设施的更新完全改变了图书馆的面貌和人们利用图书馆的观念和手段,这是空前的革命。但是,设施上巨大的进步,并不意味着人性化的障碍已经全部消除,不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图书馆有责任为读者创造优美的阅览、休憩环境和良好的氛围,让读者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一次次的休憩和沐浴。
3、图书馆外部的和谐。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除了自身的纵向和谐发展外,还应注重与学校其他部门、广大读者的和谐。作为大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它的发展应与学校的步调一致,应与广大读者的需求相一致。
(二)构建和谐的文献资源
文献资源和谐是物质条件。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包括纸本文献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对外服务的物质基础,文献资源购置、整合是否合理,宣传是否到位,使用是否方便,直接影响服务质量、服务层次、服务水平。如何建设一个合理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图书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站在战略的高度,探讨并落实各种馆藏文献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充分地听取教学科研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地了解广大学生读者的实际需求,在各种矛盾关系中找出一个最佳选择,满足各个方面的文献信息需求。为此,要做好读者需求及使用情况调查、馆藏文献结构及整合情况调查和图书期刊及电子资源出版发行情况调查。以和谐图书馆的要求来指导实际文献资源建设,为各个方面提供一个均衡和谐的文献信息服务。
(三)制度和谐是保证
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机构,为了正常运行,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几乎都建立了规章制度。比如说考勤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对外信息服务制度等。考勤制度对是否遵守者做出相应的奖惩或处罚的规定,它具有权威性、强制性,是科学的不带感情色彩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体现在整个制度实践过程,它带有理性的色彩,而奖和罚同样体现在整个制度实践过程,它虽说带有理性的色彩,但同时也带有非理性的色彩,即人性的意味。就是说制度是无情的,而赏罚时可以是有情的,具有灵活性。在制度执行上应当酌情体现人之常情,以体现人性的关怀与温暖,从而体现制度层面上的和谐。除此之外,制度还应朝着人性化管理的方向修订。
三、和谐图书馆的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和谐图书馆的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
(一)和谐图书馆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依赖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要依靠积极有效的图书馆教育。丰富、高品质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形成一个系统的馆藏资源体系,既要考虑到专业馆藏资源建设与大学生一般阅读需要相结合,还要注意到大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构的合理性。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能力,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必须在强调专业素质教育过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鉴赏等内容,给学生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思想文化熏陶,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和谐图书馆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
图书馆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学生阅读倾向、研究某个问题,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偏好。学生在和谐的图书馆里完全可以摆脱外界的干扰和束缚,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体去摄取自己的精神食粮,每个学生都应有自己独特的本领、独立的意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发展个性是灵魂和核心,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点是提高民族素质,而素质又是与人的个性紧密相联系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发生作用,因此,特别是开展那些学生自愿参加、自主组织、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更容易达到形成和发展个性的目的。
(三)和谐图书馆教育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和谐图书馆汇集了人类最原始的知识和最尖端的知识,它给人的智慧启示和创造性激发是巨大的。大学生中有成就有创造性的人,都离不开和谐图书馆的培养。因此,培养大学生善于、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使之成长为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四)和谐图书馆有利于深层次服务深化和提高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是“第二课堂”的“首席教员”。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图书馆员必须具有更高的素质,用馆员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图书馆员不能只满足于完成日常的工作任务,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肩负起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使命。以文明语言、优雅的举止、端庄大方的仪表和热情、礼貌、耐心、细致的服务态度,满足学生的需求;以精湛的检索技术和娴熟的现代化设备操作能力及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以馆员特有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智力水平,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图书馆员要坚定地树立崇高的职业荣誉感,以馆为荣、以岗为荣,以一种图书馆人特有的创新文化,吸引广大读者乐于到图书馆来感受图书馆人的生活,享受图书馆宁静的工作环境和图书馆人对职业执着的追求以及对平凡岗位的坚守,这利于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为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某些启迪作用。和谐图书馆,让大学生从中能感受到人彼此间的关爱、互助,一种真情的流露、亲情的培养。高校图书馆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阵地,是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机构无法代替的,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孟宪辉.论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教育科学探究,2005(1).
2、彭香萍.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5).
3、禹良琴.构建和谐图书馆刍议[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0).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作者为该单位副教授)
关键词:和谐图书馆;大学生;素质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律的新认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只有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发展的协调一致,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和谐成为社会的主旋律,高校图书馆也不例外,须尽一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即构建和谐图书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作贡献。
一、和谐的含义
一般意义讲,“和”,亲睦,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心理感觉,反映人们心理上的感受和生活处世的态度,具有感情色彩,包括了深邃的内心活动。“谐”,配合得当,同“协调”有相近的含义,它考虑的是科学化、物化的东西,讲究的是比例协调、配合得当、科学安排。“和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失衡、混乱、冲突和对抗相区别,是指一个系统内部结构的均衡、稳定、运行安全有序、自我调节有效顺畅,能够自主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整体状态。就是说,和谐不和谐,并不在于有无内外部差别、矛盾和冲突,而在于自身能否持续有效地解决矛盾、化解矛盾和对抗。
“和”的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的待人处世哲学。如“正己正人,成己成物”讲的是以“我”为主体,正确处理好“我”与“人”和“事”的关系。对于图书馆,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从根本上说,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一种外部环境,而一个和谐的整体正是由每一个“互为外部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图书馆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图书馆人都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分子,整体环境的和谐有赖于其中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和谐图书馆是指在图书馆系统中,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使图书馆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中。图书馆系统属于开放系统,包括外部的社会环境和内部的图书馆环境,两者互相影响、同时又互相制约,在交流与合作中形成协调、和谐的互动机制,促进了事业的协调发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才会得到提升。
二、构建图书馆的和谐
构建和谐图书馆大致包含三个层面上的和谐:人的和谐;物的和谐;制度的和谐。人的和谐是图书馆和谐的内在因素,是重点,是“软件”部分;物的和谐是外因,是“硬件”部分;制度和谐是图书馆和谐的“中介”因素,是图书馆和谐不可或缺的要素。三者之间是互动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一)构建和谐的图书馆环境
1、图书馆内部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谐。它既包括上下级之间、同志之间、党群间的人际关系和谐,也包括图书馆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的和谐。首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是社会和谐的支撑点,人格的尊重是人与人和谐的基石,图书馆工作人员相互人格上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时我国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应当得到恰如其分地铺垫和合情合理地传承;其次,自由得到保证,没有充分的自由,和谐也就无从谈起。自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催化剂和润滑物,而不是谁对谁的施舍。最后,承认彼此间的差异,由于图书馆的特殊性,要认同这种现状,才能达到共识和默契。
2、设施和环境的和谐。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图书馆的设施不断更新,从手工检索和借阅发展到计算机检索和借阅,从局域网逐渐发展到广域网。设施的更新完全改变了图书馆的面貌和人们利用图书馆的观念和手段,这是空前的革命。但是,设施上巨大的进步,并不意味着人性化的障碍已经全部消除,不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图书馆有责任为读者创造优美的阅览、休憩环境和良好的氛围,让读者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一次次的休憩和沐浴。
3、图书馆外部的和谐。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除了自身的纵向和谐发展外,还应注重与学校其他部门、广大读者的和谐。作为大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它的发展应与学校的步调一致,应与广大读者的需求相一致。
(二)构建和谐的文献资源
文献资源和谐是物质条件。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包括纸本文献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对外服务的物质基础,文献资源购置、整合是否合理,宣传是否到位,使用是否方便,直接影响服务质量、服务层次、服务水平。如何建设一个合理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图书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站在战略的高度,探讨并落实各种馆藏文献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充分地听取教学科研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地了解广大学生读者的实际需求,在各种矛盾关系中找出一个最佳选择,满足各个方面的文献信息需求。为此,要做好读者需求及使用情况调查、馆藏文献结构及整合情况调查和图书期刊及电子资源出版发行情况调查。以和谐图书馆的要求来指导实际文献资源建设,为各个方面提供一个均衡和谐的文献信息服务。
(三)制度和谐是保证
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机构,为了正常运行,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几乎都建立了规章制度。比如说考勤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对外信息服务制度等。考勤制度对是否遵守者做出相应的奖惩或处罚的规定,它具有权威性、强制性,是科学的不带感情色彩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体现在整个制度实践过程,它带有理性的色彩,而奖和罚同样体现在整个制度实践过程,它虽说带有理性的色彩,但同时也带有非理性的色彩,即人性的意味。就是说制度是无情的,而赏罚时可以是有情的,具有灵活性。在制度执行上应当酌情体现人之常情,以体现人性的关怀与温暖,从而体现制度层面上的和谐。除此之外,制度还应朝着人性化管理的方向修订。
三、和谐图书馆的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和谐图书馆的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
(一)和谐图书馆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依赖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要依靠积极有效的图书馆教育。丰富、高品质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形成一个系统的馆藏资源体系,既要考虑到专业馆藏资源建设与大学生一般阅读需要相结合,还要注意到大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构的合理性。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能力,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必须在强调专业素质教育过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鉴赏等内容,给学生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思想文化熏陶,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和谐图书馆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
图书馆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学生阅读倾向、研究某个问题,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偏好。学生在和谐的图书馆里完全可以摆脱外界的干扰和束缚,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体去摄取自己的精神食粮,每个学生都应有自己独特的本领、独立的意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发展个性是灵魂和核心,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点是提高民族素质,而素质又是与人的个性紧密相联系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发生作用,因此,特别是开展那些学生自愿参加、自主组织、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更容易达到形成和发展个性的目的。
(三)和谐图书馆教育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和谐图书馆汇集了人类最原始的知识和最尖端的知识,它给人的智慧启示和创造性激发是巨大的。大学生中有成就有创造性的人,都离不开和谐图书馆的培养。因此,培养大学生善于、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使之成长为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四)和谐图书馆有利于深层次服务深化和提高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是“第二课堂”的“首席教员”。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图书馆员必须具有更高的素质,用馆员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图书馆员不能只满足于完成日常的工作任务,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肩负起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使命。以文明语言、优雅的举止、端庄大方的仪表和热情、礼貌、耐心、细致的服务态度,满足学生的需求;以精湛的检索技术和娴熟的现代化设备操作能力及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以馆员特有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智力水平,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图书馆员要坚定地树立崇高的职业荣誉感,以馆为荣、以岗为荣,以一种图书馆人特有的创新文化,吸引广大读者乐于到图书馆来感受图书馆人的生活,享受图书馆宁静的工作环境和图书馆人对职业执着的追求以及对平凡岗位的坚守,这利于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为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某些启迪作用。和谐图书馆,让大学生从中能感受到人彼此间的关爱、互助,一种真情的流露、亲情的培养。高校图书馆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阵地,是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机构无法代替的,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孟宪辉.论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教育科学探究,2005(1).
2、彭香萍.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5).
3、禹良琴.构建和谐图书馆刍议[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0).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作者为该单位副教授)